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阐述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 战略以来,“三农”工作作为全党的工作重点,也成为各地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区响应国家政策,相继推出系列措施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有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农户创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不到一年,我国已有约7000万人加入到农村创业当中,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乡村振兴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创业自然是改善乡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但创业的过程却是举步维艰,前期兴致高涨,中后期发展疲软,融资渠道不足,创业资金高昂等基本的问题日益突出,拓宽融资渠道需要政府和专业金融机构的支持,作为影响农户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样也影响乡村振兴的发展。农商行作为“三农”融资渠道的主力,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中心,对当地的经济有较大影响力。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香饽饽”,纷纷将重心转移到农村,对农商行的市场份额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探索农商行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有效模式势在必行。而“整村授信”模式是农商行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一大机遇和挑战,探索“整村授信”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对农商行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整村授信”模式作为普惠金融的新模式,是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发展的产物。“整村授信”是采用授信额度预审批和零售业务批量做的形式,授信额度预审批是指以“村”作为一个区域概念,即以一个行政村或者一个企事业机关为单位,通过多种信息化平台,如农商行自有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掌上银行等金融信息平台等,全方位了解客户的基本信息情况,包括信用状况、家庭生产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等,建立农村农户数据库,进而为客户确立初步授信额度,客户可以利用自己的预授信额度,更加方便快捷地用信,及时获得资金需求。零售业务批量做是指银行客户经理通过交叉销售实现批量目标客户的获得,进行零售业务批量做,精细化的开拓农村县域市场,旨在做到综合服务送上门、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的方式,让客户享受普惠金融的雨露甘霖。
二、“整村授信”模式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意义
(一)“整村授信”模式是坚守地方经济金融的创新普惠模式
农村和城市金融二元结构是我国金融发展的突出问题,城市资源的充足性,以及获得资源的便捷性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自己的主要业务市场放在城市。长期以来,村镇、农村地区的市场开拓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解决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迫在眉睫。自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市场重心出现了倾斜,资金规模大、产品线丰富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可以利用其优势,采取低利率、高额度等措施快速吸引农户,抢占农户市场份额;再者,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强势来袭,农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解决融资问题。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农商行虽作为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力量,具有熟悉当地经济情况的优势,是当地经济的“活水源头”,但却存在着规模小、产品单一等问题,面对各方的压力,寻找维持和发展自身作为地方经济金融主体的地位的新模式任重而道远。“整村授信”模式是普惠金融的一大创新模式。改变以往按部就班的审批模式,采用预授信模式,提前给予农村农户备用金额度,让农村农户创业融资更加便捷,该模式对于坚守地方经济金融主体地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二)“整村授信”模式是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新模式
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是贷款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村出现“融资难”的一个重要症结就是出现部分农村信用环境差、不良贷款难收、企业和农户逃避银行债务等问题。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是解决农村农户以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对农村金融机构、当地经济环境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可减轻农村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解决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带来的经营风险,同时也加强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信用环境的改善,农村金融机构放心放贷,可使当地经济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可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离不开良好信用环境的支撑,不仅可以吸引当地农村金融机构的投资贷款,也能为当地招商引资营造良好信用氛围。“整村授信”模式是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有效手段,采取信息采集和整理,对农村农户进行授信额度的预审批,额度因人而异,良好征信情况获得较高的预授信额度,信用不足审批获得较低的额度,以一个“村”为单位,村民的信用直接影响整个“村”的预授信额度,这对提升村民的信用意识发挥着明显的作用,而村民信用意识的提高可极大地促进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三)“整村授信”模式是重塑农村信贷流程的新模式
