难以改编的“盖茨比”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wsx07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盖茨比是我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角色。”2013年5月15日,《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在戛纳亮相,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当天晚上的媒体见面会上如此说道。这个在十几年前凭借《泰坦尼克号》迅速走红的好莱坞帅哥,迫切需要一座小金人来证明自己的演技,这次“了不起的盖茨比”能否圆他此梦呢?似乎还是个未知数,场面太过宏大,留给他的表演余地显然有限。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流传最广的美国小说之一,被认为是一部难以改编成电影的经典作品,但来自澳大利亚的巴兹·鲁尔曼成为第五个将该小说搬上银幕的导演。他用当下最流行的3D影像技术,将《了不起的盖茨比》打造成一部绚丽繁华的舞台式大片,描绘出美国20世纪20年代爵士时代的浮华奢靡,至于原著中那种复古怀旧的情怀、人物内心的挣扎、个人与时代的复杂关系、美国梦的追求与破灭等,在3D特效面前都有些黯然失色。尽管影片自5月10日上映14天后北美票房突破1亿美元,但来自媒体的诸如“愚蠢而浮华”、“没有体现出小说的精髓,是失败之作”、“背叛了原作风格”等批评不绝于耳。“肯定会有批评,但永远不用理会这些批评。菲茨杰拉德写这本书的时候,他被人当成小丑。”鲁尔曼在5月15日的戛纳影展上如此解释。
  美国爵士时代的挽歌
  1925年4月,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由斯克里布纳公司出版,当年只卖出了约2万本,后来重印了3万册,这与他的第一部小说《天堂的这一侧》不到两年重印12次的火爆场面呈现巨大的反差。菲茨杰拉德抱怨说:“在包括那些做了最热情的评论在内的所有评论者中,竟然没有一个人读懂了这书。”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他小说中阐述的美国梦破裂与当时美国人无所顾忌地追逐着以“财富”为准则的美国梦背道而驰。如今,第一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纽约的拍卖行估价为10万—15万美元。
  年轻的菲茨杰拉德只是一个徘徊在上流社会交际圈边缘的落魄子弟,连大学都没有毕业,先后遇上了“白富美”姞内瓦和珊尔达,前者据说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中黛西的原型,而后者在菲茨杰拉德处女作《天堂的这一侧》在美国热卖而一夜暴富后,成为他的妻子,一起迈入上流社会。与菲氏交情颇深的作家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毫不客气地说:菲茨杰拉德是被女人毁掉的。发迹后的菲茨杰拉德正如小说中的盖茨比一样,过上了纸醉金迷的上层生活,他们拥有漂亮豪华的别墅,他和妻子是纽约派对上的座上客,是高级商店和酒吧的常客。这是菲氏夫妇生命中最好的时代。
  美国的20世纪20年代被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一战结束,本土毫发无伤的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以汽车、石油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全面勃发。正如柯立芝连任总统后所说“美国人的头等大事就是做生意”,20年代的美国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无线电技术发展,商业电台出现,广播黄金时代到来;爵士乐风行,卓别林引领默片时代;摩天大楼迅速涌现,美国城市居民人数首次超过农村居民。1920年,美国颁布了禁酒法令,带来一系列非法走私、黑社会组织等新问题,盖茨比先生就是通过非法贩酒发家致富的。“这是奇迹的时代,这是艺术的时代,这是富余的时代,这也是讽刺的时代。”菲茨杰拉德在《爵士时代的回声》中为这个时代讴歌,于是20年代又被称为“爵士时代”。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两年后,有记者采访菲茨杰拉德,他正在“预测着他们那一代人即将发生的厄运、死亡和诅咒”。在采访结束时他一语成谶:“美国永远没有悲剧,美国只有惨重的失败。”《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对爵士时代最后的挽歌,在美国经历黄金十年后,接下来便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爆发。而菲茨杰拉德夫妇的黄金时代也随之远去,他们挥霍掉了所有的财产,他们的婚姻生活被酗酒、嫉妒、精神问题等折磨得满目疮痍。1940年,44岁的菲茨杰拉德因心脏病发死在情人的公寓里。
