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设计艺术之虚实意象活用浅探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jo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艺术的核心部分,它通过形象设计的形式来暗示正文的主题、意蕴,具有导读及解构功能。它是一种被动的“命题设计”,相当于严格意义上的广告创意表达,因为作者与出版人事先定好了书名,不可更改,设计者只能就正文的内容及编辑、作者的提示进行构思,制约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加了创新的难度。
  本文试图以《听风》《蚂蚁巷》《钱学森之问》《Mates of State》等书封、海报设计实践为例,对虚实意象活用分析、设计理念与意象之间的联系、转化、互补进行初步探究。
  一、意象与设计
  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而言之,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了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1}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言“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意即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2}
  设计语言是表达设计需求与情感的元素及方法论,包括点、线、面等图形,以及各种不同颜色和设计形式构成的图案。这些图案或具象或抽象,但都表现了设计主题与设计理念。设计语言之所以能准确地表达,是因为它融入了人们所共有的认识空间,对于图案、色彩,构成的共同认知,产生了在美学感知上的共鸣。之所以称之为语言,也就是因为它在人对设计认识中拥有共通的审美特性。
  图形是意象的符号和表现形态,意象是由图形烘托出来的。图形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事、景、物,为解读者开启进入意象的要津。解读图形的第一环节,就是对图形的本体意义及其所指称对象的隐喻意义进行破译。因为任何一个艺术图形,都不可能像指示牌那样让人一目了然, 而是渗透着民族文化及人文精神积淀的厚重代码,是意象借以产生的根基。{3}
  抽象的音乐旋律,同样暗寓着具象的实体画面。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乐府《琵琶行》对音乐旋律的种种比兴,令人叹为观止。聆听华彦钧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不难感受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莎士比亚运用肢体动作、语言道白、音响、灯光效果四者完美结合所形成的话剧的意象互补,更是综合艺术的极品。
  诸多的艺术形式,最直观最富冲击力的还是绘画。如莎士比亚话剧《亨利四世》人物造型中,特意设置了一个穿着长袍的角色,长袍上绘满舌头,用以象征“谣言” {4},话剧《冬天的故事》特意设置了一个角色,手上拿着沙漏,其象征意义是“时间”{5}。凡此种种,都是为了借助具象符号的象征意义,架起沟通观众审美意识的便捷的桥梁。
  二、以实代虚
  封面设计大多采用平面构图方式(尽管亦不乏2维3维设计构图),这不仅仅是对文学意象的具体概括,也不是单纯的写实绘画或摄影作品,而是用设计语言对意象所代表的具体事物进行艺术处理的同时,将它置于一个具象空间,与象征思维紧密联结,既为艺术图形提供“形象”的原型,也提供意象的对应物。这样,设计出的图形才和意象变得有关联性{6}。这一点,无论古今中外,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设计理念,都是相通的。
  抽象思维的驾驭,是设计者常常遇到的难题。如图1所示,由散文家梁长伶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诗文集《听风》,要求封面设计“表现国画效果,雅致、静谧、绿色、环保,聆听大自然之清音,天籁之和韵”。琢磨书名,“听”只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行为,不用加附任何多余的肢体语言,人时时刻刻都在被动感知外界的声音,是一种虚无的感知方式,形成具体意象很难;“风”则是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交替流动形成,若要界定其形态,只能勉强称之为“气态”,它无色无味,无形无影,尤为虚无缥缈,很难以具象形态来表达。两种抽象的意象组合成为书名,迫使设计者不得不采用以实代虚的方法来完成表达。
  图1
  北宋文学家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辨奸论》云:“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其中“月晕而风”即说明了古人观察到月亮周围出现了晕圈则预示着将要刮风的道理,根据这一人人皆知的天文现象,笔者故以有形之“晕月”暗喻无形之“风”,至此,“风”的意象有了; “听”呢?根据笔者极为有限的文学阅读,《听涛》《听雪》《听雨》《听秋》《听蝉》之类的书名比比皆是,但封面大多是顾头不顾尾的残缺表达,即不乏“雪”“雨”“秋色”“波涛”“蝉”的描绘,而那个“听”字却觅无踪迹。画面美则美矣,整体效果却无异于教科书封面,缺少动感,谈不上引人入胜。
  除了动物的耳朵与“听”直接关联之外,还有其它可以替补的形神兼备富有美感的具体意象吗?——无疑,对“风”最敏感的对应物莫过于风铃了。传统的金属风铃,发出的声响带金属之声,少有静谧绿色之感;一般的玻璃风铃则欠缺古朴,与征稿的整体要求并不协调,故而以竹制风铃取代。据史书记载,竹制风铃系唐代苏杭一带文人墨客首创,意在聆听自然界之清音,天籁之绝唱,甚是文雅,故选定绿色竹制风铃与纯白的晕月组合,右下角点缀些许竹叶淡影,取得了“形达”“意至”的效果。
  三、以虚寓实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缈意境和具象形态的组合是诗画中常用的手法。如八大山人在纸上只画了一条鱼,别无一物,却令人感觉满幅都是水。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也颇具独创性,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借鉴和营养资料。{7}
