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学作品教学呼唤相应的文学理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在高中课程中的分量越来越重,随着教学的逐渐深入,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文学作品教学缺乏与中学相适应的文学理论的指导。我们教师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往往都从成人视角来分析,经常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埋怨学生“不解风情”,不能懂得文学的奥妙;尽管花了不少力气,而在各类测验中文学作品阅读的得分情况往往最差。如此情况,弄得教师无计可施,学生无可奈何。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勇敢者硬着头皮去闯,希望杀出一条血路来,大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悲壮味道;胆怯者避之不迭。教师明明知道教学效果不佳,也只有硬着头皮撑下去,而学生欣赏水平的低下,往往也成了外界批评语文教学无能的依据,这实在是很冤。
  其实。根源不在教师,更不在学生,而在于文学教学理论的缺失,应在于理论家们对于学生群体教师群体的忽视。
  从目前现有的文学理论来看,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欣赏基本上是以成人为出发点;从目前现有的文学欣赏现状来看,欣赏者为成人,欣赏者解读的预设对象也为成人,总之,从理论到实践,基本上是以成人为出发点,而从中学教学的角度,从中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文学阅读、文学欣赏的理论少之又少。中学教师往往是从大学教材那里搬来一套理论分析作品,而这些,都来自成人的世界。让稚嫩的中学生硬要在成人的世界里闖出一条道来,真的是很残酷。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欣赏能力,就应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夯实学生的基础,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具有基本的能力。从本质上讲,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在对话中。或达到作者的心灵深处,或高于作者的思想境界,如此,可基本称之为完成了阅读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所阅读的作品。往往是成人的作品。并且是名家名作。让中学生去阅读欣赏名家名篇,犹如徒手登峭壁,尽管有教师这根拐杖,要登上峰顶欣赏美景,谈何容易。但是总得登上去呀,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其实又是催促学生快速成人化、社会化的催化剂。
  人们一般会认为,让学生多读经典,以传承文明、光大文化。是的,不假。但没有有效的理论去指导,往往事倍功半。曾听一位老先生说过,他自己小时候读诗,不知诗意,只知道死背,直到年纪大了,老了,才真正体会到诗的妙处。当初一看。颇觉疑惑,为什么这样呢?给学生讲明白不是更好吗?后来才明白,有些东西是永远讲不明白的,只有岁月才是能读懂的唯一途径。真是佩服老先生的高明,然而转过来一想,为什么要拿这般高深的东西来为难中学生呢?敢情是我们中化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话说回来,这似乎是编者(成人)的一厢之情愿。从中学生视角出发,选取适宜的内容,提供合适的指导,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途径。
  其实,这是一个不难解决的问题,但前提是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学的实践来看,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如人物形象、思想意义、文学风格、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难点,但又都不是难点,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把这些难点变得容易,在成人世界与青少年世界之间找到一座沟通的桥梁。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为例,一般的教学形式,学生找出作品中人物有关的情节,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种分析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很多是直觉,或者是以前的阅读经验,过程是很少有的,如果教师追问一个为什么,学生往往便哑口无言;教师便大讲为什么,学生口服心茫然。这样的方式对于有心的学生来说,会让他们多了解了一些东西。对于无心的学生来说,只是又一次枯燥无味的说教。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暂且称之为“要素比对法”。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认知特征,民族内各个个体的认知遵循民族的共同基本准则,具体地说,人们对于人的特征如机智与愚笨、高尚与低下、大度与狭小、勇敢与怯懦等等都有一定的标准,中学生自然会拥有。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作品中的人物是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反映,所以作品人物的特征,其要素是不会脱离社会生活中的人物的。其高于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只是作者的加工而已,明白这一点,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与作品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比较容易地通往彼岸的成人世界。教师针对作品中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回顾与作品中人物相关的一些认知标准,然后将现实中的共同标准与作品中的人物比对,学生是不难把握作品人物的特征的。这样的比对,对于特点比较单一的扁平人物比较容易,对于比较复杂的圆形人物,也有规可循,“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话虽绝对,却也十分有道理。有人会说,这与贴标签有何不同?非也,标签是死的,而要素是活的,试想,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又何尝不是通过某种高明的手段将人物的各要素组合成一个个灵动饱满的艺术形象的?对于人物塑造的高下,不在于要素的多少。而在于要素组合艺术的高下。
