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邵阳地区的民间艺术刺绣是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刺绣艺术作品被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刺绣艺术是邵阳民间妇女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艺术提炼,是邵阳地区的艺术瑰宝。本文首先对邵阳地区插绣的来源、制作过程和艺术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对苗绣的来源和制作过程进行了介绍分析,对邵阳地区民间刺绣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邵阳地区;插绣;苗绣;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苗族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早在五千多年以前就有苗族的先祖记入史册。苗族有着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
在邵阳地区周边的城步、绥宁也分布着一些苗族的居住点。这些苗族人民心灵手巧,具有独特的民族手工艺技术。其艺术文化也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苗族刺绣。
苗族刺绣主要集中在绥宁寨市、大圆以及城步桃林,目前还有民间艺人还在从事刺绣制作。绥宁寨市、关峡和城步桃林的苗绣在技法工艺和题材表现上都不相同,与其他地区的苗族刺绣也有较大区别,它们是邵阳地区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绥宁苗族插绣
1.插绣的来源
苗族插绣并不是苗族发明的特殊刺绣工艺,它是由中国古老的民间刺绣工艺——墩绣发展而来的。
墩绣是中国民间曾经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不同地方关于这种刺绣手法的名称很多,有掇针绣、掇花绣、掇绣、垛绣、绒绣、堵花、插绣等不同称呼。墩绣工艺特别,题材丰富,是我国一种优秀的民间工艺技术和刺绣流派,它起源于什么时候,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现在已无从考证;但她在民间广泛流传却是事实,尤其在“文革”时期达到高峰。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一段时间,学校和工厂的正常运转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打发空闲时间,很多女生都选择了刺绣制作,她们在桌布、被单、床罩等生活织物上绣一些花卉、动物或风景,以装点室内空间,墩绣就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刺绣技法。
制作墩绣的绣针比较特别,在针尖处还有一个针眼,绣线穿过针头,再穿过针眼。艺人执针与布面垂直,刺绣时轻墩布面,每针间距齐整紧密,图案正面线头凸起,因此墩绣看上去厚重、饱满。
苗族插绣与汉族墩绣的基本技法类似,应该是汉、苗两族刺绣艺术互相融合交流的产物,从现在的苗族插绣的题材来看,苗族插绣中融入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题材、图腾图案以及色彩搭配等独有特点,但更多的是“花开富贵”等传统的吉祥题材,透露出浓浓的汉苗民族文化交融的特色。
墩绣在邵阳汉族地区已经消失,却在苗族地区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经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苗族插绣的制作过程
(1)画稿印稿。苗族插绣制作的第一步是设计画稿,将要创作的插绣作品图样用笔绘制在白纸上,苗族插绣在画稿的图案创作上除了融入传统民间吉祥图案,如龙、凤、麒麟以及常见的风光、山水、虫鱼、花卉、桃子、石榴等,同时还加入了许多为苗族特有的图案题材,如苗族人民劳动场景、节日庆典、民族图腾等。
将画好的图案画稿拓印在刺绣的绣布上,这个工序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传统形式,拓印方式是将画好的纸质画稿覆盖在绣布上,用绣花针一针一针按照图案的边缘刺下,这样在绣布上就会留下一排一排的小针孔,作为刺绣的图案,这种方式可以保证绣布表面干净,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刺绣艺人的创作主动性;不至于被设计图所限制, 当然对艺人的整体把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第二种是运用复印纸来拓印,在图样纸下面依次放上复印纸和绣布,然后用笔着力描绘图案花样,利用复印纸在画布上留下的痕迹作为刺绣图样轮廓。画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件作品的成败,因此,画稿即是插绣工艺制作中的前提保证。
