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观评价的纬编褶皱造型工艺设计

来源 :针织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er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纬编针织物圆弧状凸起的外观造型特征与制作工艺间的关系,通过选择不同制作工艺织造面料试样进行试验,使用数码相机对面料试样进行集中拍摄,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法对针织面料试样的客观评价指标进行数据提取,最后使用SPSS对制作工艺和面料外观客观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并建立回归预测模型.研究得出的回归预测模型可根据想要得到的面料外观客观指标,即褶皱底边长、圆弧弧长、圆弧峰点夹角α、圆弧起点夹角β和褶皱起点高度,计算出制作工艺起头数和工作区域转数.
其他文献
针对特里科经编机停机后再次开机时出现的擦针现象,以E2528/3A-268型经编机为例,介绍一种特里科经编机的新型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双温双控、动态监测、实时跟踪,从而保障机器油温和床身温度的合理性;最大程度控制床身的伸缩,保证经编机长时间停机后能正常开机.使用改造后的温度控制系统,机器长时间停机后不会发生擦针现象,此系统已在产品中推广使用,有效解决了更换盘头后导致的开机瓶颈,提高了经编机工作效率.
腈纶纤维吸湿性差、易起静电,限制了其在服用领域的应用.达芙丝纤维是一种新型改性腈纶纤维,具有芯部疏水、外部高吸放湿的皮芯结构,通过亲水改性,使纤维中具有大量亲水基团,提高了纤维的回潮率.文中对比达芙丝纤维和腈纶纤维的表面形态,测试与分析两种纤维的力学性能、摩擦性能以及吸放湿性能.结果 表明,达芙丝纤维横截面为圆形,纵向表面有细小裂纹、孔洞,具有断裂强度和摩擦系数小、线密度和断裂伸长率较大、吸湿性优良、放湿速度较快等特点.
超疏水织物具有突出的拒水性和自清洁性,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文中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TiO2溶胶和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以具有纵向分裂结构的米字形截面涤纶纤维织物为基材,通过低温氧等离子体预处理、浸轧处理和高温固化处理,在织物纤维上构筑了具有多级粗糙度结构的超疏水表面,制备了具有高疏水耐久性和疏水自修复性的功能纺织品.结果 表明:改性纳米TiO2在纤维表面形成了致密且交联的疏水网络,织物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达到159.1°,整理后的织物具有优良的耐久性,且具有很好的疏水自修复性.
以海藻酸钠(SA)、氧化石墨烯(GO)、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HBP-NH2)为基材,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了SMGO/HBP-NH2复合气凝胶.对复合气凝胶的制备机理、形貌特征、力学性能以及金属离子吸附能力进行了分析与测试.研究结果表明:SMGO/HBP-NH2复合气凝胶3组分之间主要通过SA与GO间的氢键及GO与HBP-NH2间的酰胺键作用而结合,GO-HBP-NH2均匀地分散在气凝胶体系中.当复合气凝胶体系质量浓度为2.0%,3组分SA、GO、HBP-NH2质量配比为2.00∶0.06∶0
针对传统电脑横机编织过程复杂、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全成形电脑横机复合针结构;基于槽式织针结构,设计独特的针套,针套可以同时实现接圈或者移圈,优化成圈工艺,实现将翻针、接针动作简单化的目的 ;采用针板下方储纱针进行配合,织针在编织过程中具有更多位置方便线圈的暂存,实现了全成形及复杂结构花型组织的编织.采用针舌通过来回滑动的方式来闭合和打开针钩,在编织时无需毛刷或纱线驱动而动作,相比传统舌针,线圈退圈动程减小,结构简单且使用更加可靠.采用新型复合针技术可提高织物的编织效率和产品质量,有效促进全成形技术的提升
为提升核桃木质壳的利用价值以及拓展天然染料来源,探究了核桃木质壳色素提取工艺并考察了其对棉织物的染色性能.结果 表明:NaOH浓度为1.0 g/L,料液比为1∶20,提取温度为100℃,时间为60 min时,所得提取液对棉织物染色性能最佳;棉织物预处理阳离子改性剂为1.0 g/L,在80℃染色60 min时,染色织物K/S值可达1.75;采用同媒染色法,FeS04用量为2%,提取液用量为30%时,染色织物K/S值为1.34,提高了色素利用率;所得染色棉织物色牢度达到了纺织品服用标准要求.
从不同来源角度对具有纳米银合成能力的微生物进行对比分析.主要针对4大类微生物来源,即矿物来源、海洋来源、植物与土壤来源以及其他来源,归纳总结各来源微生物还原制备纳米银的研究进展以及不同来源的优缺点.进一步对不同微生物的还原机理进行总结分析,还原机理包括胞内酶还原和其他胞内物质,例如多糖、多肽、吡啶等还原.最后,对合成纳米银微生物的发展进行展望,即筛选出对纳米银形貌及大小可控还原的微生物,以实现利用该方法的大规模生产.
为改善棉纤维的防紫外性能,使用壳聚糖作为交联剂将纳米二氧化钛粒子负载到棉纤维上,制备防紫外性能织物.利用XRD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等手段分别对样品的结构晶型、表面结构形貌、元素分布、紫外屏蔽性能和耐水洗性等进行表征.结果 表明,经过壳聚糖交联后,棉纤维表面负载的TiO2纳米粒子牢固耐洗,持久性好,经过50次水洗后织物依旧有SPF50+的防紫外指数,紫外屏蔽效果优良,过程及原料清洁无污染,环境友好,能够极大改善棉纤维的防紫外性能.
使用油水界面自组装技术将具有纳米尺寸间隙的核壳结构的双层金纳米棒(Au@Au NRs)组装成规律有序的金纳米棒组装膜,并采用简易快速的蘸涂法将金纳米棒组装膜负载于不同的织物(棉、羊毛、蚕丝)表面,之后使用PDMS在织物金纳米棒组装膜表面覆盖一层透明聚合物膜以实现有效封装.结果 表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可以高度特异地识别携带在双层金纳米棒核壳间隙内的探针分子的拉曼信号,使用具有优异SERS活性的金纳米棒组装膜作为SERS基底可以有效增强拉曼探针的信号,使用相对方便和低成本的织物作为载体材料并将
光致变色纺织品由于其优异的可逆变色性能和优异的物理性能,在很多高新技术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提高光致变色敏感性,文中设计合成两支不同碳链长短的新型螺吡喃光致变色功能染料,将这些染料通过高温高压染色上染涤纶针织物,获得了具有光致变色功能的针织功能面料.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其在溶液中的光致变色性能,并研究了变色功能针织面料的光致变色颜色响应,以及变色前后K/S值和△E的变化.结果 表明,随着杂环氮上取代基碳链的增长,分子的空间体积逐渐增大,从而提高了涤纶面料上螺吡喃的变色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