  多个版本的“盖茨比”
  在盖茨比的身上,见证了美国梦的崛起,也见证了美国梦的覆灭。20世纪20年代,怀揣作家梦想的年轻人尼克·卡拉维是故事叙述人,他成为大富翁盖茨比的邻居,目睹并讲述了盖茨比追求昔日恋人黛西而不得的情感经历。盖茨比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他给自己改了名字,为了获得财富不惜铤而走险使用非法手段。他以为可以回到过去,重新拥有黛西的爱情。在盖茨比的世界里,他坚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赢回爱情,但黛西退缩了,他替撞死了丈夫情妇的黛西顶了罪,可最后被一颗子弹葬送了性命,而黛西和丈夫却冷漠地转身离去。在他的葬礼上,只有尼克、盖茨比的父亲、牧师等寥寥数人参加,过去那些在他的豪宅里狂欢作乐的人,此刻对这个靠非法途径起家的百万富翁敬而远之。盖茨比的美国梦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美国学术界选出的100部最优秀的小说中排名第二位,如今在美国年销量达到50万册,有着广泛的读者基础,因此多次被搬上银幕、舞台。1926年,休伯特·布兰诺在剧作家欧文·戴维斯改编的百老汇剧本上,将《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拍成了一部默片,不过如今只剩下一条不足2分钟长的预告片,饰演盖茨比的是凭借《在古老的亚利桑那州》获得第2届奥斯卡影帝的沃纳·巴克斯特。1949年,阿兰·兰德和雪莉·温斯特主演《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版本的影片被认为是一部黑帮片,盖茨比被描绘成一个欲望强烈的走私贩子。到了1974年,杰克·克莱顿再次将《了不起的盖茨比》搬上银幕,由罗伯特·莱德福特和米娅·法罗主演,虽然编剧由著名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操刀,但该片被当时《纽约时报》的评论家认为“毫无生气,如同长久沉没在泳池的尸体”。2000年,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由英国演员托比·斯蒂芬斯和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米拉·索维诺主演,反响平平,几被遗忘。如今,曾经导演了《罗密欧与朱莉叶》、《红磨坊》等影片的鲁尔曼再度带来了更加绚丽、更加宏大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托比·马奎尔和凯瑞·穆里根等人主演。不过,在鲁尔曼看来,对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的最成功的改编是长达7小时的舞台剧版本,由“电梯修理服务”剧院演出。鲁尔曼称,正因为在他之前该小说没有成功的电影改编案例,所以他才敢大胆接拍这部电影。   鲁尔曼风格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拍摄前,鲁尔曼最初并没有决定要用3D技术拍摄,有人猜想是制片方华纳影业为了获得更高票房而做了调整,当然也有可能是鲁尔曼临时改变主意。自2009年以来,3D影片在好莱坞大行其道,不论什么类型的影片都想跟3D扯上关系。2001年,鲁尔曼执导的歌舞片《红磨坊》成为该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并夺得2002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服装设计奖。
  鲁尔曼对歌舞场景的痴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又有一番完美体现。盖茨比为了追求黛西,在自己的宅邸举办了多场舞会,“总有一天她会被吸引过来”,那精致奢华的歌舞派对和美轮美奂的豪宅,以及大量人物脸部特写,被鲁尔曼拍出了丝毫不亚于高端广告大片的质感,美感十足。鲁尔曼对画面的驾驭自有其独到之处。
