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奥林匹克公园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进奥林匹克公园还在奥运之前,不开放,托关系进去的。其时,崭新的园子正热待着五洲健儿,处处警车、警犬,弄得紧张,走马观花,除了大,没留下太多的印象。奥运之后,大园子揭开面纱,免费以飨游客,仗着近,天天惠顾。1年下来,对奥林匹克公园里的人、狗、音乐和风景饶有一番心得,描画出来,就是奥林匹克公园里的一幅彩绘“四扇屏”。
  
  人,有情
  先说人,奥林匹克公园里的人分两类,一类是逛园子的,一类是管园子的。先说逛的:定点进园子的大多健身者,日子一长,都弄个脸儿熟。竞走的青年,轮滑的老人,执杖而行的健步者略过不说。一位半身不遂患者(俗称‘弹弦子’的)走得特别扎眼,以手抵胯,举步为艰,行一步,划弧良久、抖颤不止,似万里之难,可谓一脚一工程,一步一乾坤。但始终风雨无歇。
  久了,偶有攀谈,知道他是东北人、刚过六十,曾是一甲方责任工程师,业务一多,经常被乙方请去“爆搓”,腹内积食久矣,一个猝不及防就得了脑血栓,从其一头油亮的假发上看出,他是个要好的、追求完美的人。我就说他身体素质好,同样的病人无论如何走不成这样。他听了眼里泛光。再走时,腿下明显增了几分力道。两月后再见,真就少了几分“哆嗦”,多了几分精气神儿。大老远就面露惊喜,大谢我的鼓励,说最近练得老有心得了,明显感觉从丹田里往外呼呼地冒热气。我很诧异,其实,我有很大成分上是顺情说好话的。但“为善不欲人知”,我不能告他实情,还是留一句善意的谎言互勉吧。
  某日晨,三老人共推一辆轮椅从园子深处走来,三人合力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苍凉而失调、令人忍俊不禁。走近看,是一对老年夫妇携他们的耄耋老母,三人合岁应该在230岁以上了,儿子状的推着轮椅,媳妇状的搀着老妈。老妈不服老,坚持不让搀,要独自推那轮椅。媳妇韵白道,“老太后推着,臣等断后,起驾了您呐!”于是,一老人推,二老人合力断后,打着拍子,大声唱着“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蹒跚而去。
  再说管园子的人,官办性质的大园子,不乏体制内的特色。比如,淫雨霏霏之时,洒水车照样在到处泼街、浇花。比如,院子里满是工作人员的私家车,特别是上下班时,一个劲儿和游客争道,弄得挺好的一条健身大道被风险笼罩着,一点响声,众人惊回头,就怕被汽车抵住了后腰眼儿。窃想:停在大门口多好,反正偌大的停车场都空着。要不,只允许领导开进来?瞧,官本位已然深入骨髓,窃都窃不掉。
  在园子里干活的大多是农民工,一年四季,春打药、夏剪草、秋打枝、冬除雪。有一天,见这些脸儿黢黑的人漫山遍野地跑,往树上拴红布条子。他们说:“在给山上的喷灌口处做标志,日后好维修。”我问:“这些喷灌头为什么当时不设置永久性的标志,要反复动用人力来找?再说,这种临时性的红布条子顶多扛一个冬夏,到明年,岂不要重新再来?”农民工说:“俺不管那么多,俺们是按天派(活)的,天天找才好咧!”
