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蕾,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全额奖学金获得者,首个登陆全美最著名的室内音乐节拉维尼亚音乐节(Ravinia Festival)和万宝路音乐节(Marlboro Festival)的中国女高音,现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许蕾考取了茱莉亚音乐学院歌剧中心,并于同年加入美国大都会歌剧院Lindemann青年艺术家培训计划,成为第一位同时“中举”这两个顶级歌剧培训机构的中国女高音。
在大都会歌剧院工作期间,许蕾与歌唱家多明戈、考夫曼、迪多纳托等均有合作。在早期音乐方面,她和沙瓦尔、克里斯蒂两位大师有合作。在欧洲,许蕾的代表作是与传奇戏剧导演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合作,在《魔笛》新制作中饰演了女主角帕米娜,该剧获得法国戏剧界最高奖“莫里哀奖”。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许蕾担任多部歌剧的主演,包括《费加罗的婚礼》以及《唐帕斯夸莱》等。
一路从上海唱到纽约,又从纽约唱回上海,许蕾站上过世界舞台,与众多世界一流歌剧艺术家同台演出。如今她回到母校任教,身份的转变也让她对职业、艺术、音乐的传承都有了更多的感悟。与此同时,她依然活跃在古乐的舞台上,去亲身应对、组织演出的方方面面。
作为在茱莉亚和大都会走过七年的歌唱家,谈到这段经历,许蕾首先提到的是“一个优秀的歌唱者一定是严于律己的”。对语言的感知力、对音乐的敏感度、对自我的要求,去培养适合舞台的形象、塑造非凡的个人气质、让表演得以自然地流露等等,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乃至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茱莉亚这样的学院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具有音乐抱负的年轻人,是一个聚集优秀人才的地方。而上海音乐学院,是一个培养艺术家的摇篮。作为从上海音乐学院走出去的艺术家,许蕾认为上音的本科教学是非常优秀的,包括上音附中也向世界输送了很多优秀的天才儿童。“上音跟茱莉亚最大的不同在于,上音更像是一种‘大浪淘沙’,把一些在学校内表现特别优秀的人才输出,他们即使到了国外也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许蕾如是说。
在海外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如今回到母校来教学,许蕾也从中体会到了中西学院的不同。在中国,教学会生发如同亲人一般的亲密感,这塑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院教学风格。而西方教学则不同,它更像是一种职场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距离感。
在高速变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老师,许蕾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关注的是和时代的紧密联系。她常常给学生们介绍国外最新鲜的资讯,新生代的艺术家是怎样的风格,喜欢怎样的音乐,希望由此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灵感上的启发。“最核心的东西——音乐的本质,是不会变的。无论哪一代的音乐家都需要具有钻研精神,回到音乐的源头去看待音乐,绝不会太随性。”
歌剧表演不仅仅要有漂亮的声音,戏剧在歌剧中也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通过自身经验的总结,许蕾在教导自己学生的时候会更加注重平衡学生在唱和演这两方面的能力,注重和学生去交流不同角色更深层的心理活动。作为一位歌剧演员,最基本的工作便是去理解自己的角色,理解在特定的时间所唱的咏叹调,或与其他角色重唱时,他们到底在表达什么,否则演员就无法与角色和对手进行交流。由此,翻译歌剧文本这样看似枯燥的工作也将成为一名歌剧演员的必备功课。
站上舞台,每一刻的反应都需要显得及时且自然。“这个工作是特别难的,演员需要先用不自然的方式去理解在舞台上需要自然展现的东西,理解角色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变成这个角色。在当下对别人说的话做出反应,这是一种状态,一种要求演员在舞台上时刻保持的状态。不只是唱好一首咏叹调就结束了,还要去理解歌剧整体的内涵。”
离开大都会,回到中国,许蕾依然活跃在歌剧的舞台,也参演了如同《画皮》这样的中国歌剧。相较于西洋歌剧,她有了许多独特的收获。海外多年的经历自然而然地赋予了许蕾诸多西方歌剧表演者的特征和气质,但《画皮》这样的中国歌剧对她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她要去学习传统戏曲中的体态特征,表现传统中国女性的形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她当然会遇到困难,许蕾坦言自己有时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唱下去。
