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出行困难的地方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用电困难的村寨增变台、扩电容;在饮水困难的小组建水厂、挖水窖;在通讯困难的山村拉网线、建基站;在住房困难的农村搞搬迁、改危房……脱贫路上,党员干部攻坚克难,为群众排忧解难,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恩施的村村寨寨。
近年来,恩施市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的攻坚优势,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恩施的脱贫摘帽夯实了根基,确保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奏响脱贫攻坚“主旋律”
“看看我们的搬迁房,好漂亮哦,现在百姓大舞台建起来了,晚上可以跳上广场舞了。”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甘溪村原来是居住分散的边远村,当地干部与群众都铆足了干劲,甘溪村“微整形”“换新颜”。
脱贫攻坚以来,市委主要领导坚持每周不少于5天抓脱贫工作,39名市级领导担任乡镇脱贫攻坚指挥长、副指挥长,一线作战履行抓党建促脱贫的政治责任。市委组织部部务会每年不低于10次专题研究抓党建促脱贫工作,部务会成员带领科室分片承担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
市委一月一调度、市委组织部半月一督办,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在抓党建促脱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每年对抓党建促脱贫排名靠后的乡镇党委及时进行约谈,层层传导压力。
尖刀出鞘,所向披靡。恩施市成立17个乡(镇、办事处)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37名市级领导分别任指挥长、副指挥长,一线指挥、现场调度,实行“一周一调度”。抽调2471名干部组建193个驻村工作队,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岗位在村”。
1.1万名党员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贫困户,用心用情用力解难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2015年以来,市乡两级累计选派驻村第一书记3批426人次,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抓党建促脱贫作用。
锻造脱贫攻坚“主攻手”
“采摘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要两根手指向上提,不能掐,不然下面就会变黑。像这样摘,按照去年开春价就可以卖60元一斤。”恩施市三岔镇莲花池村驻村“尖刀班”班长陈千财和“尖刀班”成员一起奔走在田间,为村民讲解春茶采摘技巧。
驻村工作开展以来,“尖刀班”充分发挥莲花池村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领该村如期脱贫,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事实证明,“尖刀班”是一支特别听号令的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的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奉献的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干事能成事的队伍,被群众形象地称为扶贫路上“最可爱的人”。
数据显示,为锻造脱贫攻坚“主攻手”,2016年换届以来,恩施市先后从乡镇和市直单位提拔重用76名80后优秀年轻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充实力量,进一步优化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在脱贫一线提拔重用干部229名、晋升职级76人,激励干部在脱贫一线干事创业。交流133名长期在乡镇苦干实干或家庭有特殊困难的干部到市直单位、城区两办或较近乡镇工作,让乡镇干部放下包袱,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
村支部书记是“领头雁”,恩施市每年对145个贫困村书记进行分析研判、实绩考核、能力测试。2018年集中换届以来,果断调整了32名村书记,调整“两委”成员43名,及时将一批能人充实进“两委”班子。市级统筹选拔300余名村级后备干部在村长期跟班锻炼参与脱贫攻坚。
2017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李纯杰主动请缨到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前山村。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偏远山村,用一根拐棍和一双胶靴,行走在入户路上,从泥巴土路到水泥路,顶风冒雪,抗疫、抗洪、抗贫,带领村民发展产业,从未停下脚步。
每一次下沉到村,都越走越偏远,但他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有20多年党龄的他,舍下卧病在床的父亲、体弱的妻子,放下对儿子的陪伴,扎进深山里,带队伍、强作风、解民忧,用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
几年来,193个尖刀班结对945名村“两委”成员,面对面讲政策、手把手教技能,打造一支不走的驻村工作队。
夯实脱贫攻坚“主阵地”
在沙地乡花被村,党员黄玉鹤成立合作社养野猪,带动200多户贫困户从事野猪养殖。在神堂村,党员谭雄鹰成立生态农业旅游专业合作社,300多户农户协议加入合作社。
选对“头羊”,带对路子、搞好发展、树正风气,沙地乡充实产业发展的智囊团,仅2018年,全乡共培育脱贫致富项目8个、农民党员致富能手66个、重点贫困村农民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66户,共有21家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走“产、加、销”一体化道路。
恩施市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夯实了脱贫攻坚“主阵地”,2015年以来共计发展党员957名,35岁以下年轻党员占比71.3%,77%的新发展党员具有高中以上学历。7166名无职党员在脱贫攻坚战中“领岗认责”,帶领群众发展产业、就近就业,开展矛盾纠纷调处、疫后心理疏导等工作,共领办企业、合作社360个,带动5000余贫困群众就业。
2015年以来,恩施市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及改扩建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87个,受益总人口5.4万户18.76万人,其中贫困户1.76万户5.5万人;出台《恩施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案》,市级财政统筹1.9亿元产业发展资金、685万元党费通过村经济联合社投资到市场主体获得分红收益;投入3700万元,建设村级光伏扶贫项目93个,探索出了投资收益、资产收益、产业分红、实体经营、有偿服务等五种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万元。
