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阅读感悟中学会表达,逐步形成“言语能力”。那么,老师们将言语训练放在应有的位置了吗?言语训练是否切实有效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深入课堂,对相关细节进行切片分析,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词语训练:要“布云”,不要“捉点”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时有这样一个词语训练的环节:
师:同学们,小松鼠看到了绿油油的花生叶,还有什么是绿油油的呢?
生1:小草。
生2:麦苗。
生3:树叶……
师:同学们真聪明!
类似的环节,课堂上屡见不鲜。执教者以“绿油油”为生发点,激活“内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扩大视野。细一回味,我觉得真正的语文课不应该是“走梅花桩式”地找寻“落点”,更不应该是自然生物课。语文课应是“布云”,应该“布”上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语言训练的“云”。
第二次上课时,经过商讨,作了以下调整:
师:小松鼠看到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花生叶,同学们,你们平时看到过哪些“绿油油”的美景?
生1:杨树那绿油油的叶子在微风中一摆一摆的,好像在逗我们玩呢。
生2:小山羊见到绿油油的青草,高兴得“咩咩”直叫。
生3:来到田野,我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麦苗。(学生争先恐后说个不停)
这样的预设,开启了学生尘封的心田,唤醒了孩子们敏锐的感知。“绿油油”的“小草”“麦苗”和“树叶”不再是孤立静止的形象,孩子们睁开慧眼看到的是“绿油油”的“树叶”的风姿、“青草”的魅力、“麦苗”的广阔……透过“绿油油”,呈现出的是整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孩子们优美规范的语言中充满了灵气,充满了情趣,透露出对生命的热爱。这样,学生的言语表达与性情陶冶水乳交融。
二、句子表达:要“潜游”,不要“浮水”
再看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早》一课的句子练习片段:
师:同学们,作者借花喻人,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实际上也是赞美鲁迅先生的品质,能用“冰清玉洁”说几个句子吗?
生1: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冰清玉洁的品质。
生2:周总理的一生冰清玉洁。
生3:孔繁森冰清玉洁,是一位好干部……
语文课堂不仅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内容。上述环节中句子表述有错吗?没有啊,绝对没错啊!但是,如果我们从语文的角度,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来审视,就会觉得似乎缺少些什么,缺了些什么呢?缺少的是思维含量,缺少的是思维的深度、宽度与广度。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就会干瘪、生硬、缺乏灵气,而且很容易助长他们的惰性。所以,当课堂上学生出口便能成“句”之时,执教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们是“真”造句,造“真”句吗?
读书需要静思默想,表达训练同样需要宁静。当学生造出“浮在水面上的句子”的时候,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他们再往深处“潜游”,让句子的内涵再丰富些。当第一个学生造句时,我是这样引导的:“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哪些故事体现了他的‘冰清玉洁’?”更多的学生兴趣盎然:“鲁迅先生无偿救助车夫,免费赠书给进步青年,一生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真是冰清玉洁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光明磊落、冰清玉洁,我真为您感到骄傲!”……
三、片段描写:要“跳出来”,不要“转圈圈”
《秋天的怀念》课文结尾片段练习:
师:我们读懂了母亲的心,也要读懂儿子的情,此时此刻,儿子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悔恨。
生2:感激。
生3:怀念。
……
师:好,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二点,把儿子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出来吧!(播放乐曲毛阿敏演唱的《烛光里的妈妈》)
整节课,一会儿《二泉映月》伴奏,一会儿观看MTV,师生都沉浸在凄苦的母爱和儿子痛苦、悔恨与无限的思念之中,内心是沉甸甸的,文章结尾的“真情表白”,保持了情感基调的连续性与延续性,整堂课浑然一体,给人以完美之感。
欣赏了这个教学片段,我一直在揣摩叶老“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句经典名言,学习这类人文情感比较丰富的课文,我们究竟需要怎样去把握?是在文中“转圈圈”,还是应该“跳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我认为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至少还有两个重要的学习目标:①感受母爱,升华博爱。②品味细节,学习写人的方法。如果把这两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锤炼语言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思想,必定能取得最佳效果。依据这样的设想,我认为可以这样调整:
师:同学们,作者史铁生还想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每天都沐浴着爱,享受着爱。但我们往往浑然不觉,还常常抱怨被爱得不够,为了事后不后悔,为了让爱不遗憾,我们要学会发现,学会珍惜,请围绕“××的爱是温暖的。”捕捉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用心揣摩其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你肯定会有许多爱的发现!