(2)插绣技法。据传苗族插绣的传统绣针最早是用鱼刺、鸡翅骨,后来用竹子削制而成,然后用桐油浸泡,坚固耐用。针管内空,直径一毫米左右,针尖斜削面钻一圆孔,将丝线从针管穿入,经针尖圆孔导出。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用特制的金属插绣针。今天的苗族插绣的绣针工具是一种类似注射器上的针头一样的中空细针,不同之处为在针尖处还有一个小针眼,绣线穿过针体,再穿过针孔。
竹绷是插绣必不可少的工具,是用竹材做成的双层圆形竹圈,直径为20cm~25cm。将布夹在竹绷的内外圈中间,用竹绷外圈把布套牢绷紧,然后就可以在绷子上用丝线进行插绣了。
苗族插绣绣法独特,绣女根据自己的构图需要,在竹绷架上将不同颜色的丝线直插入绣布,再将绣针抽出,一插一抽,形成反面绣线平整、正面图案线头凸起的立体造型图案。在制作苗族插绣的过程中,绣女拿针的动作如同拿着一支笔在写字,针尖垂直于绣布,插绣针从布料的背面插入,在正面留下小线圈,不停地沿背面图案花样插下去,正面留下众多紧紧相依的小线圈,这些小线圈组成预先需要绣出的绣花图案样,插入的针眼密密麻麻,紧凑结实,所以制作一幅插绣作品需要花费的时间特别长。
(3)修剪修饰。整个插绣的绣制过程中,每一针刺入绣布的力度及深浅都要保持均匀一致,只有这样,绣布的另一面留下的线套长度大小才能一致,这个步骤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最后的修剪及整个立体效果的呈现。按照绘制的图案均匀修好后,我们把绣布翻转过来,就可以看到毛茸茸的一片图案。
插绣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双面成图:一面是平整的图案,另一面是立体的毛茸茸的图案,而通常立体的一面我们作为绣品的正面来展示。翻过来以后之前准备的锋利的剪刀就派上用场了,用剪刀沿着图案的边缘一点一点地由外向内开始修剪,将绣制好的图案按照轮廓及前后关系把线套修剪的有长有短,表面过度均匀平整,修剪的力度也由深至浅,在整个布面上形成了凹凸有致的立体效果。最后修剪的工序完成后,准备一块干净的毛巾,轻轻地在绒面上把残余的线头扫掉,一幅饱满立体的图案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插绣的优点还在于绣好的作品整个图案中都没有线头,所以不会像其他绣品那样不小心就会拔丝。同时采用这种刺绣技法制作的作品不怕水洗,绣线还会越洗越紧密;色彩也不易串染脱色,相对容易存放保养,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
3.苗族插绣独特的艺术特征
苗族刺绣技法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有平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等。在众多刺绣技法中,苗族插绣这种刺绣成双面图案,用剪刀修剪出立体变化的绣品非常独特,成为刺绣家族中的重要一员。
苗族插绣是这些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苗族妇女以她们民族独有的审美观以及对大自然、劳动的热爱为创作灵感,运用五彩缤纷的细棉线在传统土布上一针一针插出的立体的图案纹样。
苗族插绣的艺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其构图古拙淳朴、色彩热烈原始、绣法独特和绒面立体感的修剪等方面,作品通常给人质朴自然之感。它是苗族妇女聪明才智的表现、审美情趣和精神生活的载体,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充满神秘和灵气。
苗族插绣有其他刺绣技法无法取代的艺术效果,在用绣线的色彩和线条变化来展现作品的立体感及虚实明暗关系的同时,还用剪刀的技巧剪出活生生的立体效果。插绣还有着可刷洗、不褪色的优点,便于收藏保存,同时又可以双面成图,两面欣赏。
绥宁苗族插绣作品以前多用于苗家女子的服饰装扮和礼品馈赠,现在绥宁苗族群众则多用来装饰家居和进行收藏观赏。绥宁苗族插绣是苗族传统手工刺绣艺术的一个主要品种,不仅形式多样,构图质朴,工艺精湛,色彩艳丽,它里面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亦使其大放异彩。
插绣作品厚重,饱满,手感细腻,双面成图,它是苗族妇女聪明才智的表现,是提高审美情趣和丰富精神生活的载体,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充满神秘和灵气。它所蕴含的技艺特点和原真性,是苗族文化的瑰宝。
二、城步桃林苗绣
1.苗绣的渊源
对于苗绣的来源,有着很多种传说,据相关资料记载,今天我们大家所熟识的苗绣追溯起来最早是由先秦时期的濮族人发明的。
当时的濮族人常在身上刺上龙、凤凰和夔龙纹样,被称为雕题文身,是当时一种残酷的艺术形式。后来人们用朱砂等材料在帛上面绘制这些花纹。发明了骨针以后,就从雕题文身开始慢慢往刺绣方向发展。
