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晚餐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chen08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到这件难忘的事,忽然联想到“最后的晚餐”这幅名画的名字。不过对我来说,那一次难忘的晚餐不是最后的,而是最初的一次,是我平生第一次陪外国人共进的晚餐。
  那时候我三十出头,正在公社学大寨。有一天,我接到省文艺创作研究室的电话,通知我去参与接待一个日本文化访华团。接到电话的一瞬,我就愣住了,第一反应是,我穿什么衣服呀?我毫不犹豫地推辞,说我在乡村学大寨的工作多么多么忙。工作人员说接待人员名单是省革委会定的,这是“政治任务”,必须完成。这就意味着不许推辞,更不许含糊。
  我能进入那个接待人名單,是因为我刚刚在《陕西文艺》上发表了两篇短篇小说,都是注释演绎“阶级斗争”这个“纲”的,而且是被认为演绎注释得不错。考虑到接待人员组成要兼顾方方面面,因此有大学革委会主任、革命演员、革命工程师等,我也算革命的工农兵业余作者。陕西最具影响的几位作家都被整垮了,我清楚自己是“猴子称王”……最紧迫的事便是衣服问题。我身上穿的和包袱里装的外衣和衬衣,几乎找不到一件不打补丁的,连袜子也不例外。我那时工资三十九元,连我在内养活着一家五口,想添一件新衣服大约两年才能做到。为接待外宾而添一件新衣造成家庭经济的失衡,太划不来了。我很快拿定主意——借。
  我借衣服的第一个对象瞄准了李旭升。他和我同龄,个头高低、身材胖瘦也都差不多。他样貌俊气,平时穿戴比较讲究,我几乎没见过他有衣着邋遢的时候。他的衣服质料也总是比我们的高一档,应该说,他的衣着代表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们那个公社的最高水平。“四清”运动时,工作组对他经济问题上的怀疑首先是由他的穿着诱发的——不贪污公款,怎么能穿这么阔气的衣服?我向他借了一件半新的上装和裤子,虽然有点褪色却很平整,大约是哔叽料吧,我已记不清了。衬衣没有借,我衬衣上的补丁是看不见的。
  我带着这一套行头回到驻队的村子。我的三个组员经过一番认真地审查,还是觉得太旧了,而且再三嘱咐我,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政治影响”问题,是影响国家声誉的问题……第二天,其中一位老大姐从家里带来了她丈夫的一套黄呢军装,硬要我穿上试试。结果连她自己也失望地摇头了,因为那套属于将军或校官的黄呢军装把我装饰得面目全非,或者是我老百姓的涣散气性把这套军装搞得不伦不类了。最后我只选用了她丈夫的一双皮鞋,虽然稍微小了点,但可以凑合。
  第二天中午,我搭郊区公共车进西安,先到作家协会等候指令。《陕西文艺》副主编贺抒玉见了我,又是从头到脚地一番审视,她和我的那三位组员所见一致:太旧。我没好意思说透,就这旧衣服还是借来的。她也嘱咐我不能穿戴马虎,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有“国家影响、政治影响”的大事。我从那时候直到现在都为这一点感动,大家首先考虑的都是国家的面子。老贺随即从家里取来李若冰的蓝呢上衣,我换上以后倒很合身。老贺说很好,其他几位编辑都说好,说我整个人都显得气派了。
  接待作陪的事已经淡忘模糊了,外宾是些什么人也早已忘记,只记得其中有一位女作家,中年人,大约长我十岁。我第一眼瞧见她首先看见的是那红嘴唇。她挨我坐着,我总是不由得看她的红嘴唇,那么红啊!我竟然暗暗替她操心,如果她独自走在街上,会不会被红卫兵逮住像剪烫发、砍高跟鞋一样把她的红嘴唇给割了削了?那顿晚餐散席之后,我累极了,比学大寨拉车挑担还累。
  现在,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常接待外宾并作陪吃饭,自然不再为一件衣服而惶慌奔走告借了;再说,国家的面子也不需要一个公民靠借来的衣服去撑持;还有,我也不会为那位日本女作家的红嘴唇被割削而操心担忧了,因为中国城市女人的嘴唇已经灿若云霞了。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大学青年教师,我最焦虑的不是“时不我待”的教学改革压力,不是科研上“不断加码”的绩效考核,也不是学校周边“突飞猛涨”的房价,而是我亲爱的学生们对考试成绩“正义凛然”的索要之风——  “老师,我要出国留学,劳烦您给我85分以上。”  “如果我这门课不能上80分,我就要被退学了。”  “如果我不幸考了84分,请老师多给1分保我上85分。”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每个学期,我最怕的是期末。从
