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感觉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总是很肤浅,总是不能透过文字触摸到作者的“心”,为什么呢?其实,每一篇文章在创作之初都包含着作者一定的创作意图,包含着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当作者把文章写完,自己也随之消隐了。而我们要想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创作意图,就要凭借与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沟通。但语言文字又有着多义性等特点,在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又有所不同,这无疑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困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现代语用学告诉我们,影响“语用”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语境,那我们能不能从语境这个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呢?
语境,就是语言运用的环境,按照大多数专家的意见,语境一般可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语境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一、上下文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对于上下文语境,我们很容易理解。例如,指示代词“他”,如果单独看一句话,我们就不知道这个“他”指谁,可一旦将“他”放到具体的文章里,我们就能知道“他”指的是谁了,这就是上下文语境的作用。当然,这是最简单的,具体到文章中,有时候上下文语境也是很复杂的。如《只拣儿童多处行》這一课,其中有一句话:“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读了这句话,我们不禁会问:身躯上怎么会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呢?联系上文我们就会知道,作者是在写儿童之多,儿童多的地方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于是,在教学中,当学生细读了描写儿童多的句子之后,我相机引入这一段话,而后提问:“读了这段话,我有个疑问:小小的身躯上怎么会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呢?”经过思考,有的学生说:“儿童像太阳一样有活力。”有的说:“儿童像太阳一样充满朝气。”有的说:“儿童多的地方生机勃勃。”……我接着引导:“好,下面请同学们再一次细读作者描写儿童的句子,你能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这喷发着的太阳的香气息。”学生再次读、画课文,有的说:“我从‘鼻尖上闪着汗珠’,感受到孩子们很有活力,即使累了,也还在说些什么,笑些什么。”有的说:“‘闹嚷嚷’一词不仅可以看出孩子多,也可以看出孩子们充满着朝气,就好像鸟儿多的地方,听到鸟叫就让人感受到生机一样。”有的说:“从‘挤’也能看出孩子们充满着活力。”
通过上下文语境,我带领着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这句话。同样,在学习作者为什么要写海棠花这部分时,我们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理解。
二、情景语境帮助学生走入作者内心
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诸多的客观性因素。《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作者每到一处,看到很多的儿童,那景、那情都让作者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每读一处,也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情流露。所以,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于是,教学中,在时机成熟时,我引导学生:“作者为什么要把诗句改为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学生说:“只拣儿童多处行能找到春天。”我接着问:“‘只拣游人多处行’也能找到春天呀?”思考片刻后,学生有的说:“改了,说明作者很喜欢孩子,要是不喜欢的话,看到这么多的儿童说不定还烦呢?”有的说:“从这一改,我感觉到冰心奶奶很喜爱孩子,‘作家卡片’里也写到了这一点。”有的说:“我还读过冰心奶奶的《寄小读者》,她很爱孩子们。”……我接着说:“作者每到一处都写了那里的儿童,在作者眼中,儿童是最美的,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同学们,让我们捧起书本,再一次用心读读描写儿童的句子,去感受一下作者内心的真情流露吧。”
教学中,我们教师如能经常去想一想作者言语行为时的情景语境,设身处地地思考,就一定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理解作者,从而指引着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
三、社会文化语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社会文化语境是指支配、规范着具体言语行为的广泛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它们是以潜在的背景知识作用于言语行为的。《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62年,翻阅资料得知,1962年是新中国刚过三年自然灾害的时期,新中国正处于新生时期,正处于蓬勃向上的时期。我想,正是这潜在的社会背景的作用,作者才会说:“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对,就是开得旺!……使出浑身解数。”在作者眼中,从困难中走出来的中国就像一个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孩子。教学中,结合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能够帮助学生推断出作者的言外之意。为此,我引导学生:“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它指谁?”(春光、海棠、儿童)“为什么是儿童?”学生说:“因为花儿和儿童一样。后面有一段话已经告诉我们了。”我接着深情表述:“孩子们,在作者心中,花儿、儿童都是美好的。可是,你们知道吗?(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在那个年代,新中国就像 。”学生回答:“就像花儿一样;就像儿童一样……”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了作者,了解了作品,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
