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共时层面中,重庆方言中“幺儿”不仅可指最小的儿子和女儿,而且可指独生儿子和独生女儿,更可指宠物等。“幺儿”的使用人群多为女性,造成这种原因是语用移情。
关键词: “幺儿” 重庆话 语用移情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句话在云贵川等方言中比较流行,意思是皇帝疼爱自己的长子,老百姓喜欢自己的小儿子。
一、“幺儿”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四川方言词语汇释》:名词,排行最小的儿子。
《汉语方言大词典》:最小的儿子或女儿,西南官话。
《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在成都、贵阳话中指小儿子或对儿子的昵称。
在重庆话中,我们发现“幺儿”的用法比工具书要丰富得多,不仅仅可指“最小的儿子或女儿”,还可指儿子或女儿,以及除了人以外的其他。我们调查的人群是15到70岁之间的土生土长的重庆人,调查的范围是重庆主城区,包括沙坪坝区、渝中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巴南区、南岸区、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九个辖区,通过调查“幺儿”的使用情况,全面概括其语义,以丰富完善方言词典的义项,并尝试对该现象做出语言学解释。
二、“幺儿”在文献中的描写
“幺”最早出现在《尔雅》中:“幺,幼。”注曰:“豕子最后生者,俗呼为幺豚。”故后人有“幺麻骨”之称。
《说文》:“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幼”字从“幺”,亦取此义。
《汉书·食货志》:“王莽作钱货六品:小钱、幺钱、幼钱,中钱、壮钱、大钱。贝货五品:大贝、壮贝、幺贝、小贝及不盈寸二分者。布货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
《隋书·律历志》:“凡日不全为馀,积以成馀者曰秒,度不全为分,积以成分者曰蔑。其有不成秒曰磨,不成蔑曰么。”
班彪《王命论》:“幺麻骨尚不及数子。”
蔡邕《短人赋》:“其馀尪幺。”
晋陆机《文赋》:“犹弦幺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
郭璞《萤火赞》:“熠熠宵行,虫之微幺。”
文献调查发现,“幺儿”作为一个词最早使用是在清代,在《红楼梦》中,“幺儿”一共出现了11次;《儒林外史》中出现1例;《儿女英雄传》中出现2例。如(1)宝玉笑道:“不值什么,你们说与我的小幺儿们就是了。”(红楼梦·第八回)。(2)这日饭后,探春正上厅理事,翠墨在家看屋子,因命蝉姐儿出去叫小幺儿买糕去(《红楼梦·第六十回》)。(3)走了进去,三间花厅,隔子中间悬着斑竹帘。有两个小幺儿在那里伺候,见两个走来,揭开帘子让了进去。举眼一看:里面摆的都是水磨楠木桌椅,中间悬着一个白纸黑字小匾,是“课花摘句”四个字(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4)等走到岗上头,把那小幺儿诳下牲口来,往那没底儿的山涧里一推,这银子行李可就属了你我哩(儿女英雄传第四回)。(5)说着又道:“今日回师傅,索兴别作那文章了罢,咱们回来带着小幺儿们在这园子周围散诞散诞。”(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清代文献中的“幺儿”指侍从或下层服务主子的人。
“幺女”最早使用的时期也在清代,《跻春臺》中出现了1次,如(6)“我幺女今年已十六岁,若招此人为婿,可称佳偶”。“幺女”即排行最末的女儿(跻春臺·卷一)。
