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隔代抚养,真的不好么?
儿子2岁了,是我自小带大的,现在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不得不把他交给爷爷奶奶管教,请问,隔代抚养真的对宝宝不好吗?
A:宝宝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都不能取代的。隔代抚养常常使宝宝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既不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同时,祖父母辈对宝宝过度的溺爱与呵护,容易造成宝宝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遇事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等问题。因此,从儿童优先的角度来说,由父母自己带宝宝是最理想的模式,即使要老人帮助白天带,晚上也最好交给父母带。年轻的父母思想活跃,更能够接受新的知识,鼓励宝宝独立自主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有利于宝宝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宝宝人际交往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不要等宝宝已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你再去纠正,那时候的难度就更大。如果实在是需要老人多带宝宝,那也要注意不可让宝宝与父母过久分离(最好不超过5天)。千万不可忽视父母对宝宝的教育和影响。
宝宝总是和我对着干
女儿2岁半前一直乖巧听话,但从2岁半开始,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什么事都和我对着干,有时还凶我。这是怎么回事?
A: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其行为表现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在自我意识敏感期和第一反抗期,喜欢以否定的形式宣告自己的存在,凡事喜欢说“不”是很正常的。其实此时孩子否定的回应未必真的表达的是字面的意思,说“不”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习惯而已。对于这种情况,如果直接跟孩子正面沟通难以达到目的,不妨利用孩子的叛逆心理来个“声东击西”,比如,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时,反着说,孩子的拗劲儿一上来,就按照我们原来的期待做了。
女儿为何这样说话?
最近,3岁的女儿说话方式很奇怪。“爸爸,你这个懒鬼,赶快干活儿呀!”光听说话的腔调,还以为是家中干家务的妻子正在声讨贪玩的老公呢。“妈咪,乖宝宝要吃果果!”一转眼,她又变成这种特嗲的腔调了。宝宝为何会变成这样呢?
A:宝宝为什么这么说话呢?不用多问,准保是小家伙在日常生活环境中通过耳聞目睹无师自通学来的。要想让宝宝告别这些怪腔怪调,家长需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爸妈言行别太随意 宝宝的模仿能力超强,并且对新鲜事物缺少辨别能力,只要他们觉得熟悉或者是好玩的,便会不自觉地加以模仿,最终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家长前面提到的宝宝说的两句话,也许只不过是居家生活中大人之间随意的抱怨,或者是家长宠爱宝宝总用拖了长音儿的重复音节来讲话,宝宝如果模仿一番倒还算无伤大雅。但是,有时家长说话的时候不自觉带出不文明的语言,或者使用一些不适用于儿童的词语,也被宝宝用在自己的话语当中,那可就不是一件小事儿了。身为父母,就要当好宝宝的榜样,言行举止都不能太过于随意。尽管家人在一起是个放松身心的环境,但是大人们一定要想到宝宝单纯的目光时时刻刻在看着呢。
远离不良节目的影响 除了家中大人要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之外,现实生活当中宝宝还会经常接触到的一个语言传播渠道就是电视。就拿说标准普通话这件事情来说吧,现在,除了新闻播音员之外,电视节目中没有几个人说话不带着一点港台腔的。一些演员说话时似乎只有把一些汉字的发音读得舌头多打个把弯儿,才能证明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至少是喝过港台那边学校的墨水一般。
教会宝宝正确的表达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要教给宝宝正确标准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不要让宝宝东施效颦鹦鹉学舌。小宝宝最初说话时语句本来就短,一句话总共没有几个字,南腔北调不说还夹杂着个别不雅的词语,那么这个家庭的教育水准可就出现大问题了。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就要注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要求宝宝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率先做到;希望宝宝不要受到影响的事情,也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如何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
每次我想帮忙给孩子扣扣子、穿衣服、脱鞋时,他经常会大叫着拒绝,有时即使扣好、穿好了,他也要打开自己再来一遍。原来一直都挺听话的,现在为何这么任性了?
A:孩子不是任性,是长大了,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同时也有精细动作发展的需要了。两到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并努力尝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也是此阶段的孩子对自己能做的事都喜欢自己去做,不要成人帮忙的原因。
别错过“动手”黄金期 3岁左右孩子精细动作发展进入关键期,其动作越来越精确,对手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强,开始试着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扣扣子,自己拉拉链……有研究表明,在宝宝3岁前加强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能够增强宝宝的大脑反应能力。也就是说,宝宝小手动一动,大脑就会更聪明。不过,这时他们还不能熟练地掌握这些动作,还需要不断地练习,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锻炼这些动作。
请妈妈认真示范动作 若家长觉得孩子做得不够熟练,可以给孩子做个示范,放慢动作,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一样,夸张、具体地给孩子示范一次、两次、三次……孩子就会更熟练一些了。另外,有些家长还会抱怨,每天早上时间那么紧,哪有时间让孩子自己做?其实,了解到这个阶段孩子发展的特点,就可以给孩子创设发展的机会。每天早上出门,家长可以早做准备,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自己做,这种教育机会的提供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尊重。
主持专家:房欲飞
早教专家,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早期阅读推广人,现供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一直有着深厚的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情结,爱女桐桐诞生之后,遂把她当“课题”来“研究”,学习、工作、育儿之间隙坚持撰文分享教养心得,受邀为多家婴幼教育杂志供稿,著有《从“零”开始做父母》等。
儿子2岁了,是我自小带大的,现在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不得不把他交给爷爷奶奶管教,请问,隔代抚养真的对宝宝不好吗?
