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无聊的心理效应及应对策略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聊作为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人们心理和生活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当下一个新兴的研究主题。青少年无聊与其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期访谈邀请俞国良教授介绍有关青少年无聊的心理效应和形成原因,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无聊现象,并根据青少年无聊的类型、特征和影响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和干预措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无聊;消极情绪;青少年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5-0004-04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
  青少年无聊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何妍:俞教授好!身处信息爆炸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将“无聊”一词挂在嘴边,显得无所事事、无精打采,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呈现的是一种不怎么积极的情绪状态。而青少年由于学业负担过重、闲暇时间过少、自主发展兴趣的空间过小,无聊的倾向和程度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无聊的内涵及青少年无聊现象?
  俞国良:无聊又称为无聊症候群或无聊综合征,英文为“boredom”。无聊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独特现象,作为一种情绪状态和一个永恒話题,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被提及。关于无聊的内涵,从词汇学、哲学等不同角度考察会有不同的理解。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无聊的定义也是多样而丰富的,如费舍将其定义为“因个体对当前活动缺乏兴趣并且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巴巴莱特将其界定为“因生活和活动缺少意义而诱发的消极情绪体验”。就科学性和严谨性而言,当下研究中倾向于将无聊界定为因外部刺激的低感知和内生兴趣的匮乏,导致心理需求难以充分满足时所体验到的空虚、茫然、无趣、厌倦、烦闷等不愉悦的复合情绪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无聊并非一味地空虚低落,它同样存在着唤起性,即无聊个体的唤醒水平可能是动态变化的。某种意义上,无聊也有积极一面,如有助于自我反思、预警和保护作用以及激发人类的创造力等,这些特殊含义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
  关于青少年无聊现象,先前有调查发现,12~19岁青少年群体中有51%回答“很容易感到无聊”,而青春期的学生,约有91%~98%的人在某个时候经历过无聊。正因为如此,无聊已成为当下一个新兴的研究主题,众多研究基于心理健康视角展开了系列探讨,发现无聊不仅与焦虑、抑郁、压力、自杀意念等内化问题存在密切关系,还与手机依赖、情绪化进食、认知失败行为、攻击、自杀等外化问题有关。更为可怕的是,研究发现,无聊竟然是人类“折寿”的重要因素,与感觉充实的人相比,倍感无聊的人因心脏病或中风致死的风险高出2.5倍。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和青少年的无聊现象,了解其形成机制和心理效应并给予及时疏导,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何妍:从心理健康视角来看,一般情况下青少年无聊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根据您的研究,青少年无聊有哪些表现形式和类型?
  俞国良:青少年无聊表现为多种形式,按照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归为两大类:一般型无聊和特定型无聊。一般型无聊又称为无聊倾向,用来表示对无聊的易感程度,指相对持久的无聊情绪反应和行为风格,是一种心境,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具有弥散性和稳定性,反映的是青少年对生活本身感到无聊。特定型无聊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感受到的暂时的无聊体验,存在多种亚类别,与青少年有关的主要有学习无聊、休闲无聊、闲暇无聊和关系无聊等。
  除了以上分类外,按照效价和唤醒度又可分为无谓型无聊、神游型无聊、找事型无聊、聒噪型无聊以及无感型无聊。其中无感型无聊是最新发现的一种无聊形式,约有36%的受测学生会体验到这种无聊。该类无聊进一步发展,往往会使青少年产生倦怠感,进而恶化为抑郁感,因而是产生消极影响最大的一种无聊类型。
  何妍:青少年中存在的无聊现象具有哪些突出的特征?
  俞国良:青少年无聊的特点可以从表现特征和发展特征来理解。从表现特征来看,一般突出表现在10个方面。(1)经常觉得没意思,心理空虚,不清楚干什么。(2)希望结交朋友,但关系一般。(3)自我中心化严重,经常有抱怨和消极言谈。
  (4)缺乏责任感和从事活动的激情或动力。(5)物质渴求感强烈,着迷于感官刺激的满足。(6)自信心不足,常因主观因素拒绝成人的建议。(7)投机
  取巧,缺乏深度思维及价值观,精神生活乏味。(8)行为方式简单或退化,话题常与性和暴力有关。(9)对自身缺乏洞察力,常有无力感,成长停滞在童年期。(10)缺乏有意义的休闲及兴趣。
  从发展特征来看,首先是年龄特征,总体而言,从初二年级到高一年级再到高三年级,青少年无聊水平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高一年级最高,高三年级最低。其中男生高一年级无聊水平最高,初二年级和高三年级水平相当,而女生的无聊水平从初二年级到高一年级则呈现出持续下降的特点。其次是年代特征,青少年无聊水平从2008年到2010年无显著变化,之后开始缓慢增加,其中男生的无聊水平自2014年开始上升,女孩的则从2010年开始上升。最后是世代特征,初二年级学生的无聊水平自2008年至2012年无显著变化,之后开始显著上升;高一年级的学生,无聊水平自2008年至2010年无显著变化,之后开始显著上升;高三年级的学生,无聊水平自2008年至2017年一直在显著上升。
  青少年无聊的心理效应与心理后果
  何妍:我们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少年的无聊水平呈现出整体上升的一种态势,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时应该特别关注无聊会有哪些心理效应和心理后果,它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俞国良:青少年无聊本身作为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能够对其自我、情绪、学业、人际和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的其他要素产生破坏作用,从而形成了心理健康的消极情绪辐射效应,导致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具体来讲,无聊会对青少年的“自我”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无聊能够扰乱青少年的自我调控系统,降低其意志控制水平及自我控制能力;无聊可能导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令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水平下降;无聊情绪的弥漫甚至降低青少年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使其思维变得呆板而迟钝,因而在学习和活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认知失败行为。
