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专门用途英语的定义的一些思考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mingkoxiu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世界形势的变革,在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不断改革中,专门用途英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于专门用途英语的定义,国内外研究者们仍然未达成共识。本文将分析研究者们提出的现在普遍接受的几种定义之间的差异和优劣,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专门用途英语的界定。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学术用途英语;职业用途英语;大学英语改革
  在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国际化人才对对接国家新型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承担着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输出机构,大学的教育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这一发展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中国也随着世界不断发展,而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工具仍然是英语,于是大学英语改革成为了重中之重。
  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欧洲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内容与语言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这一概念在21世纪初在我国也开始流行起来,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ESP一般被认为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关于ESP的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在国内外也得到积极地响应。然而即使国内外已经出现大量关于ESP的学术研究,对于什么是ESP这一问题仍然没有统一的答案。
  Hutchinson和Waters(1987)认为ESP并不包括某种特定语言、教学材料或者教学方法,所以与其称ESP是一种“产品”(product),不如说是一种“方法”(approach),而此“方法”是由学习者的需求所决定的。
  Strevens(1988)关于ESP的定义中给出了四个ESP的绝对特征: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而设计;内容应在主题或话题上与特定学科、职业或活动相关联;以适合于这些活动的语言为重心以及与通识英语有所区别。他同时提出两个可变特征,即ESP可能会受限于某种学习技能以及可能不会采用通常的教学法。受到Strevens的影响,Dudley-Evans(1998)在ESP的定义中同样提到了绝对特征和可变特征。与Strevens不同的是,可变特征中,Dudley-Evans提到大多数ESP课程通常是为中级或高级水平语言学习者设计,并假设学习者具有目标语言系统的基本知识,此外,Dudley-Evans没有提到ESP应与通识英语有所区别这一特征。
  Robinson(1991)的定义基于两个基本标准,一是ESP一般是以目标为导向,二是ESP的课程目标应尽可能紧密精确地与学习者要通过英语做的事情联系起来。与前文提到的Hutchinson和Waters以及Strevens不同的是,Robinson对于ESP的定义中还提出了ESP的学习者通常受限于学习时间,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他们却有必须要达成的目标;此外,她还提出,ESP的班级通常是由具有相同工作或专业学习的成年人组成。
  以上研究者们给出的关于ESP的定义尽管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是仍然不够完善,也不尽符合中国的国情。我国的英语教育大多开始于初级中学,也有些地区在小学中高年级就已经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所以在学习者开始专门用途英语学习的时候,就具备了基本的语言知识,所以ESP的课程内容设置应考虑到学习者的现有语言水平,在此基礎上做出适当的提高。其次,ESP的学习班级的组成是以学习目的为导向,而非年龄。最后,ESP与通识英语相比较,虽然不包含某种特定语言,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特点,如袁巧琦(2007)从词汇特点、修辞特点、时态特点、句式特点和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等方面分析了作为ESP的一个分支的EAP中特定的语言特点,而这些语言特点也决定了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的不同。
  基于以上分析,ESP可以界定为为了满足学习者特定的需求,基于学习者现有语言知识及使用技能的英语学习内容,其教学方法与所涉及的学科紧密相连。
  关于ESP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者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也已经获得大量的研究成果。这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对于学习者和教师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ESP的定义着手,浅略地对ESP进行了界定,但是在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T.(1998). An Overview of ESP in the 1990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apan Conference 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Fukushima.
  [2]Hutchinson,T. & Waters,A.(1987).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Robinson,P.(1991). 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 Hemel Hempstead:Prentice.
  [4]Strevens,P.(1988). 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 In M. Tickoo(Ed.),ESP:State of the art. 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Center.
  [5]袁巧琦(2007). 学术用途英语:概念、教学和语言特点.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3).
  (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做为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辅导群众音乐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本文结合工作实践,着重论述了为基层群众辅导音乐的深刻体会,认真总结出适合不同群体的教学方法及音乐教育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群众音乐;辅导  音乐是“心灵语言”的艺术,最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它具有感化人心,铸造灵魂的作用。俄罗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认识世界,加深对事物的深
期刊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实践证明高校设立辅导员是符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的,也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辅导员所要担负的职责之一。大学生处于思想政治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工作方面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当前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与探究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
期刊
乡镇文化站是党和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向广大农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而建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在乡镇建立和建设好文化站,这对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愈加明显,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矛盾突出,尤其就业市场日益成熟完善,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如何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为其就业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其顺利实现就业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措施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保证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创造更有利的就业环境,不仅有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提升国民福利,同时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种人生礼仪。由于民俗文化的内容相当丰富,本文主要探讨宋元戏曲中的婚俗,从相亲,到迎娶所涉及的每个环节的习俗进行研究,以观照宋元戏曲的民俗文化特征。  关键词:宋元戏曲;婚姻;习俗  前言  宋元时期是中国俗文化大兴的时代,宋元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开放多元和侈纵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的质量日益重视,而人们的审美观在此过程中也开始呈现出的内容和特征。环境艺术设作为现代设计的重要内容,如何结合传统民间美术,使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一种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设计文化,以满足人们对对现代环境设计的情感需求,已成为相关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就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这一课题展开探讨与分析,以资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目前,国内外翻译学者对译文的评价标准的看法多种多样,缺乏统一的标尺来衡量一部作品好坏与否。而本文将从目的论角度对翻译标准展开论述,阐述作者的翻译观点。  关键词:翻译标准;目的论;翻译评价  一、目的论简述  目的论是由德国功能学派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和费米尔提出的,它把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具有一定意图的人类行为,也是对传统的翻译研究方法的一次突破,这就是所谓的“目的论”。目的论指出,任何翻译
期刊
摘 要: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现代军营的饮食文化体系中,也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饮食文化,丰富了军队的生活,增加了军队的凝聚力。本文首先简述了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特征,然后分析了其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需要把握的问题,以供借鉴。  关键词:军营饮食文化;建设;把握问题  一、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的内涵  现代军营的饮食文化即部队在饮食实践的过程中,展现的在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回溯我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和同时期的文化交流概况,阐述了翻译高潮与对外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高潮;文化交流;影响  我国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周朝就开始设译官。东汉以后翻译开始渐成规模,以“五四”运动为界,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25-1279)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初)的科技文献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
期刊
摘 要: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华夏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悠久历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礼仪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宣扬“德"的存在,这种“德”指的是一种道德、仁德,从大来讲可以用“德"治理国家、稳定社会,从小来说能够维系家族和睦、教化世人。仪指的是仪式,是礼仪发生作用的有效手段,礼仪用品是实现礼仪活动的载体。由于历史发展的曲折和政治因素的介入,中国礼文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礼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