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词汇的开放项列指所包含的词项数量是没有限制的一类词。在词汇系统内部,从指示意义的角度看,如果把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等考虑在内,则可以说没有完全重合的符号。从跨语言角度看,词汇指示核心意义在反映人们的基本知识方面大致相同,但在社会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方面则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可以分别从认知、文化及语言的角度加以解释。语言系统中的“空位”由语言的符号系统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并由语言的社会文化系统的不同和语言的任意性特点所致。
关键词:开放性 重合 空位
一、引言
词是构成词汇的基本要素,词项是词典的组成单位。在英语中,词用“word”来表示,词项用“lexical item”来表示。词汇的项列可以分为开放项列和封闭项列。词汇的开放项列(open class)指所包含的词项数量是没有限制的一类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属于开放性词类,很多借词和新词也都进入到词汇的开放项列中。词汇的封闭项列(closed class)包含词汇项列的数量比较固定和有限,连接词、介词和代词这些词类,其组成的单词相对较少,一般不增添新词,成为词汇系统的封闭项列。
二、重合和空位
(一)重合
词汇系统内部,特别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是比较典型的开放系统。在开放系统中,由于其中的成员的数目不固定,所以,相互交叠重合经常出现,即同义现象。所谓同义现象是词汇符号交叠现象的表现,即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不是完全相同的,有很大部分是交叠的,如“escape”和“flee”。这两个词均表示“逃”或“逃脱”的意思,但后者更强调在紧急情况下仓促逃跑之意,下图中阴影部分是两个词意义重合交叠的部分。
再如,汉语中“采取”和“采用”是同义词,但“采取”多用于方针、政策、措施、手段、形式、态度等抽象概念上,而“采用”则多用于一些具体事物。
在近义词、上下义词、部分整体词、抽象具体词等意义关系中,词汇符号间都存在重合或交叠现象。从指示意义的角度讲,有些词的意义可以是完全重合的,但如果把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等考虑在内,则可以说没有完全重合的符号。词汇符号系统中,有一些在体现指示或概念意义上完全重合的符号,则在体现联想意义或谋篇意义上有区别。这样,词项的意义系统不是一个平面系统,而是一个多维系统,每个横断面上的区别都会导致符号的变化。系统的开放性是一个连续提。一个词项的意义可以分为词项的指示意义和联想意义,指示意义可以被认作词项的“中心”意义或“核心”意义,联想意义指词或片语的指示意义之外的意义(Leech,1974)。联想意义的存在都依赖于本体词项在常规的指示意义之上通过认知方式接纳联想意义。
从跨语言角度看,词汇概念核心意义在反映人们的基本知识方面大致相同,但在涉及社会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方面则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分别从认知、文化及语言的角度加以解释。再如汉语“老师”一词,“老师”的指示或概念核心意义一般指“教师”,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老师”一词可以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所以传道解惑也。事实上,现在“教师”的外延比“老师”的外延大,除可以称“教师”为“老师”外,它还可以有很多的联想意义,如:先生、园丁、慈母、蜡烛、春蚕、春雨、人梯、孺子牛、人类灵魂工程师。生活中可以用“老师”表示对别人的尊称,类似“老师傅”的简称。英文“teacher(a person who teaches,esp. as a profession)”更多对应于汉语里“老师”的概念核心意义“教师”。
因此,不同语言间的词汇开放项列的重合更多的是词汇项列的指示核心意义的重合或交叠。涉及到社会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方面的联想意义则存在差异。
(二)空位
词汇符号系统内部及其内部的项列与社会文化系统及其内部特征之间的一致性是必然的,是主体;两者的不一致是偶然的,但这种一致性不是完全的一致性,而是大体上的一致性。因为社会文化与符号的意义各自有其独立的系统,但是,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没有出现的系统和特征在语言的意义系统中是不可能有与其对应的体现特征出现的,而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已有的系统和项列则不一定都在语言词汇符号系统中出现,这样,就可能在词汇符号系统中出现系统和特征的空位现象。
语言的意义系统、网络中符号的系统及其内部特征的空位,在本族语讲话者中很难意识到,有时候,他们用迂回的方式,如解释、描述等表达,有时候则满足于模糊或心照不宣。在开放系统中,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精确度、方式方法及社会文化因素的限定,这种空位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无限的,但根据语言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这种空位又是有限的。