  无聊还会对青少年的“情绪”产生影响。有研究发现,无聊与焦虑、抑郁和孤独感等心理健康的常见指标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即无聊水平越高的青少年,越容易表现出焦虑、抑郁和孤独感。
  无聊也会对青少年的“学业”产生影响。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无聊会导致其学业适应不良,较为典型的是引发学业拖延行为,以及引发青少年学业倦怠的出现,进而导致逃学和辍学。而学业适应不良又可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恶化产生连锁反应。
  无聊更会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无聊水平较高的青少年不仅脾气暴躁、易发怒、敌意心重、好冲动,还容易表现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等多种形式的攻击行为,从而威胁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无聊还能影响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无聊会催生一系列的非适应性行为,无聊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往往存在两类较为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一类是行为上瘾,如网络成瘾、手机成瘾、游戏成瘾以及社交媒体成瘾等;另一类是物质使用,如对毒品、烟酒等物质使用的明显偏好。
  总之,青少年无聊对整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容小觑,更不容忽视。
  青少年无聊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何妍:了解青少年无聊产生的原因是我们制定科学应对策略的基础,您认为青少年的无聊体验主要和哪些因素有关?
  俞国良:青少年无聊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可能与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也有可能与活动的性质和环境因素有关。从生理特点来看,容易感到无聊的青少年可能与多巴胺水平偏低有关,而多巴胺分泌不足容易使个体在活动过程中难以产生兴奋和刺激的感觉;从心理特点来看,容易感到无聊的青少年往往在人格、情绪和情感上存在易感缺陷。研究发现,具有述情障碍人格特质的青少年在情绪的识别和表达上均存在困难,使其在人际交往中情绪的信号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导致其情感诉求难以满足,因而很难在生活中找到目标和意义,最终陷入无聊的深渊。
  活动性质也会对青少年的无聊产生影响。根据唤醒理论,当注意力没有保持在最佳的唤醒水平时,就会产生无聊。因此,当一项任务太简单导致刺激不足或任务太难导致过度刺激时,都会使刺激水平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阶段不相称,因而容易出现无聊。
  此外,环境因素也可能成为青少年无聊的诱因。研究发现,青少年无聊感的增加与当下互联网普及和数字媒体频繁使用有关。今天数字媒体已经深深融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甚至休闲娱乐中也离不开数字媒体的身影。新异刺激几乎全方位占领了青少年学生的感官,使青少年失去了应对重复、平淡的日常生活的能力,对低水平刺激的容忍度日益降低,令无聊现象越来越凸显。
  何妍:青少年无聊情绪的产生和凸显同时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那么相应的预防、干预、教育等应对措施是否也应主要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来加以考虑?
  俞国良:青少年无聊的预防和干预从内、外两方面因素着手“内外兼治”,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内部因素考虑青少年无聊的应对方法和教育对策,一是要培养青少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和自信不仅代表了青少年重要的心理素质,也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态、风气和面貌。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尊的提升可增强青少年的价值感和自我认同,进而提升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最终减少无聊感。关于自尊培养的方法,可以从引导青少年做恰当的自我提升策略、合理的归因方式及多元的自我评价入手。需要注意的是,培养自尊也要掌握“火候”,要做到不偏不倚,让青少年摆脱自卑感的同时,避免自大和自恋情况的出现,否则对于无聊感的降低无济于事。同时,培养自信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来看,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胜任感。自信心的增强有利于青少年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境,面对各项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多的好奇心以及创造性,并能沉浸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少知觉到无聊情绪。关于自信心的培养,教师和家长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更多成功经历,在经历中收获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以身作则或寻找榜样人物传授成功的经验,对青少年起到激励作用;也可以给予青少年更多言语上的鼓励和鼓舞,让青少年大胆尝试,挑战自我;还可以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通过拓展心理资本和应对资源,也能助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总之,自尊和自信的培养和提升是减少无聊情绪的基础。
  二是要培养青少年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自主性是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对于正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而言尤为宝贵。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只有某一活动或任务由自身意志支配和决定,个体才会产生热情和动力。因此,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满足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求,促进青少年内在动机的形成,从而找到活动的目标和意义,降低无聊感。关于主动性的提升策略,首先,要减少对青少年的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允许青少年在遵纪守法,不越红线的前提下,自主探索,大胆寻求,找到自身的兴趣点并为之付出努力。其次,要提升青少年的个人成长主动性,让青少年在了解自身的亮点、优势和价值的基础上,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付出和努力置于自身的光明前景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征途中。只有“为所应为”,才会减少无聊感的产生。此外,青少年正处于“疾风骤雨”期,自控力还不够成熟,思维方式也存在片面性,这使得青少年很难静下心来审视事物与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总在寻求刺激,却发现做什么事情都可能是三分钟热度,难以摆脱无聊的侵袭。因此,除了自主性外,还可以着力提升青少年的自控力。利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中的冥想策略,帮助青少年掌握调节身心的技巧,提高做事的专注力和情感投入程度,当沉浸体验产生时,无聊情绪便会自动削减。   何妍:从外部因素考虑,作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的三个环境变量,学校、家庭和社区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策略以应对青少年无聊?
