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秸秆回收对土壤重金属Cd、Pb、Cr污染的修复效果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25z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花生秸秆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效果,通过温室盆栽实验,设置空白(CK)、低浓度重金属处理(Cd(L):10 mg/kg、Pb(L):5 mg/kg、Cr(L):1 mg/kg)和高浓度重金属处理(Cd(H):20 mg/kg、Pb(H):9 mg/kg、Cr(H):2 mg/kg),分析植物生长指标及秸秆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污染降低了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株高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花生秸秆(地上与地下部分)重金属含量随施加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CK、Cd(L)和Cd(H)处理下,回收单位面积花生秸秆对Cd的吸收量分别为:0.01、0.08 mg/m2和0.19 mg/m2;在 CK、Pb(L)和 Pb(H)处理下,对 Pb 的吸收量为:0.04、0.16 mg/m2和0.18 mg/m2;在 CK、Cr(L)和 Cr(H)处理下,对 Cr 的吸收量为:0.004、1.3 mg/m2和 1.51 mg/m2.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秸秆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回收花生秸秆可一定程度的修复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
其他文献
砂岩型铀矿原地浸出过程包含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因此铀矿浸出性能通常难以量化评价.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有限元理论的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模拟软件,建立了原地浸出过
伊西底斯平原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的预选着陆区之一,地表广泛发育指纹地形和壁垒撞击坑。壁垒撞击坑具有一层或多层流态化的连续溅射物,一般被认为是地下富含水/冰的地层(以下简称"地下水冰层")与超高速撞击体作用的产物,是分析火星当前和过去地下水冰层的关键研究对象。基于高分辨率影像,本文采用影像解译、形貌分析、撞击坑统计定年等方法,开展了伊西底斯平原壁垒撞击坑的遥感综合分析。解译发现该平原目
Skeletal and cardiac muscles are striated myofibers that contain highly organized sarcomeres for muscle contraction.Recent studies revealed that Smyd1,a lysine
为了加快大规模有界约束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在三项HS共轭方向的基础上,构造出一个新的搜索方向,基于共轭梯度法和投影方法,提出了一种求解有界约束非线性方程组问题的修正三
提出了一种由狄拉克半金属贴片阵列、氧化钛酸锶介质层和金属接地板组成的温度和费米能量双调控的太赫兹(THz)吸波体.计算结果表明,将狄拉克半金属的费米能级从10 meV调至40 meV,吸收频率在2.36~2.42 THz之间变化,吸收峰大于99%.当氧化钛酸锶的温度在200~350 K之间时,吸收中心频率从1.86 THz增加到2.58 THz.此外,计算了吸收率随角度θ和φ的变化情况.为了解释THz波吸收机理,还探讨了在吸收频率处的电场分布和功率损耗密度分布.
受乐山—龙女寺水下古隆起和多期构造挤压的影响,渝西区块龙马溪组页岩由北往南沉积水体逐渐加深,具有I类储层厚度变化大、孔隙度总体偏低(小于4.5%)的特征.对优质页岩孔隙结
Figs and fig pollinators are one of the few classic textbook examples of obligate pollination mutualism.The specific dependence of fig pollinators on the relati
机器学习法是碳酸盐岩岩相测井识别的主要技术手段,针对不同地质情况和资料,选择适用的机器学习方法是高精度识别岩相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针对机器学习识别岩相方法的适用性
Chromatin interactions functionally affect genome architecture and gene regulation,but to date,only fresh samples must be used in High-through chromosome confor
页岩油藏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较强且具有多尺度特征,既有纳米级有机质粒内孔隙、纳米—微米级非有机粒间孔隙,还发育微裂缝。页岩低孔低渗特征导致岩心流动物理实验开展较为困难,无法测量不同尺度孔隙介质内的页岩油渗流参数,难以准确认识不同尺度孔隙介质内的页岩油流动能力。为解决该问题,提出基于数字岩心的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表征与流动能力计算方法。首先建立考虑纳微尺度运移机制、赋存状态的页岩油纳米孔隙流动数学模型,分析了孔隙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孔隙尺寸对页岩油流动规律的影响。进一步拓展至三维多孔介质,建立孔隙网络页岩油流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