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戏曲一甲子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pa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不仅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同时也是盛京戏曲院团成立60周年纪念。1959年11月11日,以“关外唐”为底蕴的国家京剧重点院团沈阳京剧院和传承“韩花筱”风韵的国家地方戏重点院团沈阳评剧院,同时在这一天正式成立。由此,百年盛京戏曲也展开了崭新的篇章。相较于沈阳京剧与沈阳评剧,“盛京戏曲”的概念在于其不仅局限于舞台范畴,而是旨在构建盛京戏曲学派的理论延伸。因此,相关的学术研究及理论平台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盛京戏曲论坛也正是因此应运而生。“盛”+“京”=“戏”,盛京戏曲论坛的徽标令人过目不忘,甚至还被沈阳市文旅局副局长马今誉为“盛京印”。2019年9月27日,恰恰是盛京戏曲论坛徽标“盛京印”揭牌3周年,十几位资深的戏曲艺术家、研究者、管理者共聚一堂,回顾盛京戏曲这60年风雨兼程的发展历程,举办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盛京戏曲一甲子”纪念活动。
  戏曲是综合艺术,也是音乐的艺术,盛京戏曲对中国戏曲发展的贡献,首先也体现在音乐创造上。而沈阳戏曲舞台的音乐创新又有着学院派的浓厚色彩,很多戏曲音乐家都有着新文艺工作者的背景或学院专业教育的经历。据徐占海教授回忆:“1964年,文化部在唐山举办现代戏汇演,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李劫夫非常敏锐地意识到了未来音乐教育的走向,所以按照他的理念就把作曲系分成了戏曲作曲和传统作曲两个专业。我很幸运地在戏曲作曲专业学习了两年评剧结构,后来创作了5部评剧和1部京剧的戏曲音乐。”由此可见,后来沈阳评剧与歌剧的融合及音乐剧的尝试,都与此有着深层的关联,而这种融合又恰恰体现了沈阳文化开放、包容的底色。正如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宋官林指出:“说起盛京戏曲首先要说沈阳文化的底色。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努尔哈赤在盛京的沈水岸边创立了大清王朝,然后从盛京到了北京,我觉得这是一种胸怀,是在追求一种更大的梦想,它的文化底色首先是开放的。而进了北京之后,满族大量吸纳汉族文化,开始放弃了小我,开始去拥抱大我,开启了一个民族融合的新局面。所以我认为,开放和包容正是沈阳文化生命的基石。”曾就读于学员班的宋官林还记得,沈阳京剧院创作的《美人计》毛泽东主席看过,《海瑞背纤》在全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这以沈阳京剧院当时的副院长徐菊华为主创的京剧《雁荡山》,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给京剧武戏开辟了一条道路”。而后来吕东明、李静文的《虹桥赠珠》,吕东明的《锁麟囊》,黄云龙的《金钱豹》也都在全国很有影响。如今,沈阳京剧院仍然高擎着唐派的大旗,唐派传人张宏偉概括总结了唐派艺术的恢弘大气,并对典型人物在戏曲舞台的塑造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原沈阳戏曲剧院院长徐培成不仅是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也是导演和戏曲画家,同时他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京剧‘南麒北马关外唐’,当年梅兰芳大师到火车站接过毛主席,接过周总理,此外就接过唐韵笙先生。当年,唐先生坐11次从沈阳到北京演出,梅兰芳先生早上7点到北京站去接他。由此可见,沈阳的文化艺术当年是多么辉煌,让人感觉就是非常自豪。”徐培成对盛京戏曲的历史如数家珍,他回忆当年《小女婿》等剧目演遍全国,也希望新时代的沈阳戏剧依然要续写辉煌。
  原辽宁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孙浩研究员说:“前几天我查阅资料,发现有好几个评剧都是沈阳原创的,《小姑贤》是沈阳原创,《人面桃花》是欧阳予倩的剧本,都是咱东北评剧院首演的。另外,我听过王殿礼讲沈阳京剧院《雁荡山》的创作过程,该剧1956年参加全国的戏曲大会演出,获得了三个一等奖之一。当时,反复召开论证会研究创作什么,后来定的搞武戏,那时候沈阳尽管角儿都不错,但搞文戏也唱不过北京、上海那帮人,那时梅兰芳这些人还都在。所以要扬长避短,按规律办事,结果非常好。”同时他指出现在全国都在发展戏曲,东三省黑龙江、吉林戏曲发展也非常快,尤其是戏曲音乐创作队伍建设很好,吉林有二十五六个专业作曲家,其中有五六个沈阳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研究生毕业。而新生剧种作曲尤为重要,因为剧种的特色是由音乐代表的。从李劫夫设立戏曲作曲专业,到现在戏曲作曲人才的青黄不接,这其实也许正是振兴地方戏曲面临的现实问题。不仅仅是音乐,戏曲就是依靠口传身授,需要人才队伍的衔接。沈阳评剧院建院60周年,作了6年院长的李长武认为,现在这批戏曲人仍然在苦苦坚守,多少需要点情怀,需要对文化的执着,要有对艺术的追求,多少也有些无奈。