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多校区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z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京工商大学以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为契机,结合学校实际,本着“以信息化引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坚持教育信息化为教学改革服务”的思路,通过理念创新、平台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和资源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协同;资源共享
  秉承“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先”的育人理念,為了在大学同质化的情况下开展有竞争力的办学,培养出有自身个性与特色的人才,北京工商大学一直致力于给学生提供一种标准较高、要求较严、挑战性较强的本科教育。面向以“网络原住民”为主的本科生,学校遵循“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强化顶层设计,坚持教育信息化为教学改革服务,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并发,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于2012年发布了首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同年12月,教育部把北京工商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6家高校一起列为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作为北京地区仅有的三家试点高校之一,特别是作为唯一的市属试点高校,我们认识到,在信息化环境和多校区状况下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学业、生活给予有益的引导与帮助,以进一步培育和增强学生的学业成就感及对学校的教育满意度,进而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优秀学子。
  以信息化引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学校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优化本科教育系统及要素,基于多种教学媒体资源,以信息化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为保证,以学生课堂学习加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获得、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的方式,有效地把传统课堂教学和信息化技术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效能达到最优化,配套实现教育技术的创新,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
  1.理念创新:注重顶层设计,以现代教育理念引领改革
  学校的信息化规划始于2010年成立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当时就已经确定信息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核心需求来进行。几年来,尽管技术发展了,用户需求变化了,学校的规划也一直在调整,但我们的基本框架从未发生变化: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服务和服从于学校的战略发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据管理为核心进行信息化顶层设计。
  2.平台创新:形成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学校自2012年启动本科教学综合改革,2013年正式实施。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学校尝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和困难,开始探索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道路。在本科教学综合改革中,着力于探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内容的创新和教学业务组织与流程创新,重点建设相关的应用系统,逐步整合、形成了“本科教学管理云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内容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设计教学以及怎样确保效果好、效率高、富有吸引力,以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满意度。实现的手段就是课堂教学和网络环境下的课后泛在学习并举,以网络作为交流载体实现教师和学生深度交流。
  通过“互联网 ”本科教学云平台的资源整合,把分布在大量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资源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并通过不同的展现形式为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提供教学质量保障服务。通过对各种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汇聚、关系挖掘、分析提炼,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提供更科学、合理、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基础设施为数字资源应用平台、开放式在线学习系统和智慧校园其他资源信息化系统提供底层支撑;对视频、音频、文本、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统一存储、统一计算、统一服务。该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人均50G的可动态共享的云盘,解决了学校师生移动访问的需求。师生可随时随地通过PC、PAD、手机等终端登录,通过个人对应的账号和密码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接入到资源门户系统及开放式在线学习系统进行资源浏览及学习。
  3.模式创新:构建导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本科教学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即传统的本科教学在信息化、网络化带来强大的交互功能、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教与学价值取向转变的基础上,在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学习目标、实践应用等各个方面,打破过去孤立、固化、单向的形态,建立一个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教学体系和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本科教学管理云平台就是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与“学”两个环节,功能覆盖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丰富的应用工具来辅助教学工作,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同时使教师和学生拥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主要功能包括网络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展示共享、教学互动、交流协作、数据统计和评测反馈等。
  该平台是以Blackboard平台为基础,并根据学校教学需求进行了二次开发。该系统不仅能从过程上辅助教师教、辅助学生学,而且还为教学过程的精细管理提供了可能。
  截止到2016年12月,系统中课程总数已达6,398门,活跃课程数达2,147门,用户总数16,749个,活跃用户4,379个,教师用户938个,活跃教师用户285个,学生用户1,399,667个,活跃学生用户4,094个。
  4.方法创新:虚拟仿真技术创设情景仿真教学模式
  北京工商大学是国内最早提出建设和开展“资源共享、综合实验”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学校之一。在试点项目中,学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深入探索和深化教学改革,利用基于网络、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技术,建立了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决策优化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适应岗位能力的一体化、多层次、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课程新体系。以经济管理类15个专业为主要对象,开设实验课程65门。实验项目360多项,每年有12,000多人次学生参加实验课程学习,实验人时数1,366,570学时。在各具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平台上,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了专业融合、循环实验的教学目标。   这种创设情景式、仿真式实验教学方法,通过角色体验,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真正实现了实验教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结合,边学边用,让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参与。
  5.资源创新:突出特色,构建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机制
