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人才就是高等学校的根本职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要求财会专业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流目标,而现今的财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这是我国教育环境现状形成的根本原因和高校自身主观原因所导致的结局。因此,本文基于校企协同管理创新的平台,从各大方面对财会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财会人才培养机制的保障体系,以期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财会人才;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会计教育的迅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会计人才,但与此同时,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却不能时刻跟紧社会的需求,已经出现和社会新需求脱节的现象,用人单位也更加注重专业人才的实际运作能力。部分企业在实践中深刻的认识到,虽然会计模拟虽然能解决部分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由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新形势下,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财会人才培养机制仍然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1校企协同创新
1.1校企协同创新的定义
协同创新的内涵指的是以创新目标为基准,进行多因素共同协作、配合协作、多主体和相互补充等。从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高校协同创新可大致划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类别。外部协同创新主要是指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方式,构造出研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机制,这种形式主要体现在高校和各大行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进行相互融合;内部协同是指高校自身形成的专业知识共享机制[1]。
1.2校企协同创新的优点
校企协同创新的成果,对高校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校企协同创新能有效实现优势整合;第二,校企协同创新是高质量的校企合作;第三校企协同合作能形成一致的意见;第四,校企协同创新能有效构建创新体系。
2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财会人才培养机制现状分析
(1)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系不完善
从核心能力和素养、课程体系间的逻辑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几大方面来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精准分析财会行业的有关需求,并结合人才培养的相关标准形成专业性较强的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是为了达成这样的方案需要人才具备哪些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实质上依赖于具体的课程体系,并且要随着方案课程、社会需要进行实时调整[2]。但部分高校在制作这些方案的过程中,缺少对以上内容的深刻分析,将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误认为整体培养目标,认为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就是现有课程体系的目标,课程体系一旦制成就不需要再做出任何的调整,致使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及时紧跟时代的潮流。所有的课程体系都是亘古不变的,不能正确体现出课程规划的真实情况。
(2)财会人才培养机制对应用型人才的限制
如今的财会人才培养机制缺少对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不够完善。虽然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比例并不低,但很多都是“表面功夫”,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作用十分有限。另外,很多教师在职称评审的压力之一,教师过于注重自身科研能力方面而不是实践能力方面,学校也缺少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这样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致使培养出学生缺少实践能力,和应用型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3)高校教育责任失衡
现如今,知识创新已经成为了提高了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单位,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但实际上,我国高校在很大层面上存在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不足,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被社会各行业诟病的话题,值得反思。
3构建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财会人才培养机制
3.1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指标是能充分体现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的整套课程体系。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课程可看做成学生的“食物”养分,而课程结构就是“食物”结构,学生、社会和教师通过课程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条,保证了“生态”的正常运行[3]。在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的财会专业课程是能打破专业和专业间、跨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边界和学科的跨学科的课程架构,上述这些模块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化自由组合,满足财会专业培养的特色化。
3.2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
对于传统的教学效果考核而言,主要是考核理论知识,以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将笔试结果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没有对完整的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在校企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下,尽可能建立“多视角、多主体”的教学效果考核机制。高校不仅是单一的考核主体,特别是在考核学生实践能力方面,企业应该具有更高的权重,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比如现场测试、口试等对学生的职业判断力和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考核。此外,考核评价体系要加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比例,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使起从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3.3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在校企协同创新的背景下,财会专业的培养必须要实际应用作为主要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在设置财会相关专业时必须要以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为基础,将专业办“活”,以“大专业,小方向”为基本思路。针对每一个领域和专业,培养符合实际应用领域特色的实用型人才。学校在制定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以市场导向为基准,充分结合差异化策略,开设不同的财会专业。这些专业能紧跟时代潮流顺应市场,符合当前市场的需求,还能兼顾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4]。
结束语:
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财会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财会各方面力量相互协调并且时刻进行不断探索。在未来,我国的财会人才培养依旧需要不断的完善,希望在不断探索以后,我国的财会人才培养机制会愈加完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刚. 大数据驱动下业财融合导向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 财会月刊,2021(2):88-93.
[2]彭华,范松杰. 价值链视角下饲料企业人才激励机制研究[J]. 中国饲料,2021(9):102-105.
[3]周围,段洪媛. 如何纠正”数智经济”下财会人才的供需错位[J]. 人力资源,2021(10):80-81.