汉语意义系统在英语的意义系统中可能找不到对应的系统,例如,汉语亲属称呼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而在英语中,这些复杂的关系只由概括的几个词汇表达。如:
汉语家族词汇 英语家族词汇
祖父 grandfather(paternal)
外祖父 grandfather (maternal)
祖母 grandmother(paternal)
外祖母 grandmother(maternal)
父亲 father
岳父 father-in-law
母亲 mother
岳母 mother-in-law
哥 brother(older)
弟 brother(younger)
姐 sister(older)
妹 sister(younger)
姐夫 brother-in law(husband of elder sister) 妹夫 brother-in law(husband of younger sister)
伯父 uncle(paternal uncle,father’s elder brother)
叔父 uncle(paternal uncle,father’s younger brother)
姑父 uncle(husband of father’s sister)
舅父 uncle(maternal uncle, mother’s brother)
姨夫 uncle(maternal uncle, husband of mother’s sister)
跨文化的差异可以直接影响语言的意义系统。中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稳固的亲属称谓系统和完整的家庭关系,在孔孟礼教的影响下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伦理道德观念。从家庭的角度讲,各种由婚姻和血缘形成的纷纭复杂的家庭关系不论表示姻缘和血缘关系,还是距离和层次的象征,都必须梳理清楚。长辈与晚辈,男性和女性,内亲和外亲都在属于社会结构的重要和基础部分的家庭结构中起主导作用,即晚辈必须尊重长辈,女性必须服从男性,内亲比外亲更亲密。从经济的角度讲,这些亲属关系实际上都是距离、权力和权威的象征,所以必须从语言词汇符号上明晰化,这就形成了汉民族纷纭复杂的亲属关系。
相对而言,英语国家经历的封建社会时间比较短,而且没有形成性别之间、上下辈之间以及内亲和外亲之间巨大的权力和经济分配上的差别,所以,许多在汉语亲属系统中相关的系统,在英语中,没有进入亲属关系系统网络中。
跨语言的意义系统网络中系统及其特征的空位或者不同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不同语言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文化系统的不同两个方面。索绪尔(2003)提出了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说语言符号和事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自然联系。某个词的意义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现,这是长期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固定下来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也可以说是语言领域中的“一种社会契约”。说明符号在它形成之初,并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某一社会共同体共同遵守的或接受了的规则,而这个约定俗成的过程容纳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一团体的文化情景因素。语言的任意性特点可以在与社会交际不直接相关的系统和特征上起作用。
因此,某些意义系统在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但系统中可供选择的特征可能不同,在某些系统中留下空位。某些系统在一种语言的系统网络中存在,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则不存在,从而出现意义系统的空位。出现空位是语言的符号系统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并由语言的社会文化系统的不同和语言的任意性特点所致。
三、吸收和淘汰
(一)吸收
很多新词和借词都进入了词汇的开放项列中。一般来讲,开放项列之所以开放,是因为它可以源源不断地增加新词。这种新词的增加是因为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为了和社会生活呈现出一致性。英语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英语中有些词如果不追根溯源,人们不会意识到它们是外来词。如“school,chalk,street,cup,wine,kettle,mountain”等词原为拉丁词,后改变形式,在英语中保存下来。在丹麦入侵时期,英语从丹麦语引进了不少日常用语,如“cake,call,crave,crop,egg,husband,ill,kind,knife,law,skill,take”等。汉语中还有一些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沙发(soft),poker(扑克),radar(雷达),copy(拷贝)”等等。
(二)淘汰