传统的信贷流程采用多层审批、领导负责的形式。首先由支行客户经理确定贷款项目后发起信贷业务,支行进行摸底审核,再交由上级分行部门审批,权限外的项目再上报总行部门,整个流程存在一定弊端。一方面,审批流程繁琐,審批效率低下。虽然逐层审批的流程制度本意是为了严格把控风险,起到审批部门与信贷经理相互制约的作用,但耗费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制度,并没起到实质性作用,审批部门未进行深入调查和风险把控,只是走过场,形成与客户经理的项目调查报告几乎一致的结果,最终导致传统繁琐的信贷流程成为降低审批效率的环节。另一方面,审批人员缺乏专业性。传统的信贷审批成员一般由各个部门的领导担当,这就导致了在专业性、独立性和效率性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专业性上,由部门领导担任的审批人,一般是在管理日常繁琐的事务之余再来对项目进行审核,很难提出专业性意见;在独立性上,隶属于不同部门的领导在项目投票上缺乏公平性和客观性;在效率性上,项目通过与决议签发都需要领导签字确认,等待签字过程严重影响信贷审批的流程进度。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国有银行和部分先进股份制银行对传统的信贷流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多数还是沿用了传统的信贷审批流程制度。由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和信贷对象与国有银行存在一定差异,照搬国有银行的信贷流程改革势必存在不合理性。作为适用农村信贷的新模式,发展“整村授信”是重塑农村信贷流程的新模式,通过客户经理对一个“村”进行客户信息收集,批量推广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而为之提供有效合理的授信额度,从传统地对被动获得项目进行逐层审批,转变为主动寻找客户,主动管理信用。可见,“整村授信”模式是探索农商行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有效举措。 三、“整村授信”模式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人是第一生产力。农商行要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当前,农商行信贷队伍建设与业务规模呈现不相匹配的矛盾局面,农商行日益扩大的业务规模,而信贷队伍建设不足,严重滞后。首先是普惠信贷人员缺乏。与大额信贷不同的是,“整村授信”需要涉及大量户数的授信调查工作,即使单个金额少,但也需要农商行投入大量人力成本,目前从农商行人力情况来看,去基层走访调查的客户经理缺乏,很难达到整村信用管理的合格标准;再者是客户经理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整个授信工作需要调查包括整个村的村民基本信用情况,可能涉及各个行业,客户经理对行业的了解决定了调查结果的专业性和真实性,目前一些客户经理业务能力不够扎实,对各个行业的经济情况和具体特征缺乏实际的了解,缺乏对客户质量和风险的识别能力,另外也存在部门客户经理“唯业绩论”,未做到尽职调查,甚至隐藏存在的风险,以上各种情况都提高了农商行信贷的坏账率,导致部分贷款无法追回而造成损失。
(二)制度机制有待完善
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是“整村授信”模式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中的有力屏障。目前,我国农商行仍存在机制完善的诸多问题。第一,思想认识不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目前大部分农商行仍未形成重视信用管理的意识,农商行由于业务规模小、利润获得渠道欠缺等现实原因,可能会采取降低信贷标准、降低客户信用等级的措施来促进贷款业务的发展,着眼于短期收入、利润的提高,轻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会导致后续一系列的信贷风险、信贷坏账等。第二,信用管理制度待完善。信用管理部门的缺乏,信用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缺乏联系,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不完善,是导致坏账产生的关键原因。第三,信息管理机制待完善。“整村授信”模式的前期准备需要进行大量的客户信息收集和整理,目前对授信额起到关键参考作用的收入和支出信息是大多数信用平台所缺乏的,导致对农户的信用状况了解不清晰、农户的信用等级难以确定。第四,保障机制待完善。对于自负盈亏的地方性股份制农商行来说,虽然在“整村授信”模式的提出之后,指出了农商行信贷改革的一条新路,但是仍然缺乏相关的政策保障及持续性的政策支持,风险自担也就造成了农商行惜贷不贷的情况。第五,考核机制待完善。不仅政策保障不到位,关于农商行的资金扶持同样未实施到位,政府部门对普惠金融机构未形成系统的赏罚奖惩制度,这也挫伤了“整村授信”模式推行的积极性。
四、“整村授信”模式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应用对策
(一)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时下功夫。在數量上,要扩大整村授信的工作队伍,从而减轻客户经理的工作压力,一方面,可以通过从大学生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员工进行队伍补充,实行员工岗位轮岗培训机制,让他们到各个岗位学习锻炼,以此扩充信贷队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内部转型进行队伍扩充,进行网点改革,引导内勤人员向营销岗位转型,同时可以提高客户经理工资待遇以及增加晋升提拔的机会,以此提高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也需要考虑每个信贷环节客户经理数量的合理分配,适配信贷人员数量和年龄结构,以促进整村授信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质量上,一方面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性,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对客户经理在推行“整村授信”模式中的制度规程、操作规范、信息化系统操作等进行培训辅导,让其更加顺利地开展和处理日常授信放贷,对客户经理的信贷、法律、金融等基础知识进行规范培训辅导,让其更加高效准确地进行信贷等级评级、风险管控等工作;另一方面也需提高客户经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施多元激励、差异化薪酬、等级化管理、尽职免责等手段,激励客户经理有能力干、有意愿干、有动力干,从而提高客户经理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职业认同感、企业归属感。