  学校充分发挥了网络优势,盘活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将原有课程资源库、部门级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实现了全校资源集中管理,解决学校课程资源的来源、管理及应用的问题。一方面,开展对特色专业课程的数字化再造;另一方面,推进通识教育课程的数字化再造,建设校本优质教育教学资源。2014年,学校开始以微课为主要载体的学校特色资源建设与传播,建设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以微课为主要形式的学校特色课程录制;二是开放式在线学习系统(校内慕课MOOCs)的建设;三是数字资源存储与检索的优化。
  打造安全稳定、处处时时可学的虚拟世界,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1.筑牢网络基础设施,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学校初步建成有线无线网结合、两级平台互动的传输系统和应用环境。基于“虚拟化”技术,采用网络、安全融合式组网的方法,完成了云数据中心网络安全一体化防御体系建设,实现了云数据中心全网流量的安全防护,为全校提供高性能、可扩展、高可靠的IT资源服务打下了基础。
  2.统一身份认证,打破信息孤岛
  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注重用户行为和权限模型的有机结合,实现不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实现跨部门的协同运作。在数字校园信息管理平台一期基础上,实现整个校园信息系统的数据层面的整合—“校园通”。学校的“校园通”门户系统、服务器虚拟化系统等为学校教学、科研与办公提供常规应用服务。“校园通”实现了对整个校园信息系统数据层面的整合,构建起以信息共享为基本特征的基于数据中心的一体化服务平台,提升了校园信息管理能力。
  3.全程高效信息化服务,助力学校全方位发展
  深度挖掘信息利用的巨大潜力,辅助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实现服务创新。例如:协同OA系统整合学校办公资源,实现多校区、多部门、多层级联合办公。再如:图书馆核心业务系统采用金盘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实现图书采访、编目、分类、加工、馆藏、流通为一体的全馆业务自动化。三维地下管网综合应用系统实现了对学校地下管线进行管理,对地上场景进行展示,成为后勤基建有效的辅助决策系统,提升了工作效率。
  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结合学校综合教学改革的思路,围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互联网 ’本科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研究”等4个课题获批2015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跨专业、全流程、多岗位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等5项研究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创意企业集群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创建‘三真一模拟’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等9项研究,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借助信息技术为网络课程辅助教学提供支撑,使课程设置减少了四分之一。从课程准入、课堂教学、课后指导及课程考核方面对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质量要求。学科建设成果丰硕,“物流系统论”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信息化改变了年轻一代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必将改变教育手段、教育模式和教育结构。工业信息化催生了低成本、大规模、定制化的绿色生产模式,教育信息化也必将帮助人们在低成本、大规模的要求下,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信息化在商务领域创造了新的商务模式,已经改变了商务结构,隐隐影响着供给侧的变革,但是反映到教育领域也仅仅是教育手段上的采纳。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成功应用,期待不断涌现出新时代的教育家、思想家、教育管理家,让教育尽快从“教育 互联网”走向“互联网 教育”,最后走向“教育×互联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EB/OL].(2012-03-13 )[2017-11-02].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6-06-07)[2017-10-27].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
  [3]李艺英,张春萍. 改革本科人才生产方式与生产过程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工商大学校长谭向勇谈本科教学综合改革[J]. 北京教育(高教),2013(11):14-17.
  [4]李藝英,张春萍. 一流学科建设助力一流本科教育—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院士访谈录[J]. 北京教育(高教),2016(10):27-29.
  [5]杜占元.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J]. 教育发展研究,2015,35(03):71.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方德英系学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于 洋]
其他文献
管理在一个企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人说一个企业的成功“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一个班级何尝不是这样.要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要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宜兴紫砂誉满天下  江苏省宜兴市,简称宜,古称“荆邑”“阳羡”,位于江苏南部,太湖西岸,是中国著名陶都。  宜兴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其拥有石灰岩溶洞80多个,茶园3500余公顷,竹海纵横800里。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宜兴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诗句。宜兴人文荟萃,诞生了4位状元、10位宰相、26位两院院士,被誉为院士教授之乡。宜兴文化属吴越文化,宜兴人
期刊
了解食物中的铝铝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它用途广泛,可用于制造炊具、食物包装材料等。铝的化合物如硫酸铝、磷酸铝、氢氧化铝和硅酸铝等也有多种用途,如作为食品添
摘 要:随着近年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人民群众愈发重视在物质方面消费的质量。不但要居者有其房,而且对房间的装修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人民群众的家庭日常生活中,暖通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完善暖通工程的建设,能给居住者带来极高的效用满足。而在暖通施工过程中,关于安装的管理却经常出现一些问题,这给暖通工程建设的效果造成了极大损害,因此重视解决暖通工程中安装这一环节的相关问题对于完善我国的建筑行业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通讯技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别从固定通讯领域发展、移动通讯发展以及光通讯发挥领域三方面进行。其次重点介绍通讯技术创新应用的具体措施,并对技术落实提出一些有效建议。帮助提升通讯行业发展速度,技术也能够得到进步。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技术创新;技术应用  一、我国通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通讯技术不断的创新发展,技术应用期间解决了很多信息传递问题。虽然通讯产业
2001年6月6日,一个很乎常的日子.上午十时四十分,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全体师生和清华其他院系的学生代表被召集在这里.在他们面前的主席台上坐着当今中
木雕艺术属于民间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木雕艺术在我国发展时间久远,早在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木雕存在.木雕分为文字木雕和图案木雕,文字木雕主要用于记录
我社在版权贸易方面获得新闻出版总署表彰,图书贸易平均一年五六十种,2007年达到100种。在数量上,卖出大于买入。在交易额上,版权收入大于支出,实现贸易顺差。并且,我们的版
目的 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PLIF和TLIF术后脊柱骨盆参数改变.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PLIF术25例设为A
摘 要:作者结合工作实际,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得出苗木温度高低对于苗木质量的重要性的结论。  关键词:苗床温度;苗木质量;重要条件  我们县苗圃位于长白山脚下,地处北温带北部边缘,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为80—110天,属热量不足地区。由于苗圃地温偏低,制约了苗木质量的提高。为了提高苗木生长阶段内的地表温度,促进苗木质量,我们在苗圃地做了多次对照试验,并查阅了许多资料,总结出几种方法可以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