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盛开在祖国的心脏

来源 :党的生活·青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hi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8月18日至27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的32名学生满怀憧憬,第一次离开家乡,远赴首都北京,参加求是杂志社举办的“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是献给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一份厚礼。32朵格桑花绽放首都北京,是对中央会议精神一次鲜活生动的“青海表达”。
  这次“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是求是杂志社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部署要求最到位、最有力的善意之举,是凝聚人心的生动实践。体现了求是杂志社全体同志对青海藏区发展的关怀,对藏区孩子的关爱,对藏区教育的关注。省委书记骆惠宁高度重视,专门作出批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西明亲自安排部署,全程指导,出席活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玉树州、杂多县按张西明部长要求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了活动的圆满、顺利。
  短短的十天,32名孩子带着藏区孩子们的“眼睛和翅膀”走进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活动内容丰富,教育意义深远。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感受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各民族团结和睦大家庭的温暖。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是推进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有益典范,更是深度展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好”的有效载体,必将在青海藏区激发出蓬勃向上的强大力量。
  本刊特邀求是杂志社同志撰写此文,向为本次活动付出辛劳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文/许籍尹)
  在刚刚召开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西藏和四省藏区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各族干部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团结,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藏区工作一以贯之的深切关怀,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保证藏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思想指引下,在求是杂志社的精心组织下,8月中下旬,来自青海杂多的32名中学生带着家乡人民的期待,在北京参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三热爱”教育活动。
  十天的时间里,杂多师生在求是人的带领下,参观了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重要纪念场所,游览了长城、国家博物馆、雍和宫等中华历史文化名胜,接触到中国科技新馆、水立方、鸟巢等当代北京的纪念场馆,走进著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
  十天的时间里,孩子们将知识、振奋与感动装进了人生的行囊,牢固地树立起爱党爱国、学习创业、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成为推动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中坚力量。十天时间固然非常短暂,但十天的经历会成为孩子们一生的财富。
  十天的时间里,孩子们受到了求是人最热情的接待,感受到了求是叔叔阿姨给予的亲人般的温暖。他们也将微笑、欢歌和舞姿留在了祖国的首都,定格在求是人的心畔。期待孩子们将北京的所观所听、所思所感,将求是人的期待与祝福,将美好的一幕一幕,带回青海,带回玉树,带回杂多,让“三热爱”的种子在高原开花、结果!


  辉煌历程震撼心灵
  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8月18日欢迎仪式结束后,杂多师生首先参观了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为什么叫红楼呢?是因为它是红色的吗?”赞三巴毛同学问道。“是的,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对。”讲解员告诉同学们,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是建立在原北京大学红楼旧址上的纪念馆。因建筑的主体用红砖建成,故人们称之为“红楼”。北大红楼建于1918年,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北大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曾在这里办公;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鲁迅在这里讲授中国小说史;毛泽东在这里开始走向马克思主义道路……当这些平时只能通过读书了解的历史与文化走到眼前、触手可及时,同学们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通过影视片与座谈会以及纪念馆领导的赠书,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红楼,了解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中的重要一页。在红楼厚重的历史中,不仅有知识的给养,更有信仰的熏陶。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一曲《北京的金山上》道出了藏族同胞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才仁扎登同学来到北京最想去的就是毛主席纪念堂。这样一个愿望牵动着求是杂志社叔叔阿姨的心。8月19日,杂多师生在杂志社人员陪伴下来到天安门广场,看见毛主席纪念堂门前排着长长的参观队伍。在得知瞻仰愿望可能因故无法实现时,杂志社秘书长刘彦华等人迅速联系毛主席纪念堂负责人,并说明了原由。听说是玉树杂多的孩子想圆一份“缅怀”梦,纪念堂当即开通了绿色通道。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纪念堂,在汉白玉雕塑的毛泽东坐像前,深鞠三个躬,随后到瞻仰厅瞻仰毛主席的遗容。才仁扎登同学掩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成来曲培同学也兴奋地说:“看到我一直敬仰的毛主席,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愿望实现了,太高兴了。”从孩子们敬仰毛主席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的火种。