(二)完善制度机制建设,简化贷款流程程序
为促进“整村授信”模式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顺利推进,首先需要有相关制度的支撑。完善信用管理机制、信息管理机制、服务保障机制、考核机制等,深入贯彻到“整村授信”模式在农商行的推行工作中。同时,需要简化贷款流程程序,让业务办理“最多跑一次”。一方面农商行要借助自身点多、面广、群众基础扎实的优势,开展普惠金融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优化贷款办理手续,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客户信息采集、授信额度预审批、客户贷款项目受理、贷款流程线上审批、客户线上还贷等功能。
(三)弘扬“背包精神”,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教育
弘扬“背包精神”,身体力行地深入农村,对农户进行宣传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整村授信”模式的应用。农商行要坚持深入到中小微企业内部、农村以及农民家庭内部,一户不落地全面宣传“整村授信”模式和普惠金融,从思想上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解决产生坏账风险的思想根源。另外,在开展硬宣传的同时实行软宣传,通过信贷资金支持农村教育等公益举措,提高宣传力度。
五、结语
为响应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发挥农商行在金融领域的主力军作用,探索“整村授信”模式的应用十分必要。需要在人员上加强信贷队伍建设,在制度上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在思想上加大宣传教育,农商行才得以坚守地方经济金融地位,农村信用环境才得以改善,农村信贷流程才得以重塑,最终帮助农民走出“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一条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1]林荣朋.数字化整村授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J].中国农村金融,2021(4):96-97.
[2]李书娜.卜娣娣.整村授信活水来 乡村振兴展新颜[J].中国农村金融,2021(3):38-39.
[3]杨曦.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探索与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17(6):114-115.
[4]赵业馨.葛晶蒙.黄林芳.试析供销合作社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作用——以芜湖市为例[J].山西农经,2019(20):69-70.
[5]潘永生.做实“整村授信” 为乡村繁荣添动能[J].中国农村金融,2019(4):80-81.
作者系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生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 战略以来,“三农”工作作为全党的工作重点,也成为各地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区响应国家政策,相继推出系列措施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有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农户创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不到一年,我国已有约7000万人加入到农村创业当中,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乡村振兴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创业自然是改善乡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但创业的过程却是举步维艰,前期兴致高涨,中后期发展疲软,融资渠道不足,创业资金高昂等基本的问题日益突出,拓宽融资渠道需要政府和专业金融机构的支持,作为影响农户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样也影响乡村振兴的发展。农商行作为“三农”融资渠道的主力,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中心,对当地的经济有较大影响力。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香饽饽”,纷纷将重心转移到农村,对农商行的市场份额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探索农商行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有效模式势在必行。而“整村授信”模式是农商行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一大机遇和挑战,探索“整村授信”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对农商行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整村授信”模式作为普惠金融的新模式,是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发展的产物。“整村授信”是采用授信额度预审批和零售业务批量做的形式,授信额度预审批是指以“村”作为一个区域概念,即以一个行政村或者一个企事业机关为单位,通过多种信息化平台,如农商行自有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掌上银行等金融信息平台等,全方位了解客户的基本信息情况,包括信用状况、家庭生产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等,建立农村农户数据库,进而为客户确立初步授信额度,客户可以利用自己的预授信额度,更加方便快捷地用信,及时获得资金需求。零售业务批量做是指银行客户经理通过交叉销售实现批量目标客户的获得,进行零售业务批量做,精细化的开拓农村县域市场,旨在做到综合服务送上门、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的方式,让客户享受普惠金融的雨露甘霖。
二、“整村授信”模式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意义
