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植物是构成绿地的基础材料,它占地比例最大,是影响外环境和面貌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温和、植物品种繁多,特别是长江以南的地区具有全国最丰富的植物资源,这就为植物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关键词:植物;道路;绿化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43-1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对植物适当的“弃用”反而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因为人们认为植物是一种生命的象征,而在这里,失去的就是生命与自由。
一、植物规划
(一)植物规划首先要满足功能要求,并与山水、建筑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协调。如综合性公园、文化娱乐区人流量大,节日活动多,四季人流不断,要求绿化能达到遮荫、美化、季相明显等效果。儿童活动区的植物要求体态奇特,色彩鲜艳,无毒无刺;而安静休息区的植物种植和林相变化则要求多种多样,有不同的景观。有时,为了满足某种特殊功能的需要,还要采用相应的植物配置。
(二)植物规划要以乡土树种为基地设计的基调树种。同一城市的不同性质的空间选择不同的乡土树种。这样植物成活率高,既经济又有地方特色,同时,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现状树木,特别是古树名木。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些古树名木,可使其成为独特的林木景观。
(三)植物配置应注意整体效果,应做到主体突出,层次清楚,具有特色,应避免“宾主不分”“喧宾夺主”和“主体孤立”等现象产生,使得设计既统一又有变化,以产生和谐的艺术效果。而在各空间中又有反映特色的主调树种。
(四)植物配置应重视植物的造景特色。植物是有生命的材料,不同于建筑、绘画等,它随着季节的变换产生不同的风景艺术效果。同时,随着植物候期的变化,其形态、色彩、风韵也各不相同。因此,利用植物的这种特性,可配合不同的景区、景点形成不同的美景。
(五)植物配置还应对各种植物类型和种植比重作出适当的安排,并保持一定的比例(如乔木、灌木、藤本、地被植物、花、草;常绿树、落叶树针叶树、阔叶树等等)。
1、各种种植类型的比例:密林40%;疏林和树丛25%~30%;草地20%~25%;花卉3%~5%。
2、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
华北地区 常绿树30%~50%,落叶树50%~70%;长江流域 常绿树50%,落叶树50%;
华南地区 常绿树70%~90%,落叶树10%~30%。
总之,植物规划应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重点美化为宜,对一些管理要求较细致的植物,如花卉、耐荫植物等宜集中设置,以便日常养护管理。
二、道路绿化设计
(一)外部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
1、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合理配置,充分发挥防护、覆盖、丰富景观层次等功能作用。
2、保证道路行车安全,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内侧的规定范围内种植的树木不得影响驾驶员的视线通透;在其外侧的树木沿边缘整齐连续栽植,预告道路线形变化,引导驾驶员行车视线。绿化树木不得进入车辆运行空间。
3、树木等绿色植物的配置既要与市政公用设施相协调,又要有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和生长空间。因此,应统一规划、合理安排街道绿化与交通、市政规划。
4、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土壤、环境条件,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树木,多种类、多层次地配置,以保持稳定的绿化成果。
5、街道绿化建设的近期效果也应重视,使其尽快发挥功能作用,特别是对古树名木要加以保护。
(二)绿化设计的前期调查要有长期观察点,首先应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进行道路性质、现场结构和自然条件的调查,并绘出现状图。
1、街道性质的调查:调查该街道在城市中的地位及今后的发展情况要建筑物的性质及对绿化的要求。
2、道路现场和结构调查:车流量、人流量及流向,街道两旁道路的形式、路面结构、排水及雨水口位置、市政工程设施(如杆线、地下管网、深井等位置)、人行横道、车站、红绿灯、警亭等。
3、自然条件的调查:调查道路两旁植树绿化处的土壤酸碱度(pH)、肥力、厚度及纵向各段差异;旧路基和旧建筑基础的特殊情况;地下水位、现有树木花草生长情况;气温、日照和风的情况。
另外,还要进行投资费用、苗木供应、技术力量、设备情况的调查。
(三)道路绿化的内容
1、以提高景观为目的的绿化:栽植具有自然树形的树木改善景观,将外观不太美观的场所及建筑物隐蔽起来,或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阻止行人视线进入内部私人空间,除此之外,还可以防止汽车尾气。
2、以保护生活环境为目的的绿化:栽植树木对道路及沿途建筑物具有防风、防雪、防雾、防止飞沙、防火等功能。另外,为了保护沿途居民的生活,利用树木的吸声、隔声及使声音的传播途径绕射的作用,达到减轻噪声和缓解噪声的目的,通过树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污染物的吸收和对粉末污染物的吸附来净化空气,缓解因机动车造成的大气污染。
(四)树木株行距的确定
1、株行距要根据树冠及苗木树龄(苗木规格)的大小来确定。
2、要考虑树木生长的速度。一般在道路上种植的树木30-50年后就需要改新,其壮龄期只有10-20年。
3、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交通、市容,在一些重要建筑前不宜遮挡过多,株距应加大,或不种行道树,以显示出建筑的全貌。
4、需要考虑经济因素,初始期的较小的株距种植,几年后间移,作培养大规格苗木的措施,以节约用地。
参考文献:
[1]赵润江、郭春玉,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应用原则[J].现代农业科技,2011,(07).