历经了不同时期的迁移、分裂、融合等过程,其中的一个后裔分支——苗族人民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风格独特、技艺超群的民间装饰艺术形式——苗绣。
苗族是当时的驩兜部、南蛮部、三苗部和西戎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少数民族,这段历史在《尚书》中有着详细的记载。由于氏族不同、部落不同,有着不同的族徽和图腾文化,分为红苗、花苗、白苗、青苗和黑苗,所以在刺绣作品上呈现出的内容、色彩、技法也有各自的特点。
另一种传说是在苗族人民向南大迁移的时候,有一位氏族女首领名叫兰娟,传说她在带领族人迁移的过程中为了对行程进行标记,就选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地方刺绣在衣服上进行记录。当大家穿过黄河的时候,她选用黄色的线刺绣;穿过长江的时候选择用蓝色的线刺绣;翻过高山的时候就刺绣上符号进行记录,就这样一路刺绣一路记录,最后当族人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她的衣领、袖子、裤脚都绣满了各式各样、色彩丰富的图案。从此,苗族的女孩子们在出嫁以前都会亲手为自己缝制精美漂亮的嫁衣。就这样,为了纪念兰娟的智慧和勇敢,苗族人民将其插绣艺术一代代传承至今。
2.城步苗绣的制作过程
邵阳地区的苗绣艺术形式主要集中在城步县,而其中桃林村民间艺人的苗绣最具代表性。
城步地区的苗族以青苗一支为主,所以他们的刺绣作品中多是用青色、蓝色作为刺绣的底色。
(1)选布—画稿—黏花—安装绷布架。苗绣绣布的选择多以麻布、棉布、丝绸、化纤布料等为主,通常情况下因用途不同、绣法不同而选择质地不同的绣布。
例如,大多苗绣技法对绣布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但其中绣、插技法大多使用相对薄一点的丝绸;挑、串技法通常选择相对厚一点的棉麻绣布。
苗绣起绣稿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绘画功底好的艺人会用笔蘸着颜料直接在绣布上绘制绣花图案。而绘画功底不好的艺人会先在纸张上起好绣稿,然后在纸的背面涂满铅笔灰,平铺在绣布上,按照起好的稿子用力描绘,把图案拓印在绣布上。
另一种是使用剪纸来做成绣花的绣模,同样是在纸上绘制出绣稿,然后用剪刀把花纹剪成纸样绣模,把绣布绷在撑子上后再把纸样粘贴在绣布上的相应位置。这样就省去重复拓印的工序。绷架的安装相对比较简单,重点在于把布绷好后要用线把四周一圈捆缝一边,起到加强固定的作用,避免绣布松弛影响绣制效果。
(2)配线—配色。苗族艺人的装饰图案和配色有着独特的设计风格,城步地区的青苗多以青色、蓝色的绣布打底,配以灰色、黄色、白色以及红色的绣线进行点缀。我们从她们的服饰刺绣上可以看出明显的年龄划分:青年和中年苗族女性使用的多是色彩浓艳、对比鲜明且图案复杂的搭配,例如红、黄、蓝、绿、白等;年长的女性则会选用颜色深的同类色或者邻近色并且图案相对简单的来进行搭配,例如,多用蓝、青、灰、紫、黑等。
当然也会根据图案的不同及装饰内容来选择不同的丝线进行绣制。今天,随着城步苗绣和其他苗族各分支相互交流的频繁,大家相互渗透、借鉴,使苗绣这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得以进一步融合和发展。
(3)刺绣。在刺绣过程中,绣者不能把线穿得太长,不然在刺绣过程中容易打结,会严重影响刺绣质量和速度。城步苗绣的针法和其他分支苗族基本相同,主要分为绣、插、捆、洒、点、挑、串等技法形式,不同的技法会形成不同的效果,相互可单一使用,也可混合使用,达到丰富的变化效果。
绣法中以跨绣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除此之外,还有退绣、套绣、圈绣等形式。插技法中主要包括面插和单插两种形式,都是用来过渡色彩和表达深浅变化的技法。捆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自捆、另捆和组捆。其突出作用在于可以使绣品呈现出丰富的立体效果,并不易被拉坏。洒有射洒、间洒和串洒三种,同样可以使绣花产生立体感,但主要是用来塑造精细的小物体的立体效果。点由节点和平点两种技法组成,一般多用来绣制花卉图案。挑技法通常会因绣布织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中十字形的挑花形式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同时还有*形状和V字形状的绣法,可以使用单一针法,也可混合搭配使用。串技法是最古老的刺绣技法之一,表现力和装饰性极强。除了这些刺绣技法,很多苗绣作品还会结合织布花纹、印染蜡染、粘贴、补花、堆花等技法混合使用,使苗绣作品更富装饰感和观赏性。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工艺文化[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林锡旦.