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课堂文化的调研及分析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发展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新旧文化对立、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课程改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师的参与。[1]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对课堂文化的认识还存在误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教师角度建立课堂文化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调研,旨在通过调查,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明确教师课堂文化的内涵和实现途径,以供教师借鉴。
  一、调查样本体系及指标选择
  我们按照课堂物质文化、课堂精神文化、课堂职业文化、课堂行为文化、课堂制度文化五个类别,设计了调查指标体系(如图1)。
  问卷调查主要反映不同年级、性别的教师的评价意愿。按照样本分层抽样、交叉控制配额、等距和校区拦截等原则,考虑样本误差和成本,总共抽取了245位教师样本(图2为调查样本数据图),并对调查员也进行了相关的培训。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课堂文化的内涵理解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人群对课堂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大多数教师认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是课堂文化的实质。其中,七年级教师、县实验中学的教师认为制度文化是课堂文化的主要部分,分别占到比例的33%、38%,原因为七年级是学生进入初中的起始阶段,教师认为要强调课堂纪律、上课习惯的养成,县实验中学教师在课堂制度文化方面还强调制度到位。其次是精神文化,认为稳定的规范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基础上构建的,特别是九年级教师占到比例的35%,原因是九年级学生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价值观念将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力。此外,教师本身的职业文化认識都比较低,大都在11%以内,这说明教师认为职业文化和课堂文化的一致性较低,因此教师自身的反思意识、同事之间合作意识的提升显得尤为迫切。
  (二)课堂文化的调研分析
  1.课堂物质文化的调研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对课堂物质环境都比较了解,特别是对其相关的教材、 教学器材、电教设备的理解率比较高,占85%,但教师对与学生相关的课堂环境(教室)的光线、声音、教师距离学生的远近、座位的排放等了解并应用于实践的较少,原因是对此类相关因素任课教师认为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对空间布置的理解与实践应用率最低,除上述因素外,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仅仅与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有关。课堂物质文化情境的营造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2.课堂精神文化的调研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教师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是影响课堂精神文化的关键,理解并应用于实践的比例仅占15%;教师的课堂教学意志与自信理解应用于实践的比例较高,占43%,说明教师课堂教学的耐心与责任心都比较高;教师的情趣与态度应用较低,仅占16%,说明教师课堂文化情感体验和交流认识度还不高,教师对课堂文化中学生人格培养和情感价值的升华仍需改进。
  3.课堂职业文化的调研分析
  表4反映出教师对职业文化的了解程度较高,特别是其对听课文化的重要性认识较到位,理解和实践应用率也最高,达到了45%;但教师的个人反思、科研热情应用于实践还不到位,说明教师课程执行力需要大力提升;除了传统教师课堂绩效评价外,其对听课的认识还不到位,这说明学校管理部门把听课促进教师本身专业成长的认识还不到位。
  4.课堂行为文化的调研分析
  从表5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语言文化所占比例最高,理解实践达到了35%,但教师对体态等动作语言的认识还不到位,主要原因是传统课堂文化注重言语交流,忽略了教师语调高低、语速快慢等的影响,同时也反映教师课堂即时评价艺术、留白能力的欠缺;教师对仪容的理解实践也比较高,达到68%,说明教师衣着总体比较规范。
  5.课堂制度文化的调研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课堂制度文化理解实践都低于20%,说明传统的师道尊严在课堂中仍占主要地位,这也反映了对话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其次是座位方式,目前大多仍是固定插秧式,这与教师对课堂纪律的严格要求有关。因此,新课改要求的合作学习文化往往会流于形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文化的内涵,它是指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方法,将文化要素贯穿课堂,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构建“教与学”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包括课堂物质文化、课堂行为文化、课堂制度文化、课堂精神文化、教师职业文化五个层次。文化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其实践、交往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建构新型的课堂文化,促进课堂教学生动、主动地发展。
  三、新型教师课堂文化的建构
  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滕豪斯(Stenhouse)认为,课程发展说到底是关于教师发展的问题,如果没有教师课堂文化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变革。
  (一)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课堂文化重建的立足点
  1. 师生关系的理念是教师课堂文化的基础
  教师课堂文化的基础是建立对话、互动的师生关系。对话就意味着平等,只有在平等的环境中,才能产生师生之间的对话。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首先是一个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每一个对话空间里都能学会听不同领域、不同陈述方式的声音,促进对话向深度发展。
  2. 生本理念的确立是教师课堂文化重建的核心
  生本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根本,教学活动不管多么复杂和多变,其终极目的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永恒不变的追求,教师要高举“生本”大旗。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课堂文化重建的聚焦点
  1.教师是课堂情境的营造者
  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承文化的硬件建设,营造生活型的教学情境,即在生活中感知、体验和理解。要让班级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种教学环境能熏陶感染学生。同时,要搭建学科文化平台,主要有课堂环境、光照、声音、课桌、讲台、教材、 教学器材、电教设备等。要重视课堂环境信息,如亮度、墙壁颜色、座位安排等。其中,教材内容的呈现、演示、提升、拓展、链接是重点。
  2.教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代言人”
  课堂精神文化在于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传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价值观,课堂文化的内涵是智慧、愉悦和生命,强调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文化在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中达成“文化自觉”。教师不仅是欣赏者,更是发现者,要让课堂真正成为令人愉快的乐园,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三)教学价值的转变——教师课堂文化重建的终极点
  1. 课堂评价的变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落脚点不仅要看学生学了多少新知识,还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思考,更要看学生是否敢于批判和批判。
