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双需求”的中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su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珠江西岸的新增长极,其五金制造业、不锈钢厨具、卫浴设备加工等产业在区域优势下为珠三角西部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江门创造2025》提出,要强化内生源动力,打造华南地区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地。模具产业在江门地区工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模具企业制造智能化、精密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模具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技能人才的教育领域,承担着培养包括一线技术工人在内的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然而,当前江门地区各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却不尽人意。因为中职学校软硬件条件的限制,致使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近年来,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滞后于模具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行业出现人才的结构性短缺。中职学校模具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亟待改革。笔者以江门市部分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职学校及模具制造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在梳理当前人才培养困境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与社会需求发展变化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职模具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生源分析
   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模具工业快速发展新时期,制造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增加,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技工荒”现象。与之相违的是近几年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招生情况的不尽人意。
   至2018年,江门市区开设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中职学校有4所,但是各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招生人数普遍都有减少的现象。以江门一职为例,最近3年模具专业招生人数逐年递减,特别是2018年同比下降了15%,2019年甚至下降了2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年爆满的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招生情况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中职学生相对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对未来没有规划,再加上中职学校没有重修和留级制度,学生得过且过的心态趋重。根据笔者设计并进行的“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以下简称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选择所读专业的依据”中,遵从学生自己“个人兴趣爱好”的仅占13%,在所有选项中占比最少,更多的是为了未来就业考虑或听从家长安排。只有部分学生是因为父母或亲戚从事模具相关行业,对模具有较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模具专业知之甚少。
   另外,在学习模具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时要求有一定的空间思维,学习“极限配合”时还经常需要计算,对于文化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且学生缺乏学习的毅力。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图2),有24%的学生是因为基础差而听不懂,近10%的学生认为课程难以理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教学实践观察,学习能力较差的
  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学习的比例在中职三年里基本是逐年下降的。除此之外,还有绝对数量上的流失,最严重的一届模具专业学生入校时有52人,到毕业时只剩39人,流失率高达25%。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模具专业需要考取模具钳工证书,而锯削、锉削、錾削等手工操作对于00后年轻人来说“又脏又累”。因此,传统加工制造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经远不及配送外卖、快递等服务行业。
   (二)企业岗位需求
   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CAD/CAM/CAE等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模具行业广泛应用,数控加工水平日益提高,对模具专业学生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模具企业对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群要求如图3所示。但是笔者通过跟踪调查本校近几年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对江门本地模具制造企业的调研了解到,大多数企业为中职毕业生安排的岗位只是模具制造加工所需的机床操作工。究其原因,由于中职学校实训设备、经费和师资的限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满足模具企业基本的车削和铣削(包括数控车、铣削)加工岗位的需求,而模具线切割和电火花等特种加工制造岗位以及模具的调试、维修等岗位仍无法达到要求。
   模具行业是需要经验积累的,需要有理论基础,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于刚刚入行的初学者来说是枯燥和艰苦的,经常会半途而废,而且相对来说制造业成本高、利润低,模具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也不高,这也是导致模具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的原因。
   (三)学生就业需求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模具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看好的比例只有41.2%。据统计(图4),在江门一职模具专业近三届毕业生中,17届从事机械相关工作的就业对口率为41.3%;18届只有2名(4.76%)在校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选择做模具工学徒,另有8人做了和机械相关的操作工或装配工,就业对口率为33.3%;19届从事和机械相关工作的就业对口率为31.3%,而本地就业率则连续3年都达到90%以上。
   就業对口率近三年逐年小幅下降的现象显示,“毕业即改行”已成为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势。究其原因,新一代年轻人崇尚时间自由,很多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忍受不了单调枯燥的工厂环境。同时,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喜欢从事灵活度较高的新兴服务行业。根据江门市教育局统计数据,2019年江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分布于第三产业的比例高达71.89%(第一、二产业分别为2.30%、25.81%)。
   为了检验各年对口就业率数据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表1利用14级与15、16级的数据进行了均值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07,即该均值检验在9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15、16级与14级的对口就业率有显著区别,且t统计量为-9,为负值,表明与14级相比,15、16级的对口就业率更低。
   上述描述性统计与假设检验为近年模具专业就业情况愈趋严重的事实提供了数据支持。不容乐观的对口就业情况一定程度反推了生源质量不高、就读意愿低的现象。    二、中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策略探讨
   (一)恢复学习自信,培育工匠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精神,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应该是要恢复学生学习自信,培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进一步形成工匠精神所需的职业素养。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的差异,具体可以采用表2的方法达到“分层培养,精准育人”的培养目标,提升学生自信;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一些学生喜欢的现场教学或实物教学法,使学生聚焦于学习,培养其学习模具的兴趣。