  
  狗,惶惶
  再说狗,奥林匹克公园里有狗,都是流浪一族,虽不多,赶上彪悍的也能吓你半死。一日,两只巨犬在园子里奔突,赛狗一样嶙峋、藏獒一样莽憨,风驰而来,在你跟前急停,涎水滴答地嗅你的裤管,一颗心怦然欲出。直等到它兴趣索然、绝尘而去,我这里大汗旋即而出。此后,随身总是带根登山仗,以备不时之需。
  那次,在一个隐蔽的草甸子里看见了一只饥饿而狐疑的狗,小小的,有着疼人的花色和样貌,像是被人遗弃或走丢的宠物狗。心想明天一定给它带点肉,不料随后的两天竟都忘记了。第三日,带好了,却惊见小狗藏身处已经成了挖沟埋管的大工程,狗当然不知所终,好不忧伤。半月后的一个午后,正在园中行走,眼前灵光一现,那小东西竟在一个触目可及的地方与我怯怯地对望着,真是:梦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爱莫能助处……
  
  乐,蹊跷
  再说音乐,奥林匹克公园里的背景音乐几年如一日,只放几个常青藤或骨灰级别的曲儿。音乐似乎只与播放时间有关,而与园子里的四季变化无关。中午12点半左右,必是一曲苍凉的交响曲,似乎是印第安肖尼族传说为谱的《鬼狼》,万千响器的混鸣中,掺杂有声声凄厉的狼嚎。我是在一个深冬的下午听到这个曲子的,当时风沙迎面、冷风刺骨,那悲伤的萨克斯、低沉的法国号,引领我们进入了荒野之地,吟唱着离别的无奈与不舍,无疑与周围的环境很搭。转过年来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园子里蜂飞蝶舞、花香阵阵,游人们在即兴搭起的帐篷中欢声笑语,这首苍冷的狼嚎曲又如期而至,刹那间,时空倒错、环境失调,园子里的欢乐气氛被狠狠地弹压了一下。
  
  景,妖娆
  再说风景,我特别喜欢奥林匹克公园纯中国式的园林景色。西方园林的哲学思想是以人为本,他们对景的处理往往注重“人本”,偏重用人工方法改变大自然的状态,布局对称、规则、严谨,花草总是修整得方方正正,呈现出几何图案之美。中国的古典园林则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形式上充分考虑植物、景观与人的心灵互动,花草树木任凭自然之原貌,建筑物顺应大自然而参差错落,追求一种拟人、拟物、拟心境,随想、随意、随性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大意境。
  譬如,奥林匹克公园的景色可以分出性别来。
  仰山之巅可谓之“男景”,凭栏远眺、壮怀激烈,挥洒奥运豪情、展望新北京的未来,那块阳刚毕现的泰山巨石前,曾经激励了数不清的热血男儿。
  “女景”纯属偶得,那是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鬼使神差地沿着一条小溪走进了山环水绕间的一个山谷地,狭径弯弯,步步通幽,“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竟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一般无二,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沉沉雾霭下,眼前景色朦胧、曼妙得恰如一位亭亭含羞的大家闺秀,静谧而雍容、平静而疏朗,既风情万种又冷意迭出,让你的一颗心儿如奔车走马般驿动。
  大家闺秀见过好多,将风景做成大家闺秀的仅此一处,权且叫它“闺秀谷”吧。如果日后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一处文化典故,可以引来无数寻芳觅倩的脚步。
  (编辑  冯岚)
   icarusfeng@126.com
其他文献
日本人编著的共产党党史处女作  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史,阴差阳错地诞生于1932年日本人之手。时间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召开紧急会议,随后发表著名的“九二宣言”,号召东北人民武装起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胡子出身的马占山将军奋起抗击日寇,打响了东北抗战第一枪。中国共产党的威望与民族号召力,对日本侵略者造成极大威慑。几十万东北军都不敢
期刊
革命者、画家、诗人,这是阮章竞(1914~2000年)一身三任的头衔。全国解放初期和“四人帮”倒台之后,阮老先生是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曾是全国作家协会的理事、党组成员、党总支书记和《诗刊》副主编。不算位高权重,也够得上举足轻重。后来,阮章竞担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他走过曲折的人生道路,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平实素朴,厚道宽容,待人以诚,对谁都一律持“君子之交淡
期刊