  2. 合理的师生交往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反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引导课堂文化,表现为课堂对话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行为;同时,要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和冲击,建立学习伙伴的关系。随着课堂制度的逐步构建,教师和学生也都逐渐建立起相应的新的教与学的关系。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课堂文化的关注点
  1.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的教育性”,更要重视“教育的教学性”。课堂行为文化是基于一定文化境域的、教学主体间所展开的行为互动。教师应尽可能实现有效教学,关心每一个学生,并以自身的行为品德影响学生。教师还要学会课堂行为的文化建设,如语言、礼俗、仪容、服饰等的行为模式,学会利用非语言符号,如手势、头部运动及眼神等。这些语境的作用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教师的真实情感、角色认同,使教师由课堂教学的“演奏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伴奏者”。
  2. 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格理想
  教师是自身教学经验、教学实践和教学文化的反思者,也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研究者。这样可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教学相结合, 更好地从事“为人”的教学。教师应通过开展教学反思,提高再学习意识,重视团队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积极塑造学者型、研究型教育专家的新形象,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独立自主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李志厚.论教学文化的性质[J]. 课程·教材·教法,2008(3):41~43.
其他文献
教学领导力是校长及学校其他领导通过对教学活动和教学主体的领导,实现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能力。它是学校领导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是学校领导区别于其他行业领导的根本,是学校领导专业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提高教学领导力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学校管理专业发展的根本需要。  瑞安市教育局塘下教育学区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关注学校领导干部教学领导力建设问题,并着手开展研究和活动策划。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对塘下各初中学校干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这是教育界毋庸赘言的共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每天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教养和教育,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上课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学生知识的巩固程度和深度,而且可以决定他们能否树立起科学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否热爱知识和科学,是否尊重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课堂教学如此重要,以至周彬在《叩问课堂》一书中指出:“谁放弃这块阵地,就意味着谁将退出这场无声的战争,就意味着谁将是
期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必须在尊重、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然而,当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借助教参写教案,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理解。这样的阅读教学多了些凝重,少了些灵性。因此,时下一种新的阅读观——文本细读,对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已经得到语文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它是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同样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诚如钱梦龙老
期刊
编 者 按  浙江省缙云县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下经济,中上教育”(李岚清语)。“中下经济”何以能办出“中上教育”?这离不开缙云教育人不畏艰难、不怕吃苦、富有韧劲的“霉干菜精神”,更离不开缙云教育主管部门实行的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特別是“点、链、圈”三维模式的实行,对缙云县教育的内涵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期“前沿”,我们采访了缙云县教育局局长杜新南先生,请他介绍了“点、链、圈”三维发展模
期刊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课堂高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催生高效课堂。教育家洛克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表现为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動性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会“主动”激发兴趣,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生动性,指的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生乐在学中,变“怕上学”为“怕下课
期刊
浙江省缙云中学的前身系创办于1906年的官办五云学堂,由此而始,学校历经了百年风雨。近十年来,学校继往开来,鼎新革故,凭着“追求卓越、永争一流”的事业心,谱写出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篇章。缙云中学由一所先天地缘条件和所持政策资源并不占优势的县域高中,发展成为创造浙西南山区“中下经济,中上教育”(李岚清语)奇迹的成功典范。回首过去,虽然我们把背影和足迹留给了历史,但是我们要在这经年的流变中,读出灵魂的
期刊
缙云县实验中学的前身是缙云中学初中部,1999年初高中分离后独立办学。2004年9月,缙云县实验中学整体搬迁到新校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8月,缙云县实验中学本部和新碧校区组建了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2011年7月,缙云县盘溪中学成为教育集团新校区。现在,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一校三区实行一体化管理,现有115个教学班,教职工427人,在校学生5740 多人,几乎占据了缙云初中教
期刊
信息倫理是指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的、一定的伦理规范。一位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应该是一位具有较好信息伦理道德素养的人。不过,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个有很强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人,倘若没有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他可能就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危害。人民日报2012年4月16日报道的《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严重后果的十起网络谣言案例》,虽不尽是学生所为,但可以肯定这与他们没有系统接受过良好的
期刊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目前科学课堂中的实验已经基本走出了只讲不做、仅重视“知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开始更多地让学生“动手做”,这样的结果是:课堂生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但现实中的课堂,比较多见的仍然是“跟我学,跟我做”,具体表现为: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按照步骤操作。这种“动手做”的实质,是让学生将记忆提取再现后转化为行动,这固然能加深学生对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