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课,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努力走好选题指导课四步曲,有价值的题材就会跃然纸上,好的教学方法就会随机而出,选题指导课的教学就变得轻而易举。
关键词:选题;过程;分组;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7-0076-02
一、问题现状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像学科课程一样有教材,许多教师不知该从何下手,活动组织随意安排,对选题指导课通常是应付了事,不会深入研究。因此,选题指导课常常有以下现象发生:
(一)主题选择考虑不当
教师在实施课程时,随意性极强:要么是随便找一个主题让学生研究,要么是对学生的想法听之任之。于是,常出现过大或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选题,活动难以开展;或选题过小,学生不用实践探索研究就能得出结论,活动开展毫无意义。例如《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等选题关注了社会热点,本身是个不错的选题,但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不太适合。因为对毒品和大学生就业问题,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弱,可能还理解不了各方面复杂的社会原因,身边也缺乏研究对象,无从下手调查,更不知道如何定性大学生无法就业的问题。此类选题的活动当然就半途而废,没有了持续开展的可能。
(二)方法指导形同虚设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进行搜集整理资料、设计、交流、表达、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这其中教师的方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让方法指导流于形式,指导只是简单走过场。如当学生提出问题后,很多教師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再聚焦时,只是生硬地帮学生合并、整理、归类,没有教给学生提炼小课题的方法和原则,这样学生在这次活动中虽然得出了小课题,但下次活动时还是不会提炼小课题。
(三)固定分组方式简单
由于小组活动是学科通用的课堂教学形式,因此部分教师在活动组织中,为了方便,就沿用其他学科的分组方式,既没有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也没有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直接按座位分组,固定组员和人数,并且没有考虑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直接分配小组研究任务。
(四)过程评价欠缺考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但相当部分教师认为评价是展示总结阶段的事,选题指导课没有评价什么事,于是在选题指导的环节,也只是一味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没有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语言表达等各种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以至于课结束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依旧一片茫然。
二、原因分析
(一)学科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起步晚,理论指导少,教学的方式方法也还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之中,兼之各地资源差异性大,没有现成拿来即可使用的主题,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自己去寻找活动的主题。因此,教师对主题的把握会有一定的难度,常常要研究一段时间后才能发现主题是否合适。
(二)教师本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受质量考核的影响,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到其他学科,对综合实践活动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因此怠于学习相关的理论,课程研究不深,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型和基本流程缺乏了解。
三、解决策略
“万事开头难”,上好选题指导课,攻克实践性学习的“开头难”,使综合实践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上好选题指导课,教师不妨走好四步曲。
(一)选题——三思而后行
1.让主题源自学生兴趣
兴趣是维系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要使学生对所参与的实践活动有热情,关键在于学生对选题感兴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会得到充分体现,实践活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A教师在中秋节前,让学生围绕中秋节确定一个活动主题。许多学生对月饼特别感兴趣,于是教师在选题指导课上确定了“中秋月饼探秘”主题活动,并生成了许多子课题:“月饼的制作方法”“月饼材料知多少”“广式月饼的魅力”“月饼的广告与促销”等。无论是主题的确定,还是子课题的生成,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选出自己喜欢的研究项目,为后面的活动开展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2.让主题源自各门学科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选择除了从“人与社会”“人与生活”“人与自我”“人与自然”这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加工外,还有更多的课题资源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形成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无缝连接。如B教师在教学完《长城》一文后,就上一节选题指导课,引导学生提出开展以“名胜古迹”为主题的研究活动。学生经过研究讨论,生成了“客家古建筑”这一主题。学生有的选择研究东留乡廊桥,有的选择研究中山镇相公塔,有的选择研究梁山书院。在学科整合中,学生对研究的主题都能进行很好的探究,活动效果显著。
3.让主题源自社会生活
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抓住那些有意义的生活难点、社会热点,去发掘、捕捉,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如C教师教学《错觉》,就是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发生的错觉现象进行了探究,形成了子课题:“产生错觉的原因”“错觉现象种种谈”“错觉研究的历史”“错觉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既满足了挑战的欲望,又享受了成功的喜悦。通过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社会,走入生活,在广袤的社会生活中发现更多关于错觉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错觉问题、探索错觉问题,内化为经验,不断提高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二)过程——重方法指导
1.教给提出问题的方法
在选题指导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在提问时要指导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内容进行丰富与补充、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筛选,力争形成有意义的、可操作的小课题。如,在上“‘3’和‘三’不简单”这节选题指导课时,福建省龙岩市的林夏慧老师引导学生围绕“3”或“三”提出问题,一开始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林老师就提醒学生可以从语文方面去提问,比如:含有“三”字的成语有哪些?也可以从数学方面去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找到了提问题的入口。于是,许多问题出来了:含有“3”的乘法口诀有哪些?名称是三个字的游戏知多少?生活中哪里可见到“3”或“三”…… 这样的方法指导,就让子课题的形成水到渠成,为学生接下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选题;过程;分组;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7-0076-02