京剧中许多的演唱和细节,最后往往提炼为一种“诗意的存在”。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唐诗、宋词、元曲到谭鑫培、梅兰芳的表演,无一不是守护着这份诗意。当著名旦角演员阎桂祥将人生、艺术经历徐徐道来时,她眉不轻扬,眼不斜视,从容自在,令人不得不联想到那份“诗意的存在”。    初识谭家  在老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的一座四合院里,曾经住着著名京剧老生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祖孙三代及家眷。那是1965年夏天一个寻
期刊
北京2011年7月30日起飞——西雅图2011年7月30日降落。同一天,一架飞机一起、一落,不同的两个机场里,有一个同样的影子:三箱行李,两个背包,和一个自以为翅膀硬了的独行女孩。这个女孩,就是14岁的我。美国让很多人向往,而我,其实并不是其中的一个,甚至觉得那有什么好的,可是我还是来到了美国。来的理由也许是想逃避在中国的学习状态,也许是想换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但是,像很多年轻人一样,我承载了家人对
期刊
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以来,京剧以其敦厚的性情和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形成了思想上最具人文色彩的“国剧”。2010年,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北京京剧院是国内规模最大、艺术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以“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和“五大头牌”马谭张裘赵为代表的艺术前辈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  正如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所言,“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于你、于我都是一
期刊
说起王树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听戏的观众无人不知。这位北京京剧院的台柱子不仅享誉梨园,出色的嗓音条件使其在流行歌曲演唱方面游刃有余,被著名歌唱家王昆视为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王树芳多次随团去海内外演出,并在北京、台湾、美国等地成功举办了30多场个人演唱会,场场爆满,是梨园界第一位开个人演唱会的人。  她敢想敢作,是那个年代引领潮流的时尚先行者。身体的原因,王树芳已告别舞台6年,提前过起了退休生活。  
期刊
想象中的采访是在人艺后台偌大的排练厅进行,而现实是他们的员工食堂,杨立新一如平常地排队打饭,自然而然地对每个擦肩而过的同事微笑,有意无意地和大家打趣嬉笑着……  杨立新“攒”下的人缘真令人生畏。  脚踏老北京布鞋,口吐京音,我们的对话,也是对脑海中老北京生活的回忆与感念。  印象的杨立新,现实的杨立新,吻合得竟有些恣意。那么,返璞、本真,算不算他深入人心的一大秘诀?    “专”是“专业”之“专”
期刊
2011年对于北京京剧院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作为全年跟踪采访的《北京纪事》杂志见证了北京京剧院的成长与变化。时值岁末,院长李恩杰回顾了北京京剧院这一年的发展历程,对当下和未来进行了一番梳理。  在保留剧目的加工提高和传统流派剧目的挖掘整理中,北京京剧院成绩不俗。张派《姜秋莲》、谭派《鼎盛春秋》好评如潮,新编历史京剧《蝶海情》和曾获得全国首届文华大奖的《画龙点睛》等新创保留剧目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
期刊
“爷爷”其实是我的姥爷,之所以叫爷爷,是因为我从小就一直这么叫,惯了、久了,也觉得顺嘴亲切些,就这么叫了20年。打我记事儿起,一年四季爷爷的左胸口外衣上就别着一枚红色的、圆圆的东西,上面还有一个人头侧面像。摸上去硬硬的、看上去闪闪的东西就成了小时候我对爷爷的识别符号,每次看到幼儿园门口有个鲜红闪耀的红点,就知道是爷爷来接我了。多少年后,无论这东西的形状样式怎么变,却总别在爷爷的外衣上。等我长大后,
期刊
提起张瞳,圈儿里人知道他,观众却对不上号儿,他是“脸儿熟又陌生”的演员。一次,我帮他报销医药费,社保所的工作人员端详着医保卡上的照片说,这位老先生是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的老刘吧?其实,刘书友是他最不喜欢的角色,却阴错阳差地接了戏。他不喜欢夸张的闹剧,更不愿作浅薄的笑料。作为家人,我懂得三叔的艺术追求。他钟情于内心纠结的角色,更愿扮演悲剧性人物,如《咸亨酒店》中的落魄文人孔乙己、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