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课程缺乏体系、质量偏低、实践课程缺失、专业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贡献不足等现实问题。构建符合医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人文课程体系,借鉴国内成功案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解决目前问题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问题
医学生培养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在文化与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培养“仁心妙术”兼备的合格医学生,是解决当前医患矛盾、净化医疗生态、提升医生职业形象的急迫要求。但是,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却面临一些现实困境,需要探讨和解决。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课程缺乏体系,质量偏低。目前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共计四门,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是选修课程中的人文课程;三是医学和人文交叉类课程,如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等。
首先,从整体上讲,这三类课程不是一个有机结合体,而是各自为政,难以实现教学合力。主要原因在于,这三类课程分属不同部门或学院承担,不同学院之间目前尚未就人文素质教育形成协作,同时三类课程各有各的教学大纲及教学目的,各有各的教学思路。
其次,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目前医学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能体现出医学特色,主要教育目的是立足于国史国情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没能在医学生特需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出贡献;就选修课程中的人文课程而言,教师开设的课程多具随意性,课程的持续性较差,同时课程之间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另外由于医学类院校实验课较多,学生课程负担较重,因此大部分院校的选修课程都是在晚上开设,一定程度地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就医学和人文交叉类课程而言,这类课程总体上讲还是侧重于医学,在人文方面的重视和讲授投入不够。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课程或第二课堂缺失。人文素质教育光靠课程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人文教育效果的取得必须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养成习惯,在实践中将思想内化为素养,在实践中锻造内在的本质。但目前大多数医学类院校缺乏能承担这一任务的实践载体,缺乏实践这一任务的平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多流于形式,而不真正注重失效。值得指出的是,个别中医药院校在此方面已经取得重大成就,其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
3.专业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贡献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是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进行。而医学类专业课程更是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块阵地。但就现状而言,医学类专业课显然没能承担这一任务。
二、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的对策分析
1.构建符合医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人文课程体系。国外在这一方面已经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医学类院校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在人文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其核心是首先“扩大人文选修课程,逐渐形成了涵盖文史哲、艺术、法律、伦理、宗教等人文学科群,医学与人文科学相交叉的课程成为核心课程,注重医学和文学、艺术、社科等人文社会学科融合,普遍开设‘了解患者’,‘临终关怀’、‘行为科学’、‘医患沟通的艺术’等交叉课程”。其次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开设在第一、二学年,但要贯穿整个医学教育的始终[1]。
这对我们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启示。首先,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立足于人文,着眼于体系,追求合力,形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群。课程体系既要顾及涵盖范围,又要注重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其次,要注重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课程的开设。此类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更易于沉淀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内在品格。再次,课程体系需要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课程教育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结束,但人文教育必须以其他载体贯穿学生教育始终。
就我国目前实际而言,构建符合医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人文课程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打造具有医学特色的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立足国家统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结合医学院校学生实际,打造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这在理论上不仅是可行的,更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是可以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医学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较好的契合性,两者关注的都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都要求思想“入心、入脑”,进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品格,外显为一个人的行为。同时,医学人文知识中的诸多内容都可以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中医药传统文化、传统医药优秀伦理道德、医药发展史等[2]。
最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医学院校较综合性院校而言,课程总学时较多,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因此过多地开设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是不太現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学时较长,而且贯穿大学生课程的始终,由此可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是事半功倍的。
(2)重视医学人文交叉课程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医学人文交叉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史等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这些课程在医学类院校中基本都是必修课,从课程性质上讲,易于引起学生的重视。但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目前这类课程一般由医学类专业教研室承担,而不是人文社会科学部门,这就使课程讲授过程中很容易走向专业化而忽视课程承载的人文教育任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目的明确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医学人文交叉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般包含人文教育的方面,但是,能否将这一目标贯彻到教学实践中,除了明确教学目标外,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等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要求此类课程的教师明确自己同样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任务,在课程讲授中将人文教育潜移默化于课程之中,同其他人文课程形成合力。