词汇符号意义系统之间存在非对应性,有些吸收过来的词项和我们的民族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得以保存下来。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如鸦片战争后,“洋泾浜”成了破碎外语的中国名称,洋泾浜英语的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音的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在词汇的项目比较上,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它和17世纪以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有关系,是语言接触中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在我国,“洋泾浜”在解放后便停止通行。词汇开放项列的吸收与淘汰是和社会民族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符号系统内部及其内部的项列与社会文化系统及其内部特征之间的一致性是必然的,那些不符合特定社会文化生活的词汇项列势必会被淘汰。
四、典型语义认知范畴
认知语法强调语言的不自足性,语言能力必须参照人的认知能力。认知语言学认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义内涵,因而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表现。语言结构依赖于概念化过程,并反过来对后者产生影响,概念化过程受制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外部世界的特性及我们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概念化的过程是范畴化过程。范畴化是一个把相似事物概括为概念的过程,它是人类思维、认知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出思维的基本方式。根据原型论,原型范畴(Prototype)构成范畴化的基础(Taylor,2001)。一个范畴由一组特征形成,而范畴成员却并不体现所有这些特征。在一个范畴里,有些特征是占据中心位置的,而有些特征并不占有中心位置,也就不具备典型性。某个范畴成员占据的典型特征越多,它在这个范畴成员里对这一范畴越具典型性。相反,一个范畴成员占据典型特征越少,它在这个范畴中越不具有典型性。
在词汇符号开放系列里,词项的符号意义系统不是一个平面系统,而是一个多维系统,每个横断面上的区别都足以导致符号意义的变化,词汇符号系统的开放性就是一个连续统。开放系统中词项的意义可以分为词项的指示意义和联想意义,指示意义是该词项的“中心”意义或“核心”意义,联想意义是在指示意义基础上不断赋予的新的词义。因此,词项意义系统存在不平等性。占据词项典型意义或本义的是词项指示意义,词项的联想意义是词项的非典型意义。跨语言中,开放词汇项列的重合是词汇项列指示意义的重合或典型意义的重合,而非词汇项列的联想意义的重合。因此,跨语言开放词汇项列系统中,词汇意义项列的典型意义更可能表现出对应性,如,上文所提到英语“teacher”一词和汉语“老师”一词的指示意义或典型意义表现出对应性,这体现出人类语言的共性。开放词汇项列的典型意义是占据语义范畴中心成员的位置,它们在词汇符号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稳定性,不容易被淘汰。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词汇项列的联想意义在跨语言文化中可能被吸收或可能表现出“空位”性特征,处于词汇语义范畴的边缘成员位置,因而成为词汇语义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
关键词:开放性 重合 空位
一、引言
词是构成词汇的基本要素,词项是词典的组成单位。在英语中,词用“word”来表示,词项用“lexical item”来表示。词汇的项列可以分为开放项列和封闭项列。词汇的开放项列(open class)指所包含的词项数量是没有限制的一类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属于开放性词类,很多借词和新词也都进入到词汇的开放项列中。词汇的封闭项列(closed class)包含词汇项列的数量比较固定和有限,连接词、介词和代词这些词类,其组成的单词相对较少,一般不增添新词,成为词汇系统的封闭项列。
二、重合和空位
(一)重合
词汇系统内部,特别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是比较典型的开放系统。在开放系统中,由于其中的成员的数目不固定,所以,相互交叠重合经常出现,即同义现象。所谓同义现象是词汇符号交叠现象的表现,即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不是完全相同的,有很大部分是交叠的,如“escape”和“flee”。这两个词均表示“逃”或“逃脱”的意思,但后者更强调在紧急情况下仓促逃跑之意,下图中阴影部分是两个词意义重合交叠的部分。
再如,汉语中“采取”和“采用”是同义词,但“采取”多用于方针、政策、措施、手段、形式、态度等抽象概念上,而“采用”则多用于一些具体事物。
在近义词、上下义词、部分整体词、抽象具体词等意义关系中,词汇符号间都存在重合或交叠现象。从指示意义的角度讲,有些词的意义可以是完全重合的,但如果把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等考虑在内,则可以说没有完全重合的符号。词汇符号系统中,有一些在体现指示或概念意义上完全重合的符号,则在体现联想意义或谋篇意义上有区别。这样,词项的意义系统不是一个平面系统,而是一个多维系统,每个横断面上的区别都会导致符号的变化。系统的开放性是一个连续提。一个词项的意义可以分为词项的指示意义和联想意义,指示意义可以被认作词项的“中心”意义或“核心”意义,联想意义指词或片语的指示意义之外的意义(Leech,1974)。联想意义的存在都依赖于本体词项在常规的指示意义之上通过认知方式接纳联想意义。
