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翻译顺应模式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89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语用顺应论构建话剧翻译的顺应模式,将话剧翻译中涉及到的语言、心理、社会、文化及物理因素纳入连贯统一的框架,选取英若诚《茶馆》英译本中的实例,梳理影响话剧翻译的各种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因素,描述并解释译者顺应这些因素的方法。在这一模式中,话剧翻译的实质是译者在时空因素的制约下,不断顺应译入语观众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同时关注演员的舞台表演,灵活选择翻译方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可以灵活选择增译、简化、套译、释义和重组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话剧翻译 顺应模式 《茶馆》 翻译方法
  一、研究的缘起
  戏剧与小说、诗歌、散文是文学的四种基本体裁。在西方,戏剧主要指话剧。19世纪,西方话剧引入中国以来,话剧翻译便成为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内外翻译界对话剧翻译的研究远落后于对其他文学体裁翻译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话剧翻译实践经验技巧的总结,多为译者点评式、印象式的感悟,缺乏客观性与系统性的研究,鲜有对话剧翻译过程和影响话剧翻译的各种因素的探究。西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曾指出,话剧翻译是一未经解决但却受到忽视的翻译研究领域。究其原因是由话剧特殊的二元性造成:话剧既是一种文学艺术,具有可读性,同时又是一种表演艺术,具有可表演性。对话剧译者而言,能否兼顾话剧译文的可读性与表演性,是话剧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也意味着译者不仅需要跨越中西语言与文化的鸿沟,还要充分考虑舞台表演的实际效果。本文运用新兴的宏观语用学理论,尝试构建话剧翻译顺应模式,探讨这一特殊文学体裁翻译过程的实质。同时,选取英若诚《茶馆》英译本中的实例,探究译者应如何兼顾话剧译文的可读性与表演性。
  二、顺应论对话剧翻译研究的启示——话剧翻译顺应模式构建
  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语言学家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其1999年新著《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详细阐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的语用顺应理论(Theory of Adaptation)。传统观念认为,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语用顺应论以“综观”为主导,深入探究语言使用过程的实质,以及影响语言交际的心理机制、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较为全面地解释了人类使用语言的各种现象。维索尔伦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作出语言选择(language choice)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以确保交际顺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是指语言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语言的顺应性是指语言“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范围内作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语言的变异性与商讨性是语言选择的条件与基础,这两者为语言选择分别提供了可能和方式;作为语言主要特征的顺应性是语言选择的根本和目的,使语言使用者在可选择的范围中作出灵活的、符合语境的选择,以满足交际的需求。语用顺应论认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其中语境关系顺应是描述和解释语言现象的一个重要维度。维索尔伦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communicative context)和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两者分别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前者包括使用者、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社会世界(social world)和心理世界(mental world),后者包括篇内衔接(contextual cohesion)、篇际制约(intertextuality)和语序(sequencing)。
  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因而属于语言使用的一种更为复杂特殊的形式。语言的三个特性对翻译的启示在于:在翻译过程中,处于中介地位的译者能在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译入语项目中,运用灵活、适当的原则或策略,作出顺应语境的选择,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事实上,翻译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译者会对翻译内容、翻译目的,以及翻译策略作出选择,亦会顺应语境的词汇、句式架构以及语篇等。同时,翻译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作出顺应的过程,宏观上,译者的所有选择都需要顺应翻译的目的。另外,语言外部的因素,如目的语读者的心理世界、社会世界与物理世界等,也是需要顺应的重要因素。微观上的顺应则主要体现在对译入语语言构建成分与语篇结构等层面。
  焦菊隐曾指出:“文学的其他形式如小说、诗歌、散文的写作,只要求和读者见面。戏剧①却还要要求同观众见面”。集导演、演员、翻译家于一身的英若诚先生则认为注重舞台效果是话剧翻译的宗旨,这是由于“很少有人满足于买一本剧本回家去欣赏,绝大多数人还是要到剧场去看演出”。因此,不难发现,作为特殊的翻译体裁,话剧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成为话剧演出的蓝本,兼具可读性与可表演性。这里的可表演性主要强调的是舞台上的直接效果,那么话剧的译本也应满足舞台演出的需要。由于舞台表演具有瞬时性,这要求话剧译者尽量选择简练并能体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另外,在翻译舞台说明和人物姿势动作等解释性内容时,还需关注人物的肢体动作等来帮助演员表演。在语用顺应论的框架下,话剧翻译过程的实质可以描述为:话剧译者在时空因素的制约下,不断顺应目的语观众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因素,同时关注表演者的舞台可表演性。话剧翻译过程的顺应模式见下图:
  图1:话剧翻译顺应模式
  在话剧剧本原文(ST)转换为目的语译文(TT)的过程中,面对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潜在译文(Potential TT1…TTn ,n代表从理论上讲潜在的译入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无限的)以及时空因素的限制,话剧译者需作出顺应译入语观众(包括剧本读者)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语言选择,同时需作出顺应舞台表演者的台词语言与舞台动作的语言选择,关注舞台表演效果。由此,在话剧翻译的顺应模式中,话剧翻译过程所涉及到的语言、心理、社会、文化、物理以及话剧剧本可表演性等因素均被纳入这一连贯统一的框架,需要译者在话剧翻译过程中不断作出各种选择和顺应。   三、话剧翻译过程实质解读——英若诚《茶馆》英译本个案分析
  话剧《茶馆》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运用鲜明、形象的语言刻画人物并推动情节发展,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这半个世纪的北京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20世纪80年代,该剧演员应邀去欧洲西德、法国和瑞士等多国演出,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演出使外国人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民族及其历史有了了解,因此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这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第一次西征。国外演出的成功,除原作剧本的优秀、国内外人士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以及全体演职人员的精彩表演之外,著名话剧翻译家英若诚先生对剧本的成功英译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根据上述话剧翻译顺应模式,下文选取英若诚《茶馆》英译本(1999)中的实例,梳理话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顺应观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以及顺应演员舞台表演的具体方法,总结影响话剧翻译的各种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因素,并从中归纳译者顺应这些因素的方法。
  (一)顺应观众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
  语言语境的顺应指译者应选择符合目的语惯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以顺应译语观众的语言理解能力与欣赏习惯。具体地说,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层面上,译者的选择必须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以上下文为基础,灵活选择翻译方法。汉语属于汉藏语系,采用意合式(paratactic)语言,注重隐形连贯,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衔接手段;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使用形合式(hypotactic)语言,注重显性衔接,常采用各种形式的连接成分,包括连接词、短语、分句和从句。试看以下两例:
  (1)王利发:我开过几十年茶馆,也没听说过!可是,您圣明:茶叶、煤球儿都一会儿一个价钱,也许您正喝着茶,茶叶又涨了价钱!您看,先收茶钱不是省得麻烦吗?
  Wang Lifa:I’ve been in this business fifty years now,and I’ve never heard such nonsense either.But,as you know,the prices of coal and such things are always going up. Perhaps while you’re having your tea now,they’ll go up again.So it saves a lot of trouble if you pay in advance.
  (2)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晌,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Chang:If you want to throw your weight around,try the foreigners! They’re tough alright! You’re on the public payroll,but when the British and the French armies razed the old Summer Palace,I didn’t see you lift a finger to stop them!
  例(1)中的原文中只有一个转折词“可是”,但在译文中,英若诚添加了“and”“while”“so”,将原文松散的小句与小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译文中得以显现,完全顺应了英语观众的语言习惯。例(2)的译文则调整了原文的顺序,并在译文中添加了“but”和“when”,将原文中常四爷对二德子狐假虎威、欺软怕硬的蔑视与讽刺,以一种更直观、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方式译出。鉴于话剧表演的瞬时性,相对于采用亦步亦趋的直译方式,这样的语序调整与增词译法更有助于观众的理解与欣赏。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选择除了顺应语言语境之外,还应顺应由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与物理世界构成的交际语境。心理世界主要包括交际者的情绪、信仰等心理因素;社交世界主要指社交场合及社会环境对语言使用者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物理世界大体包含有关时空的指示关系。就话剧翻译而言,译者需考虑译入语观众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使译文顺应译语受众的交际语境。
  西方人主要信奉基督教,而中国人主要信奉佛教,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弥合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才能使译文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话剧表演受到时空因素的制约,许多有关宗教信仰的文化负载词难以通过加注或解释的方法呈现,这时就需要译者顺应译语观众的心理世界,灵活选择表达方式,试看以下两例:
  (3)王淑芬:……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
  Wang Shufen:…,but these days you can thank your lucky stars if you have a job at all.
