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机会:传统旅游村落相对贫困治理新思路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传统村落为基本单元的旅游扶贫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凸显出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问题,这对新时期巩固拓展扶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基于此,从发展机会视角剖析了相对贫困的形成根源,并从原初状态、资本积累、工商资本、二次分配等方面探讨发展机会缺失的原因,进而从改善不利客观处境、适度干预工商资本、内部提供发展机会、完善二次分配方案等方面提出扩展机会的可行措施,以期在有效解决传统旅游村落相对贫困的同时,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其他文献
传统习俗与节日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使人形成被动的生活状态,但人们却乐在其中,这种状态可称为“被动中的主动”.尼采、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对“被动中的主动”的探讨,形成了西方思想史上这一问题的理论脉络.传统习俗与节日中充满主动与被动的“冲突”,这种“冲突”使“作品”被人看见,从而具有了“形式”意味.在形式的意义上,“作为节日的艺术”与“作为艺术的节日”是同构的,“艺术”因其“形式”为人所目睹,形式应是传统习俗与节日作为艺术同构的最终见证.
禅作为东方智慧源于中国又东传日本,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禅义在意识形态和艺术作品中的差异也日渐有了侧重和区别.“空观”和“空寂”作为禅宗本体论概念之一,分别对中日文化艺术场域及美学理论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空观”与“空寂”均将禅宗的无为之“空”与艺术实践的有为之法统摄圆融起来,并以此为基础派生出“禅境”“幽玄”等高度“在地化”的美学范畴:“空观”及其所生发的“禅境”美学构想在中国古代艺术中体现为“即相离相,水月相忘”的禅意至境,追求在“心物一元”的状态中证见活泼泼的艺术生命.而“空寂”及建构于此上的“幽玄”
定边传统上就是蒙回汉经济交往之地,在红军西征解放定边后,当地城市工作就担负起向国统区开展统战工作的战略任务.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也承载了“在全国起模范的与推动的作用”的建设任务.在此历史背景下,随着陕甘宁边区建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入巩固和扩大阶段,定边具有了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以蒙古族和回族为对象开展民族统战工作的中心和枢纽.定边模范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营造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城市环境和氛围,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民族统战工作的一个典范.
后疫情时代,中国旅游需求总量呈现断崖式下跌,旅游供需失衡,供需总量矛盾迅速放大,从而引发了旅游产业内部不良竞争以及地缘差距下产业发展鸿沟加剧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旅游业演进历程的梳理,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属性逐渐由经济功能向政治功能、社会功能过渡,成为多功能综合属性的民生产业;后疫情时代的旅游需求也由景点观光游览向旅游目的地深度体验升级,而当前的旅游供给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因此,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旅游产业应进行结构升级与融合创新,打造富有人文精神内涵的旅游生态圈,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精神生
与本质主义的民族身份意识不同,文化认同可以是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始终包容着多样化的地域文化认同与诸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离不开对“过去”及其“记忆”的不断重构.形象作为表征,不仅可以激活人们的情感与观念,还可以把一种想象的一致性强加给分散和破碎的经验.民族民间的视觉文化遗产直接模塑了人们的视觉经验与视觉记忆,对于建立、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特殊意义.民族视觉文化的“非遗”保护与基于“非遗”的文化创意是重构“过去”,对外重塑中华民族文化形象,对内强化认同感的重要文化实践.
杭州中院审理的五洋债案是我国首例公司债券欺诈发行案,其所作出的由中介机构承担比例连带赔偿责任引起了巨大争议.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相比,信用评级机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是否违反注意义务的认定需要专门识别.信用评级机构是否违反注意义务的认定标准选择,应走出“遵从行业惯例”抑或“依循司法判断”非此即彼的逻辑误区,将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结合起来,既考虑到专家理性、利益捕获以及道德风险的主观标准尺度,又考虑到以偿债能力为中心的客观标准尺度.在合理借鉴商业判断规则的过程中,需坚持以行业惯例为认定评级行为
对于人类学来说,影像应是一种观看和意义阐释的方式,而非处于附庸地位的工具或方法.超越惟智主义,返回“具体性”的视野,影像会给人类学带来新的认知模式和认知内容.民族志电影如何进行知识生产?如何实现\'认识别的文化\'的人类学宗旨?从影像本质与特质出发,引入“视觉”“日常生活”“情感”三个层层递进的维度,试图阐释一种不同于文字、概念取向的人类学知识生产机制.文章认为,以视觉呈现充满生命气息的日常生活,并建构出传递生命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能够生动地“向属于一个文化的人们解释属于另一个文化的人们的行为”,进
一般国际法强制性规则(强行法)是最近几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所推进的一项专题,旨在确立起国际关系领域规则的升级版.目前该专题引发了国际上的许多争议,相关议题如国际基本价值观等基本概念、规则的创立与识别、规则的地位与承认、新旧规则的冲突与解决等,构成强行法规则创立、实践和整合的诸多问题,我国代表在相关国际会议上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通过采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关概念对该专题下基本价值观、国家组成之国际社会全体、涉安理会决议之效力等争议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评估和推进下一阶段我国在相关议题上所采取的理论与态度
随着智能化司法的发展,刑事案件智能办案系统化在理念和技术上也在不断革新,尤其在证据标准智能指引方面已有广泛的司法实践.然而在侦查特色的基础上,证据系统运用逐渐显现出一些冲突:如证据标准智能指引强势介入有制约侦查主体“智能”之嫌,证据标准智能指引与侦查人员取证规律相悖,证据标准数据源样本代表性存疑等.为此,应结合侦查规律和现实问题,通过以人为主体发挥人机互动双重效应,拓展证据标准智能指引机制的构成元素,界定数据样本的时空限度等方面调适冲突,完善证据标准智能指引机制,切实提高侦查质量和水平.
利用武陵地区527个水稻种植农户样本,分析小农户衔接大市场的契约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数据显示,水稻种植农户衔接大市场时选择紧密契约关系的意愿明显高于松散的集市交易模式.实证结果表明,农户行为能力越强,交易成本越高,周边环境条件越有利,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紧密型契约.研究还发现,扶贫销售平台搭建了民族地区农户与大市场衔接的桥梁,显著促进了紧密契约关系的建立.鉴于此,提出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民族地区机械化水平、加强对农户的培训指导、充分发挥(驻)村干部作用等措施,以促进民族地区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