语文教学中,如能从语境这一角度去探究作者的言语行为,相信定会帮助我们走向阅读理解的新天地。
(责编 刘宇帆)
语境,就是语言运用的环境,按照大多数专家的意见,语境一般可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语境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一、上下文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对于上下文语境,我们很容易理解。例如,指示代词“他”,如果单独看一句话,我们就不知道这个“他”指谁,可一旦将“他”放到具体的文章里,我们就能知道“他”指的是谁了,这就是上下文语境的作用。当然,这是最简单的,具体到文章中,有时候上下文语境也是很复杂的。如《只拣儿童多处行》這一课,其中有一句话:“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读了这句话,我们不禁会问:身躯上怎么会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呢?联系上文我们就会知道,作者是在写儿童之多,儿童多的地方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于是,在教学中,当学生细读了描写儿童多的句子之后,我相机引入这一段话,而后提问:“读了这段话,我有个疑问:小小的身躯上怎么会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呢?”经过思考,有的学生说:“儿童像太阳一样有活力。”有的说:“儿童像太阳一样充满朝气。”有的说:“儿童多的地方生机勃勃。”……我接着引导:“好,下面请同学们再一次细读作者描写儿童的句子,你能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这喷发着的太阳的香气息。”学生再次读、画课文,有的说:“我从‘鼻尖上闪着汗珠’,感受到孩子们很有活力,即使累了,也还在说些什么,笑些什么。”有的说:“‘闹嚷嚷’一词不仅可以看出孩子多,也可以看出孩子们充满着朝气,就好像鸟儿多的地方,听到鸟叫就让人感受到生机一样。”有的说:“从‘挤’也能看出孩子们充满着活力。”
通过上下文语境,我带领着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这句话。同样,在学习作者为什么要写海棠花这部分时,我们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理解。
二、情景语境帮助学生走入作者内心
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诸多的客观性因素。《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作者每到一处,看到很多的儿童,那景、那情都让作者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每读一处,也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情流露。所以,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于是,教学中,在时机成熟时,我引导学生:“作者为什么要把诗句改为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学生说:“只拣儿童多处行能找到春天。”我接着问:“‘只拣游人多处行’也能找到春天呀?”思考片刻后,学生有的说:“改了,说明作者很喜欢孩子,要是不喜欢的话,看到这么多的儿童说不定还烦呢?”有的说:“从这一改,我感觉到冰心奶奶很喜爱孩子,‘作家卡片’里也写到了这一点。”有的说:“我还读过冰心奶奶的《寄小读者》,她很爱孩子们。”……我接着说:“作者每到一处都写了那里的儿童,在作者眼中,儿童是最美的,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同学们,让我们捧起书本,再一次用心读读描写儿童的句子,去感受一下作者内心的真情流露吧。”
教学中,我们教师如能经常去想一想作者言语行为时的情景语境,设身处地地思考,就一定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理解作者,从而指引着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
三、社会文化语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社会文化语境是指支配、规范着具体言语行为的广泛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它们是以潜在的背景知识作用于言语行为的。《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62年,翻阅资料得知,1962年是新中国刚过三年自然灾害的时期,新中国正处于新生时期,正处于蓬勃向上的时期。我想,正是这潜在的社会背景的作用,作者才会说:“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对,就是开得旺!……使出浑身解数。”在作者眼中,从困难中走出来的中国就像一个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孩子。教学中,结合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能够帮助学生推断出作者的言外之意。为此,我引导学生:“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它指谁?”(春光、海棠、儿童)“为什么是儿童?”学生说:“因为花儿和儿童一样。后面有一段话已经告诉我们了。”我接着深情表述:“孩子们,在作者心中,花儿、儿童都是美好的。可是,你们知道吗?(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在那个年代,新中国就像 。”学生回答:“就像花儿一样;就像儿童一样……”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了作者,了解了作品,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
语文教学中,如能从语境这一角度去探究作者的言语行为,相信定会帮助我们走向阅读理解的新天地。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