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职业中学的教师要经常与行为失范的学生打交道。这些学生身上总是不时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因此,作为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应能将心比心、做到换位思考,对学生不应过分的责备求全。文章就如何做到心中有爱、科学育人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职;行为失范生;科学育人
笔者是一名职业中学的教师,而且是一名多年来一直协助专业部主任分管学生常规管理工作的教师。这就注定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每天都要与学生打交道,而且要经常与行为失范的学生打交道。如何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规定,通过创新德育观念、德育机制、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从而较好地实现中职德育目标及要求,就成为本人日常工作中经常思考和践行的重要内容。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法源、王莹两位老师编写的《没有孩子是差生——50个问题学生的教育案例》这本书。这本书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从实践上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问题学生教育案例为本人及其他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提供了借鉴之道。
这本书意在向教师阐明、廓清一个事实:学生中没有差生,只是存在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连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都找不到,何况是人呢?一些学生之所以被我们称作为“差生”,是因为这些学生身上总是不时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往往与教师们衡量评价优生的标准相违背,于是才会被称作为“差生”。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要说心智还不健全的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连我们这些堪称“为人师表”的教师,不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吗?因此,作为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应能将心比心、做到换位思考,对学生不应过分的责备求全。人们常把孩子比作祖国的花朵,把教师比作培育花朵的辛勤园丁。面对满园花朵,作为园丁的我们看到的应是形态各异,而不应是孰优孰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优秀的学生,身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样,再有问题的学生,身上总归会有优点。面对有问题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到“沙中淘金”,准确的捕捉、挖掘问题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及时的予以肯定、表扬,以此恢复学生丧失已久的自信,激起学生昂扬向上的斗志。同时,再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准确予以“把脉”,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施以科学的帮扶措施,就一定会使学生的心理越来越健康,人格越来越健全,从而在“培优”的道路上促使学生不断健康成长。
心中有爱,眼里有情。如果我们教师都能像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花朵那样,对学生倾注全身心的爱,再辅以科学的育人方法,相信满园的“花朵”定会竞相开放、异彩纷呈!
感慨之余,作为教师,我还想就如何做到心中有爱、科学育人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创新人才观念,端正育人态度
作为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人人能学好,个个能成才”的科学育人观念,要摒弃重智轻德、忽视情感与个性发展以及身体、心理健康发展的狭隘人才观。要充分认识到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失当以及社会教育的失效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与发展实际生存能力的相协调,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职业中学,在传授、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
优化育人情绪,常怀感恩之心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人的声音,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是人的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教育有什么样的理解,自己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思想和情绪的管理。而要管理好学生的思想和情绪,教师首先要注意不断优化自己的情绪。面对一个糟糕透顶的班级,无端的抱怨、指责丝毫不会改变学生群体的现状,只会使自己的心情越来越糟,只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是对立。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有顺人性的地方,但也有反人性的地方,切不可急功近利。只有不断优化教师自身的情绪,才能改变自己看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才会对学生多说一句温暖的话,多给学生呈现一次亲切的笑脸、一个会心的眼神,从而以自己愉悦的情绪带动影响学生,让学生悦纳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犯错误的学生,作为教师不应大发雷霆、情绪失控。而应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把学生的每一次错误行为都看作是帮助自己提升业务能力的有利契机。只有这样,才会看到学生的可爱、美丽,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更加宽容、细心、有耐心,才会使自己拥有更多的良心、善心、爱心,才会充满自信,以积极乐观的心情切实提高教育学生的实效。
加强自身修养,完善知识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爱”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基石。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光有爱还不够,教师还必须懂得如何去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母爱中某种偏私的溺爱,也不是单纯的情感作用,而是通过理性培养起来的一种普遍的高度责任感,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教育之爱。这就势必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及道德修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育人观念,努力培养自己的优良个性品质,不断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此来提升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教育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否则,“爱”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讲究教育策略,爱心倾注学生
家长是给孩子生命的人,而教师却是给孩子生命艺术的人。学生,作为一个心智还不健全的特殊群体,在其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发展方面的问题。作为教师,在发现问题之后,没有理由置之不理,而应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重新走上正确的轨道,从而使自己成为开启学生充满希望人生的导师。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被别人理解、肯定、鼓励、关注,都渴望被老师关爱;任何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当好学生的愿望。作为教师,在教育帮扶问题学生的时候,除了要对学生倾注爱心,更要讲究一定的教育策略。爱迪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对有问题的学生,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的成长环境及心理发展规律予以充分理解,在对其进行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其人格尊严。其次,要掌握一定的批评艺术。批评重要的是“评”,评论“这件事”,而不是“批”,在“评”的过程中使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白做人的道理。批评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坦诚交流,实话相告,指出危害,提出要求;可以巧借他人之力,暗示其他同学主动帮助;可以通过随意聊天的方式,逐渐引导到教育的主题上来,从而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可以在表扬中提出要求,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批评方式,教师都要明白一个道理:批评就像苦口良药,虽然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学生却难以下咽,一定要裹上“糖衣”。再次,要正确对待“标签”效应。教师要在心目中牢固树立每一位学生都是好学生的坚定信念,对犯错误的学生要有一种理性的宽容。即使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也不要认为是冥顽不化,而应多从我们自身的教育方法上查找原因。此外,对于已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作为教师,切不可对学生丧失信心、放任自流;而应坚信,只要能够正确剖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找准突破口,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式,通过“兴趣转移”、他人帮扶、间接沟通、赏识激励、心理暗示、集体活动等教育帮扶措施,在实践活动中循序渐进规范学生的行为,不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一定能够促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只要能够做到有情、用心,就会促使学生胸怀理想,明确目标,增强自信,奋发向上,最终就一定会收到“姹紫嫣红春满园”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中职;行为失范生;科学育人