  俞国良:从外部因素考虑,一是要建设良好的客观环境。青少年无聊的产生与外部刺激的缺乏有關,在干预和矫正时,应注意打造多彩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由于青少年并未走出象牙塔式的学校生活,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因而校园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应该着力丰富学校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就学校资源而言,应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和解惑之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能够激发青少年的成长动力和探索精神,使其在成长的路上不无聊;还要为青少年建设整洁的课堂环境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以陶冶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就学校教学而言,应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合理搭配教学素材,让教学进程不断匹配青少年的“最近发展区”,因为拔苗助长会挫伤青少年的积极性,因循坐误会扼杀青少年的好奇心,都会导致无聊的产生。除了学校环境的建设外,家庭和社区作为青少年休闲的主要场所,客观环境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家庭可以种植盆栽,豢养萌宠等,为青少年相对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一抹色彩。社区可以量力而行,适当配备室内休闲设施和室外休闲场所和资源,如运动健身室、室外篮球场等,让青少年的天性得以自由展现,也让青春期躁动的心灵有所安放。
  二是要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家庭氛围和学校氛围的建设,其对无聊情绪的削减作用往往比客观环境更大。家庭氛围不同于教养方式,它包括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整体互动模式,不局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模式,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使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减少无聊感的产生。就家庭氛围的建设而言,需要警惕出现忽视型、批评型和冲突型家庭氛围。忽视型家庭氛围下,成员间往往缺乏充分的互动、关心和深入了解,甚至彼此之间存在厌恶的倾向,彼此对于任何一方而言都不是必需的。青少年置身于此,心理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就会感觉生活索然无味。而批评型和冲突型家庭氛围中,成员之间则增加了指责和攻击的频率,会对青少年原本的心理需求产生剥夺,都不利于无聊情绪的控制。
  学校氛围建设对于青少年无聊情绪的预防也大有裨益。学校氛围的建设可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以及良好的校园秩序和纪律等,满足青少年的关系需求,为无聊情绪的缓解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也可以着手减轻青少年的学业压力和学习负担,满足其胜任需求,让青少年在成功和成长的激励中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意义;还可以鼓励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以满足其自主需求,让青少年在自主探索中寻求幸福和价值。总之,只有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减少无聊感。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其他文献
在与当代法国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的作品相遇之后,我撰写了这篇简短的个人反思.本文开始于对他学术轨迹的综述,从他对科学的行动者网络分析,到他的自我批判,再到他后来的工
现代西方伦理学、社会学都从各自理论视角出发对传统的“共同体”进行了满怀追忆色彩的回访,由此构成了“生命共同体”生成的逻辑起点.整体主义站在“整体优先于个体”的立场
女性主义是科技史研究中有价值的视角,此文回顾了作者近年来从女性主义视角进行的一些中国近现代科技社会史研究工作,对这些研究的主题、内容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代孕技术是试管婴儿技术的进一步推进,它的临床应用打开了道德与法律争论的“潘多拉魔盒”.代孕这一特殊的生育方式引发代孕是否促使婴儿商品化的激烈争论.实际上,代孕是否促
摘要:在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社会公众对广大教师心理状况日渐关注的背景下,采用调查、资料收集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当前许多高中教师表现出以情绪枯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为核心症状的职业倦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升学率和学生成绩的片面追求,繁重、琐碎的工作,学生管理的挑战,精细的考核和竞争的文化是目前高中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压力源。其背后根本性的影响因素是社会的高要求、家长的殷切期望、复杂的学生心理
真相时代科学的典范——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关于时空的观念存在冲突,在试图结合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量子引力理论构建中,最关键也最为困难的就是对时空的处理.文章
面临全球环境失衡的危机,拉图尔提倡依据技术“客体”和行动者网络进行思考.他还倡导“对称性外交”,这一概念强调在谈判中人与非人行动者的平等.然而,对于拉图尔的哲学是否
2019年9月7-8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哲学系承办,浙江学刊协办的第十九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杭州召开.委员会从三百多篇论文及摘要中
期刊
格雷欣学院作为近代早期英国的科学活动中心,在英国科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格雷欣学院的教育活动自成立以来便受到英国社会的持续关注,与此相关的史学作品也随之出现,其中以18
电子游戏的新奇性深远地影响了身体在空间中的自我意识与“在场”意识.本文主要运用“体验抽样方法”(ESM),探讨新媒体技术中介下的电子游戏赛博空间中的自我是如何被形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