一、问题现状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像学科课程一样有教材,许多教师不知该从何下手,活动组织随意安排,对选题指导课通常是应付了事,不会深入研究。因此,选题指导课常常有以下现象发生:
(一)主题选择考虑不当
教师在实施课程时,随意性极强:要么是随便找一个主题让学生研究,要么是对学生的想法听之任之。于是,常出现过大或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选题,活动难以开展;或选题过小,学生不用实践探索研究就能得出结论,活动开展毫无意义。例如《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等选题关注了社会热点,本身是个不错的选题,但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不太适合。因为对毒品和大学生就业问题,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弱,可能还理解不了各方面复杂的社会原因,身边也缺乏研究对象,无从下手调查,更不知道如何定性大学生无法就业的问题。此类选题的活动当然就半途而废,没有了持续开展的可能。
(二)方法指导形同虚设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进行搜集整理资料、设计、交流、表达、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这其中教师的方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让方法指导流于形式,指导只是简单走过场。如当学生提出问题后,很多教師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再聚焦时,只是生硬地帮学生合并、整理、归类,没有教给学生提炼小课题的方法和原则,这样学生在这次活动中虽然得出了小课题,但下次活动时还是不会提炼小课题。
(三)固定分组方式简单
由于小组活动是学科通用的课堂教学形式,因此部分教师在活动组织中,为了方便,就沿用其他学科的分组方式,既没有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也没有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直接按座位分组,固定组员和人数,并且没有考虑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直接分配小组研究任务。
(四)过程评价欠缺考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但相当部分教师认为评价是展示总结阶段的事,选题指导课没有评价什么事,于是在选题指导的环节,也只是一味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没有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语言表达等各种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以至于课结束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依旧一片茫然。
二、原因分析
(一)学科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起步晚,理论指导少,教学的方式方法也还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之中,兼之各地资源差异性大,没有现成拿来即可使用的主题,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自己去寻找活动的主题。因此,教师对主题的把握会有一定的难度,常常要研究一段时间后才能发现主题是否合适。
(二)教师本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受质量考核的影响,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到其他学科,对综合实践活动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因此怠于学习相关的理论,课程研究不深,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型和基本流程缺乏了解。
三、解决策略
“万事开头难”,上好选题指导课,攻克实践性学习的“开头难”,使综合实践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上好选题指导课,教师不妨走好四步曲。
(一)选题——三思而后行
1.让主题源自学生兴趣
兴趣是维系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要使学生对所参与的实践活动有热情,关键在于学生对选题感兴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会得到充分体现,实践活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A教师在中秋节前,让学生围绕中秋节确定一个活动主题。许多学生对月饼特别感兴趣,于是教师在选题指导课上确定了“中秋月饼探秘”主题活动,并生成了许多子课题:“月饼的制作方法”“月饼材料知多少”“广式月饼的魅力”“月饼的广告与促销”等。无论是主题的确定,还是子课题的生成,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选出自己喜欢的研究项目,为后面的活动开展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2.让主题源自各门学科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选择除了从“人与社会”“人与生活”“人与自我”“人与自然”这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加工外,还有更多的课题资源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形成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无缝连接。如B教师在教学完《长城》一文后,就上一节选题指导课,引导学生提出开展以“名胜古迹”为主题的研究活动。学生经过研究讨论,生成了“客家古建筑”这一主题。学生有的选择研究东留乡廊桥,有的选择研究中山镇相公塔,有的选择研究梁山书院。在学科整合中,学生对研究的主题都能进行很好的探究,活动效果显著。
3.让主题源自社会生活
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抓住那些有意义的生活难点、社会热点,去发掘、捕捉,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如C教师教学《错觉》,就是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发生的错觉现象进行了探究,形成了子课题:“产生错觉的原因”“错觉现象种种谈”“错觉研究的历史”“错觉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既满足了挑战的欲望,又享受了成功的喜悦。通过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社会,走入生活,在广袤的社会生活中发现更多关于错觉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错觉问题、探索错觉问题,内化为经验,不断提高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二)过程——重方法指导
1.教给提出问题的方法
在选题指导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在提问时要指导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内容进行丰富与补充、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筛选,力争形成有意义的、可操作的小课题。如,在上“‘3’和‘三’不简单”这节选题指导课时,福建省龙岩市的林夏慧老师引导学生围绕“3”或“三”提出问题,一开始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林老师就提醒学生可以从语文方面去提问,比如:含有“三”字的成语有哪些?也可以从数学方面去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找到了提问题的入口。于是,许多问题出来了:含有“3”的乘法口诀有哪些?名称是三个字的游戏知多少?生活中哪里可见到“3”或“三”…… 这样的方法指导,就让子课题的形成水到渠成,为学生接下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了一个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