A:宝宝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都不能取代的。隔代抚养常常使宝宝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既不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同时,祖父母辈对宝宝过度的溺爱与呵护,容易造成宝宝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遇事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等问题。因此,从儿童优先的角度来说,由父母自己带宝宝是最理想的模式,即使要老人帮助白天带,晚上也最好交给父母带。年轻的父母思想活跃,更能够接受新的知识,鼓励宝宝独立自主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有利于宝宝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宝宝人际交往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不要等宝宝已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你再去纠正,那时候的难度就更大。如果实在是需要老人多带宝宝,那也要注意不可让宝宝与父母过久分离(最好不超过5天)。千万不可忽视父母对宝宝的教育和影响。
宝宝总是和我对着干
女儿2岁半前一直乖巧听话,但从2岁半开始,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什么事都和我对着干,有时还凶我。这是怎么回事?
A: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其行为表现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在自我意识敏感期和第一反抗期,喜欢以否定的形式宣告自己的存在,凡事喜欢说“不”是很正常的。其实此时孩子否定的回应未必真的表达的是字面的意思,说“不”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习惯而已。对于这种情况,如果直接跟孩子正面沟通难以达到目的,不妨利用孩子的叛逆心理来个“声东击西”,比如,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时,反着说,孩子的拗劲儿一上来,就按照我们原来的期待做了。
女儿为何这样说话?
最近,3岁的女儿说话方式很奇怪。“爸爸,你这个懒鬼,赶快干活儿呀!”光听说话的腔调,还以为是家中干家务的妻子正在声讨贪玩的老公呢。“妈咪,乖宝宝要吃果果!”一转眼,她又变成这种特嗲的腔调了。宝宝为何会变成这样呢?
A:宝宝为什么这么说话呢?不用多问,准保是小家伙在日常生活环境中通过耳聞目睹无师自通学来的。要想让宝宝告别这些怪腔怪调,家长需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爸妈言行别太随意 宝宝的模仿能力超强,并且对新鲜事物缺少辨别能力,只要他们觉得熟悉或者是好玩的,便会不自觉地加以模仿,最终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家长前面提到的宝宝说的两句话,也许只不过是居家生活中大人之间随意的抱怨,或者是家长宠爱宝宝总用拖了长音儿的重复音节来讲话,宝宝如果模仿一番倒还算无伤大雅。但是,有时家长说话的时候不自觉带出不文明的语言,或者使用一些不适用于儿童的词语,也被宝宝用在自己的话语当中,那可就不是一件小事儿了。身为父母,就要当好宝宝的榜样,言行举止都不能太过于随意。尽管家人在一起是个放松身心的环境,但是大人们一定要想到宝宝单纯的目光时时刻刻在看着呢。
远离不良节目的影响 除了家中大人要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之外,现实生活当中宝宝还会经常接触到的一个语言传播渠道就是电视。就拿说标准普通话这件事情来说吧,现在,除了新闻播音员之外,电视节目中没有几个人说话不带着一点港台腔的。一些演员说话时似乎只有把一些汉字的发音读得舌头多打个把弯儿,才能证明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至少是喝过港台那边学校的墨水一般。
教会宝宝正确的表达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要教给宝宝正确标准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不要让宝宝东施效颦鹦鹉学舌。小宝宝最初说话时语句本来就短,一句话总共没有几个字,南腔北调不说还夹杂着个别不雅的词语,那么这个家庭的教育水准可就出现大问题了。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就要注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要求宝宝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率先做到;希望宝宝不要受到影响的事情,也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如何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
每次我想帮忙给孩子扣扣子、穿衣服、脱鞋时,他经常会大叫着拒绝,有时即使扣好、穿好了,他也要打开自己再来一遍。原来一直都挺听话的,现在为何这么任性了?
A:孩子不是任性,是长大了,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同时也有精细动作发展的需要了。两到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并努力尝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也是此阶段的孩子对自己能做的事都喜欢自己去做,不要成人帮忙的原因。
别错过“动手”黄金期 3岁左右孩子精细动作发展进入关键期,其动作越来越精确,对手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强,开始试着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扣扣子,自己拉拉链……有研究表明,在宝宝3岁前加强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能够增强宝宝的大脑反应能力。也就是说,宝宝小手动一动,大脑就会更聪明。不过,这时他们还不能熟练地掌握这些动作,还需要不断地练习,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锻炼这些动作。
请妈妈认真示范动作 若家长觉得孩子做得不够熟练,可以给孩子做个示范,放慢动作,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一样,夸张、具体地给孩子示范一次、两次、三次……孩子就会更熟练一些了。另外,有些家长还会抱怨,每天早上时间那么紧,哪有时间让孩子自己做?其实,了解到这个阶段孩子发展的特点,就可以给孩子创设发展的机会。每天早上出门,家长可以早做准备,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自己做,这种教育机会的提供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尊重。
主持专家:房欲飞
早教专家,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早期阅读推广人,现供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一直有着深厚的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情结,爱女桐桐诞生之后,遂把她当“课题”来“研究”,学习、工作、育儿之间隙坚持撰文分享教养心得,受邀为多家婴幼教育杂志供稿,著有《从“零”开始做父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