  (4)小唐铁嘴:王掌柜,等我穿上八卦仙衣的时候,你会后悔刚才说了什么!
  Tang Oracle Jr:Manager Wang,when I have put on my special robes,you’ll regret what you’ve just said.
  例(3)中的“念佛”与例(4)中的“八卦②”分别为佛教与道教用语,前者表示感谢佛的保佑,后者具体是指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规律。考虑到话剧表演的瞬时性,英先生并没有用释义的方法来解释“佛”,而是灵活地套用了英语中的惯用表达“thank one’s lucky stars”来表达原文中所传递的“谢天谢地”的意思。同样,用“special robes”表现了原文“仙衣”的神奇功能,省译了原文中“八卦”的意象,顺应了译语观众的心理世界,同时符合舞台表演的需求。
  汉英两种语言植根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汉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大量的俗语、谚语若机械地直译成英语,非但难以忠实地传达原文涵义,甚至还会引起误解,因此译者需对译入语文化和风俗有所了解。   (5)茶客丁:那总比没有强啊!好死不如赖活着,……
  Fourth Customer:Still that’s better than nothing! A dog’s life’s better than no life. …
  例(5)中汉语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原义为生命是最重要的,安逸地死去还不如苟活在世上,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假如将其直译为英文,译语观众在欣赏演出时恐难理解这句俗语的涵义。英先生巧妙地套译了形象的英谚“A dog’s life’s better than no life”成功地顺应了译语观众的社交世界。事实上,这样的译文不光听众听起来顺耳,演员说起来亦朗朗上口。
  中西方的时间概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比如,汉语中的阴历记时法是根据月亮的盈缺周期,用天干和地支来纪年;西方人的阳历则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来记时,采用公元纪年的方式,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纪年方式。在话剧翻译过程中,由于时空因素的限制,大多数情况下,译者无法用加注的方式来解释源语文化中的纪年方式,所以译文应顺应译入语观众的时间表达法,让观众在欣赏表演时能有确切的时间概念。试看下例:
  (6)常四爷: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
  Chang:Yes,you have a good memory.In 1898 I made the remark here…
  例(6)中英先生选择用公元纪年“1898”代替原文中的天干地支纪年“戊戌年”,很好地顺应了西方观众的物理世界,也符合国际惯例。原文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庚子年(1900)”“光绪年的办法(Qing-dynasty methods)”“抗日战争胜利后(After the defeat of the Japanese in 1945)”等。庚子年在译文中直接用了公元纪年;除了天干地支的纪年方式,中国在古代还会以皇帝的年号来纪年,比如“光绪年”就是按照清朝帝王年号来纪年的,英先生巧妙地用朝代代替了这个可能造成译入语观众理解障碍的帝王年号,同样,“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译文中则是在直译的基础上更确切地补充了公元年份,使译入语受众对原文表达的时间一目了然。
  (二)顺应表演者的舞台表演效果
  话剧的可表演性要求话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演员的舞台表演,这意味着译者除了要作出顺应译语观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的语言选择之外,还需要作出顺应演员舞台表演的语言选择。具体地说,译文需顺应台词口语化与舞台说明清晰化的特征。
  话剧的台词应是口语化的,即简洁易懂并朗朗上口。同时,剧作家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人物的台词来表达,这就要求话剧语言不仅要符合口语化的特征,而且还应具备性格化特征,即台词要“个性化”,每个人物的语言应符合自身的身份、年龄和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情感与个性特征。
  (7)庞太监: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Eunuch Pang:Well said!Let’s both try our best,and see what happens.Ha! Ha! Ha!
  若将例(7)原文中的“八仙”逐个译出,恐怕外国观众无法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也会使译文过于冗长,不适合演员的舞台表演。对中国观众而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整个歇后语是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英先生在译文中舍弃原歇后语的意象,而是采用了相对简单且适合口头表达的形式(见下划线),将原文的涵义以释义的方式呈现,不仅有利于西方观众的理解,更有助于演员舞台的表演,符合话剧台词的口语化特点。
  (8)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Erdez:Where I serve ain’t none of your bloody business!
