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xiahei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双供血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供收治小腿、足踝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患者26例.缺损范围16cm×8 cm~21 cm×13 cm,骨外露范围3 cm×2cm~10cm×8 cm.其中合并神经损伤的6例,合并血管损伤的9例,全部病例均合并骨折.经多普勒血流仪探查后,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旋转点、同时保留腓动脉穿支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双供血的岛状皮瓣修复. 结果 临床应用26例,皮瓣面积为17 cm×9 cm~22 cm×13 cm.皮瓣供区位于腘窝上缘至小腿中、下段.术后25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少许坏死,清创换药后自行愈合.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0个月,全部病例皮瓣色泽、血运、质地良好,无破溃.随诊8个月以上18例,15例骨折愈合良好,3例骨缺损病例需二期植骨,踝关节均有主动屈、伸活动.结论 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双供血皮瓣不破坏腓动脉主干,同时保留了腓动脉穿支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双重供血来源,保证了皮瓣血液循环,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复合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口径不等血管吻合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 方法 2013年2月至6月,施行游离皮瓣移植的5例患者应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12条血管,其中6个吻合口供、受区血管口径差异明显,对口径较小的血管行侧方切开或利用“Y”形分支作切开成形,扩大吻合口的周径,选用与较大血管口径匹配的吻合器行血管吻合,术后按微血管吻合处理常规治疗. 结果 应用微血管吻合器行口径不等血管吻合6处,动脉吻合口2个,静
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由德国Fleischman于1993年首创并将其用于四肢创面的治疗,裘华德教授于1994年将VSD技术引入中国.其原理是用聚氨酯(PU)或聚乙烯醇(PVA)泡沫填塞、覆盖创面,再用全密封的生物半透膜材料覆盖封闭整个创面和腔隙,并在真空泵的作用下给予持续的负压吸引,使整个与VSD材料相接触的创面处于一个全封闭负压引流状态,使外
期刊
目的 探讨吻合一组血管的联合皮瓣的应用价值. 方法 本组36例均为车祸伤,损伤部位在膝、小腿或踝足部、上肢.创面超大,皮肤缺损伴骨关节、肌腱裸露,选用吻合一组血管的联合皮瓣修复,其中吻合肩胛下血管肩胛—侧胸联合皮瓣7例,最大为70 cm×10 cm;吻合肩胛下血管侧胸—背阔肌联合皮瓣9例,最大为42 cm×24 cm(1008 cm2);吻合肩胛下血管的肩胛—背阔肌联合皮瓣2例;吻合旋股外侧血管与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手指甲下血管球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6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手指甲下血管球瘤17例,沿甲床缘作弧形切口,充分游离达到甲下区域,形成携带骨膜的甲床瓣,充分暴露肿瘤后,于手术显微镜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仔细剥离,将血管球瘤完整切除,术后肿瘤组织送病理检查. 结果 所有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均证实为血管球瘤.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15例术后获得随访,2例失访,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眨眼,忙碌的2013年就从我们指尖在键盘上翻飞的空隙间溜走了,2014年的新年到了,中国的改革发展迈进了第37个年头.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自1978年创办,迄今也已经37岁了,她见证着中国显微外科50余年的发展.50余年来,中国显微外科技术已在外科领域广泛深入开展,显微外科已达到至高的技术水平,已由早期的外科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三级学科,在外科领域
期刊
目的 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 方法 2003年9月至2012年11月我科共诊治肩胛上神经卡压患者34例,其中非手术治疗10例,手术治疗24例.非手术治疗以局部封闭为主.手术治疗取前入路4例,后入路20例.分别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后的肩部疼痛症状、肌力、肌萎缩的改善情况. 结果 10例非手术治疗已平均随访4年以上,优1例,良1例,可1例,差7例,8例每年仍需作局部封闭,1~4次
目的 探讨应用不带深层肌外膜的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转移修复小腿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新方法. 方法 2007年8月至2013年4月,应用不带深层肌外膜的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修复小腿部软组织缺损7例.改变了原来常规比目鱼肌肌瓣转移手术的手术操作界面,在比目鱼肌肌外膜内操作,位于比目鱼肌肌质与比目鱼肌深层肌外膜之间,比目鱼肌深层肌外膜留于原位.组织瓣的组成:比目鱼肌肌质和比目鱼肌浅层肌外膜.组织瓣转移后其上游
目的 总结游离旋髂浅动脉髂骨骨皮瓣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体会. 方法 从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应用髂骨骨皮瓣修复掌、指骨节段缺损伴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右手7例,左手3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关节、伸肌腱损伤.髂骨皮瓣大小:10.0cm×10.0 cm~4.0 cm×2.0 cm,其中2例以大小分别为18.0 cm×12.0 cm和16.0 cm×8.0 cm的股前外侧皮瓣串联.髂骨骨瓣
目的 探讨第1跖背(底)动脉蒂双叶皮瓣修复相邻两手指中末节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自2010年11月至2013年6月,应用第1跖背(底)动脉蒂(母)趾腓侧皮瓣和第2趾胫侧皮瓣联合移植修复相邻两手指中末节缺损9例,为解决动脉跨度不足及皮瓣供区骨和(或)肌腱外露、植皮不易成活的缺陷,将血管分叉处裸露的血管蒂部及足部供区用人工真皮覆盖,3周后切断皮桥,足部供区拆除人工真皮薄膜再切取自体中厚皮片植皮修
对血管力学特性的大量基础研究已证实血管是黏弹性材料,具有拉伸延长的特性,但是这些基础研究的成果似乎没有引起临床医生足够注意,故没有转化为临床实践的成果.不少临床医生认为四肢主干血管断裂后缺损大于2~3 cm以上,需要进行血管移植.其实,如果能够了解血管的拉伸延长的力学特性,完全可以对更长的血管缺损,直接进行显微吻合,从而避免血管移植,还可简化手术,提高血管修复的质量.了解四肢血管的力学特性将对显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