[4]王婷.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流动与培养机制研究[J]. 科学咨询,2021(12):13-14.
关键词:财会人才;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会计教育的迅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会计人才,但与此同时,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却不能时刻跟紧社会的需求,已经出现和社会新需求脱节的现象,用人单位也更加注重专业人才的实际运作能力。部分企业在实践中深刻的认识到,虽然会计模拟虽然能解决部分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由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新形势下,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财会人才培养机制仍然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1校企协同创新
1.1校企协同创新的定义
协同创新的内涵指的是以创新目标为基准,进行多因素共同协作、配合协作、多主体和相互补充等。从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高校协同创新可大致划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类别。外部协同创新主要是指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方式,构造出研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机制,这种形式主要体现在高校和各大行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进行相互融合;内部协同是指高校自身形成的专业知识共享机制[1]。
1.2校企协同创新的优点
校企协同创新的成果,对高校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校企协同创新能有效实现优势整合;第二,校企协同创新是高质量的校企合作;第三校企协同合作能形成一致的意见;第四,校企协同创新能有效构建创新体系。
2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财会人才培养机制现状分析
(1)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系不完善
从核心能力和素养、课程体系间的逻辑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几大方面来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精准分析财会行业的有关需求,并结合人才培养的相关标准形成专业性较强的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是为了达成这样的方案需要人才具备哪些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实质上依赖于具体的课程体系,并且要随着方案课程、社会需要进行实时调整[2]。但部分高校在制作这些方案的过程中,缺少对以上内容的深刻分析,将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误认为整体培养目标,认为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就是现有课程体系的目标,课程体系一旦制成就不需要再做出任何的调整,致使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及时紧跟时代的潮流。所有的课程体系都是亘古不变的,不能正确体现出课程规划的真实情况。
(2)财会人才培养机制对应用型人才的限制
如今的财会人才培养机制缺少对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不够完善。虽然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比例并不低,但很多都是“表面功夫”,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作用十分有限。另外,很多教师在职称评审的压力之一,教师过于注重自身科研能力方面而不是实践能力方面,学校也缺少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这样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致使培养出学生缺少实践能力,和应用型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3)高校教育责任失衡
现如今,知识创新已经成为了提高了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单位,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但实际上,我国高校在很大层面上存在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不足,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被社会各行业诟病的话题,值得反思。
3构建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财会人才培养机制
3.1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指标是能充分体现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的整套课程体系。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课程可看做成学生的“食物”养分,而课程结构就是“食物”结构,学生、社会和教师通过课程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条,保证了“生态”的正常运行[3]。在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的财会专业课程是能打破专业和专业间、跨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边界和学科的跨学科的课程架构,上述这些模块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化自由组合,满足财会专业培养的特色化。
3.2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
对于传统的教学效果考核而言,主要是考核理论知识,以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将笔试结果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没有对完整的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在校企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下,尽可能建立“多视角、多主体”的教学效果考核机制。高校不仅是单一的考核主体,特别是在考核学生实践能力方面,企业应该具有更高的权重,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比如现场测试、口试等对学生的职业判断力和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考核。此外,考核评价体系要加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比例,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使起从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3.3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在校企协同创新的背景下,财会专业的培养必须要实际应用作为主要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在设置财会相关专业时必须要以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为基础,将专业办“活”,以“大专业,小方向”为基本思路。针对每一个领域和专业,培养符合实际应用领域特色的实用型人才。学校在制定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以市场导向为基准,充分结合差异化策略,开设不同的财会专业。这些专业能紧跟时代潮流顺应市场,符合当前市场的需求,还能兼顾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4]。
结束语:
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财会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财会各方面力量相互协调并且时刻进行不断探索。在未来,我国的财会人才培养依旧需要不断的完善,希望在不断探索以后,我国的财会人才培养机制会愈加完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刚. 大数据驱动下业财融合导向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 财会月刊,2021(2):88-93.
[2]彭华,范松杰. 价值链视角下饲料企业人才激励机制研究[J]. 中国饲料,2021(9):102-105.
[3]周围,段洪媛. 如何纠正”数智经济”下财会人才的供需错位[J]. 人力资源,2021(10):80-81.
[4]王婷.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流动与培养机制研究[J]. 科学咨询,2021(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