  一幅幅满载历史沧桑的图片,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一件件珍贵的历史实物……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的展出品,把孩子们带回到中华文明尤其是近代以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今天参观的《复兴之路》展览,里面很多内容,我们在历史课上都学习过,今天我重温了这段激励自己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历史。”成来尼玛同学动情地说道。才尕同学很认真地补充道,“以前在课本上学到的历史都是平面的,今天那些死记硬背的历史‘活’了过来,异常清晰,特别立体。”在参观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和讲解员互动。“你们谁知道,中国梦是谁提出来的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习近平爷爷。讲解员告诉大家,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同学们恍然大悟。除了厚重的历史,展厅内模拟青藏铁路体验区,把孩子们带回了美丽的青海湖,牛羊欢腾的大草原,让身在北京的他们,体会到家乡带给他们的喜悦与自豪。一张关于家乡玉树地震的照片更是引起了杂多师生的关注。照片是战士们在抗震救灾时英勇顽强的写照。两个多小时的参观让孩子们感受极深,启发极大。结措同学感叹道,“我们的国家原来是这么强大,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繁荣,真的不容易。”索南巴毛同学说道,“我们要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党和祖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伟大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这不仅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谆谆教导,更是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中心,见证了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辉煌历程。“复兴之路”所展示的五千年的文明史、百年的革命史、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史,深深地震撼着杂多师生的心灵。在加深对党史国史了解的基础上,杂多师生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党九十多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中所展示出的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更坚定了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
  文化家园滋润心田
  传统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丰富与发展、创新与沉淀,塑造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家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对青少年来说,感受传统文化之博、了解传统文化之美,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为杂多的孩子们感受中国文化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故宫、长城、雍和宫、圆明园……这些名胜古迹不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如源头活水一般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来自雪域高原的孩子们对古代中原皇家文化是陌生的。故宫对他们来说,既神秘又迷人。沿着故宫的中轴线进入太和殿,孩子们立刻被那高大的宫殿、气派的雕饰所震撼。虽然盛夏的午后天气炎热,但是孩子们依然兴致不减,不仅专注地观看,而且认真地记录。“我要当同学的眼睛和耳朵,把我看到的和听到的都让他们知道。”在这朴实而感人的愿望中,我们看到了藏族孩子的善良与博爱。他们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要把首都的文化气息带回雪域高原,让更多的孩子分享。故宫之行,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中华文化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颗种子将生根发芽,成为他们不断学习中华文化、加强自身修养的动力,让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绵延流长。
  不到长城非好汉,登上万里长城是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杂多的孩子们也不例外。爬长城已是孩子们北京之旅的后半程,但一到长城脚下,他们就兴奋地摩拳擦掌。庄严的八达岭长城上人山人海,但孩子们都保持着高度的集体感,没有一个人掉队。即使有一位女生因为晕氧导致身体不适而行动困难时,孩子们也没有撇下她往前走,而是寸步不离地守着她,一边安慰一边扶着她慢慢地恢复,直到下山。在长城上,孩子们不仅领略了它的雄伟壮丽,更加体会到了中国文化中万众一心、不畏艰苦的民族精神。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孩子们“众志成城”、互相扶持、共度难关的共济精神,看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
  雍和宫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文化景观,也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从康熙皇帝到乾隆皇帝,从草原藏文化到庄严的皇家文化,通过导游的讲解,同学们体会到了藏传佛教的高深和博大。在雍和宫里,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导游讲述的有关藏传佛教的故事,深为其中的知识与文化气息所折服。尤其是雍和宫美丽的唐卡更是让藏族的孩子们倍感亲切,使他们仿佛回到了家乡。男孩江松说,“今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的确,雍和宫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存在,一边连接着神秘的雪域高原,一边连接着厚重的中原大地。它既是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的写照,也是汉藏民族血肉相连的纽带。在这里,汉藏两族的同胞心连得更紧,文化打通了彼此的界限,大家感受到了共同的精神家园。