四、直面语言:做“急诊医生”,不做“无聊看客”
说与写是学生言语能力的重要体现,进入课堂,我们随时都能听到“你真棒!”“表扬她!”“啪啪啪,啪啪啪!”“very good!very good!”学生的发言常常有明显缺陷,老师竟然一味地附和。教师往往侧重于学生“说”的结果,而忽视说的过程,忽视说的质量,忽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达感染力。学生长期得不到准确语言的刺激和准确语言的感受,怎么能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推波助澜,缺乏临场语言诊治意识,是当前课堂上比较突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说”是在瞬间内完成的,需要教师练就语言的敏锐感知力,成为高明的“语言急诊医生”。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就是这方面的表率,课堂上,贾老师绝不放过每一个小朋友说的每一句不妥当的话。他追求的是正确、敏锐地去感知、感悟语言。有一次,习作课上有个小朋友写了一句话,“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到杭州来。”贾老师当即指出,你这句话有四个毛病。第一,“我”和爸爸这个“和”用得不当,爸爸是大人,我是小孩,应用“我随爸爸”;第二,“有幸”不当,你到杭州来可能是有幸的,但爸爸是大人,到杭州来很快就到了,所以应是“我有幸随爸爸”;第三,你在上海,不能说“到杭州来”,应是“到杭州去”;第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即便是有幸,下面的内容也应该是有幸的,如果你到杭州去奔丧,也叫“有幸”吗?我们不能不佩服贾老师敏锐的语感和厚实的语文功底。
记得著名作家夏衍病重住院。一天,病情恶化,护士连忙对他说:“不要急,我去叫医生!”夏衍居然睁开眼,坐起来,扬起手,大声说:“不是叫,是请!”说毕,倒在床上,便合上了双眼。这一字之改,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夏衍改的是字,教的是怎样做人啊!
叶老说:“语文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追寻有效的语言训练就是抓住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只有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有可能为学生的一生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词语训练:要“布云”,不要“捉点”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时有这样一个词语训练的环节:
师:同学们,小松鼠看到了绿油油的花生叶,还有什么是绿油油的呢?
生1:小草。
生2:麦苗。
生3:树叶……
师:同学们真聪明!
类似的环节,课堂上屡见不鲜。执教者以“绿油油”为生发点,激活“内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扩大视野。细一回味,我觉得真正的语文课不应该是“走梅花桩式”地找寻“落点”,更不应该是自然生物课。语文课应是“布云”,应该“布”上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语言训练的“云”。
第二次上课时,经过商讨,作了以下调整:
师:小松鼠看到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花生叶,同学们,你们平时看到过哪些“绿油油”的美景?
生1:杨树那绿油油的叶子在微风中一摆一摆的,好像在逗我们玩呢。
生2:小山羊见到绿油油的青草,高兴得“咩咩”直叫。
生3:来到田野,我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麦苗。(学生争先恐后说个不停)
这样的预设,开启了学生尘封的心田,唤醒了孩子们敏锐的感知。“绿油油”的“小草”“麦苗”和“树叶”不再是孤立静止的形象,孩子们睁开慧眼看到的是“绿油油”的“树叶”的风姿、“青草”的魅力、“麦苗”的广阔……透过“绿油油”,呈现出的是整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孩子们优美规范的语言中充满了灵气,充满了情趣,透露出对生命的热爱。这样,学生的言语表达与性情陶冶水乳交融。
二、句子表达:要“潜游”,不要“浮水”
再看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早》一课的句子练习片段:
师:同学们,作者借花喻人,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实际上也是赞美鲁迅先生的品质,能用“冰清玉洁”说几个句子吗?
