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将在其单方设定的东海大陆架“中日中间线”以东、至琉球群岛的东海海域,以及从伊豆半岛至小笠原群岛的太平洋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能源的勘测,调查“海底热水矿床”所蕴藏的稀有金属资源的情况。
是勘探开发,还是增加谈判筹码
2010年4月25日,日本政府设立综合海洋政策本部,提出了“海底资源能源确保战略”的政策设想,称日本政府要在2020年实现稀有金属的实用化、商业化、产业化。为此,将在日方单方设定的东海大陆架“中日中间线”以东、至琉球群岛的东海海域,以及从伊豆半岛至小笠原群岛的太平洋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能源的勘测,调查“海底热水矿床”所蕴藏的稀有金属资源的情况。
按照上述文件制定的计划,日方准备勘探的海域面积将达到34万平方公里,其中将在2015年年底之前勘探完中国钓鱼岛(日方称“尖阁诸岛”)的东北海域和八丈岛的南部海域,到2020年年底之前将剩余的其他海域全部勘探完毕。同时,还将在日本的四国、纪伊半岛和日本海等海域勘探海底“可燃冰”(新化石燃料甲烷水化合物);并在日本最东端的南鸟岛周边海域勘探富含稀有金属钴的“富钴结壳”。
日本的这一计划可谓设计严密、内容广泛、目标明确,对日本的资源和能源战略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将这一“海底资源能源确保战略”付诸实施,日本政府将于2010年内设立一个由官员、学者、企业界人士组成的“海底资源能源确保协议会”,继续研究、探讨、完善“海底资源能源确保战略”,并且将在2010年年内提交研究报告,把加强和扩大海底资源调查的内容写入新的资源开发战略。日本媒体因此分析道:日本政府将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面积第六大的日本专属经济海域(EEZ),积极寻找和开发可能成为下一世纪能源和资源的稀有金属,不仅满足日本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将开辟日本走向“海洋资源大国”的道路。
实际上,早在2003年,日方就已经开始在上述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能源的调查,并为此投入了30亿日元(约2亿多人民币)。由于进行调查的区域过于敏感,为了避免中国方面的反应,当时日本政府是雇佣一艘瑞典的科学考察船来进行的。调查结果如何,是否继续进行,日方都没有对外宣布。现在,随着日本政府提出“海底资源能源确保战略”,当年的“小区域、试调查”即将扩展成为“广大海域、全面调查”,显示了日本政府积极开发海底资源能源的未来志向和政策走向。
日本政府的这一“海底资源能源确保战略”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日本政府试图在一个与邻国有主权争议的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能源调查,究竟是在切实准备勘探,并在准确掌握海底资源能源和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着手进行开发,还是想在谈判策略上以此作为谈判筹码,给对方施加压力,人们仍在观察中。
“与邻共生”变成以邻为壑?
中日之间的东海问题由来已久,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2006年,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了在东海共同开发油气资源的协议,这是经过了长期而艰难的反复协商后取得的成果。现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曾表示:希望东海成为“友爱之海”、“和平之海”。这应该是中日两国的共同愿望。
然而,近年来,日本政府在东海等海洋问题上的一些做法,却不能不令中国人感到遗憾甚至愤怒。
2008年,日本海上保安厅撞击了进入中国钓鱼岛海域捕鱼的台湾渔船,并加强了对钓鱼岛的巡逻和警备。2009年,日本政府向联合国海洋委员会提交了以冲之鸟礁为中心、扩展外大陆架达200海里以上的报告,由此扩大的数十万平方公里日本专属经济海域(EEZ)的海洋面积将是日本本土面积的两倍。今年4月,中国海军经过日本冲绳岛和宫古岛之间海域,在公海进行军事演习,遭到日本自卫队的军舰和飞机的“贴身侦查”,日本部分媒体再次炒作“中国威胁论”。5月初,中日两国海洋调查船在东海发生追逐,最近时距离不足一公里。2010年版的日本《外交蓝皮书》更是用专门篇幅强调了东海问题的重要性,甚至扬言要为解决东海问题而更多地动用海上保安厅和海上自卫队的力量。在中日之间的各个层次的外交谈判中,日方也屡次强烈要求加快落实共同开发东海油气资源的协议,甚至扬言在这一问题上能否前进一步,是检验中方是否具有诚意的标志。