在CCL语料中,无“幺儿”用例,“幺女”共出现了7条。
(7)二儿子虽有个工作,但收入微薄,每月还要靠家里资助;幺女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1994年人民日报·第3季度)。(8)一连几天,他都非常高兴,不时地念道:“幺女哟,我们的幺女来信喽!”从此以后,在贺龙的生活里又多了一件事(作家文摘1994·贺龙蒙难)。(9)嫦(大女儿)香(二女儿)还有从未见过的小“幺女”,是否长大成人了呢?是命运的安排,不能养教你们,我是个未尽责(作家文摘1997·舅舅和他的两个妻子)。(10)他觉得女儿过多,三个出嫁,一个送给人家做养女了。幺女名叫初江,已经过继给志摩老峡地方的一个海女(当代翻译作品·潮骚)。
三、重庆话中“幺儿”的语义
重庆话属于西南官话,与四川话有很多相似或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重庆话中,我们对“幺儿”的义项归纳如下:
义项1:儿子,多指独生儿子。(11)妈妈:“好生点儿,幺儿呢,莫跩倒了。”(意思是:走路要看着路,小孩儿,不要摔倒了。)
此对话发生在公园里,一位母亲带她儿子学走路,“幺儿”指的是她儿子,指独生子。调查发现,使用地点不局限在公园里,小区、广场、公园都有人这样使用,使用的人群多为女性,年龄从20岁到60多岁。此义项重庆人还可叫“老幺”,指家中多个孩子排行最小的儿子。但是使用范围是在老一辈人中,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前的父母使用比较多。
义项2:指女儿。(12)甲:“我们幺儿,脾气怪惨了。”(我们家女儿,脾气多,不好抚养。)乙:“我们幺儿,好带得很。”(我们家女儿,很好抚养。)
此对话的场景是在重庆开往北京的火车上,两女性,约30多岁,在谈论自己的孩子,后经笔者确认她们俩都为重庆本地人,且她们的孩子都是女儿,一个为5岁多,一个为6岁多。像这样的用法随处可见。如某高校两女老师在校内面馆前对话。
(13)A:“中午囊个不回家吃啊?”(中午为什么不回家吃饭?)B:“婆婆爷爷回去了?”
A:“幺儿呢?”B:“上幼儿园。我现在自由了。”
其中笔者确认B家现只有一个小孩,且为女孩。
义项3:指宠物,特别是“狗”类。
(14)主人A:“幺儿,过来点,别乱跑。”(小狗,过来点,别到处乱跑。)主人B:“莫乱拉粑粑哈,幺儿呢。”(不要随地大便,小狗。)
此对话发生在小区里,两主人在小区遛狗时的对话,使用者是女性。我们调查发现,除“狗”以外的其他宠物叫“幺儿”的比例非常小。 义项4:指刚出生的小孩。
(15)A:“我怕周一到周五没得时间,所以今天过来看看幺儿。”B:“谢谢!”
A是一位20多岁的重庆女性,她去看望刚出生的小孩,与小孩母亲B的对话。这里的“幺儿”指的是刚刚出生的小孩。
这些义项的使用,生活在重庆方言区的人们,每天都能够感受得到。通过上面材料的分析,除了指排行最小的儿子或女儿以外,在重庆话中,“幺儿”还有以下几个意思:①指独生儿子;②指独生女儿;③指动物,猫或狗之类的宠物;④指刚出生的小孩。
通过对比发现义项3、义项4是新增的义项,以前的工具书中没有此用法。
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中指出重庆地区对儿子的称谓有:儿子、崽崽儿、崽、娃儿、娃娃;对女儿的称谓有:女娃子、闺女、丫头、女儿、女、姑娘。我们调查发现,除了文献中记载的用法之外,重庆父母对子女的称谓还可以用“老 排行”,如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而且男女通用。“幺儿”在文献中本指排行末的男性,无指宠物和女儿项。“幺儿”的意义在不断扩大,这背后是什么强大的力量,使得“幺儿”从指小,变成现代指大的?调查还发现,使用的人群多为女性,为什么使用者多为女性呢?