他说:“还记得当年我们在大舞台搞过一次百场演出,后来剧院找们我商量把晚场让给二人转,评剧那个时候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后来,我们为学员班的小演员要了三十多个指标,对评剧舞台的梯队建设起到了功效,这些人现在正活跃在沈阳的戏曲舞台上。”资深编剧黄伟英也认为当年沈阳评剧院的创作很辉煌、很扎实。“当时我们有五六个编剧,我调进沈阳评剧院写了二三十部戏,我感谢评剧院给了我一个平台,让我写出了很多东西。现在戏曲的创作很令人担忧,年轻的创作者接不上,梯队建设不是很完整。”而原沈阳市文化局艺术处处长陈莉萍也认为:“传承是沈阳戏曲的生命,如果没有传承就没有今天的沈阳戏曲,沈阳戏曲艺术的发展如果离开了传承是没有发展的。但仅仅靠传承,不解决其与时代的关系,沈阳的戏曲也不会有未来。所以,戏曲的发展也要讲究创新,传承和创新不是一个矛盾,而应该是互为促进,有机融合。”
  盛京戏曲有辉煌的历程,也有音乐的创新,需要传承的人才,同时,戏曲的发展也要面向青年观众。辽宁省文联原副主席、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洪兆惠认为:“我的观点就是要让戏曲走近青年,戏曲一定要具有现代性,而且我觉得这种现代性一定要通过现代题材来体现,戏曲的思想内涵一定要具有现代意识,而且现代意识也应该是从现代题材里反映出来。”他觉得沈阳的戏曲院团有好的剧目,好的演员,好的队伍,也有戏曲发展的深厚基础。他还谈到青春版评剧《宝玉和黛玉》,并觉得非常成功,认为还可以打磨。同时他认为戏曲的现代化是目前理论的热点和发展的方向,沈阳的戏曲也应该参与其中并拿出自己的作品。
  原沈阳市文化局副局长张英回忆说:“1991年,我调到沈阳文化系统工作,看了沈阳创作的几台剧目,《魂断天波府》《山里人家》《月牙五更》《爱的季节》等,我觉得沈阳的舞台艺术创作真是很有实力。沈阳戏剧戏曲不仅有过去的辉煌,可贵的是至今从来没有间断,这种辉煌现在仍然还在继续,戏曲艺术家仍然在不懈努力和奋斗,后来的中青年继承者们创造了很多在全国有特色、有影响,甚至有轰动的剧目。”而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韩宁研究员则认为:“戏曲的发展顶层设计很重要,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人才,年轻创作者的成长代表着发展的后劲。”她觉得盛京戏曲基础非常好,沈阳京剧院有陈阳、刘宁、李丹,评剧也有韩笑、吕晓天等不错的青年演员,应该在这几个年轻演员身上多作点文章,好苗子一定要给他提供各种机会,努力将他们推向全国。
  盛京戏曲的发展是色彩斑斓的舞台实践,也是沉静深邃的学术思考,因而与学术研究也是密不可分的。原沈阳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黄莉莉研究员系统总结了沈阳的艺术科研史:“1985年全国开始抓艺术研究的建设工作,沈阳也先后从辽宁大学、复旦大学引进大学毕业生建立了沈阳市艺术研究所。当时我们沈阳市的艺术研究人员在研究方面大概分3个方向。一是在戏剧专业领域内进行的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二是关东地域文化的研究,三是文化管理学的研究。我们当时的特点就是年轻化,文化程度还比较高,也都比较能写东西。我们立足于为本地艺术服务,及时地为创作人员和表演团体介绍全国艺术创作的走势,对比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沈阳市艺术研究所有着一种非常开放的活跃的学术风气,我们不局限于我们自己的区域,而是站在面向全国、面向未来的时代发展角度,积极地走出去,向全国顶尖的专家学者学习,与全国的戏剧学者交流,形成了前瞻、开放、活跃的学术氛围,并形成了与舞台艺术实践紧密联系的互动格局。”
  这种包容与开放的风格与宽阔的视角,同时与舞台实践零距离的研究方法,不仅形成了舞台与研究的和谐共生,也为盛京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其实回想起来,盛京戏曲论坛如今所做的工作,也恰恰正是这种研究方向和学术风格的延伸,冥冥之中也许这也是一种继承与传承。这一天,是盛京戏曲院团60周岁生日;这一天,也是盛京戏曲论坛3周岁生日。这一天是一个轮回圆满的大结局,这一天又是一个万象更新的新起点。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音乐不是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体验、实践、熏陶、感染及表现和创造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素质,进而实现美的滋润和陶冶。教学中若只是为了追求课堂上热热闹闹,注重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而忽视学生的心灵感悟、审美体验、想象力的开发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这样的音乐课堂就背离了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课程宗旨。音乐艺术学科应通过多层次的音乐体验带领学生走进
期刊
