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校園中,欺凌事件時有發生,於新聞報導的事件更不在少數。學校可算是個小型社會,在學習環境中發生欺凌事件,可以反映出社會對教育的態度、或投射出部分社會有甚麼問題?
馮紫華表示,在學生的成長過程當中,學生自身的發展、朋輩間的人際關係、家庭的相處、其他學習環境,都有可能會造成欺凌情況的出現。
而家庭的價值觀對學生更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教青局亦會關心家長的教育工作,提醒家長除了物質上的給予,更要注意精神與心靈上的陪伴,希望未來社會上能夠加強舉辦一些親子活動,以鞏固家庭關係為基礎,加入自我保護、心靈教育的元素,營造共融和諧的社會氛圍,共同接納不同的情況,當中讓家長與學生有一個建立正面價值觀、與家人良好溝通及相處的機會,相信可以減少欺凌行為的發生。
王國英認為,校園欺凌事件不一定與社會有直接聯繫,但也不能夠分開,兩者之間互相有牽連。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小社會,在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的階段,最善於模仿。在社會上發生一些好或不好的事件,被媒體渲染、不太正確的人生觀或扭曲的事例,可能會被學生模仿,一些社會上不正確、不健康的現象便會反映出來。
澳門是一個以博彩經濟為主導的城市,很多事情會被扭曲,如青少年對金錢的概念可能會扭曲。例如老師教導學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事實上未必,像是賭場贏大錢就可以憑運氣,讓他們有一個僥倖心理,這絕不是正面影響。在螢幕上看到、吸收到的電視劇或電影臺詞,亦有機會成為在校園中流行的語句、口頭禪;校園欺凌更加有可能會受一些黑社會的電影影響,令青少年受到渲染,覺得自己不能受欺負繼而進行報復,但是青少年並未意識到,這時,在校園中發生肢體欺凌事件的數量則會比較多。希望有關電影在突出主題時,避免將相關人物塑造成英雄,如壞人逃離法律制裁、逍遙快活等情節。在校園欺凌事件的統計之中,北區的數量稍多,原因可能這些事件多會出現在一些人口較為密集的區域,青少年能更多地接觸到一些不良事件,當有機會觸動情緒爆發時,就會模仿其行為去解決問題。因此在北區遇見個案相對來說較多一點,北區的學校所面對的挑戰也就相對較大。
不能單純地以為欺凌事件只在校園中發生,社會的氛圍或風氣,對學校或校園欺凌有渲染作用。
梁啟賢指出,人類是集體動物,群聚而居,而這個世界基本上就是一個恃強凌弱的世界,每個人都會與自己關係好的人多親近,別的人就不會多管,所以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欺凌,是人的一種天性,在學校環境中常見其實是社會的一種縮影。
周遠恩透露,在駐校輔導個案的過程中發現,教育的態度對於青少年非常重要。教學人員、家長如何理解校園欺凌等問題;普遍學校都使用“尖子學生”的準則,令社會或家長認為成績好是好學生的其中一項標準,反過來成績不好的相當於壞學生。社會上存在的弱肉強食的狀況,延伸到校園之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或能反映到教育系統之中亦有出現一些相同的想法,再想深一層,社會與學校的互相影響,有可能是社會影響到學校的教學制度,從而導致學生的價值觀扭曲。
欺凌行為有很多不同的成因,可能因為家庭教育偏向暴力或不注意使用詞語,令小朋友會由平時所接觸到事物帶到生活當中;因此家長如何教育小朋友、以及傳遞什麼樣的價值觀很重要。整個社會或媒體上到處散播較為競爭的意識,家長傳遞的訊息或觀念多是讀好書將來才能成才,媒體或是華人社會本身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會影響到學生,然後在學校延續這樣的心態,可能就會對成績較差、相貌不佳的學生使用言語或暴力進行欺凌,某程度上可能會讓欺凌者感覺自己是成功者,將自己的成功感建立在“把別人踩下去”這樣的想法上;另一方面,教學人員的言行舉止均會影響到學生,當教學人員對成績不好或表現欠佳的學生以嚴厲指責的方式做溝通時,其他學生就有可能留意到相關詞語、繼而進行模仿。
社會上所表達的訊息大家都希望往高的水平走,認為在低處的人就會被淘汰,反映出社會上對於知識、品德的認同感有所缺失,大家都有弱肉強食的心態,對於“差”的認知並不好,整個社會的氛圍令大家害怕成為低處的人,高處的人則有高高在上的感覺,而低處的人也會受影響認為自己是低處的人,越來越沒自信,接受的人可能會有一些負面情緒,不接受“事實”的人則可能就會有一些自殺等情況出現,所以欺凌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