四、“幺儿”的语用解释
“移情”源自德语einfühlung一词,它于19世纪后期最早出现在德国的美学研究中,指人们在欣赏物体时将感情移入该物体,这就是审美中的移情。
20世纪初,Lipps(1903,1905)将移情借用到心理研究中,用来分析视错觉(optical illusion),后来也用于探讨人类认识的渐进过程(参看Davis1996:5)。20世纪初,Titchener(1903,1905)将einfühlung译成了英语的empathy,沿用至今(参看Davis1996:5)。
移情empathy,语言学名词解释(2011):修辞格的一种。移主观情感于客观外物,使物性与人性想通,以体现、寄寓说写者的心理认知和主观情愫。
冉永平(2007)提到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语用移情是指交际需要说话人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了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以实现心理趋同;或催生双方之间的亲密程度,以体现亲情关系;或体现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尊敬。可以通过语言形式的选择实现,如“我们”、“咱们”、“咱们/咱爸”等人称指示语。例如:(16)领导视察某地方:“我们今年收成怎么样?”(指对方)。“我们”一种拉近距离的用法,“收成”不包括说话人。(17)(成年人对小孩)“咱们都上学了,哪能跟他们小孩儿争玩具呀,是不是”。
这里的咱们是排除式的,不包括说话人,为了和小孩拉近距离。这种拉近举例的用法还有:
(18)“咱妈身体还好吧?”(还未结婚的女婿问女友)
“咱儿子上学了吧?”(同事套词,拉近距离)
“咱们都是大孩子了,不吃糖了。”(父母对小孩说)
语用移情包含两种含义:一、处在对方的位置,设想对方的心态;二、站在对方的立场表示思想,理解话语。
重庆话“幺儿”语义扩大的原因之一是跟计划生育政策有关,多数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老百姓心理有一定的偏好,他们把所有感情都倾注到一个孩子身上,又与“百姓爱幺儿”的心理契合,使得“幺儿”的语义扩大。
重庆话中“幺儿”的使用人群有一个共同特征:多是女性,原因是女性的感情比较细腻,由于情感转移和语用移情的作用,把对孩子的“宠爱”转移到对“独子”、“独女”甚至“宠物”身上,所以语义扩大了。
参考文献:
[1]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李榮主编.成都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李榮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缪树晟编著.四川方言词语汇释[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
[5]蒋宗福著.四川方言词语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2,1.
关键词: “幺儿” 重庆话 语用移情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句话在云贵川等方言中比较流行,意思是皇帝疼爱自己的长子,老百姓喜欢自己的小儿子。
一、“幺儿”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四川方言词语汇释》:名词,排行最小的儿子。
《汉语方言大词典》:最小的儿子或女儿,西南官话。
《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在成都、贵阳话中指小儿子或对儿子的昵称。
在重庆话中,我们发现“幺儿”的用法比工具书要丰富得多,不仅仅可指“最小的儿子或女儿”,还可指儿子或女儿,以及除了人以外的其他。我们调查的人群是15到70岁之间的土生土长的重庆人,调查的范围是重庆主城区,包括沙坪坝区、渝中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巴南区、南岸区、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九个辖区,通过调查“幺儿”的使用情况,全面概括其语义,以丰富完善方言词典的义项,并尝试对该现象做出语言学解释。