从跨语言角度看,词汇概念核心意义在反映人们的基本知识方面大致相同,但在涉及社会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方面则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分别从认知、文化及语言的角度加以解释。再如汉语“老师”一词,“老师”的指示或概念核心意义一般指“教师”,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老师”一词可以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所以传道解惑也。事实上,现在“教师”的外延比“老师”的外延大,除可以称“教师”为“老师”外,它还可以有很多的联想意义,如:先生、园丁、慈母、蜡烛、春蚕、春雨、人梯、孺子牛、人类灵魂工程师。生活中可以用“老师”表示对别人的尊称,类似“老师傅”的简称。英文“teacher(a person who teaches,esp. as a profession)”更多对应于汉语里“老师”的概念核心意义“教师”。
因此,不同语言间的词汇开放项列的重合更多的是词汇项列的指示核心意义的重合或交叠。涉及到社会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方面的联想意义则存在差异。
(二)空位
词汇符号系统内部及其内部的项列与社会文化系统及其内部特征之间的一致性是必然的,是主体;两者的不一致是偶然的,但这种一致性不是完全的一致性,而是大体上的一致性。因为社会文化与符号的意义各自有其独立的系统,但是,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没有出现的系统和特征在语言的意义系统中是不可能有与其对应的体现特征出现的,而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已有的系统和项列则不一定都在语言词汇符号系统中出现,这样,就可能在词汇符号系统中出现系统和特征的空位现象。
语言的意义系统、网络中符号的系统及其内部特征的空位,在本族语讲话者中很难意识到,有时候,他们用迂回的方式,如解释、描述等表达,有时候则满足于模糊或心照不宣。在开放系统中,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精确度、方式方法及社会文化因素的限定,这种空位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无限的,但根据语言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这种空位又是有限的。
汉语意义系统在英语的意义系统中可能找不到对应的系统,例如,汉语亲属称呼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而在英语中,这些复杂的关系只由概括的几个词汇表达。如:
汉语家族词汇 英语家族词汇
祖父 grandfather(paternal)
外祖父 grandfather (maternal)
祖母 grandmother(paternal)
外祖母 grandmother(maternal)
父亲 father
岳父 father-in-law
母亲 mother
岳母 mother-in-law
哥 brother(older)
弟 brother(younger)
姐 sister(older)
妹 sister(younger)
姐夫 brother-in law(husband of elder sister) 妹夫 brother-in law(husband of younger sister)
伯父 uncle(paternal uncle,father’s elder brother)
叔父 uncle(paternal uncle,father’s younger brother)
姑父 uncle(husband of father’s sister)
舅父 uncle(maternal uncle, mother’s brother)
姨夫 uncle(maternal uncle, husband of mother’s sister)
跨文化的差异可以直接影响语言的意义系统。中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稳固的亲属称谓系统和完整的家庭关系,在孔孟礼教的影响下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伦理道德观念。从家庭的角度讲,各种由婚姻和血缘形成的纷纭复杂的家庭关系不论表示姻缘和血缘关系,还是距离和层次的象征,都必须梳理清楚。长辈与晚辈,男性和女性,内亲和外亲都在属于社会结构的重要和基础部分的家庭结构中起主导作用,即晚辈必须尊重长辈,女性必须服从男性,内亲比外亲更亲密。从经济的角度讲,这些亲属关系实际上都是距离、权力和权威的象征,所以必须从语言词汇符号上明晰化,这就形成了汉民族纷纭复杂的亲属关系。
相对而言,英语国家经历的封建社会时间比较短,而且没有形成性别之间、上下辈之间以及内亲和外亲之间巨大的权力和经济分配上的差别,所以,许多在汉语亲属系统中相关的系统,在英语中,没有进入亲属关系系统网络中。
跨语言的意义系统网络中系统及其特征的空位或者不同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不同语言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文化系统的不同两个方面。索绪尔(2003)提出了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说语言符号和事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自然联系。某个词的意义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现,这是长期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固定下来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也可以说是语言领域中的“一种社会契约”。说明符号在它形成之初,并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某一社会共同体共同遵守的或接受了的规则,而这个约定俗成的过程容纳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一团体的文化情景因素。语言的任意性特点可以在与社会交际不直接相关的系统和特征上起作用。