期刊
电费:每度由八分到了六毛,单价、涨幅都仅是水兄的几分之一。  水费:从一吨四分钱上调不到八十倍,可我也比不过挂号费!  掛号费:五分升值到五十元、二百元了,可离我的价值还远着呢,不信你问黄牛!  工资:什么都在成倍涨,我却只能按百分之几增加。
期刊
评价别人容易,定位自己很难。  模仿别人容易,活出自己很难。  羡慕别人容易,欣赏自己很难。  打败别人容易,超越自己很难。  宽容别人容易,苛求自己很难。  点醒别人容易,参悟自己很难。  指責别人容易,改正自己很难。
期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对夫妇悄然辞职,怀揣着对杂文难以割舍的热爱创办了一本至今在国内杂文界都十分具有影响力的杂志,这本杂志就是《杂文选刊》,而这对夫妇就是《杂文选刊》的主编刘成信及其夫人杨怡(笔名)。  《杂文选刊》创建于1988年,以“针砭时弊、批评世俗、反思历史、解读人生”的定位,“公正深刻、辛辣幽默、雅俗共赏、生动鲜活”的风格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读者,被广大读者誉为“人生宝典”
期刊
12月4日,微信号“侠客岛”转载了最高检主管的《方圆》杂志(1月上)的一篇名为《中国体坛高层触目惊心的腐败》的文章,信息量巨大。它深刻揭露了中国体坛从运动员选拔、比赛结果操纵、赛事审批等各个领域的腐败。兹摘登如下:  选拔黑幕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举重队曾经发生过一桩丑闻。在伦敦奥运会女子五十三公斤级举重比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湖北选手周俊三次抓举全部失败,创造了中国举重队在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差
期刊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级为“极危”,距离下一级“野外灭绝”只剩一步之遥。十三年前,黄胸鹀还属于“无危”状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中国部分地区为食用而过度捕猎黄胸鹀是其数量迅速减少的主因。捕鸟成风的背后是暴利作祟,资料显示,过去几年中破获的非法贩卖、运输、饲养黄胸鹀案件中,不乏涉及数千乃至数万只黄胸鹀的案例。  禾花雀是一种身长只有十几厘米的小鸟,如果不
期刊
装聋作哑——明明耳聪嘴利,却假装耳聋口吃,混淆视听;  装模作样——明明蝇营狗苟,却假装忠厚老实,颠倒是非;  装腔作势——明明胆大包天,却假装胆小如鼠,故意做作;  装穷叫苦——明明贪贿逾亿,却假装缺衣少食,守口如瓶;  装廉行善——明明心狠手辣,却假装关愛民众,口是心非。
期刊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醉太平·讥贪小利者》)这首小令是元曲名篇,一连六个夸张的比喻,活画出“贪小利者”敲骨吸髓的蛇蝎心肠,最后“亏老先生下手”的六字感慨,嬉笑怒骂,更是令人忍俊不禁而又扼腕不止!曲中贪婪之徒的丑恶嘴脸,是元代大小贪官污吏的生动写照。  如今,此类“老先生”亦不罕见。某些地方基层的腐化干部,
期刊
建筑师被迫拍视频  河北小伙赵勇曾梦想成为建筑師,但遭遇那个“教科书式”的“老赖”后,他发现自己的人生轨迹完全被改变了。为了给父亲筹措医药费,也为了应得的道义,他硬是将自己逼成了“拍视频的”。  老赖名叫黄淑芬,开车逆行将赵勇父亲撞成重伤,随后就开始了表演。对方成为植物人,她从未露面探望。对方家人辞职、卖房、筹款,她家里却办了房贷,买了新车。被判赔偿八十五万元后,她还在拖延法院的强制执行,“反正我
期刊
清末李伯元《南亭笔记》里记录了一则“鸡蛋问题”,说的是光绪皇帝喜好吃鸡蛋,一天要吃四个。四个鸡蛋也就十二三个铜钱而已,而御膳房却狮子大张口,开价三四十两银子。这样一来,光绪皇帝吃鸡蛋每年就可以吃掉一万多两白银。  一枚小小的鸡蛋在光绪帝面前竟然“黄袍加身”,蹿至近十两银子,真成“金蛋”了。管中窥豹,内务府通过虚报账目,低价买进高价卖给皇帝,冒领银两大肆贪污的现象有多严重和普遍,大清内廷一年用掉四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