不过,中西歌剧表演的本质是一样的。西方的歌剧中同样存在许多奇怪的动作,它们也会帮助歌唱家去解放和协调整个身体。“如果我把我的注意力放在了我的体态上,那我一定也能够让我的气息同我的一切跟随身体的动作协调起来,这个方法是固定的。”
作为一名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许蕾归国后却没有选择传统的艺术家职业道路,而是从古典乐的角度切入,投身于古典乐的传播和观众拓展。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道路,她说初心只有一个——将自己喜欢的音乐带给观众。“一个歌者在唱自己喜欢的音乐时能够更好地感染观众,所以我想做一些比较真诚的工作。”
许蕾选择去亲身投入一些项目,即使在这样的过程中会面临种种困难和不尽人意,时间精力的大量投入也会消耗她的很多能量,但这些都是将美好的音乐带给观众的一部分。她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很值得,不但表达了自己热爱的音乐,也从中结识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回到音乐里,在舞台上,所有表演者都是最尊重音乐、最乐意为音乐服务的。
从作为歌唱家纯粹的演出到如今可以自己筹备乐团并参演,许蕾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自己还有诸多在歌唱、表演之外的能量和潜力。在与恰空古乐团的合作中,许蕾亲身应对和操作了许多商业和管理的事宜,比如如何去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的爱好者,这是需要经过细致思考的;又比如曲目选择、如何与中国年轻人的偏好对接等等。
许蕾非常欣喜地与我们分享着来自观众的反馈。和国外古乐团的音乐会观众不一样的是,国内的观众都特别年轻,他们当中不乏很多大学生,在音乐会前会去做预习,十分遵守礼仪。这些年轻的观众们都在努力地尊重台上的每一位表演者,在每场音乐会的观众席中她也常常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
许蕾说:“把世界上美好的東西跟年轻人分享,让他们打开自己的视野,而后更好地拥抱世界,很多艺术家都是怀着这样一种真诚的心态去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优质的观众一定会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素质也会越来越高。”
在大都会歌剧院工作期间,许蕾与歌唱家多明戈、考夫曼、迪多纳托等均有合作。在早期音乐方面,她和沙瓦尔、克里斯蒂两位大师有合作。在欧洲,许蕾的代表作是与传奇戏剧导演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合作,在《魔笛》新制作中饰演了女主角帕米娜,该剧获得法国戏剧界最高奖“莫里哀奖”。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许蕾担任多部歌剧的主演,包括《费加罗的婚礼》以及《唐帕斯夸莱》等。
一路从上海唱到纽约,又从纽约唱回上海,许蕾站上过世界舞台,与众多世界一流歌剧艺术家同台演出。如今她回到母校任教,身份的转变也让她对职业、艺术、音乐的传承都有了更多的感悟。与此同时,她依然活跃在古乐的舞台上,去亲身应对、组织演出的方方面面。
中西学院,求学与教学
作为在茱莉亚和大都会走过七年的歌唱家,谈到这段经历,许蕾首先提到的是“一个优秀的歌唱者一定是严于律己的”。对语言的感知力、对音乐的敏感度、对自我的要求,去培养适合舞台的形象、塑造非凡的个人气质、让表演得以自然地流露等等,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乃至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茱莉亚这样的学院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具有音乐抱负的年轻人,是一个聚集优秀人才的地方。而上海音乐学院,是一个培养艺术家的摇篮。作为从上海音乐学院走出去的艺术家,许蕾认为上音的本科教学是非常优秀的,包括上音附中也向世界输送了很多优秀的天才儿童。“上音跟茱莉亚最大的不同在于,上音更像是一种‘大浪淘沙’,把一些在学校内表现特别优秀的人才输出,他们即使到了国外也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许蕾如是说。
在海外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如今回到母校来教学,许蕾也从中体会到了中西学院的不同。在中国,教学会生发如同亲人一般的亲密感,这塑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院教学风格。而西方教学则不同,它更像是一种职场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距离感。