作者简介:
卢艳,女,河北正定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关键词:植物;道路;绿化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43-1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对植物适当的“弃用”反而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因为人们认为植物是一种生命的象征,而在这里,失去的就是生命与自由。
一、植物规划
(一)植物规划首先要满足功能要求,并与山水、建筑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协调。如综合性公园、文化娱乐区人流量大,节日活动多,四季人流不断,要求绿化能达到遮荫、美化、季相明显等效果。儿童活动区的植物要求体态奇特,色彩鲜艳,无毒无刺;而安静休息区的植物种植和林相变化则要求多种多样,有不同的景观。有时,为了满足某种特殊功能的需要,还要采用相应的植物配置。
(二)植物规划要以乡土树种为基地设计的基调树种。同一城市的不同性质的空间选择不同的乡土树种。这样植物成活率高,既经济又有地方特色,同时,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现状树木,特别是古树名木。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些古树名木,可使其成为独特的林木景观。
(三)植物配置应注意整体效果,应做到主体突出,层次清楚,具有特色,应避免“宾主不分”“喧宾夺主”和“主体孤立”等现象产生,使得设计既统一又有变化,以产生和谐的艺术效果。而在各空间中又有反映特色的主调树种。
(四)植物配置应重视植物的造景特色。植物是有生命的材料,不同于建筑、绘画等,它随着季节的变换产生不同的风景艺术效果。同时,随着植物候期的变化,其形态、色彩、风韵也各不相同。因此,利用植物的这种特性,可配合不同的景区、景点形成不同的美景。
(五)植物配置还应对各种植物类型和种植比重作出适当的安排,并保持一定的比例(如乔木、灌木、藤本、地被植物、花、草;常绿树、落叶树针叶树、阔叶树等等)。
1、各种种植类型的比例:密林40%;疏林和树丛25%~30%;草地20%~25%;花卉3%~5%。
2、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
华北地区 常绿树30%~50%,落叶树50%~70%;长江流域 常绿树50%,落叶树50%;
华南地区 常绿树70%~90%,落叶树10%~30%。
总之,植物规划应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重点美化为宜,对一些管理要求较细致的植物,如花卉、耐荫植物等宜集中设置,以便日常养护管理。
二、道路绿化设计
(一)外部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
1、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合理配置,充分发挥防护、覆盖、丰富景观层次等功能作用。
2、保证道路行车安全,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内侧的规定范围内种植的树木不得影响驾驶员的视线通透;在其外侧的树木沿边缘整齐连续栽植,预告道路线形变化,引导驾驶员行车视线。绿化树木不得进入车辆运行空间。
3、树木等绿色植物的配置既要与市政公用设施相协调,又要有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和生长空间。因此,应统一规划、合理安排街道绿化与交通、市政规划。
4、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土壤、环境条件,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树木,多种类、多层次地配置,以保持稳定的绿化成果。
5、街道绿化建设的近期效果也应重视,使其尽快发挥功能作用,特别是对古树名木要加以保护。
(二)绿化设计的前期调查要有长期观察点,首先应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进行道路性质、现场结构和自然条件的调查,并绘出现状图。
1、街道性质的调查:调查该街道在城市中的地位及今后的发展情况要建筑物的性质及对绿化的要求。
2、道路现场和结构调查:车流量、人流量及流向,街道两旁道路的形式、路面结构、排水及雨水口位置、市政工程设施(如杆线、地下管网、深井等位置)、人行横道、车站、红绿灯、警亭等。
3、自然条件的调查:调查道路两旁植树绿化处的土壤酸碱度(pH)、肥力、厚度及纵向各段差异;旧路基和旧建筑基础的特殊情况;地下水位、现有树木花草生长情况;气温、日照和风的情况。
另外,还要进行投资费用、苗木供应、技术力量、设备情况的调查。
(三)道路绿化的内容
1、以提高景观为目的的绿化:栽植具有自然树形的树木改善景观,将外观不太美观的场所及建筑物隐蔽起来,或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阻止行人视线进入内部私人空间,除此之外,还可以防止汽车尾气。
2、以保护生活环境为目的的绿化:栽植树木对道路及沿途建筑物具有防风、防雪、防雾、防止飞沙、防火等功能。另外,为了保护沿途居民的生活,利用树木的吸声、隔声及使声音的传播途径绕射的作用,达到减轻噪声和缓解噪声的目的,通过树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污染物的吸收和对粉末污染物的吸附来净化空气,缓解因机动车造成的大气污染。
(四)树木株行距的确定
1、株行距要根据树冠及苗木树龄(苗木规格)的大小来确定。
2、要考虑树木生长的速度。一般在道路上种植的树木30-50年后就需要改新,其壮龄期只有10-20年。
3、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交通、市容,在一些重要建筑前不宜遮挡过多,株距应加大,或不种行道树,以显示出建筑的全貌。
4、需要考虑经济因素,初始期的较小的株距种植,几年后间移,作培养大规格苗木的措施,以节约用地。
参考文献:
[1]赵润江、郭春玉,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应用原则[J].现代农业科技,2011,(07).
作者简介:
卢艳,女,河北正定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