  (9)二德子: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Erdez:Perhaps I don’t touch the foreigners, but I’ll give you one of me touches. I will!
  《茶馆》中二德子是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仗势欺人的兵痞形象,例(8)和例(9)的原文充分体现了二德子这个打手粗暴鲁莽、欺软怕硬的性格,英先生在译文中创造性地采用了俚语和语法错误(见下划线),继而呈现出这个人物野蛮和无知的性格特点。这样的转换手法加上演员表演的动作,更能有效地再现原作人物的形象。
  (10)大傻杨:大茶馆,老裕泰,
  生意兴隆真不赖。
  茶座多,真热闹,
  也有老来也有少。
  Silly Yang:This great teahouse,Yutai by name,
  A booming business,fortune and fame.
  Trade is brisk,lots of tea sold,
  Everyone welcome,young and old.
  话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备自身的美学价值,观众欣赏话剧表演也是审美体验的过程,演员赋予舞台语言生命,铿锵有力却稍纵即逝的语言使观众得到巨大的艺术享受。例(10)原文是大傻杨的快板唱词,每句句末均押韵,英先生在英译时解释了原文部分内容,同时保留了句末押韵,这样的译文不仅能带给观众听觉美的享受,而且能帮助演员表演,增强舞台表演效果。
  话剧语言还应具有一定的动作性,尤其是舞台与动作说明等解释性语言更需要说明动作的内容,或进行解释说明,和人的形体动作融合在一起,表达人物的内心状态、意向和行动,试看以下两例:
  (11)王淑芬: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Wang Shufen:One thing’s certain.Either your slave-driving or those cannons will finish me!(Goes off to the rear reluctantly.)
  (12)小二德子:(起来,捂着脸)嗬!嗬!……
  Erdes Jr:(struggles to his feet,a hand to his face)Ow! Ow!...
  例(11)舞台说明提示王淑芬慢慢地往后走,这里的“慢慢地”暗含人物无奈的情绪,若直译为“slowly”则无法准确传达原作对该人物动作的刻画,因此英先生选择“reluctantly”来表现人物的情绪与动作,顺应了舞台说明文字明晰化的特征。同理,小二德子继承了他父亲二德子兵痞打手的形象,例(12)中描绘的是他在被打之后,一副丑态毕露的动作表情,译文中同样补充了具体的动词“struggle”与名词“a hand”,这样的增译有助于演员的舞台表演,能够准确再现人物的动作与情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话剧翻译过程中需兼顾的可读性与可表演性在话剧翻译顺应模式中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一模式将影响话剧翻译的各种不同但却相互关联的因素纳入到一个统一连贯的框架中,并描述了话剧翻译过程的实质:话剧译者在时空因素的制约下,不断顺应言内结构与言外语境因素,同时考虑舞台表演效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译者可以灵活采用增译、简化、套译、释义和重组的翻译方法,以此来顺应观众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以及演员的台词语言与舞台动作表演。因此,话剧译者应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与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考虑译语观众演员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话剧翻译的质量,最终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本文为宁波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顺应论视角中话剧翻译研究——以英若诚译作为例”[编号XYW120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 释:
  ①本文特指话剧。
  ②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
  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 & Andre,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
  介[J].现代外语,1999,(4).
  [3]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J].中国翻译,2004,(2).
  [6]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C].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
  [7]老舍.茶馆[M].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8]李振泮,冉忆桥.老舍剧作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8.
  [9]陈震文,石兴泽.老舍创作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0.
  [10]朱明胜.活的语言——英若诚翻译中外戏剧作品的特色[J].中
  外戏剧交流,2006,(11).