  卡特琳娜·马丁是鲁尔曼的妻子,她在丈夫执导的所有影片中都担任道具和服装设计,《红磨坊》能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马丁功不可没。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服饰、珠宝、布景、宴会、乐队、黄色跑车……极好地传递出20世纪20年代美国爵士时代的时尚风格和奢侈浮华的狂欢场景。服装方面,有Miu Miu和Prada支持,Prada的掌门人缪西娅·普拉达与马丁一起合作设计;著名珠宝品牌蒂芙尼专门为影片设计多款珠宝和配饰,同时蒂芙尼也悉心提供了盖茨比豪宅中精致的瓷器、纯银餐具,因为蒂芙尼是菲茨杰拉德最钟爱的品牌之一。从中不难看出鲁尔曼强烈的装饰艺术风格。对物质世界上的过度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盖茨比的精神力量。
  从画面到声音,鲁尔曼将处女座的完美主义诠释得淋漓尽致。为了更好地呈现3D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效果,鲁尔曼请来了一个阵容强大的音乐团队:说唱教父Jay-Z负责电影原声,配乐的是曾与鲁尔曼合作《红磨坊》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的克雷格·阿姆斯特朗,Jay-Z妻子碧昂斯、黑眼豆豆、菲姬、杰克·怀特、拉娜德雷等巨星在片中都有献声演唱,尤其是拉娜德雷一曲《Young and Beautiful》中的歌词“当我青春美貌不再,你还会爱我吗”,在片中多次出现,烘托出盖茨比对爱情的膜拜之情。不过,也有评论认为,电影原声并没有恰到好处地打造出爵士时代的味道,特别是前半部分,电子音乐的节奏与影片年代不吻合。于是有人说,这部电影不是菲茨杰拉德的,而是鲁尔曼的,用浓墨重彩以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品位。
  影片正式上映后,当评论界对鲁尔曼的导演能力和风格争论不休时,莱昂纳多、托比·马奎尔等主要演员的表演还是获得相当多的好评和肯定。不过也有人认为莱昂纳多的表演有点过于用力了,隐隐憋着一股要“逆袭”影帝的劲头。相比起16年前《泰坦尼克号》中惊艳绝伦的杰克,莱昂纳多的盖茨比显然多了岁月的痕迹,还好依然俊美。这个盖茨比比以往任何版本的盖茨比的表演要更丰富,更贴近原著中的主人公。从穷小子杰克到高富帅盖茨比,用网友的话形容:莱昂纳多完成了“屌丝逆袭”。莱昂纳多与鲁尔曼是第二次合作,1996年他参演了鲁尔曼“后现代激情版”的《罗密欧与朱莉叶》。当初莱昂纳多对于接演盖茨比一角有不少抗拒,因为盖茨比太帅了,而他不想用美貌来掩盖他的演技。看看今年年初大热的《被解救的姜戈》中,他当起了面目狰狞的大反派。
  片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演员是饰演尼克的托比·马奎尔,他在《蜘蛛侠》中有着出色表现。许多观众发表观影评论说:没有看到盖茨比与黛西的爱情,只看到尼克与他“基情”四射。托比幼年时便与莱昂纳多关系密切,由于莱昂纳多的大力推荐,他获得《蜘蛛侠》的角色。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密切关注着他的富豪邻居盖茨比的一举一动,逐渐被盖茨比的人格魅力所降服。他是盖茨比真正的朋友,陪伴盖茨比走完最后一程。
  尽管在“烂番茄”网站,《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好评只有47%,观众给出的分数也只有“B”,但盖茨比先生以及莱昂纳多的魅力不容忽视,这部投资成本约1.05亿美元的影片仍吸引着不少观众。
其他文献
历久弥新的老书店  在英国小说家约翰·勒卡雷1974年出版的小说《锅匠 裁缝 士兵 间谍》里,主人公乔治·斯迈利是一名协助官方追捕潜伏在英国政府高层中的苏联间谍的退休情报员,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珍稀旧书,闲暇时间最喜欢逛的就是海伍德·希尔书店。  小说中提到的海伍德·希尔书店是真实存在的,坐落在伦敦高级社区梅菲尔区的可胜街上,已经有80年历史了。2016年,为庆祝书店成立80周年,海伍德·希尔书店
2012年贺岁电影档在11月下旬就开始提前打响,《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一时引发巨大热议。三部影片中,前者行事低调,靠着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护身符异军突起,不仅赚了票房,也赢了口碑;中者阵势威武,原本预想的大好前程,这回不幸碰上劲敌,前景不明;后者干脆是还没有开战,就自乱阵脚,先天不足加后天失调,黯然退场。网友一句调侃成为神评:“冯小刚与李安的差距是100个陆川。”三位导演水
在超过40年的政治生涯中,克林顿夫妇为他们自己建立起了一个无可匹敌的全球人脉网络——准确地说,是金主网络。随着美国现代政治和金钱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可分离,可以说,是这些慷慨解囊的金主们将要可能缔造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对总统夫妇。  按照《华盛顿邮报》的调查,克林顿夫妇迄今为止已经筹得超过30亿美元的各类捐款。从最早始于1974年的一笔捐献给比尔·克林顿用于冲刺国会众议员选举的17.8万美元,到希