   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和实践者,其核心在于“匠心”的培育。在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初始就应该引导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通过技能实训来培养踏实肯干的精神,慢慢树立匠心和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素养,以满足模具企业用人需求。
  (二)推进“三教”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专业培养模式
   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传统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和就业双向遇冷;同时,模具行业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制造设备趋于智能化和精密化。在此背景下,中职教育必须不断深化“三教改革”,紧跟模具行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与企业岗位紧密联系。
   针对学生学习能力高低不一、学习目标不尽相同的情况,在学生入校后,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有侧重地选择课程,满足学生升学或就业的不同需求。对于不需要升学的学生,基础学科的学习能满足基本应用即可,在教学中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使其成长为拥有职业能力的健全人才;对于准备继续升学的学生,则重点教學基础学科,为以后的高职学习打好基础。
   同时,课程体系的安排要适应新时代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图5),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实践构建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过程,完成由入门→学会→熟练→精通专业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
   为满足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需求,模具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以“能力为本位”,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迁移能力为重点。具体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精密化观念,运用CAD/CAM信息技术的能力,增设3D打印和工业机器人等新兴课程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制造的新需求。针对现有教学设备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采用模具仿真教学系统,虚实结合,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对于实践性强的模具专业教学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三)深化校企合作、协同发展,提升育人精准度
  中职教育要紧跟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动向,实时听取企业反馈,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及时调整教育模式,才能保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具体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
   (1)校企合作把专业建到产业链,把教学放到生产一线,采用订单班培养合作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供应基地,真正做到共建共享,融合发展。
   (2)学习新型学徒制经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纳入教学内容,同时加强学生的实习和实训。
   (3)每学期组织学生到模具企业参观实习或见习,使学生了解模具生产流程,常用模具生产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模具装配和调试能力,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4)通过订单式定岗培训,积极让学生参加企业实践,学生通过短期实习、企业授课、跟岗实践等多种模式,按照“学生→学徒→员工”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模具制造业急需的技能人才。
   (5)模具专业教师通过与企业工程师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和企业产品精准对接,通过“真实的工作情境、典型的工作任务、精准的岗位体验”,真正做到工学结合,提升育人精准度,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结语
   本文从江门市部分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学生生源及就业情况、模具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中职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恢复学生学习自信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突破口,基于学生和企业双需求,从“三教改革”、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为促进模具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VR的模具仿真系统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GDZZJG2020399)。]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其他文献
期刊
一、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认同法律、尊崇法律,这就离不开有力有效的宣传教育
期刊
2019年10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关于公布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的通知》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3项聚焦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正式向社会发布。《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在这背景之下,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存在着较强的客观必要性与现实意
期刊
一、卓越幼儿教师培养之“双导师制”的内涵   幼儿教师培养中的“双导师制”是指为幼师培养院校的学生配备两类导师:校内学业导师和幼儿园实践导师。校内学业导师侧重学业规划、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的指导;实践导师侧重保教实践引领,为学生参与保教实践提供指导。校内导师与幼儿园导师分工协作,培养和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齐头并进。   二、卓越幼儿教师培养之“双导师制”的意义   (一)理论意
期刊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業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育部等三部委办公厅紧接着印发了《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催化下快速启动。一方面,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学历证书的作用,夯实学生可持
期刊
调研发现,学生的情绪问题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所以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不是小事。学生有不良情绪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种情绪,都不会凭空出现;每一种情绪的背后,可能都藏着你的某个心理需求。只有知道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理需要,我们才有可能去采取一些更有效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   如果情绪过于低落,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学生出现情绪低落的时候,对学习没有任何的期望,对自己今后的生活没有明确
期刊
一、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一)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该方案总体目标强调: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期刊
一、研究意义   (一)德育创新:紧密思政课程与专业培养,建立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机制   扩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渠道,解决职业生涯课程“难建”、资源“难用”、质量“难控”、信息“难新”的问题,建立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机制,创新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和教育路径,形成校内外教育合力,才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分阶段的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增强学校德育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行业促进: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