二、“幺儿”在文献中的描写
“幺”最早出现在《尔雅》中:“幺,幼。”注曰:“豕子最后生者,俗呼为幺豚。”故后人有“幺麻骨”之称。
《说文》:“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幼”字从“幺”,亦取此义。
《汉书·食货志》:“王莽作钱货六品:小钱、幺钱、幼钱,中钱、壮钱、大钱。贝货五品:大贝、壮贝、幺贝、小贝及不盈寸二分者。布货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
《隋书·律历志》:“凡日不全为馀,积以成馀者曰秒,度不全为分,积以成分者曰蔑。其有不成秒曰磨,不成蔑曰么。”
班彪《王命论》:“幺麻骨尚不及数子。”
蔡邕《短人赋》:“其馀尪幺。”
晋陆机《文赋》:“犹弦幺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
郭璞《萤火赞》:“熠熠宵行,虫之微幺。”
文献调查发现,“幺儿”作为一个词最早使用是在清代,在《红楼梦》中,“幺儿”一共出现了11次;《儒林外史》中出现1例;《儿女英雄传》中出现2例。如(1)宝玉笑道:“不值什么,你们说与我的小幺儿们就是了。”(红楼梦·第八回)。(2)这日饭后,探春正上厅理事,翠墨在家看屋子,因命蝉姐儿出去叫小幺儿买糕去(《红楼梦·第六十回》)。(3)走了进去,三间花厅,隔子中间悬着斑竹帘。有两个小幺儿在那里伺候,见两个走来,揭开帘子让了进去。举眼一看:里面摆的都是水磨楠木桌椅,中间悬着一个白纸黑字小匾,是“课花摘句”四个字(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4)等走到岗上头,把那小幺儿诳下牲口来,往那没底儿的山涧里一推,这银子行李可就属了你我哩(儿女英雄传第四回)。(5)说着又道:“今日回师傅,索兴别作那文章了罢,咱们回来带着小幺儿们在这园子周围散诞散诞。”(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清代文献中的“幺儿”指侍从或下层服务主子的人。
“幺女”最早使用的时期也在清代,《跻春臺》中出现了1次,如(6)“我幺女今年已十六岁,若招此人为婿,可称佳偶”。“幺女”即排行最末的女儿(跻春臺·卷一)。
在CCL语料中,无“幺儿”用例,“幺女”共出现了7条。
(7)二儿子虽有个工作,但收入微薄,每月还要靠家里资助;幺女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1994年人民日报·第3季度)。(8)一连几天,他都非常高兴,不时地念道:“幺女哟,我们的幺女来信喽!”从此以后,在贺龙的生活里又多了一件事(作家文摘1994·贺龙蒙难)。(9)嫦(大女儿)香(二女儿)还有从未见过的小“幺女”,是否长大成人了呢?是命运的安排,不能养教你们,我是个未尽责(作家文摘1997·舅舅和他的两个妻子)。(10)他觉得女儿过多,三个出嫁,一个送给人家做养女了。幺女名叫初江,已经过继给志摩老峡地方的一个海女(当代翻译作品·潮骚)。
三、重庆话中“幺儿”的语义
重庆话属于西南官话,与四川话有很多相似或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重庆话中,我们对“幺儿”的义项归纳如下:
义项1:儿子,多指独生儿子。(11)妈妈:“好生点儿,幺儿呢,莫跩倒了。”(意思是:走路要看着路,小孩儿,不要摔倒了。)
此对话发生在公园里,一位母亲带她儿子学走路,“幺儿”指的是她儿子,指独生子。调查发现,使用地点不局限在公园里,小区、广场、公园都有人这样使用,使用的人群多为女性,年龄从20岁到60多岁。此义项重庆人还可叫“老幺”,指家中多个孩子排行最小的儿子。但是使用范围是在老一辈人中,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前的父母使用比较多。
义项2:指女儿。(12)甲:“我们幺儿,脾气怪惨了。”(我们家女儿,脾气多,不好抚养。)乙:“我们幺儿,好带得很。”(我们家女儿,很好抚养。)
此对话的场景是在重庆开往北京的火车上,两女性,约30多岁,在谈论自己的孩子,后经笔者确认她们俩都为重庆本地人,且她们的孩子都是女儿,一个为5岁多,一个为6岁多。像这样的用法随处可见。如某高校两女老师在校内面馆前对话。
(13)A:“中午囊个不回家吃啊?”(中午为什么不回家吃饭?)B:“婆婆爷爷回去了?”