(一)“整村授信”模式是坚守地方经济金融的创新普惠模式
农村和城市金融二元结构是我国金融发展的突出问题,城市资源的充足性,以及获得资源的便捷性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自己的主要业务市场放在城市。长期以来,村镇、农村地区的市场开拓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解决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迫在眉睫。自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市场重心出现了倾斜,资金规模大、产品线丰富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可以利用其优势,采取低利率、高额度等措施快速吸引农户,抢占农户市场份额;再者,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强势来袭,农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解决融资问题。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农商行虽作为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力量,具有熟悉当地经济情况的优势,是当地经济的“活水源头”,但却存在着规模小、产品单一等问题,面对各方的压力,寻找维持和发展自身作为地方经济金融主体的地位的新模式任重而道远。“整村授信”模式是普惠金融的一大创新模式。改变以往按部就班的审批模式,采用预授信模式,提前给予农村农户备用金额度,让农村农户创业融资更加便捷,该模式对于坚守地方经济金融主体地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二)“整村授信”模式是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新模式
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是贷款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村出现“融资难”的一个重要症结就是出现部分农村信用环境差、不良贷款难收、企业和农户逃避银行债务等问题。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是解决农村农户以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对农村金融机构、当地经济环境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可减轻农村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解决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带来的经营风险,同时也加强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信用环境的改善,农村金融机构放心放贷,可使当地经济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可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离不开良好信用环境的支撑,不仅可以吸引当地农村金融机构的投资贷款,也能为当地招商引资营造良好信用氛围。“整村授信”模式是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有效手段,采取信息采集和整理,对农村农户进行授信额度的预审批,额度因人而异,良好征信情况获得较高的预授信额度,信用不足审批获得较低的额度,以一个“村”为单位,村民的信用直接影响整个“村”的预授信额度,这对提升村民的信用意识发挥着明显的作用,而村民信用意识的提高可极大地促进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三)“整村授信”模式是重塑农村信贷流程的新模式
传统的信贷流程采用多层审批、领导负责的形式。首先由支行客户经理确定贷款项目后发起信贷业务,支行进行摸底审核,再交由上级分行部门审批,权限外的项目再上报总行部门,整个流程存在一定弊端。一方面,审批流程繁琐,審批效率低下。虽然逐层审批的流程制度本意是为了严格把控风险,起到审批部门与信贷经理相互制约的作用,但耗费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制度,并没起到实质性作用,审批部门未进行深入调查和风险把控,只是走过场,形成与客户经理的项目调查报告几乎一致的结果,最终导致传统繁琐的信贷流程成为降低审批效率的环节。另一方面,审批人员缺乏专业性。传统的信贷审批成员一般由各个部门的领导担当,这就导致了在专业性、独立性和效率性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专业性上,由部门领导担任的审批人,一般是在管理日常繁琐的事务之余再来对项目进行审核,很难提出专业性意见;在独立性上,隶属于不同部门的领导在项目投票上缺乏公平性和客观性;在效率性上,项目通过与决议签发都需要领导签字确认,等待签字过程严重影响信贷审批的流程进度。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国有银行和部分先进股份制银行对传统的信贷流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多数还是沿用了传统的信贷审批流程制度。由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和信贷对象与国有银行存在一定差异,照搬国有银行的信贷流程改革势必存在不合理性。作为适用农村信贷的新模式,发展“整村授信”是重塑农村信贷流程的新模式,通过客户经理对一个“村”进行客户信息收集,批量推广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而为之提供有效合理的授信额度,从传统地对被动获得项目进行逐层审批,转变为主动寻找客户,主动管理信用。可见,“整村授信”模式是探索农商行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有效举措。 三、“整村授信”模式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人是第一生产力。农商行要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当前,农商行信贷队伍建设与业务规模呈现不相匹配的矛盾局面,农商行日益扩大的业务规模,而信贷队伍建设不足,严重滞后。首先是普惠信贷人员缺乏。与大额信贷不同的是,“整村授信”需要涉及大量户数的授信调查工作,即使单个金额少,但也需要农商行投入大量人力成本,目前从农商行人力情况来看,去基层走访调查的客户经理缺乏,很难达到整村信用管理的合格标准;再者是客户经理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整个授信工作需要调查包括整个村的村民基本信用情况,可能涉及各个行业,客户经理对行业的了解决定了调查结果的专业性和真实性,目前一些客户经理业务能力不够扎实,对各个行业的经济情况和具体特征缺乏实际的了解,缺乏对客户质量和风险的识别能力,另外也存在部门客户经理“唯业绩论”,未做到尽职调查,甚至隐藏存在的风险,以上各种情况都提高了农商行信贷的坏账率,导致部分贷款无法追回而造成损失。