近年來关于“丝绸之路”的各项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热点话题,从现有公开发表的资料来看,对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对于文化的研究相对少些,且多以中原政权统治作为研究对象,鲜见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研究。  丝绸之路是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道路。与传统丝绸之路相比,草原丝绸之路分布更广,是由蒙古草原沟通欧亚大陆的一条重要的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由于草原丝绸之路只要
期刊
1998年,在第一届全国钢琴艺术指导学术研讨会上,业界把“钢琴伴奏”的称谓修正为“钢琴艺术指导”,随后一系列的发展变革悄然开始了。无论在哪一所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发展水平都要与民族声乐专业的发展水平成正比。为了更大限度地满足从业人员以及学生们日益增长的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以及学习需求,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在下文中分别从五个方面对该课程的发展变革阐述了一些观点。一、教学内容的
期刊
交响乐是音乐艺术领域中的一个庞大体系,交响乐作品体裁形式多样,包括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幻想曲等等。交响乐作品具有复杂的音乐结构,哲理性的叙事方式,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面对一部交响乐作品(以下简称“音乐作品”),指挥者应如何进行音乐构思?应如何着手开展排练并指挥演出?本文试将交响乐指挥的工作流程划分为案头工作、组织排练、指挥演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阐述。一、案头工作  案头工作是指挥者深入研究音乐作
期刊
钢琴演奏速度是引发学界诸多探讨的一个课题,理论上,钢琴演奏的速度是由乐谱与表演风格决定的。演奏者有时会依照自己的理解对作品速度进行变化处理,即:拉宽或紧缩;有时则会遵循相对稳定的速度表演。速度何时稳定、何时不稳定,这些更多联系着表演者的个人风格。在实证领域,定量的IOI时长分析是较成熟的速度研究方法之一。IOI是inter-onset interval的缩写,意思是一个声音起奏的时刻到下一个声音起
期刊
一、南海“水上民歌”音乐概述  广西、福建、海南及周边地区的“水上民歌”与广东咸水歌一脉相承,是中原文化向岭南地区迁移融汇之后的产物,流淌着深厚的广东基因,也是早年海上丝绸之路上流动的“船上小调”。虽然“水上民歌”不能全部反映两广、福建和海南及周边疍民族群的文化传统,但具体而微,她包含了古越、客家、岭南文化的古风意韵。  中原人-疍家人-“水上民歌”,几个看似并不相关的名词,隐含着富有逻辑性的思维
期刊
独幕室内歌剧《挪威的森林》是2013年首届“中国室内乐歌剧创作推动计划”入选优秀作品之一。作曲、编剧马懋玄对村上春树原著《挪威的森林》进行了精简与改编,以隐喻的笔触、开放式的故事结构和主人公心灵独白式的“倾诉”,直击人类灵魂深处的诸多敏感话题。剧本以“独角戏”的表现形式,隐喻的笔法描述了孤独、回忆青春、迷失自我与自我拯救的艰难历程。编剧力求通过富有诗意的人物语言,与故事情节推进丝丝入里、环环相扣的
期刊
自古在燕赵大地的这片热土,孕育着多样文化,多种文明,民乐作为传统文化的分支,在河北的大地上有着一片广袤的天地;提起民乐,不得不想到“琵琶”这一东方乐器之王,提到琵琶不由脑海里显现出一位慈祥的老人——河北省著名琵琶教育家樊华丽老师。  樊华丽,琵琶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高级评委,河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委员会顾问。1940年生于河北
期刊
独幕室内歌剧《蛊镇》取材于肖江虹同名中篇小说,是2013年首届“中国室内歌剧创作推动计划”入选作品之一,作曲刘天石当时正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跟随导师唐建平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为了符合室内歌剧时长不超过20分钟、声乐4人以内、室内乐队编制不超过8位演奏员的“计划”限定,编剧曹翘楚对剧中人物的名字、性别做了较大调整,以便于加强人物之间的戏剧性张力,提高舞台表演的辨识度。乐队编制采用笛子(G调梆笛/D调曲
期刊
在前一节中,我们讨论了,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中的如何防止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伤害,但是人的挫折,并非全部来自社会生活的人际交往,还有许多挫折与伤害,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理想的破灭,在人类生活的现实中,完美的理想状态难得一见,但是现实中美好的事物很多,当然也有很多令人遗憾的、有缺陷的、让人不满的东西,还有黑暗与残酷的现实存在。这是人类社会的现实常态!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正确了解、充分认识,可以预见到现实的常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