馮紫華表示,在學生的成長過程當中,學生自身的發展、朋輩間的人際關係、家庭的相處、其他學習環境,都有可能會造成欺凌情況的出現。
而家庭的價值觀對學生更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教青局亦會關心家長的教育工作,提醒家長除了物質上的給予,更要注意精神與心靈上的陪伴,希望未來社會上能夠加強舉辦一些親子活動,以鞏固家庭關係為基礎,加入自我保護、心靈教育的元素,營造共融和諧的社會氛圍,共同接納不同的情況,當中讓家長與學生有一個建立正面價值觀、與家人良好溝通及相處的機會,相信可以減少欺凌行為的發生。
王國英認為,校園欺凌事件不一定與社會有直接聯繫,但也不能夠分開,兩者之間互相有牽連。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小社會,在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的階段,最善於模仿。在社會上發生一些好或不好的事件,被媒體渲染、不太正確的人生觀或扭曲的事例,可能會被學生模仿,一些社會上不正確、不健康的現象便會反映出來。
澳門是一個以博彩經濟為主導的城市,很多事情會被扭曲,如青少年對金錢的概念可能會扭曲。例如老師教導學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事實上未必,像是賭場贏大錢就可以憑運氣,讓他們有一個僥倖心理,這絕不是正面影響。在螢幕上看到、吸收到的電視劇或電影臺詞,亦有機會成為在校園中流行的語句、口頭禪;校園欺凌更加有可能會受一些黑社會的電影影響,令青少年受到渲染,覺得自己不能受欺負繼而進行報復,但是青少年並未意識到,這時,在校園中發生肢體欺凌事件的數量則會比較多。希望有關電影在突出主題時,避免將相關人物塑造成英雄,如壞人逃離法律制裁、逍遙快活等情節。在校園欺凌事件的統計之中,北區的數量稍多,原因可能這些事件多會出現在一些人口較為密集的區域,青少年能更多地接觸到一些不良事件,當有機會觸動情緒爆發時,就會模仿其行為去解決問題。因此在北區遇見個案相對來說較多一點,北區的學校所面對的挑戰也就相對較大。
不能單純地以為欺凌事件只在校園中發生,社會的氛圍或風氣,對學校或校園欺凌有渲染作用。
梁啟賢指出,人類是集體動物,群聚而居,而這個世界基本上就是一個恃強凌弱的世界,每個人都會與自己關係好的人多親近,別的人就不會多管,所以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欺凌,是人的一種天性,在學校環境中常見其實是社會的一種縮影。
周遠恩透露,在駐校輔導個案的過程中發現,教育的態度對於青少年非常重要。教學人員、家長如何理解校園欺凌等問題;普遍學校都使用“尖子學生”的準則,令社會或家長認為成績好是好學生的其中一項標準,反過來成績不好的相當於壞學生。社會上存在的弱肉強食的狀況,延伸到校園之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或能反映到教育系統之中亦有出現一些相同的想法,再想深一層,社會與學校的互相影響,有可能是社會影響到學校的教學制度,從而導致學生的價值觀扭曲。
欺凌行為有很多不同的成因,可能因為家庭教育偏向暴力或不注意使用詞語,令小朋友會由平時所接觸到事物帶到生活當中;因此家長如何教育小朋友、以及傳遞什麼樣的價值觀很重要。整個社會或媒體上到處散播較為競爭的意識,家長傳遞的訊息或觀念多是讀好書將來才能成才,媒體或是華人社會本身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會影響到學生,然後在學校延續這樣的心態,可能就會對成績較差、相貌不佳的學生使用言語或暴力進行欺凌,某程度上可能會讓欺凌者感覺自己是成功者,將自己的成功感建立在“把別人踩下去”這樣的想法上;另一方面,教學人員的言行舉止均會影響到學生,當教學人員對成績不好或表現欠佳的學生以嚴厲指責的方式做溝通時,其他學生就有可能留意到相關詞語、繼而進行模仿。
社會上所表達的訊息大家都希望往高的水平走,認為在低處的人就會被淘汰,反映出社會上對於知識、品德的認同感有所缺失,大家都有弱肉強食的心態,對於“差”的認知並不好,整個社會的氛圍令大家害怕成為低處的人,高處的人則有高高在上的感覺,而低處的人也會受影響認為自己是低處的人,越來越沒自信,接受的人可能會有一些負面情緒,不接受“事實”的人則可能就會有一些自殺等情況出現,所以欺凌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