  与故宫、长城等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胜古迹相比,圆明园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美丽传说。在圆明园观看纪录片时,孩子们被影片中美轮美奂的园林风景深深地吸引。但是影像与史书中的人间仙境、万园之园,如今却是一片片满目荒凉。在圆明园遗址里,荒凉的断壁残垣、寂寥的虫鸣草动,对每个人的内心都形成了强烈的震撼,几个孩子甚至流下了热泪。一个男孩抚摸着大水法遗址荒凉的石壁说,“我长大了要好好保卫祖国。”这简短朴实的几个字掷地有声,透射出令人振奋的力量。圆明园的悲哀是清政府时期国力贫瘠而遭遇国难的真实写照。透过圆明园遗址,杂多同学们亲身感受到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唯有祖国繁荣富强,才能更好地保卫我们共同的文化家园。保卫祖国,传承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永远是祖国的希望。从这些藏族孩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民族团结奋进的希望,感受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实力量。   教育励志鼓舞人心
  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在多年的帮扶实践中,求是杂志社始终发挥杂志社联系面广的优势,关注杂多的教育事业。近年来,在认真总结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杂志社更是逐步把帮扶重点放在帮助杂多县发展基础教育上,努力将教育扶贫工作做成一项民心工程。在此次“三热爱”教育活动中,杂多师生专程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三所高校参观学习,亲身感受最高学府的校容校貌、文化氛围,近距离与清华、北大、中央美院的学子接触。通过对校史馆和学生作品展览集的参观,杂多师生体会到北京大学“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家国情怀,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以及“行胜于言”的校风。一天的访问行程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教育可以改变自身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更加坚定地将个人成才与家乡建设、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在北京大学为孩子们讲解的研究生宋文轩与青海玉树感情颇深。他不久前刚从玉树巴塘支教回来。宋文轩说,这32名孩子对他而言不是客人,而是亲人,他希望能有更多的藏区孩子到北大来看一看,激励自己树立远大的梦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杂多的孩子拿着北大的录取通知书走进北大的校门。参观完北大后,杂多学生俄加非常激动地说:“能够代表家乡的学生来到北京,参观北京大学,我觉得特别幸运。北大校园很大很美,图书馆既现代又温馨。刚才看到这里的哥哥姐姐们都在认真看书,特别触动我,回去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像哥哥姐姐们看齐,争取以后也成为北大的一员。”
  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贾曦在与杂多师生交流时说道,“清华大学与青海非常有渊源!”原来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有着对口援建关系,每年都有20名青海学子走进清华大学的校门。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也在西宁湟中进行支教。来自玉树的抗震小英雄尕玛朋措刚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现已回到家乡玉树工作。在体会清华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校园文化及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的过程中,杂多学生们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及对自己家乡的感情更加深厚。“清华大学给了我自信和勇气!”参观后,布沙索南尕总动情地说,回去以后,我要加倍努力学习,有朝一日走进清华大学,把我的家乡建设得更美丽。
  来中央美术学院参观也是杂多32名学生心中的愿望。求是杂志社的工作人员知道后,积极与中央美术学院进行对接,促成了此次美院之旅。参展的美院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牢牢地吸引着同学们的眼球。然沙永尕说:“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绘画,今天参观的这个展览棒极了,这是我第一次走进美术馆。回到家乡,我也要用我的心、我的笔,向全世界展示杂多的山川之美,展示热情好客的杂多人之美,展示我们幸福生活之美,表达自己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深深的热爱。”
  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参观完三所高校之后,格东达杰郑重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翅膀,回去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出一双装满知识、充满智慧的大翅膀。”
  精诚团结凝聚爱心
  为了杂多师生访问活动的顺利进行,求是杂志社全员参与,从社长、总编辑、副总编与秘书长,到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工作人员,再到2015年新入社的新职工,都加入到了接待杂多师生访京团的队伍中,竭尽全力办好这次杂多师生“三热爱”教育活动。
  “一次求是行,一生求是情”,在8月27日举行的“三热爱”教育座谈会暨访京团欢送会上,全程陪同访京团的杂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泽云说出了杂多师生的心声。欢送会上,杂多访京团的学生们流下了感激的泪水。一位很小就失去母亲的孩子说,她在这次活动中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在这里,她和其他孩子一样感到了温暖与幸福。孩子们在发言时几度哽咽,也许言语已经难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情,唯有来自高原的高亢歌声,才足以诉说他们的依恋、不舍与祝愿。此时此刻,如果说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之外还有一个热爱,那一定是对求是人、对求是精神的热爱。
  李捷社长在欢送会上说,这是短暂的十天,更是美好的十天、难忘的十天。希望美好的回忆能伴随着杂多师生回到家乡,使杂多发展得更好,更加美丽。扶贫先扶智,扶智先立志。此次教育活动使杂多的孩子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而立雄心、树大志、成大才,将来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亲戚越走越亲”,求是杂志社会继续努力,让杂多的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有更多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改变杂多县贫穷落后的面貌。