2010年4月,2010年版的日本《外交蓝皮书》出台。该书用了整整八页的篇幅来叙述中国。它宣称中国的强大是地区的“不稳定因素”,指责“中国军费连续21年以10%的幅度增长,其用途和军事现代化方面不够透明”,而且,中国方面的说明“不足以打消包括日本在内的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担心”。在有关“日本周边安全环境”的章节中,又称“中国崛起”与“朝鲜核问题”的重要性相同,值得日本高度关注,并且将中国军费的增长等与朝鲜的核威胁、导弹威胁一起划入构成日本安全环境的不稳定因素之类,敦促尽快解决与中国开发东海资源的纠纷。《日本时报》更是据此称,最好明年的《外交蓝皮书》中不再出现这一问题。日本《每日新闻》则称,中日东海问题是今年日本“外交攻略”的一个重点。对此,有韩国媒体称,鸠山政府此前一直强调“与邻共生”,但蓝皮书却暴露出其以邻为壑的本质。
的确,日本的这种态度和逻辑决不是解决中日之间争议问题的有效方式,也不是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最佳途径。
就拿东海问题来说,它涉及主权、资源、海域、政治、外交、安全、国际法、国民感情等多个领域,若想妥善解决,需要中日双方耐心细致、艰苦持久的对话与谈判。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中日之间现存的各种问题,既需要从大局着眼、统筹考虑,也需要分门别类、个案解决。东海问题无论多么重要、多么复杂,都只是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大局中的一个局部问题。其解决,既需要依照其自身的特殊性和逻辑加以具体对待,也有赖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整体进展和两国国民感情的逐步改善,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关系调整以及地区局势变化的影响。
2010年5月4日,中日两国就悬而未决的东海油气田共同开发问题举行了司局级磋商,这是双方自2008年6月达成有关共同开发的协议以来举行的首次司局级磋商。据外交消息人士透露,双方的立场依然存在距离,今后的磋商要取得令双方满意的成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是勘探开发,还是增加谈判筹码
2010年4月25日,日本政府设立综合海洋政策本部,提出了“海底资源能源确保战略”的政策设想,称日本政府要在2020年实现稀有金属的实用化、商业化、产业化。为此,将在日方单方设定的东海大陆架“中日中间线”以东、至琉球群岛的东海海域,以及从伊豆半岛至小笠原群岛的太平洋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能源的勘测,调查“海底热水矿床”所蕴藏的稀有金属资源的情况。
按照上述文件制定的计划,日方准备勘探的海域面积将达到34万平方公里,其中将在2015年年底之前勘探完中国钓鱼岛(日方称“尖阁诸岛”)的东北海域和八丈岛的南部海域,到2020年年底之前将剩余的其他海域全部勘探完毕。同时,还将在日本的四国、纪伊半岛和日本海等海域勘探海底“可燃冰”(新化石燃料甲烷水化合物);并在日本最东端的南鸟岛周边海域勘探富含稀有金属钴的“富钴结壳”。
日本的这一计划可谓设计严密、内容广泛、目标明确,对日本的资源和能源战略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将这一“海底资源能源确保战略”付诸实施,日本政府将于2010年内设立一个由官员、学者、企业界人士组成的“海底资源能源确保协议会”,继续研究、探讨、完善“海底资源能源确保战略”,并且将在2010年年内提交研究报告,把加强和扩大海底资源调查的内容写入新的资源开发战略。日本媒体因此分析道:日本政府将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面积第六大的日本专属经济海域(EEZ),积极寻找和开发可能成为下一世纪能源和资源的稀有金属,不仅满足日本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将开辟日本走向“海洋资源大国”的道路。
实际上,早在2003年,日方就已经开始在上述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能源的调查,并为此投入了30亿日元(约2亿多人民币)。由于进行调查的区域过于敏感,为了避免中国方面的反应,当时日本政府是雇佣一艘瑞典的科学考察船来进行的。调查结果如何,是否继续进行,日方都没有对外宣布。现在,随着日本政府提出“海底资源能源确保战略”,当年的“小区域、试调查”即将扩展成为“广大海域、全面调查”,显示了日本政府积极开发海底资源能源的未来志向和政策走向。
日本政府的这一“海底资源能源确保战略”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日本政府试图在一个与邻国有主权争议的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能源调查,究竟是在切实准备勘探,并在准确掌握海底资源能源和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着手进行开发,还是想在谈判策略上以此作为谈判筹码,给对方施加压力,人们仍在观察中。
“与邻共生”变成以邻为壑?