  虚实相互转化的设计方式,很好地诠释了意象在文学主题和设计语言中的交融与联系,对封面设计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过去的文学作品封面,往往流于杂乱的毫无寓意的实体景物填涂。例如,书名与花草相关,封面必为花草;爱情题材,绝对是美眉帅哥;以战争为书名,必为炮火硝烟;以文化为书名,必是古籍、青花瓷、纸笔墨砚、京剧脸谱;反之空灵如《青春》《思考》《梦想》之类的书名,必是茫然一片混沌,美其名曰抽象思维、现代后现代写意、抽象表现主义画风再创造,实则花非花雾非雾令读者一头雾水。此类假以18—20世纪西方抽象主义画风的设计,很难激发阅读的欲望,于中国读者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殊不知桃花源景色尽管美妙绝伦,而陶渊明开篇就得先设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陶渊明虚拟的“小口”,也就相当一个引人入胜的书封。
  如宋徽宗赵佶,他喜爱书画,开设画学,亲自授课,建立考试制度,亲自出题批卷,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叫《深山藏古寺》{8}。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原来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竟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至极。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的长篇小说《蚂蚁巷》,写的是一群栖居在破街陋巷的社会底层人物,大多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有官员、警察、下岗工人、坐台小姐、小摊小贩,失意大学高材生、流浪孤儿、个体户老板,还有流浪狗等。如果用单纯的写实性语言构图,如勾勒出一条简单的小巷,然后加上各式人物,这样看上去固然符合小说的表象,但实质上缺少审美情趣,更加缺乏设计元素的融合,显得肤浅而俗气。
  为此,笔者在认真阅读完内文,琢磨作者的行文风格、文学理念向度,尤其是整个作品流露出的大悲悯情怀后,在构图造型及封面底色的选择上,采用了“简约”与大量“留白”的整体风格。至于主体意象,则注重具象符号的象征意义的扩展延伸。(如图2)
  图2
  定稿后的书封,天然白底,极其省俭的黑色细线点缀式构图。这种恣意“留白”,正所谓力至劲则衰,思至详则漏,计白以当黑,禅心入化至于无{9};以三个粗犷“破体”黑字作为书名,与破旧陋巷保持环境氛围上的协调,因为蚂蚁巷实为现代都市的“贫民窟”;从内文中摘选四行精彩描写文字化为淡影竖排于封面左侧,意在增添小说的文化意蕴;主体意象是移植武大著名建筑学博导王炎松教授钢笔速写凌波阁小巷加以引申,在巷子出口处铺陈一片淡痕足印:警察的皮鞋印、贫民的赤脚印、流浪孤儿带血的脚印、流浪狗脚印,杂沓纷乱随意率性。为了突出脚印这个关键意象,又从细碎的脚印中提取一双少儿脚印,放大至二十倍,刷成血红色,置于小巷与书名之间,既有点睛效果,与白底形成强烈反差,更是突出了无良警官解救被绑架少年浴血牺牲,及顽主大学生见义勇为殒命蓝天的惨烈,隐含了小说流露出的终极关怀及大悲悯情怀。
  杂芜细碎的“脚印”相对于街巷的比例显然过大,按照空间物理学及光影学原则,脚印不可能占据如此之大的地理空间,也不可能出现在既非雪地、沙地又非泥泞流布的麻石地面上,这种人为失衡的比例关系设置,及悖离生活真实的夸张,是一种故意的变形、扭曲,借以与内文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对应。意象是艺术的载体,经过设计者的再创造,画中景物高于生活。没有失真之感。
  这种营造意象的方法,姑且命名为“以虚寓实”,与《听风》的设计思维正好相反。
  四、意象符号的多元解读
  抽象绘画和具象绘画,是绘画艺术的两个体系。中国古老的传统绘画的写意风格,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才被视为绘画艺术中的圭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革新与推陈出新。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具象绘画的审美取向类似以表现歌词内容为目的的流行歌曲,那么其审美意义则不需要任何歌词就能独立存在于音乐体系。抽象绘画强调各种绘画元素之间的相融和共振,目的是为了创作出不需要歌词的那种纯音乐般的令人心醉神往的绘画作品。{10}
  图3
  对某一业已形成共识的意象本质的多元发掘利用,这是由意象的多义性原则决定的。这个原则开辟了艺术设计疆域的无限可能。
  例如即将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的随笔集《钱学森之问》,封面构图的主体意象是一枚深红色指纹。
  要说,以指纹为主体意象的设计(包括海报、书封、标志)已经汗牛充栋。其中最为世人称道的恐怕要数美国音乐海报《Mates of State》了。
  图4
  这是一个夫妻音乐组合,两枚红色指纹底部的交叠可以理解为象征着两个艺术生命的交融,堪称海报设计的上品。当然,以指纹为意象入画的设计还有很多。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指纹指代个体生命。因为指纹为人类所共有。但是,当指纹几乎变成公共符号时,它的存在便赋有了无尽的解读意义,深度发掘并在同一意象上另辟蹊径便成了博尔赫斯迷宫式叙事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11}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1925年从美国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他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稍后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新中国建立后,他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又阐述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独立,自由”的看法(文革中受到冲击,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去世)。无独有偶,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以上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12}。   所谓迷宫钱学森之问,当下已有不少大学誓将破解,位于长沙的中南大学就公开发表了《中南大学以“最激进改革”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报道。{13}