中国传统刺绣[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4]杨坚平.潮州民间工艺美术全集:潮绣抽纱[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5]徐思民.中国工艺美术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邵阳地区;插绣;苗绣;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苗族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早在五千多年以前就有苗族的先祖记入史册。苗族有着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
在邵阳地区周边的城步、绥宁也分布着一些苗族的居住点。这些苗族人民心灵手巧,具有独特的民族手工艺技术。其艺术文化也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苗族刺绣。
苗族刺绣主要集中在绥宁寨市、大圆以及城步桃林,目前还有民间艺人还在从事刺绣制作。绥宁寨市、关峡和城步桃林的苗绣在技法工艺和题材表现上都不相同,与其他地区的苗族刺绣也有较大区别,它们是邵阳地区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绥宁苗族插绣
1.插绣的来源
苗族插绣并不是苗族发明的特殊刺绣工艺,它是由中国古老的民间刺绣工艺——墩绣发展而来的。
墩绣是中国民间曾经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不同地方关于这种刺绣手法的名称很多,有掇针绣、掇花绣、掇绣、垛绣、绒绣、堵花、插绣等不同称呼。墩绣工艺特别,题材丰富,是我国一种优秀的民间工艺技术和刺绣流派,它起源于什么时候,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现在已无从考证;但她在民间广泛流传却是事实,尤其在“文革”时期达到高峰。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一段时间,学校和工厂的正常运转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打发空闲时间,很多女生都选择了刺绣制作,她们在桌布、被单、床罩等生活织物上绣一些花卉、动物或风景,以装点室内空间,墩绣就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刺绣技法。
制作墩绣的绣针比较特别,在针尖处还有一个针眼,绣线穿过针头,再穿过针眼。艺人执针与布面垂直,刺绣时轻墩布面,每针间距齐整紧密,图案正面线头凸起,因此墩绣看上去厚重、饱满。
苗族插绣与汉族墩绣的基本技法类似,应该是汉、苗两族刺绣艺术互相融合交流的产物,从现在的苗族插绣的题材来看,苗族插绣中融入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题材、图腾图案以及色彩搭配等独有特点,但更多的是“花开富贵”等传统的吉祥题材,透露出浓浓的汉苗民族文化交融的特色。
墩绣在邵阳汉族地区已经消失,却在苗族地区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经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苗族插绣的制作过程
(1)画稿印稿。苗族插绣制作的第一步是设计画稿,将要创作的插绣作品图样用笔绘制在白纸上,苗族插绣在画稿的图案创作上除了融入传统民间吉祥图案,如龙、凤、麒麟以及常见的风光、山水、虫鱼、花卉、桃子、石榴等,同时还加入了许多为苗族特有的图案题材,如苗族人民劳动场景、节日庆典、民族图腾等。
将画好的图案画稿拓印在刺绣的绣布上,这个工序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传统形式,拓印方式是将画好的纸质画稿覆盖在绣布上,用绣花针一针一针按照图案的边缘刺下,这样在绣布上就会留下一排一排的小针孔,作为刺绣的图案,这种方式可以保证绣布表面干净,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刺绣艺人的创作主动性;不至于被设计图所限制, 当然对艺人的整体把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第二种是运用复印纸来拓印,在图样纸下面依次放上复印纸和绣布,然后用笔着力描绘图案花样,利用复印纸在画布上留下的痕迹作为刺绣图样轮廓。画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件作品的成败,因此,画稿即是插绣工艺制作中的前提保证。
(2)插绣技法。据传苗族插绣的传统绣针最早是用鱼刺、鸡翅骨,后来用竹子削制而成,然后用桐油浸泡,坚固耐用。针管内空,直径一毫米左右,针尖斜削面钻一圆孔,将丝线从针管穿入,经针尖圆孔导出。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用特制的金属插绣针。今天的苗族插绣的绣针工具是一种类似注射器上的针头一样的中空细针,不同之处为在针尖处还有一个小针眼,绣线穿过针体,再穿过针孔。