近年来,恩施市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的攻坚优势,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恩施的脱贫摘帽夯实了根基,确保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奏响脱贫攻坚“主旋律”
“看看我们的搬迁房,好漂亮哦,现在百姓大舞台建起来了,晚上可以跳上广场舞了。”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甘溪村原来是居住分散的边远村,当地干部与群众都铆足了干劲,甘溪村“微整形”“换新颜”。
脱贫攻坚以来,市委主要领导坚持每周不少于5天抓脱贫工作,39名市级领导担任乡镇脱贫攻坚指挥长、副指挥长,一线作战履行抓党建促脱贫的政治责任。市委组织部部务会每年不低于10次专题研究抓党建促脱贫工作,部务会成员带领科室分片承担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
市委一月一调度、市委组织部半月一督办,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在抓党建促脱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每年对抓党建促脱贫排名靠后的乡镇党委及时进行约谈,层层传导压力。
尖刀出鞘,所向披靡。恩施市成立17个乡(镇、办事处)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37名市级领导分别任指挥长、副指挥长,一线指挥、现场调度,实行“一周一调度”。抽调2471名干部组建193个驻村工作队,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岗位在村”。
1.1万名党员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贫困户,用心用情用力解难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2015年以来,市乡两级累计选派驻村第一书记3批426人次,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抓党建促脱贫作用。
锻造脱贫攻坚“主攻手”
“采摘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要两根手指向上提,不能掐,不然下面就会变黑。像这样摘,按照去年开春价就可以卖60元一斤。”恩施市三岔镇莲花池村驻村“尖刀班”班长陈千财和“尖刀班”成员一起奔走在田间,为村民讲解春茶采摘技巧。
驻村工作开展以来,“尖刀班”充分发挥莲花池村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领该村如期脱贫,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事实证明,“尖刀班”是一支特别听号令的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的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奉献的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干事能成事的队伍,被群众形象地称为扶贫路上“最可爱的人”。
数据显示,为锻造脱贫攻坚“主攻手”,2016年换届以来,恩施市先后从乡镇和市直单位提拔重用76名80后优秀年轻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充实力量,进一步优化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在脱贫一线提拔重用干部229名、晋升职级76人,激励干部在脱贫一线干事创业。交流133名长期在乡镇苦干实干或家庭有特殊困难的干部到市直单位、城区两办或较近乡镇工作,让乡镇干部放下包袱,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
村支部书记是“领头雁”,恩施市每年对145个贫困村书记进行分析研判、实绩考核、能力测试。2018年集中换届以来,果断调整了32名村书记,调整“两委”成员43名,及时将一批能人充实进“两委”班子。市级统筹选拔300余名村级后备干部在村长期跟班锻炼参与脱贫攻坚。
2017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李纯杰主动请缨到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前山村。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偏远山村,用一根拐棍和一双胶靴,行走在入户路上,从泥巴土路到水泥路,顶风冒雪,抗疫、抗洪、抗贫,带领村民发展产业,从未停下脚步。
每一次下沉到村,都越走越偏远,但他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有20多年党龄的他,舍下卧病在床的父亲、体弱的妻子,放下对儿子的陪伴,扎进深山里,带队伍、强作风、解民忧,用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
几年来,193个尖刀班结对945名村“两委”成员,面对面讲政策、手把手教技能,打造一支不走的驻村工作队。
夯实脱贫攻坚“主阵地”
在沙地乡花被村,党员黄玉鹤成立合作社养野猪,带动200多户贫困户从事野猪养殖。在神堂村,党员谭雄鹰成立生态农业旅游专业合作社,300多户农户协议加入合作社。
选对“头羊”,带对路子、搞好发展、树正风气,沙地乡充实产业发展的智囊团,仅2018年,全乡共培育脱贫致富项目8个、农民党员致富能手66个、重点贫困村农民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66户,共有21家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走“产、加、销”一体化道路。
恩施市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夯实了脱贫攻坚“主阵地”,2015年以来共计发展党员957名,35岁以下年轻党员占比71.3%,77%的新发展党员具有高中以上学历。7166名无职党员在脱贫攻坚战中“领岗认责”,帶领群众发展产业、就近就业,开展矛盾纠纷调处、疫后心理疏导等工作,共领办企业、合作社360个,带动5000余贫困群众就业。
2015年以来,恩施市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及改扩建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87个,受益总人口5.4万户18.76万人,其中贫困户1.76万户5.5万人;出台《恩施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案》,市级财政统筹1.9亿元产业发展资金、685万元党费通过村经济联合社投资到市场主体获得分红收益;投入3700万元,建设村级光伏扶贫项目93个,探索出了投资收益、资产收益、产业分红、实体经营、有偿服务等五种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