在高速变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老师,许蕾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关注的是和时代的紧密联系。她常常给学生们介绍国外最新鲜的资讯,新生代的艺术家是怎样的风格,喜欢怎样的音乐,希望由此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灵感上的启发。“最核心的东西——音乐的本质,是不会变的。无论哪一代的音乐家都需要具有钻研精神,回到音乐的源头去看待音乐,绝不会太随性。”
歌剧演员,没那么简单
歌剧表演不仅仅要有漂亮的声音,戏剧在歌剧中也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通过自身经验的总结,许蕾在教导自己学生的时候会更加注重平衡学生在唱和演这两方面的能力,注重和学生去交流不同角色更深层的心理活动。作为一位歌剧演员,最基本的工作便是去理解自己的角色,理解在特定的时间所唱的咏叹调,或与其他角色重唱时,他们到底在表达什么,否则演员就无法与角色和对手进行交流。由此,翻译歌剧文本这样看似枯燥的工作也将成为一名歌剧演员的必备功课。
站上舞台,每一刻的反应都需要显得及时且自然。“这个工作是特别难的,演员需要先用不自然的方式去理解在舞台上需要自然展现的东西,理解角色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变成这个角色。在当下对别人说的话做出反应,这是一种状态,一种要求演员在舞台上时刻保持的状态。不只是唱好一首咏叹调就结束了,还要去理解歌剧整体的内涵。”
离开大都会,回到中国,许蕾依然活跃在歌剧的舞台,也参演了如同《画皮》这样的中国歌剧。相较于西洋歌剧,她有了许多独特的收获。海外多年的经历自然而然地赋予了许蕾诸多西方歌剧表演者的特征和气质,但《画皮》这样的中国歌剧对她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她要去学习传统戏曲中的体态特征,表现传统中国女性的形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她当然会遇到困难,许蕾坦言自己有时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唱下去。
不过,中西歌剧表演的本质是一样的。西方的歌剧中同样存在许多奇怪的动作,它们也会帮助歌唱家去解放和协调整个身体。“如果我把我的注意力放在了我的体态上,那我一定也能够让我的气息同我的一切跟随身体的动作协调起来,这个方法是固定的。”
不传统的艺术家道路
作为一名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许蕾归国后却没有选择传统的艺术家职业道路,而是从古典乐的角度切入,投身于古典乐的传播和观众拓展。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道路,她说初心只有一个——将自己喜欢的音乐带给观众。“一个歌者在唱自己喜欢的音乐时能够更好地感染观众,所以我想做一些比较真诚的工作。”
许蕾选择去亲身投入一些项目,即使在这样的过程中会面临种种困难和不尽人意,时间精力的大量投入也会消耗她的很多能量,但这些都是将美好的音乐带给观众的一部分。她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很值得,不但表达了自己热爱的音乐,也从中结识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回到音乐里,在舞台上,所有表演者都是最尊重音乐、最乐意为音乐服务的。
从作为歌唱家纯粹的演出到如今可以自己筹备乐团并参演,许蕾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自己还有诸多在歌唱、表演之外的能量和潜力。在与恰空古乐团的合作中,许蕾亲身应对和操作了许多商业和管理的事宜,比如如何去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的爱好者,这是需要经过细致思考的;又比如曲目选择、如何与中国年轻人的偏好对接等等。
许蕾非常欣喜地与我们分享着来自观众的反馈。和国外古乐团的音乐会观众不一样的是,国内的观众都特别年轻,他们当中不乏很多大学生,在音乐会前会去做预习,十分遵守礼仪。这些年轻的观众们都在努力地尊重台上的每一位表演者,在每场音乐会的观众席中她也常常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
许蕾说:“把世界上美好的東西跟年轻人分享,让他们打开自己的视野,而后更好地拥抱世界,很多艺术家都是怀着这样一种真诚的心态去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优质的观众一定会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素质也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