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不仅可以丰富经历,同时还是写作的“酵母”;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而且还是一个人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本人的阅读史”,新课标不仅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而且对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量也做了量化要求。本文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如何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从而搞好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年级;看思演写读结合
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指出:“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它是文化童子功;是积累的语文,在人生记忆力的黄金时间应重积累;是种子语文,这样的语文是在人生底色上播种,将来能生长出优质的文化果实;是经典的语文,唯有经典才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是暂时不求甚解的语文,“好读书,不求甚解”应是童年语文学习的规律;是逐步反刍的语文,随着年龄的增长去体味,去消化,去品悟;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好孩子们的“文化童子功”呢?
一、立足教材,“无缝”衔接
以课内阅读为主体,课外阅读为重要补充,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相互作用,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的一个有效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要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无缝”衔接,课外阅读的引导就要从课前预习开始。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可以通过家长的辅助来完成课前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如苏教版一年级《东方明珠》时,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收集和观看东方明珠的图片和文字,或收集与家长游览东方明珠的照片,让学生获得关于东方明珠尽可能多的信息,激发阅读欲望,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基础。在学生带着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带着查阅到资料的储备进入课堂,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
二、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片,让学生边读边看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看图。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课文的插图内容就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畫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师生还可共同搜集课文相关图片。现在是信息时代,让学生搜集图片,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三、要巧妙设疑,让学生边读边想,善于发现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与思考相结合,一方面是要求教师要学会巧妙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能反映课文的重难点。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学会边读边提出问题,这对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
四、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读中有说,读说结合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在教学写人或事物的文章时,我们可结合内容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说说他们对人和事物的评价。在教学写景物的课文时,我们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对景物的感受和评价。
五、朗读与表演结合,让学生走进文本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情景表演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朗读式表演,即通过朗读课的形式进行表演,这是最常用、最简单的课堂表演形式。朗读式表演有两种:一是分角色朗读表演,即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演一演。让学生走进课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二是动作式朗读表演。
2.情节式表演,即通过展现故事情节的形式进行表演。
六、读与画相结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里讲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句段;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如《春雨》这首诗,要求学生用纸画出关于春雨的内容:雨滴、春风、春景等。《月亮湾》一课,要求学生也来画这个村子,于是,学生画月牙一样的小河、朝霞般的桃花、茶树……等。《台湾的蝴蝶谷》一课,学生画不同颜色的蝴蝶。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七、读与写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好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写话可在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进行。二是写话还可以再学了课文后进行。
八、读与积累相结合,让学生增强记忆,学会运用
只有在积累下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阅读,只读不积累,阅读没有任何效果。积累就是指日积月累,不进行大量的阅读、不累积大量的素材,要想学会写作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的是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在教学中,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让学生细读,逐步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力。
总之,我们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用多种阅读方法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把听、说、读、写、思、画、记、背等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就会相得益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阅读变成真正的悦读!
参考文献:
[1]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4).
[2]武卫华.巧借拓展,让语文课堂生机无限[J].新课程导学,2014(31).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坞根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年级;看思演写读结合
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指出:“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它是文化童子功;是积累的语文,在人生记忆力的黄金时间应重积累;是种子语文,这样的语文是在人生底色上播种,将来能生长出优质的文化果实;是经典的语文,唯有经典才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是暂时不求甚解的语文,“好读书,不求甚解”应是童年语文学习的规律;是逐步反刍的语文,随着年龄的增长去体味,去消化,去品悟;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好孩子们的“文化童子功”呢?
一、立足教材,“无缝”衔接
以课内阅读为主体,课外阅读为重要补充,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相互作用,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的一个有效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要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无缝”衔接,课外阅读的引导就要从课前预习开始。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可以通过家长的辅助来完成课前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如苏教版一年级《东方明珠》时,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收集和观看东方明珠的图片和文字,或收集与家长游览东方明珠的照片,让学生获得关于东方明珠尽可能多的信息,激发阅读欲望,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基础。在学生带着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带着查阅到资料的储备进入课堂,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
二、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片,让学生边读边看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看图。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课文的插图内容就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畫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师生还可共同搜集课文相关图片。现在是信息时代,让学生搜集图片,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三、要巧妙设疑,让学生边读边想,善于发现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与思考相结合,一方面是要求教师要学会巧妙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能反映课文的重难点。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学会边读边提出问题,这对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
四、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读中有说,读说结合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在教学写人或事物的文章时,我们可结合内容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说说他们对人和事物的评价。在教学写景物的课文时,我们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对景物的感受和评价。
五、朗读与表演结合,让学生走进文本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情景表演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朗读式表演,即通过朗读课的形式进行表演,这是最常用、最简单的课堂表演形式。朗读式表演有两种:一是分角色朗读表演,即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演一演。让学生走进课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二是动作式朗读表演。
2.情节式表演,即通过展现故事情节的形式进行表演。
六、读与画相结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里讲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句段;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如《春雨》这首诗,要求学生用纸画出关于春雨的内容:雨滴、春风、春景等。《月亮湾》一课,要求学生也来画这个村子,于是,学生画月牙一样的小河、朝霞般的桃花、茶树……等。《台湾的蝴蝶谷》一课,学生画不同颜色的蝴蝶。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七、读与写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好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写话可在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进行。二是写话还可以再学了课文后进行。
八、读与积累相结合,让学生增强记忆,学会运用
只有在积累下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阅读,只读不积累,阅读没有任何效果。积累就是指日积月累,不进行大量的阅读、不累积大量的素材,要想学会写作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的是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在教学中,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让学生细读,逐步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力。
总之,我们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用多种阅读方法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把听、说、读、写、思、画、记、背等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就会相得益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阅读变成真正的悦读!
参考文献:
[1]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4).
[2]武卫华.巧借拓展,让语文课堂生机无限[J].新课程导学,2014(31).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坞根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