中日之间的东海问题由来已久,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2006年,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了在东海共同开发油气资源的协议,这是经过了长期而艰难的反复协商后取得的成果。现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曾表示:希望东海成为“友爱之海”、“和平之海”。这应该是中日两国的共同愿望。
然而,近年来,日本政府在东海等海洋问题上的一些做法,却不能不令中国人感到遗憾甚至愤怒。
2008年,日本海上保安厅撞击了进入中国钓鱼岛海域捕鱼的台湾渔船,并加强了对钓鱼岛的巡逻和警备。2009年,日本政府向联合国海洋委员会提交了以冲之鸟礁为中心、扩展外大陆架达200海里以上的报告,由此扩大的数十万平方公里日本专属经济海域(EEZ)的海洋面积将是日本本土面积的两倍。今年4月,中国海军经过日本冲绳岛和宫古岛之间海域,在公海进行军事演习,遭到日本自卫队的军舰和飞机的“贴身侦查”,日本部分媒体再次炒作“中国威胁论”。5月初,中日两国海洋调查船在东海发生追逐,最近时距离不足一公里。2010年版的日本《外交蓝皮书》更是用专门篇幅强调了东海问题的重要性,甚至扬言要为解决东海问题而更多地动用海上保安厅和海上自卫队的力量。在中日之间的各个层次的外交谈判中,日方也屡次强烈要求加快落实共同开发东海油气资源的协议,甚至扬言在这一问题上能否前进一步,是检验中方是否具有诚意的标志。
2010年4月,2010年版的日本《外交蓝皮书》出台。该书用了整整八页的篇幅来叙述中国。它宣称中国的强大是地区的“不稳定因素”,指责“中国军费连续21年以10%的幅度增长,其用途和军事现代化方面不够透明”,而且,中国方面的说明“不足以打消包括日本在内的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担心”。在有关“日本周边安全环境”的章节中,又称“中国崛起”与“朝鲜核问题”的重要性相同,值得日本高度关注,并且将中国军费的增长等与朝鲜的核威胁、导弹威胁一起划入构成日本安全环境的不稳定因素之类,敦促尽快解决与中国开发东海资源的纠纷。《日本时报》更是据此称,最好明年的《外交蓝皮书》中不再出现这一问题。日本《每日新闻》则称,中日东海问题是今年日本“外交攻略”的一个重点。对此,有韩国媒体称,鸠山政府此前一直强调“与邻共生”,但蓝皮书却暴露出其以邻为壑的本质。
的确,日本的这种态度和逻辑决不是解决中日之间争议问题的有效方式,也不是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最佳途径。
就拿东海问题来说,它涉及主权、资源、海域、政治、外交、安全、国际法、国民感情等多个领域,若想妥善解决,需要中日双方耐心细致、艰苦持久的对话与谈判。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中日之间现存的各种问题,既需要从大局着眼、统筹考虑,也需要分门别类、个案解决。东海问题无论多么重要、多么复杂,都只是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大局中的一个局部问题。其解决,既需要依照其自身的特殊性和逻辑加以具体对待,也有赖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整体进展和两国国民感情的逐步改善,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关系调整以及地区局势变化的影响。
2010年5月4日,中日两国就悬而未决的东海油气田共同开发问题举行了司局级磋商,这是双方自2008年6月达成有关共同开发的协议以来举行的首次司局级磋商。据外交消息人士透露,双方的立场依然存在距离,今后的磋商要取得令双方满意的成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