竹绷是插绣必不可少的工具,是用竹材做成的双层圆形竹圈,直径为20cm~25cm。将布夹在竹绷的内外圈中间,用竹绷外圈把布套牢绷紧,然后就可以在绷子上用丝线进行插绣了。
苗族插绣绣法独特,绣女根据自己的构图需要,在竹绷架上将不同颜色的丝线直插入绣布,再将绣针抽出,一插一抽,形成反面绣线平整、正面图案线头凸起的立体造型图案。在制作苗族插绣的过程中,绣女拿针的动作如同拿着一支笔在写字,针尖垂直于绣布,插绣针从布料的背面插入,在正面留下小线圈,不停地沿背面图案花样插下去,正面留下众多紧紧相依的小线圈,这些小线圈组成预先需要绣出的绣花图案样,插入的针眼密密麻麻,紧凑结实,所以制作一幅插绣作品需要花费的时间特别长。
(3)修剪修饰。整个插绣的绣制过程中,每一针刺入绣布的力度及深浅都要保持均匀一致,只有这样,绣布的另一面留下的线套长度大小才能一致,这个步骤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最后的修剪及整个立体效果的呈现。按照绘制的图案均匀修好后,我们把绣布翻转过来,就可以看到毛茸茸的一片图案。
插绣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双面成图:一面是平整的图案,另一面是立体的毛茸茸的图案,而通常立体的一面我们作为绣品的正面来展示。翻过来以后之前准备的锋利的剪刀就派上用场了,用剪刀沿着图案的边缘一点一点地由外向内开始修剪,将绣制好的图案按照轮廓及前后关系把线套修剪的有长有短,表面过度均匀平整,修剪的力度也由深至浅,在整个布面上形成了凹凸有致的立体效果。最后修剪的工序完成后,准备一块干净的毛巾,轻轻地在绒面上把残余的线头扫掉,一幅饱满立体的图案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插绣的优点还在于绣好的作品整个图案中都没有线头,所以不会像其他绣品那样不小心就会拔丝。同时采用这种刺绣技法制作的作品不怕水洗,绣线还会越洗越紧密;色彩也不易串染脱色,相对容易存放保养,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
3.苗族插绣独特的艺术特征
苗族刺绣技法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有平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等。在众多刺绣技法中,苗族插绣这种刺绣成双面图案,用剪刀修剪出立体变化的绣品非常独特,成为刺绣家族中的重要一员。
苗族插绣是这些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苗族妇女以她们民族独有的审美观以及对大自然、劳动的热爱为创作灵感,运用五彩缤纷的细棉线在传统土布上一针一针插出的立体的图案纹样。
苗族插绣的艺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其构图古拙淳朴、色彩热烈原始、绣法独特和绒面立体感的修剪等方面,作品通常给人质朴自然之感。它是苗族妇女聪明才智的表现、审美情趣和精神生活的载体,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充满神秘和灵气。
苗族插绣有其他刺绣技法无法取代的艺术效果,在用绣线的色彩和线条变化来展现作品的立体感及虚实明暗关系的同时,还用剪刀的技巧剪出活生生的立体效果。插绣还有着可刷洗、不褪色的优点,便于收藏保存,同时又可以双面成图,两面欣赏。
绥宁苗族插绣作品以前多用于苗家女子的服饰装扮和礼品馈赠,现在绥宁苗族群众则多用来装饰家居和进行收藏观赏。绥宁苗族插绣是苗族传统手工刺绣艺术的一个主要品种,不仅形式多样,构图质朴,工艺精湛,色彩艳丽,它里面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亦使其大放异彩。
插绣作品厚重,饱满,手感细腻,双面成图,它是苗族妇女聪明才智的表现,是提高审美情趣和丰富精神生活的载体,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充满神秘和灵气。它所蕴含的技艺特点和原真性,是苗族文化的瑰宝。
二、城步桃林苗绣
1.苗绣的渊源
对于苗绣的来源,有着很多种传说,据相关资料记载,今天我们大家所熟识的苗绣追溯起来最早是由先秦时期的濮族人发明的。
当时的濮族人常在身上刺上龙、凤凰和夔龙纹样,被称为雕题文身,是当时一种残酷的艺术形式。后来人们用朱砂等材料在帛上面绘制这些花纹。发明了骨针以后,就从雕题文身开始慢慢往刺绣方向发展。
历经了不同时期的迁移、分裂、融合等过程,其中的一个后裔分支——苗族人民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风格独特、技艺超群的民间装饰艺术形式——苗绣。