  (王晨婕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15212)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汉语是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必修课,且一般高校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对初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既面临新旧知识衔接的问题,也面临新的知识框架建构的问题。现代汉语课程的语音部分应准确区分“语音单位”和“记音符号”两个不同层面的一系列概念,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语言类课程打好基础。一套系统性与科学性并重的教材应当有区别地使用这两个不同层面的一系列概念。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语音 记音符
期刊
摘 要:以美剧《美女上错身》英文字幕的汉译为例,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探讨了英文电影字幕的翻译策略。根据关联理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采用“缩略法、增译法、意译法和直译法”等翻译策略是有效的,可以使字幕翻译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美剧 《美女上错身》 关联理论 字幕翻译  一、引言  众所周知,电影包罗万象,既能娱乐大众、丰富生活,也是当今生活与文化的一面镜子。随着中外交流的加深和摄影数字化技术的进步,
期刊
摘 要:随着“汉语热”的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海外中小学校开设了汉语课,海外儿童汉语教学中文化活动的比重越来越大。本文基于笔者在加拿大魁北克省一所三语小学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活动,分别对3~4岁、5~6岁的儿童进行了长期的、持续的汉语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改进、总结。本文主要对教学中的文化元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例分析,包括课堂和教学辅助活动两种形式,并针对海外的需求,探讨中国文化日的设计和注意
期刊
摘 要:本文在语篇视角下,以“有困难找警察们”为例,探讨“事物首现”对以“名+们”形式为动词宾语的有定宾语句的制约。现代汉语里,“名+们”结构作动词宾语是十分受限的一种用法。汉语在句法上倾向于要求宾语是表无定的新信息的承载者,而“名+们”是表示有定的外延倾向型词语,承载的是旧信息。所以“有困难找警察们”类有定宾语句单说时不成立。只有在“名+们”所指称的事物首现过的语境中,此类有定宾语句才能成立。 
期刊
摘 要:当今的语篇研究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但集中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和语义逻辑上的连贯性。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又分为结构粘连和语义粘连两大部分。本文以篇章粘连中的语义粘连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语义粘连中的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等粘连方式并且以刚刚出版的A Winter in the Sunshine为例,介绍这些语义粘连方式的应用以及中英文语义粘连的异同,为翻译教学和翻译工作提
期刊
摘 要:语言中的词汇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近代上海开埠、西洋货物涌入、经济变动、语言碰撞、文化冲击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动,使新词语不断出现和变化,与此同时,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变化也在词汇中留下了痕迹。通过对这些新词语的分析,能够建构出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镜像,进而折射出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可以为了解近代城市生活提供一个窗口。  关键词:新词语 生活方式 生活观念 近代上海  一、
期刊
摘 要:“等”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有量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助词等词性。最常见的用法是附于单个或多个词、短语甚至小句后面表示列举。从语义上看,有表示列举未尽的,也有表示列举已尽的,列举数目可以同现也可不出现,有时完全列举后也可用“等”来煞尾,例如:北京、上海等地。这表明“等”的粘着性很强,句法位置也比较固定,具有很明显的助词性质。这种用法的“等”能否理解成代词的词性?本文将从“语义、语法、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表示原因、理由的倒装「カラ」句为研究对象,借助《中日对译语料库》考察了其汉译倾向。经考察发现,倒装「カラⅠ」句(事态、行为的原因、理由)的汉译形式中有标复句“(之所以)q,(是)因为p”居多,「カラⅡ」句(判断的依据)则是无标复句“q,p”居多,同时倒装「カラⅠ」句和「カラⅡ」句分别对应汉语的分析断定原因和补充说明原因的“由果溯因”句。  关键词:原因 理由 判断依据 由果溯因 カラ
期刊
摘 要:网络词汇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变体。语音方面的变异在网络词汇中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词汇的调查问卷,试图探究其语音变异的认知心理。  关键词:网络词汇 语音变异 认知 心理  一、引言  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语境,在这个全新的语境下,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词汇系统——网络词汇。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为敏感、最为活跃、涵义最为丰富的部分,也最能反映社会的变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期刊
摘 要:本文将《汉语词汇大纲》中的甲级双音节动词与《广辞苑》进行比较,统计总结出97个同形动词。在对97个同形动词从“字形、构词类型、词性”三个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日籍学生学习这些词时产生的偏误类型。  关键词:甲级双音节动词 同形动词 偏误类型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难点,再加上中日两国语言特殊的渊源关系,为对日汉语教学及日籍学生学习汉语设置了障碍,特别是同形词的教学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