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中有动的昏黄色油画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r168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昏》是凝重的昏黄色的油画。
  选择的物象是静态的古旧的黑色马车、整饬的宫墙、小山巅的亭子,色调昏黄、古朴,构图严整、厚重。这种色调和构图,恰如其分地制造出一种惆怅和怨抑的情调,令人有一种压抑感。
  但静中仍然蕴含着运动和变化。开头一句就是这样的:“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而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本来属于听觉形象的马蹄声,巧妙地变化为视觉形象的白色小花,既透露出孤独又忧郁的情调,又蕴含着迂徐、舒缓的运动,比轻飘的飞驰要沉稳、厚重的运动。
  马车空无乘人,为何这般沉重?疑惑是载着黄昏。可见这黄昏是多么沉重啊!沿途撒下的又是阴暗的影子,遂又自近至远地消失。沉重中充溢着阴暗。
  “黄昏的猎人,你寻找着什么?”与宫墙相互叩问,引出题意。原来是寻找那无声坠地的“第一颗亮着纯洁的爱情的朝露”。
  这仿佛是一首失恋诗,叹息失去的第一次的纯真爱情。第一位恋人,“一个亲切的幽静的伴步者”,“曾不经意地约言:选一个有阳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巅去。但随后又不经意地废弃了”。于是认真的诗人,每当仰望那高高的从林木的葱茏间耸出的小山巅的亭子时,就在暝色的天空的低垂中感到惆怅,愿“那亭子永远秘藏着未曾发掘的快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仿佛是一首藏着隐秘的朦胧诗。
  当然,这篇油画般的散文诗绝不仅仅是失恋诗。诗人实质写的是过去童真生活的逝去。诚如他在《给艾青先生的一封信——谈〈画梦录〉和我的道路》中所说的:“《画梦录》是我从大学二年级到四年级中间所写的东西的一部分。它包含着我的生活和思想上的一个时期的末尾、一个时期的开头。《黄昏》那篇小文章就是一个界石。在那以前,我是一个充满了幼稚的伤感、寂寞的欢欣和辽远的幻想的人。在那以后,我却更感到了一种深沉的寂寞,一种大的苦闷,更感到了现实与幻想的矛盾,人的生活的可怜,然而找不到一个肯定的结论。”《黄昏》实质是作家告别“幼稚的伤感、寂寞的欢欣和辽远的幻想”的标志,是情绪变迁的界石。所以,文中所说的“第一颗亮着纯洁的爱情的朝露”,其实并不特指恋人,而是具有更广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
期刊
有一方净土,我们曾经驻留;有一湾清泉,我们曾经畅饮;有一份感动,记忆犹新;有一缕思念,镂心刻骨。曾几何时,岁月流逝冲散了记忆,影影绰绰地看到过去化作浓浓感悟,弥散开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月如何流淌过生命路途。无声无息地将拥有变成失去,将现在变成过去,我们无力挽留。因而就会有那么许多许多的人和事,我们注定错过,注定忘却,又注定去缅怀。因而就会有许多许多的人,在回首阑珊灯火时黯然
期刊
妈,如果真的有下辈子,刚好我又不再是您女儿,那我要您做我的新娘。您不同意也不行。我们住在一间简陋的小木屋里,开始过以后许许多多的日子。没有告别。筷子和角落里的那缸清水,还有将来的我,都被您照耀。天上的星星,亮晶晶。您点亮它们,然后,种在我的心里。  爸不经常在家,中饭在家吃更是稀罕。每次只要中午他在家,那我有口福了。这顿可有平常饭菜的三倍那么丰盛。穿上围裙,戴上口罩,妈就开始做饭了。戴口罩?是的。
期刊
迷津指点    要完整地写好一篇文章,除了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外,还要做到言之有序,这个“有序”讲的主要是结构安排。它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既指文章内部的结构与构造,也指材料的布置与安排,是文章的骨骼,也是决定一篇文章基础等级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做到“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怎样编织结构,是对篇章结构的要求,即安排结构时能做到:有头有尾,有交代有照应,布局周密合理,没有残缺不全、主
期刊
现在高三的学弟学妹们也要开始选择辅导书了吧,在这里就我自己的情况说一下吧!放心好了,我不受任何委托,没做广告!  说语文吧,我的语文基本没买什么参考书,我觉得只要做好学校发的那些资料就可以。  然后数学,郑重推荐《中学教材全解》,我高一、高二都用它。我说的不是高三总复习那本,是高一、高二分册,非常详细,几乎什么题目都有了。我个人觉得高三那本大的总复习不适合我,有点儿难度,尤其不适合第一轮复习。  
期刊
一、访谈录类文本    金钱与教育(节选)——季羡杯教授访谈录    杨澜:有些人说,留学生之所以不回来,很多是因为那边的物质生活条件好,所以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在您做学生的那个时代,中国的生活水平和西欧比,那个差距比现在还要大,为什么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留学生都回来了呢?  李羡林:那时候差距不大。  杨澜:不大?  季羡林:为什么在国外?在国内一回国,“清华”、“北大”回国以后不能当教授,“北大”叫
期刊
阅读《在冬夜里歌唱的鱼》这篇文章,我们心中涌动的是一股浓浓的情,尽管是严寒的冬天,尽管是贫寒的家庭,但炖鱼的清香却弥漫了整个家庭、整个村落、整个冬天。那寒冷的冬天也因为人间的真情而变得格外温馨,变得更富色彩和意义。人世间温馨的情,在文中随着鱼的香味弥漫;一个感人至深的冬的故事,在作者心中成为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成为“我”向往善良、学会助人的启蒙。可以说,“涌动在其中的感人的情”是本文最大的特色。 
期刊
嵇康提出“声无哀乐说”,认为音乐本身没有情感属性,所谓“哀乐”、“喜乐”,是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其中。  易中天先生讲“声无哀乐说”时举《东方红》作为例子,说它改编自陕北民歌的《白马调》:“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的是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呀,打鬼子我就顾不上……”神圣的《东方红》原来是一首普通情歌的翻版。  老诗人耿林莽由声音联想到色彩,他认为,暖色调、冷色调和亮色调、暗色调,各自寄寓
期刊
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能牵动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感情——无比的亲切,无比的温馨。作为对大枣和枣树怀有难以言传的挚爱之情的鲁西人,在异地他乡见到故乡的枣树,自然“倍感欣悦难得,心底时常为之窃喜不已”。  多年以来,窗外的那棵枣树陪伴作者走过了每个春夏秋冬,默默奉献着枣花的清香、大枣的甘甜和那蔽日的阴凉。那棵枣树似乎早已与作者心意相通,作者也“从内心深处深深地喜欢上爱上这棵枣树”。那棵枣树啊,已成为作者生活和
期刊
修辞手法的学习,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考试说明》对这个考点作了明确的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正确运用”,指明了本考点的考查目的及方式,即用修辞方法指导语言表达的实践,而不是单纯考查修辞格的辨别。因此,应当把着眼点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上,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修辞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准确生动地使用语言。修辞手法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大亮点,受到命题者的普遍青睐。它的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