A:“幺儿呢?”B:“上幼儿园。我现在自由了。”
其中笔者确认B家现只有一个小孩,且为女孩。
义项3:指宠物,特别是“狗”类。
(14)主人A:“幺儿,过来点,别乱跑。”(小狗,过来点,别到处乱跑。)主人B:“莫乱拉粑粑哈,幺儿呢。”(不要随地大便,小狗。)
此对话发生在小区里,两主人在小区遛狗时的对话,使用者是女性。我们调查发现,除“狗”以外的其他宠物叫“幺儿”的比例非常小。 义项4:指刚出生的小孩。
(15)A:“我怕周一到周五没得时间,所以今天过来看看幺儿。”B:“谢谢!”
A是一位20多岁的重庆女性,她去看望刚出生的小孩,与小孩母亲B的对话。这里的“幺儿”指的是刚刚出生的小孩。
这些义项的使用,生活在重庆方言区的人们,每天都能够感受得到。通过上面材料的分析,除了指排行最小的儿子或女儿以外,在重庆话中,“幺儿”还有以下几个意思:①指独生儿子;②指独生女儿;③指动物,猫或狗之类的宠物;④指刚出生的小孩。
通过对比发现义项3、义项4是新增的义项,以前的工具书中没有此用法。
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中指出重庆地区对儿子的称谓有:儿子、崽崽儿、崽、娃儿、娃娃;对女儿的称谓有:女娃子、闺女、丫头、女儿、女、姑娘。我们调查发现,除了文献中记载的用法之外,重庆父母对子女的称谓还可以用“老 排行”,如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而且男女通用。“幺儿”在文献中本指排行末的男性,无指宠物和女儿项。“幺儿”的意义在不断扩大,这背后是什么强大的力量,使得“幺儿”从指小,变成现代指大的?调查还发现,使用的人群多为女性,为什么使用者多为女性呢?
四、“幺儿”的语用解释
“移情”源自德语einfühlung一词,它于19世纪后期最早出现在德国的美学研究中,指人们在欣赏物体时将感情移入该物体,这就是审美中的移情。
20世纪初,Lipps(1903,1905)将移情借用到心理研究中,用来分析视错觉(optical illusion),后来也用于探讨人类认识的渐进过程(参看Davis1996:5)。20世纪初,Titchener(1903,1905)将einfühlung译成了英语的empathy,沿用至今(参看Davis1996:5)。
移情empathy,语言学名词解释(2011):修辞格的一种。移主观情感于客观外物,使物性与人性想通,以体现、寄寓说写者的心理认知和主观情愫。
冉永平(2007)提到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语用移情是指交际需要说话人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了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以实现心理趋同;或催生双方之间的亲密程度,以体现亲情关系;或体现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尊敬。可以通过语言形式的选择实现,如“我们”、“咱们”、“咱们/咱爸”等人称指示语。例如:(16)领导视察某地方:“我们今年收成怎么样?”(指对方)。“我们”一种拉近距离的用法,“收成”不包括说话人。(17)(成年人对小孩)“咱们都上学了,哪能跟他们小孩儿争玩具呀,是不是”。
这里的咱们是排除式的,不包括说话人,为了和小孩拉近距离。这种拉近举例的用法还有:
(18)“咱妈身体还好吧?”(还未结婚的女婿问女友)
“咱儿子上学了吧?”(同事套词,拉近距离)
“咱们都是大孩子了,不吃糖了。”(父母对小孩说)
语用移情包含两种含义:一、处在对方的位置,设想对方的心态;二、站在对方的立场表示思想,理解话语。
重庆话“幺儿”语义扩大的原因之一是跟计划生育政策有关,多数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老百姓心理有一定的偏好,他们把所有感情都倾注到一个孩子身上,又与“百姓爱幺儿”的心理契合,使得“幺儿”的语义扩大。
重庆话中“幺儿”的使用人群有一个共同特征:多是女性,原因是女性的感情比较细腻,由于情感转移和语用移情的作用,把对孩子的“宠爱”转移到对“独子”、“独女”甚至“宠物”身上,所以语义扩大了。
参考文献:
[1]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李榮主编.成都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李榮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缪树晟编著.四川方言词语汇释[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
[5]蒋宗福著.四川方言词语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