笔者是一名职业中学的教师,而且是一名多年来一直协助专业部主任分管学生常规管理工作的教师。这就注定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每天都要与学生打交道,而且要经常与行为失范的学生打交道。如何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规定,通过创新德育观念、德育机制、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从而较好地实现中职德育目标及要求,就成为本人日常工作中经常思考和践行的重要内容。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法源、王莹两位老师编写的《没有孩子是差生——50个问题学生的教育案例》这本书。这本书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从实践上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问题学生教育案例为本人及其他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提供了借鉴之道。
这本书意在向教师阐明、廓清一个事实:学生中没有差生,只是存在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连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都找不到,何况是人呢?一些学生之所以被我们称作为“差生”,是因为这些学生身上总是不时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往往与教师们衡量评价优生的标准相违背,于是才会被称作为“差生”。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要说心智还不健全的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连我们这些堪称“为人师表”的教师,不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吗?因此,作为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应能将心比心、做到换位思考,对学生不应过分的责备求全。人们常把孩子比作祖国的花朵,把教师比作培育花朵的辛勤园丁。面对满园花朵,作为园丁的我们看到的应是形态各异,而不应是孰优孰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优秀的学生,身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样,再有问题的学生,身上总归会有优点。面对有问题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到“沙中淘金”,准确的捕捉、挖掘问题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及时的予以肯定、表扬,以此恢复学生丧失已久的自信,激起学生昂扬向上的斗志。同时,再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准确予以“把脉”,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施以科学的帮扶措施,就一定会使学生的心理越来越健康,人格越来越健全,从而在“培优”的道路上促使学生不断健康成长。
心中有爱,眼里有情。如果我们教师都能像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花朵那样,对学生倾注全身心的爱,再辅以科学的育人方法,相信满园的“花朵”定会竞相开放、异彩纷呈!
感慨之余,作为教师,我还想就如何做到心中有爱、科学育人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创新人才观念,端正育人态度
作为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人人能学好,个个能成才”的科学育人观念,要摒弃重智轻德、忽视情感与个性发展以及身体、心理健康发展的狭隘人才观。要充分认识到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失当以及社会教育的失效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与发展实际生存能力的相协调,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职业中学,在传授、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
优化育人情绪,常怀感恩之心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人的声音,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是人的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教育有什么样的理解,自己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思想和情绪的管理。而要管理好学生的思想和情绪,教师首先要注意不断优化自己的情绪。面对一个糟糕透顶的班级,无端的抱怨、指责丝毫不会改变学生群体的现状,只会使自己的心情越来越糟,只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是对立。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有顺人性的地方,但也有反人性的地方,切不可急功近利。只有不断优化教师自身的情绪,才能改变自己看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才会对学生多说一句温暖的话,多给学生呈现一次亲切的笑脸、一个会心的眼神,从而以自己愉悦的情绪带动影响学生,让学生悦纳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犯错误的学生,作为教师不应大发雷霆、情绪失控。而应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把学生的每一次错误行为都看作是帮助自己提升业务能力的有利契机。只有这样,才会看到学生的可爱、美丽,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更加宽容、细心、有耐心,才会使自己拥有更多的良心、善心、爱心,才会充满自信,以积极乐观的心情切实提高教育学生的实效。
加强自身修养,完善知识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爱”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基石。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光有爱还不够,教师还必须懂得如何去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母爱中某种偏私的溺爱,也不是单纯的情感作用,而是通过理性培养起来的一种普遍的高度责任感,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教育之爱。这就势必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及道德修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育人观念,努力培养自己的优良个性品质,不断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此来提升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教育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否则,“爱”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讲究教育策略,爱心倾注学生
家长是给孩子生命的人,而教师却是给孩子生命艺术的人。学生,作为一个心智还不健全的特殊群体,在其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发展方面的问题。作为教师,在发现问题之后,没有理由置之不理,而应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重新走上正确的轨道,从而使自己成为开启学生充满希望人生的导师。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被别人理解、肯定、鼓励、关注,都渴望被老师关爱;任何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当好学生的愿望。作为教师,在教育帮扶问题学生的时候,除了要对学生倾注爱心,更要讲究一定的教育策略。爱迪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对有问题的学生,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的成长环境及心理发展规律予以充分理解,在对其进行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其人格尊严。其次,要掌握一定的批评艺术。批评重要的是“评”,评论“这件事”,而不是“批”,在“评”的过程中使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白做人的道理。批评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坦诚交流,实话相告,指出危害,提出要求;可以巧借他人之力,暗示其他同学主动帮助;可以通过随意聊天的方式,逐渐引导到教育的主题上来,从而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可以在表扬中提出要求,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批评方式,教师都要明白一个道理:批评就像苦口良药,虽然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学生却难以下咽,一定要裹上“糖衣”。再次,要正确对待“标签”效应。教师要在心目中牢固树立每一位学生都是好学生的坚定信念,对犯错误的学生要有一种理性的宽容。即使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也不要认为是冥顽不化,而应多从我们自身的教育方法上查找原因。此外,对于已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作为教师,切不可对学生丧失信心、放任自流;而应坚信,只要能够正确剖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找准突破口,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式,通过“兴趣转移”、他人帮扶、间接沟通、赏识激励、心理暗示、集体活动等教育帮扶措施,在实践活动中循序渐进规范学生的行为,不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一定能够促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只要能够做到有情、用心,就会促使学生胸怀理想,明确目标,增强自信,奋发向上,最终就一定会收到“姹紫嫣红春满园”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