苗族是当时的驩兜部、南蛮部、三苗部和西戎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少数民族,这段历史在《尚书》中有着详细的记载。由于氏族不同、部落不同,有着不同的族徽和图腾文化,分为红苗、花苗、白苗、青苗和黑苗,所以在刺绣作品上呈现出的内容、色彩、技法也有各自的特点。
另一种传说是在苗族人民向南大迁移的时候,有一位氏族女首领名叫兰娟,传说她在带领族人迁移的过程中为了对行程进行标记,就选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地方刺绣在衣服上进行记录。当大家穿过黄河的时候,她选用黄色的线刺绣;穿过长江的时候选择用蓝色的线刺绣;翻过高山的时候就刺绣上符号进行记录,就这样一路刺绣一路记录,最后当族人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她的衣领、袖子、裤脚都绣满了各式各样、色彩丰富的图案。从此,苗族的女孩子们在出嫁以前都会亲手为自己缝制精美漂亮的嫁衣。就这样,为了纪念兰娟的智慧和勇敢,苗族人民将其插绣艺术一代代传承至今。
2.城步苗绣的制作过程
邵阳地区的苗绣艺术形式主要集中在城步县,而其中桃林村民间艺人的苗绣最具代表性。
城步地区的苗族以青苗一支为主,所以他们的刺绣作品中多是用青色、蓝色作为刺绣的底色。
(1)选布—画稿—黏花—安装绷布架。苗绣绣布的选择多以麻布、棉布、丝绸、化纤布料等为主,通常情况下因用途不同、绣法不同而选择质地不同的绣布。
例如,大多苗绣技法对绣布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但其中绣、插技法大多使用相对薄一点的丝绸;挑、串技法通常选择相对厚一点的棉麻绣布。
苗绣起绣稿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绘画功底好的艺人会用笔蘸着颜料直接在绣布上绘制绣花图案。而绘画功底不好的艺人会先在纸张上起好绣稿,然后在纸的背面涂满铅笔灰,平铺在绣布上,按照起好的稿子用力描绘,把图案拓印在绣布上。
另一种是使用剪纸来做成绣花的绣模,同样是在纸上绘制出绣稿,然后用剪刀把花纹剪成纸样绣模,把绣布绷在撑子上后再把纸样粘贴在绣布上的相应位置。这样就省去重复拓印的工序。绷架的安装相对比较简单,重点在于把布绷好后要用线把四周一圈捆缝一边,起到加强固定的作用,避免绣布松弛影响绣制效果。
(2)配线—配色。苗族艺人的装饰图案和配色有着独特的设计风格,城步地区的青苗多以青色、蓝色的绣布打底,配以灰色、黄色、白色以及红色的绣线进行点缀。我们从她们的服饰刺绣上可以看出明显的年龄划分:青年和中年苗族女性使用的多是色彩浓艳、对比鲜明且图案复杂的搭配,例如红、黄、蓝、绿、白等;年长的女性则会选用颜色深的同类色或者邻近色并且图案相对简单的来进行搭配,例如,多用蓝、青、灰、紫、黑等。
当然也会根据图案的不同及装饰内容来选择不同的丝线进行绣制。今天,随着城步苗绣和其他苗族各分支相互交流的频繁,大家相互渗透、借鉴,使苗绣这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得以进一步融合和发展。
(3)刺绣。在刺绣过程中,绣者不能把线穿得太长,不然在刺绣过程中容易打结,会严重影响刺绣质量和速度。城步苗绣的针法和其他分支苗族基本相同,主要分为绣、插、捆、洒、点、挑、串等技法形式,不同的技法会形成不同的效果,相互可单一使用,也可混合使用,达到丰富的变化效果。
绣法中以跨绣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除此之外,还有退绣、套绣、圈绣等形式。插技法中主要包括面插和单插两种形式,都是用来过渡色彩和表达深浅变化的技法。捆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自捆、另捆和组捆。其突出作用在于可以使绣品呈现出丰富的立体效果,并不易被拉坏。洒有射洒、间洒和串洒三种,同样可以使绣花产生立体感,但主要是用来塑造精细的小物体的立体效果。点由节点和平点两种技法组成,一般多用来绣制花卉图案。挑技法通常会因绣布织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中十字形的挑花形式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同时还有*形状和V字形状的绣法,可以使用单一针法,也可混合搭配使用。串技法是最古老的刺绣技法之一,表现力和装饰性极强。除了这些刺绣技法,很多苗绣作品还会结合织布花纹、印染蜡染、粘贴、补花、堆花等技法混合使用,使苗绣作品更富装饰感和观赏性。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工艺文化[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林锡旦.中国传统刺绣[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4]杨坚平.潮州民间工艺美术全集:潮绣抽纱[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5]徐思民.中国工艺美术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