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环境对实现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中国提出并逐步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为了促进沿线国家开展更加密切的社会经济合作,我们需要对投资国的文化、社会等领域进行研究分析,以便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和民族文化的互动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化差异 文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识码]A
“一带一路”倡议既传承了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也顺应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从“一带一路”的背景、目标中可以看出,沿线各国之间开展经济合作交流,要结合各国和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环境以及人们的利益需求等因素协调推进。因此,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在投资建设中的影响,利用社会学研究的有利成果,注重翻译文化人类学研究专著,并深入实地考察研究,才能有效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和民族文化的同向发展。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必将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对外经济贸易合作机会,满足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需求,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了中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和担当。
近15年来,在海外资源开发、国外工程承包、国内劳动力输出、商品对外贸易等方面,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规模也日趋扩大,经济活力不断进发。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是国内资产大量积累、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对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在这一阶段,中国海外市场的拓展集中于东南亚、西欧、北非等国家,海外投资总量已经突破1000亿美元。面对这一发展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3月28日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紀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企业拓展了海外市场,也为沿线各国和中国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合作、交流的机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串联起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则是通过海陆交通,加强同东南亚、印度半岛、中东及非洲的联系,推动共建全球经济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东亚地区贸易体逐渐形成,各领域的经济合作、对外贸易总量将达到三十万亿美元,成为超越美国的世界第一大经济贸易体。如果向西与印度、西亚、中亚各国形成联合经济共同体,那么各领域的经济合作、对外贸易总量将达到五十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经济贸易总量将会达到欧洲和美国两大经济贸易体的总和,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各国加强多方面的合作、联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主要以道路交通、海路交通、卫星通信技术为渠道,为沿线各国架起桥梁,确保沿线各国之间能够互通有无。“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对外合作倡议的重点内容。其中,加强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目标,旨在改变亚洲广大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发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同时,在中国的倡导下,沿线各国积极参与,建立了“亚投行”,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这些举措是中国积极、主动投身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参与制定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体现。
“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向世人传递出国家经济的发展要立足本国的既有优势这一基本理念,要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经济、科技等资源的发展现状,开展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探讨经济与民族文化互相促进的发展路径,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投资成败受所在国文化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实施的前提是沿线各国能够发挥彼此优势,共同促进沿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各国经济利益最大化。在对外贸易中,投资成败受到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制约,不同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在国际项目合作的过程中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在缅甸密松水坝案例中,中方认为该项目建设有利于带动缅方国内经济的发展,且不需要缅方提供任何资金,由中方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帮助建设。在缅甸密松水坝建成后,通过开展两国之间的水上贸易,不仅能够满足中方对外贸易的需要,也有利于打通缅甸国家对外贸易、合作的渠道。但是,中方忽视了评估当地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认知差异,该投资项目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所以导致该项目进展不畅。这一案例反映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必须对各国的文化背景、民族信仰等因素进行全面考量,才能实现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目标。
针对沿线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应更加注重对各投资国大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领域的研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探讨国外投资的可行性,降低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的合作风险。另外,在带动沿线国家企业发展方面,要对其他国家企业投资的成败经验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在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之下,不利于国外企业投资的因素,发挥优势,规避风险,从而保障“—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
利用社会学研究的有利成果,注重人类文化学专著的翻译和传播。早在十六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和传教士就已经高度关注东方文化和非洲一些国家的文化发展,在近几个世纪的不断研究与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国应该加大对其专著的翻译力度,不断研究、分析国外学者的观点。这些学术专著的内容涉及国别史、文化人类学专著,甚至还包括经济学等领域的内容。中国政府和学者应该将这些研究成果与我国的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从短期效益来看,中国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他国的文化背景、资源情况,开展相关的风险评估,促进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共赢。从长期效益来看,翻译和传播西方文化人类学研究著作,有利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全面实施,也有助于将西方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成功经验传播到中国,从而推动各国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要注重对沿线国家的实地考察。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下,中国应对沿线各国的资源、环境、人文、科技等领域开展实地研究,总结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现状,为更好地部署“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有力的现实依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各有不同,民族、宗教信仰各异,经济资源、科学技术发展也没有达到同一水平。因此,深入沿线各国进行实地考察,总结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和不利因素,掌握各国在寻求对外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需求差异,可以为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开展对外合作提供重要的保障。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多方共赢的前提条件,也是沿线各国能够彼此互助,实现经济、文化、科技、人文等领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责编/陈楠 牛牧瑶(见习) 美编/王梦雅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化差异 文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识码]A