生1: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冰清玉洁的品质。
生2:周总理的一生冰清玉洁。
生3:孔繁森冰清玉洁,是一位好干部……
语文课堂不仅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内容。上述环节中句子表述有错吗?没有啊,绝对没错啊!但是,如果我们从语文的角度,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来审视,就会觉得似乎缺少些什么,缺了些什么呢?缺少的是思维含量,缺少的是思维的深度、宽度与广度。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就会干瘪、生硬、缺乏灵气,而且很容易助长他们的惰性。所以,当课堂上学生出口便能成“句”之时,执教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们是“真”造句,造“真”句吗?
读书需要静思默想,表达训练同样需要宁静。当学生造出“浮在水面上的句子”的时候,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他们再往深处“潜游”,让句子的内涵再丰富些。当第一个学生造句时,我是这样引导的:“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哪些故事体现了他的‘冰清玉洁’?”更多的学生兴趣盎然:“鲁迅先生无偿救助车夫,免费赠书给进步青年,一生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真是冰清玉洁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光明磊落、冰清玉洁,我真为您感到骄傲!”……
三、片段描写:要“跳出来”,不要“转圈圈”
《秋天的怀念》课文结尾片段练习:
师:我们读懂了母亲的心,也要读懂儿子的情,此时此刻,儿子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悔恨。
生2:感激。
生3:怀念。
……
师:好,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二点,把儿子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出来吧!(播放乐曲毛阿敏演唱的《烛光里的妈妈》)
整节课,一会儿《二泉映月》伴奏,一会儿观看MTV,师生都沉浸在凄苦的母爱和儿子痛苦、悔恨与无限的思念之中,内心是沉甸甸的,文章结尾的“真情表白”,保持了情感基调的连续性与延续性,整堂课浑然一体,给人以完美之感。
欣赏了这个教学片段,我一直在揣摩叶老“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句经典名言,学习这类人文情感比较丰富的课文,我们究竟需要怎样去把握?是在文中“转圈圈”,还是应该“跳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我认为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至少还有两个重要的学习目标:①感受母爱,升华博爱。②品味细节,学习写人的方法。如果把这两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锤炼语言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思想,必定能取得最佳效果。依据这样的设想,我认为可以这样调整:
师:同学们,作者史铁生还想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每天都沐浴着爱,享受着爱。但我们往往浑然不觉,还常常抱怨被爱得不够,为了事后不后悔,为了让爱不遗憾,我们要学会发现,学会珍惜,请围绕“××的爱是温暖的。”捕捉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用心揣摩其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你肯定会有许多爱的发现!
四、直面语言:做“急诊医生”,不做“无聊看客”
说与写是学生言语能力的重要体现,进入课堂,我们随时都能听到“你真棒!”“表扬她!”“啪啪啪,啪啪啪!”“very good!very good!”学生的发言常常有明显缺陷,老师竟然一味地附和。教师往往侧重于学生“说”的结果,而忽视说的过程,忽视说的质量,忽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达感染力。学生长期得不到准确语言的刺激和准确语言的感受,怎么能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推波助澜,缺乏临场语言诊治意识,是当前课堂上比较突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说”是在瞬间内完成的,需要教师练就语言的敏锐感知力,成为高明的“语言急诊医生”。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就是这方面的表率,课堂上,贾老师绝不放过每一个小朋友说的每一句不妥当的话。他追求的是正确、敏锐地去感知、感悟语言。有一次,习作课上有个小朋友写了一句话,“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到杭州来。”贾老师当即指出,你这句话有四个毛病。第一,“我”和爸爸这个“和”用得不当,爸爸是大人,我是小孩,应用“我随爸爸”;第二,“有幸”不当,你到杭州来可能是有幸的,但爸爸是大人,到杭州来很快就到了,所以应是“我有幸随爸爸”;第三,你在上海,不能说“到杭州来”,应是“到杭州去”;第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即便是有幸,下面的内容也应该是有幸的,如果你到杭州去奔丧,也叫“有幸”吗?我们不能不佩服贾老师敏锐的语感和厚实的语文功底。
记得著名作家夏衍病重住院。一天,病情恶化,护士连忙对他说:“不要急,我去叫医生!”夏衍居然睁开眼,坐起来,扬起手,大声说:“不是叫,是请!”说毕,倒在床上,便合上了双眼。这一字之改,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夏衍改的是字,教的是怎样做人啊!
叶老说:“语文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追寻有效的语言训练就是抓住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只有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有可能为学生的一生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