  吴神兵,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通城。
  
  本文编校:剑男
其他文献
语文体验阅读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体验过程,怎样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收到最佳的成效,在我看来,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是学生在语文体验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体验阅读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也不是对作品内容的简单重复和重视,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不确定和空白处感受作者在创造这个形象或审美意境时不曾想
“冬天的凤池山,乔木们都脱掉了夏的盛装,赤裸裸的挺立在山石之间,只有攀俯的藤蔓依然那样的绿,绿得那样的精神。有人说它是寄生藤,不可礼赞。寄生有什么不好呢,寄生不也是一种生存状态么!”我曾在一篇下水作文中这样写道。是的,寄生确是一种生存状态,尤其是学会在丰富多彩的文学领域寄生你的个性情感。将个性情感寄生于文学世界,吮吸文学精华,培养厚重的文化底蕴,再经个性思维的酝酿与再造就形成了一个人独特的人文素养
想象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再造想象是根据口头或文字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诗词鉴赏中,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训练。  1.根据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风格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例如用第一人称口头描绘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前四句的画面:剑外忽然传来官军平乱胜利的消息,我不禁老泪纵横、惊喜若狂。长达七年多的战乱啊,七年
2009年高考语文学科,依然是社会谈论的热点,而作文更是热点中的焦点。从社会层面而言,恒河沙数的议论,随意成分、偶然成分、从众成分、标新成分多多,可以说说而已,但考生却是唯一“被考”的人。在准备2010年高考的过程中,新一届的考生对作文的关注不能淹没在这些成分中,而应该尽可能做到“理性”,以求“有用”。  所谓理性,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2009年的18道作文题中包含哪些“公约数”,二是这些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教材同时关注“三个维度”,因而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就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那么应该怎样创造性使用文本呢?    一、破常规,勇于另辟蹊径    面对教材,你有什么感觉呢?如果在你的眼中,它只是一本印有文字的书,那么它也会对你毫无感觉,也会以冰冷的面孔对待你;如果在
语文是一门内蕴丰富、审美趣味强的学科,她的最突出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情”!语文课能把这个字处理好,课堂一定会生动有趣、魅力无穷。  我们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能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所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大家经常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富有感情的孩子。于是经常板着脸孔讲概念、讲道理。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偶有涉及,也是几
反思的缘由    对余映潮教学模式的反思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某种原因。2005年冬在武汉参加了一个语文教学峰会,听了一节《驿路梨花》的课。课的开始部分:  师问:为什么大家都把这篇小说当作散文来读?  生答:因为这篇小说写得有诗情画意。  师:我也觉得很美,这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体会本文的美:1、欣赏画面美,2、感受诗情美,3、想像意境美,4、品味人性美。  多么整齐明晰的课堂结构,多么匠心独具的提炼设
8月7日:泛读遵义    我躲在2009年8月7日  正午的一棵桂花树下  读火烈烈的遵义  一声尖锐的火车汽笛  把我流浪在遵义街头  商场里央视正在现场直播  雅安汉源突发地质灾害  阻断了奔涌的大渡河  呀我猛然想起石达开  想起苦斗中的红军  下午五时许秋天驾到  遵义一下子温柔起来  我看满街行进的仿佛都是  灰军装红五星的长征队伍  晚间新闻联播说大渡河  疏浚了我为四川惊出了  一身
构建动态开放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将学生置于更突出的地位,打破以往的“教——学”顺序为“学——导”顺序,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为“激思——探究”式教学,在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生命经验的前提下,通过开放、和谐、愉快的教学来激活学生灵性的智慧和自由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的原初经验成为推进课堂教学发展的教学资源。然而,课堂上的这些资源虽然丰富,却往往是零碎的、隐蔽的、
从2006年起,安徽省高考的语文试题均为本省命制。我认为,其中作文题的命制起点高,导向正,功能强,蕴涵了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试谈一管之见。  选拔功能:检测基本素养,突出“中成”目标  这里讲的“基本素养”主要指热爱母语、感受生活、领悟语言、训练思维、学会审美、规范写作的意识与能力,——其中最根本的要素是“感受生活”和“规范写作”;“中成”目标即新课标上规定的写作教学目标,例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