  求是与杂多永远心连心、手牵手。杂多“三热爱”教育访京团的孩子们就是高原的天使,连接着杂多百姓与求是人的心;是盛开在祖国心脏的格桑花,书写着民族团结的美丽篇章;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誓让家乡与祖国更加美好!我们祝愿孩子茁壮成长,祝愿杂多繁荣发展,祝愿藏区同胞与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地久绵长,早日与全国人民一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其他文献
9月4日,我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座谈会在西宁召开。省委书记骆惠宁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要永远铭记先烈抗日功绩,积极推进和平正义事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坚定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努力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创造无愧于先辈、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成就。  会议学习贯彻习
期刊
唱响青海和谐发展“好声音”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北京《支部生活》副社长龙安饱含深情地说,大美青海地域辽阔、山川壮丽,历史悠久、文化多元,风俗淳朴、人民可爱。一路走来,时间虽短,但感受颇深,尤其是采访北京对口支援玉树建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新玉树焕发出新的容颜,迸发出新的活力,为世人所震撼,我们理所应当为青海发展鼓与呼。他说,此次调研深刻体会到了在高原的三个“不易”:一是藏区干部工作生活之不易。
期刊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承受着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抗争的怒吼!回顾“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长城抗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看到了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暴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中流砥柱作用,也看到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国民党有志之士的英勇无畏,更体味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巨大感召力。  青史如鉴!从
期刊
在玉树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临危不惧、勇往直前、舍生忘死、感人至深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谱写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弘扬了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旋律,展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形成和展示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伟大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诞生在抗震救灾的战斗之中,在灾后重建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期刊
提前整体脱贫的重大意义  省委政研室张继宗  加快整体脱贫步伐战略部署,充分彰显了全省与贫困决战、向着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坚强决心。  提前整体脱贫,事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青海的成功实践。从我省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是“贫困问题”。存在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与社会力量参与不够、集中连片贫困与点状分布贫困、区域开发力度不小与减贫效果不突出扶贫成效充分显现与巩固提高跟进不够的并存现象。解决好这些
期刊
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  习近平强调,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习近平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
期刊
豺狼进犯,  万众齐驱赶。  烽火硝烟浴血战,  多少英雄赴难!  军民血肉长城,  传扬胜利歌声。  铭记抗倭历史,  梦圆华夏龙腾。
期刊
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核心区,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县”。这里保留着较为原始的游牧文化,还有不被人熟知的嘎嘉洛文化流传至今,环保英雄索南达杰的事迹在这片草原上广为传颂。近年来,治多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文明县城、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社区、文明单位“五大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区域共建、城乡共建、军警民共建,全县群众性精神
期刊
有人说,纪录片的制作者都是疯子。读完《离天最近的生灵》这本书,我对这句话多了几分更为深刻的认同。要知道,拍纪录片,比制作一般的影视剧都要艰难,甚至艰难几倍、几十倍。因为你没有剧本,没有演员,没有摄影棚,甚至连可供拍摄的场地、条件都不具备。无论高温、严寒,无论险峰、激流,无论白天、黑夜,为了抢一个镜头,都必须随时待命、耐心等待。有时要等上一夜、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有些镜头,一旦错过,可能再也没有
期刊
骆惠宁与化隆县干部群众共度新年  除夕一大早,省委书记骆惠宁带着浓浓深情前往化隆回族自治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和坚守岗位的干部,与大家共度新年。  宁静安详的小山村散发着新春的气息。走进查甫乡查一村73岁的张发荣老人家中,骆惠宁拉着他的手嘘寒问暖,来到屋中打开面柜、冰箱,看看年货准备得怎么样,详细了解一家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他鼓励老人的儿子学门手艺,提高务工收入,早日脱贫致富。五保户老人角巴措在当地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