  当然,连教育部长和国务院总理都回答得不甚明了的问题,既然被定为一个充满悬疑元素的书名,笔者只能就自己肤浅狭义的理解来构思。
  先是将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雕塑《思考者》中的成人转换成少年剪影,意在融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强,则中国强。” {14}少年托腮端坐在星星闪烁的夜空之下,凝思默想,抑或无声地发问,身姿是静态的,思想却是动态的。以什么意象表达他的动态,他的诘问?“思想”从绘画角度上看,是一种抽象。如何突破这个难题?在他大脑处添置脑髓的形状——那只是生理解剖学意义上的大脑,而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制作一个医学标本;它应当是艺术的。于是,美国海报《Mates Of State》的主体意象跳进了少年的头颅,一枚血红而硕大的指纹呈现在读者眼前。以独一无二的指纹置换大脑,不仅仅使“钱学森之问”趋于形象化、动态化,其象征意义,不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基本价值,而是更为可贵的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就是笔者对指纹含义的新解。
  抽象艺术指艺术形象的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具象艺术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具象艺术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而抽象艺术中的形象与自然对象较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然而,艺术的多元属性却是二者的融合剂。回到封面设计的虚实互补活用,既可以用抽象的图形描绘意象的存在,也可以用事物的真实图案进行意象的具象组合。灵活多变的设计语言及方法,为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关系的辨别提供了新的路径。
  注释:
  {1}颜华娜:《栖居在诗的意象里》,《大学语文教学研究》2011年05月15日。
  {2}孟宪平:《意象:中国画的审美本质》,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a01410101b8dt.html。
  {3}杜 :《平面设计中的灵魂:多维意象空间》,《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4}[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页。
  {5}[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99页。
  {6}{7}魏华中:《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14期。
  {8}石国权:《语文学习需要求异创新》,《语文报》总第194期。
  {9}张志军:《禅心》,现代出版社2009年版。
  {10}任洁:《从抽象到具象:探索阿利卡的绘画艺术》,《美术界》2009年第11期。
  {11}阿根廷:《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虚构集》,浙江文艺出版社,第71页。
  {12}李小彤:《直面“钱学森之问”》,http://news.163.com/11/1201/06/7K5TS76I00014AED.html。
  {13}李斌、黄兴华:《中南大学以“最激进改革”破解“钱学森之问”》,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2
  /274974.shtm。
  {14}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廖静仁过去是从事散文创作的。他在散文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并被认为是新时期散文界的一匹黑马。我对资水的认识,便来自廖静仁的散文。他对资水岸边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命运的关
在我的印象中,“50后”与“80后”之间,多少会有点代沟,生活环境、人生阅历甚至个人趣味上的不同,这种陌生感与距离感,应该是很明显的。然而,作为“80后”的我来说,阅读克邦先生散文
本文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民办学校的企业性质,并提出如何促进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
在当前社会用电需求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如何确保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这已经成为了供电企业用电安全管理工作 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于整个电力系统来说,配电线路肩负着重要的
本文借用影片制作中人物的名称"导演"和"主角",用于总结《课题研究方法》课程中运用的"导演——主角"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师生的充分互动,并实现在课堂中由"教师主导"到"
2013年岁末,我用“远山回望”这个命题作为我的中国画展览的主题,颇感意味深长。一方面是基于自己对近年中国画创作的探索与回望,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四十年艺术人生以后的再度思
摘要:介绍塔形机的传动形式和结构。针对设备在现场使用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判断与分析,并根据点检员的工作经验提出改进建议与设想,解决设备使用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塔形机;传动机构;设备故障;改进  本钢正在建设千万吨级精品板材板材生产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钢铁企业,连轧厂正在建设世界一流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热轧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塔型,对产品质量及外观带来一定的影响
<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