因此,某些意义系统在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但系统中可供选择的特征可能不同,在某些系统中留下空位。某些系统在一种语言的系统网络中存在,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则不存在,从而出现意义系统的空位。出现空位是语言的符号系统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并由语言的社会文化系统的不同和语言的任意性特点所致。
三、吸收和淘汰
(一)吸收
很多新词和借词都进入了词汇的开放项列中。一般来讲,开放项列之所以开放,是因为它可以源源不断地增加新词。这种新词的增加是因为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为了和社会生活呈现出一致性。英语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英语中有些词如果不追根溯源,人们不会意识到它们是外来词。如“school,chalk,street,cup,wine,kettle,mountain”等词原为拉丁词,后改变形式,在英语中保存下来。在丹麦入侵时期,英语从丹麦语引进了不少日常用语,如“cake,call,crave,crop,egg,husband,ill,kind,knife,law,skill,take”等。汉语中还有一些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沙发(soft),poker(扑克),radar(雷达),copy(拷贝)”等等。
(二)淘汰
词汇符号意义系统之间存在非对应性,有些吸收过来的词项和我们的民族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得以保存下来。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如鸦片战争后,“洋泾浜”成了破碎外语的中国名称,洋泾浜英语的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音的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在词汇的项目比较上,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它和17世纪以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有关系,是语言接触中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在我国,“洋泾浜”在解放后便停止通行。词汇开放项列的吸收与淘汰是和社会民族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符号系统内部及其内部的项列与社会文化系统及其内部特征之间的一致性是必然的,那些不符合特定社会文化生活的词汇项列势必会被淘汰。
四、典型语义认知范畴
认知语法强调语言的不自足性,语言能力必须参照人的认知能力。认知语言学认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义内涵,因而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表现。语言结构依赖于概念化过程,并反过来对后者产生影响,概念化过程受制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外部世界的特性及我们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概念化的过程是范畴化过程。范畴化是一个把相似事物概括为概念的过程,它是人类思维、认知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出思维的基本方式。根据原型论,原型范畴(Prototype)构成范畴化的基础(Taylor,2001)。一个范畴由一组特征形成,而范畴成员却并不体现所有这些特征。在一个范畴里,有些特征是占据中心位置的,而有些特征并不占有中心位置,也就不具备典型性。某个范畴成员占据的典型特征越多,它在这个范畴成员里对这一范畴越具典型性。相反,一个范畴成员占据典型特征越少,它在这个范畴中越不具有典型性。
在词汇符号开放系列里,词项的符号意义系统不是一个平面系统,而是一个多维系统,每个横断面上的区别都足以导致符号意义的变化,词汇符号系统的开放性就是一个连续统。开放系统中词项的意义可以分为词项的指示意义和联想意义,指示意义是该词项的“中心”意义或“核心”意义,联想意义是在指示意义基础上不断赋予的新的词义。因此,词项意义系统存在不平等性。占据词项典型意义或本义的是词项指示意义,词项的联想意义是词项的非典型意义。跨语言中,开放词汇项列的重合是词汇项列指示意义的重合或典型意义的重合,而非词汇项列的联想意义的重合。因此,跨语言开放词汇项列系统中,词汇意义项列的典型意义更可能表现出对应性,如,上文所提到英语“teacher”一词和汉语“老师”一词的指示意义或典型意义表现出对应性,这体现出人类语言的共性。开放词汇项列的典型意义是占据语义范畴中心成员的位置,它们在词汇符号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稳定性,不容易被淘汰。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词汇项列的联想意义在跨语言文化中可能被吸收或可能表现出“空位”性特征,处于词汇语义范畴的边缘成员位置,因而成为词汇语义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