阿富汗南部山区,禁毒队员在罂粟田里打掉罂粟果实  桥下瘾君子的无奈  他们警告她别再过来,不然就杀了她。但莱拉·海达瑞还是日复一日地来到这个昏暗、危险的通道。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场景。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座名为“苏卡塔”的桥下聚集着成百上千名海洛因吸食者,他们蜷缩在这个狭小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着污水和粪便的味道。恶劣的环境和过大的吸毒量让这里不时有人死亡。  大部分阿富汗人看到这个可怕的场景都避而
2015年的圣诞季之于西方国家而言,不仅仅是壁炉旁一家团聚并享受一顿丰盛的圣诞大餐那么简单:相继在北美和欧洲等地上映的科幻电影巨作《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又称“星战7”)掀起了一波从美国白宫到英国议会、从全日空的飞机机身到优衣库的黑色T恤这样的全方位“星战狂潮”。《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海报  比如每年都要互相寄送圣诞贺卡的英国政府各部门以往都会“耍尽心机”通过设计各具创意的贺卡来比拼创意度。但BB
2017年8月7日,国内外许多知名媒体不约而同地发布了一则悲伤的“讣告”,一只名叫夏特克(Chantek)的雄性红毛猩猩去世了,享年39岁。它的死之所以引发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只上过大学的猩猩,还因为它是一只命运曲折的传奇“明猩”。如果你看过2011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猩球崛起》,记得那位会打手语的红毛猩猩智者Maurice,夏特克正是它的原型之一。“猩”的前半生  不
哭泣可致命!   在电影院中,一些女孩子看到感人的场景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英国一名年轻女子却做不到这点,因为患有罕见的水源性荨麻疹,她的皮肤对水严重过敏,不仅洗澡的时候不能长时间沾水,就连流泪都可能灼伤皮肤。全世界只有35人患有这种罕见疾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  这名患有怪病的女子叫凯蒂·德尔,现年27岁。每当她哭泣流泪时,皮肤上就会出现有灼烧感的疹子。她还不得不因病辞去舞蹈教师的工作,
朗尼·约翰逊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那时候的非洲裔孩子都很难有啥前途,不过朗尼这个非洲裔小伙在工程学上天赋异禀,后来供职于美国航空航天局,并成为首架隐形轰炸机的测试员。不过真正让他发财的发明却是一把水枪——威力超强的超级水枪。本文是约翰逊的一篇自述。  我最喜欢做些修修补补的活计了。  一切还得从我爸爸说起。正是他给我上了电学的第一课,教会我电流是如何通过两条电线流通的——一条线流入,
美国人也开始“坐月子”?是的,尽管一些华人在美国出生长大,尽管她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但是她们通过亲身实践告诉人们,某些中国传统的“坐月子”习俗是有科学根据的,不仅能够让产妇得到良好的身心恢复,让新生儿得到很好的照顾,家庭和亲子关系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维护。莱斯利·许(Leslie Hsu),一个毕业于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高材生,四个孩子的母亲,在第四次生产时亲身体验到了中式坐月子的甜头,与
“像莉迪亚这样的小留学生在美国高中慢慢融入当地社会的体验实际上就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微观层面的折射。它体现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双边互信并非不可能。中美之间的差异的确十分显著,但它们完全可以通过友谊的桥梁来沟通和协调。”——《外交政策》  16岁的莉迪亚·洪认为,她到美国上学以来最值得铭记的日子应该要算她被指定为班级代表参加全校学生会的那一天。这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妞”一年多前来到美国马里兰州波托马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