“一带一路”倡议既传承了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也顺应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从“一带一路”的背景、目标中可以看出,沿线各国之间开展经济合作交流,要结合各国和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环境以及人们的利益需求等因素协调推进。因此,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在投资建设中的影响,利用社会学研究的有利成果,注重翻译文化人类学研究专著,并深入实地考察研究,才能有效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和民族文化的同向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必将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对外经济贸易合作机会,满足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需求,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了中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和担当。
近15年来,在海外资源开发、国外工程承包、国内劳动力输出、商品对外贸易等方面,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规模也日趋扩大,经济活力不断进发。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是国内资产大量积累、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对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在这一阶段,中国海外市场的拓展集中于东南亚、西欧、北非等国家,海外投资总量已经突破1000亿美元。面对这一发展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3月28日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紀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企业拓展了海外市场,也为沿线各国和中国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合作、交流的机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串联起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则是通过海陆交通,加强同东南亚、印度半岛、中东及非洲的联系,推动共建全球经济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东亚地区贸易体逐渐形成,各领域的经济合作、对外贸易总量将达到三十万亿美元,成为超越美国的世界第一大经济贸易体。如果向西与印度、西亚、中亚各国形成联合经济共同体,那么各领域的经济合作、对外贸易总量将达到五十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经济贸易总量将会达到欧洲和美国两大经济贸易体的总和,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各国加强多方面的合作、联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主要以道路交通、海路交通、卫星通信技术为渠道,为沿线各国架起桥梁,确保沿线各国之间能够互通有无。“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对外合作倡议的重点内容。其中,加强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目标,旨在改变亚洲广大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发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同时,在中国的倡导下,沿线各国积极参与,建立了“亚投行”,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这些举措是中国积极、主动投身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参与制定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体现。
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可以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开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向世人传递出国家经济的发展要立足本国的既有优势这一基本理念,要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经济、科技等资源的发展现状,开展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探讨经济与民族文化互相促进的发展路径,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投资成败受所在国文化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实施的前提是沿线各国能够发挥彼此优势,共同促进沿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各国经济利益最大化。在对外贸易中,投资成败受到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制约,不同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在国际项目合作的过程中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在缅甸密松水坝案例中,中方认为该项目建设有利于带动缅方国内经济的发展,且不需要缅方提供任何资金,由中方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帮助建设。在缅甸密松水坝建成后,通过开展两国之间的水上贸易,不仅能够满足中方对外贸易的需要,也有利于打通缅甸国家对外贸易、合作的渠道。但是,中方忽视了评估当地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认知差异,该投资项目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所以导致该项目进展不畅。这一案例反映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必须对各国的文化背景、民族信仰等因素进行全面考量,才能实现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目标。
针对沿线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应更加注重对各投资国大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领域的研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探讨国外投资的可行性,降低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的合作风险。另外,在带动沿线国家企业发展方面,要对其他国家企业投资的成败经验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在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之下,不利于国外企业投资的因素,发挥优势,规避风险,从而保障“—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
利用社会学研究的有利成果,注重人类文化学专著的翻译和传播。早在十六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和传教士就已经高度关注东方文化和非洲一些国家的文化发展,在近几个世纪的不断研究与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国应该加大对其专著的翻译力度,不断研究、分析国外学者的观点。这些学术专著的内容涉及国别史、文化人类学专著,甚至还包括经济学等领域的内容。中国政府和学者应该将这些研究成果与我国的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从短期效益来看,中国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他国的文化背景、资源情况,开展相关的风险评估,促进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共赢。从长期效益来看,翻译和传播西方文化人类学研究著作,有利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全面实施,也有助于将西方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成功经验传播到中国,从而推动各国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要注重对沿线国家的实地考察。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下,中国应对沿线各国的资源、环境、人文、科技等领域开展实地研究,总结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现状,为更好地部署“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有力的现实依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各有不同,民族、宗教信仰各异,经济资源、科学技术发展也没有达到同一水平。因此,深入沿线各国进行实地考察,总结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和不利因素,掌握各国在寻求对外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需求差异,可以为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开展对外合作提供重要的保障。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多方共赢的前提条件,也是沿线各国能够彼此互助,实现经济、文化、科技、人文等领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责编/陈楠 牛牧瑶(见习)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