(二)制度机制有待完善
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是“整村授信”模式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中的有力屏障。目前,我国农商行仍存在机制完善的诸多问题。第一,思想认识不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目前大部分农商行仍未形成重视信用管理的意识,农商行由于业务规模小、利润获得渠道欠缺等现实原因,可能会采取降低信贷标准、降低客户信用等级的措施来促进贷款业务的发展,着眼于短期收入、利润的提高,轻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会导致后续一系列的信贷风险、信贷坏账等。第二,信用管理制度待完善。信用管理部门的缺乏,信用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缺乏联系,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不完善,是导致坏账产生的关键原因。第三,信息管理机制待完善。“整村授信”模式的前期准备需要进行大量的客户信息收集和整理,目前对授信额起到关键参考作用的收入和支出信息是大多数信用平台所缺乏的,导致对农户的信用状况了解不清晰、农户的信用等级难以确定。第四,保障机制待完善。对于自负盈亏的地方性股份制农商行来说,虽然在“整村授信”模式的提出之后,指出了农商行信贷改革的一条新路,但是仍然缺乏相关的政策保障及持续性的政策支持,风险自担也就造成了农商行惜贷不贷的情况。第五,考核机制待完善。不仅政策保障不到位,关于农商行的资金扶持同样未实施到位,政府部门对普惠金融机构未形成系统的赏罚奖惩制度,这也挫伤了“整村授信”模式推行的积极性。
四、“整村授信”模式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应用对策
(一)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时下功夫。在數量上,要扩大整村授信的工作队伍,从而减轻客户经理的工作压力,一方面,可以通过从大学生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员工进行队伍补充,实行员工岗位轮岗培训机制,让他们到各个岗位学习锻炼,以此扩充信贷队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内部转型进行队伍扩充,进行网点改革,引导内勤人员向营销岗位转型,同时可以提高客户经理工资待遇以及增加晋升提拔的机会,以此提高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也需要考虑每个信贷环节客户经理数量的合理分配,适配信贷人员数量和年龄结构,以促进整村授信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质量上,一方面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性,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对客户经理在推行“整村授信”模式中的制度规程、操作规范、信息化系统操作等进行培训辅导,让其更加顺利地开展和处理日常授信放贷,对客户经理的信贷、法律、金融等基础知识进行规范培训辅导,让其更加高效准确地进行信贷等级评级、风险管控等工作;另一方面也需提高客户经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施多元激励、差异化薪酬、等级化管理、尽职免责等手段,激励客户经理有能力干、有意愿干、有动力干,从而提高客户经理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职业认同感、企业归属感。
(二)完善制度机制建设,简化贷款流程程序
为促进“整村授信”模式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顺利推进,首先需要有相关制度的支撑。完善信用管理机制、信息管理机制、服务保障机制、考核机制等,深入贯彻到“整村授信”模式在农商行的推行工作中。同时,需要简化贷款流程程序,让业务办理“最多跑一次”。一方面农商行要借助自身点多、面广、群众基础扎实的优势,开展普惠金融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优化贷款办理手续,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客户信息采集、授信额度预审批、客户贷款项目受理、贷款流程线上审批、客户线上还贷等功能。
(三)弘扬“背包精神”,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教育
弘扬“背包精神”,身体力行地深入农村,对农户进行宣传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整村授信”模式的应用。农商行要坚持深入到中小微企业内部、农村以及农民家庭内部,一户不落地全面宣传“整村授信”模式和普惠金融,从思想上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解决产生坏账风险的思想根源。另外,在开展硬宣传的同时实行软宣传,通过信贷资金支持农村教育等公益举措,提高宣传力度。
五、结语
为响应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发挥农商行在金融领域的主力军作用,探索“整村授信”模式的应用十分必要。需要在人员上加强信贷队伍建设,在制度上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在思想上加大宣传教育,农商行才得以坚守地方经济金融地位,农村信用环境才得以改善,农村信贷流程才得以重塑,最终帮助农民走出“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一条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1]林荣朋.数字化整村授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J].中国农村金融,2021(4):96-97.
[2]李书娜.卜娣娣.整村授信活水来 乡村振兴展新颜[J].中国农村金融,2021(3):38-39.
[3]杨曦.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探索与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17(6):114-115.
[4]赵业馨.葛晶蒙.黄林芳.试析供销合作社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作用——以芜湖市为例[J].山西农经,2019(20):69-70.
[5]潘永生.做实“整村授信” 为乡村繁荣添动能[J].中国农村金融,2019(4):80-81.
作者系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