(3)广泛开展各式各样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课程同理论课程一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医学人文交叉课程都有一定学时的实践课程。充分利用这些实践课程学时,抛砖引玉,拉动学生社团等定期开展人文教育实践活动,是做好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首先不管是什么课程的实践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这种设计要从活动目的、组织、过程、结果等各方面做到精细化。其次,活动形式可以多元化,如根据学生实际开展参观访问、调查研究、义诊、医药文化宣传等。
(4)精选人文课程选修课。
选修课程是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必不可少的部分,但一定要精。首先要控制课程开设门数。就课程教育而言,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选修课无法做到国外较广范围,这是现实情况,所以不能一味追求课程开设的广度,相反应控制课程门数,在质量和效果上要成绩。其次,要控制课程质量。建议从课程开设人员的合适度、课程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把控,以真正实现人文选修课程的精选。
2.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第二课堂。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光靠课程教育显然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实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礼记》中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慎独”、自律是传统文化中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在当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同样有效。而培养学生的自律与自觉,需要我们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第二实践课堂。在此方面,国内已有较为成功的案例。2016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刊文“大学素质教育的新实验——‘双惟’班的十年长跑”,介绍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双惟”班的十年实践历程,该成果获得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双惟班”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一个学校组织,在这里不是组织学生学习某项专业技术,而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注重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经过一年系列淘汰式考验后,第二年才能正式加入该班、进入专项训练阶段,通过者可获初级‘双惟’学子证书,连续坚持3年者可获得中级证书,连续坚持4年者才可获得高级证书”。“双维班”的主要活动是晨跑、晨读、晨播报、假日义诊等。“每天早晨6时30分集合,喊着口号跑步半小时,没有周六日,没有小长假,不论寒暑、不避风雨,纵有万般借口,累计迟到或早退3次,即遭淘汰……”[4]“双维班”的“坚持類”活动,小火慢炖式磨砺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自律,凡是坚持下来的学生,由自律到自觉,都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拼搏的精神面貌内化为个人品质,渗透到日常言行之中。
“双维班”的坚持给医学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很大启发。医学类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在自律式的“坚持实践”中才可能融入个人品格之中,才能渗透到日后工作实践中。所以,医学类院校人文素质实践第二课堂构建中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是“自律”,二是“坚持”。自律要求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坚持要求不管什么样的实践活动,都强调连续性,活动要有连续性,参与更要具有连续性。
3.重视专业课在人文素养培育中的作用,构建全课程人文教育的大格局。医学类院校专业课程比重大,学时长,同时教学内容中隐藏着人文教育的丰富资源,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阵地。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素质培育中的作用,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注意:一是要选择好切入的点,避免刻意,做到自然,同时让这种结合对课程起到增色作用。做到此点,需要教师通篇考虑课程内容,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二是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培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没有好的教师难有好的教学,教师不断增加人文知识储备,融汇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2]李锋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契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9(1):60-63.
[3]陈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94-97.
[4]任江华,何璐.大学素质教育的新实验——“双惟”班的十年长跑[N].人民日报,2016-10-28(23).
基金项目:辽宁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课题,项目编号:2018lslktqn-045。
关键词: 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问题
医学生培养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在文化与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培养“仁心妙术”兼备的合格医学生,是解决当前医患矛盾、净化医疗生态、提升医生职业形象的急迫要求。但是,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却面临一些现实困境,需要探讨和解决。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课程缺乏体系,质量偏低。目前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共计四门,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是选修课程中的人文课程;三是医学和人文交叉类课程,如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等。
首先,从整体上讲,这三类课程不是一个有机结合体,而是各自为政,难以实现教学合力。主要原因在于,这三类课程分属不同部门或学院承担,不同学院之间目前尚未就人文素质教育形成协作,同时三类课程各有各的教学大纲及教学目的,各有各的教学思路。
其次,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目前医学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能体现出医学特色,主要教育目的是立足于国史国情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没能在医学生特需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出贡献;就选修课程中的人文课程而言,教师开设的课程多具随意性,课程的持续性较差,同时课程之间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另外由于医学类院校实验课较多,学生课程负担较重,因此大部分院校的选修课程都是在晚上开设,一定程度地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就医学和人文交叉类课程而言,这类课程总体上讲还是侧重于医学,在人文方面的重视和讲授投入不够。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课程或第二课堂缺失。人文素质教育光靠课程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人文教育效果的取得必须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养成习惯,在实践中将思想内化为素养,在实践中锻造内在的本质。但目前大多数医学类院校缺乏能承担这一任务的实践载体,缺乏实践这一任务的平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多流于形式,而不真正注重失效。值得指出的是,个别中医药院校在此方面已经取得重大成就,其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
3.专业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贡献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是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进行。而医学类专业课程更是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块阵地。但就现状而言,医学类专业课显然没能承担这一任务。
二、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的对策分析
1.构建符合医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人文课程体系。国外在这一方面已经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医学类院校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在人文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其核心是首先“扩大人文选修课程,逐渐形成了涵盖文史哲、艺术、法律、伦理、宗教等人文学科群,医学与人文科学相交叉的课程成为核心课程,注重医学和文学、艺术、社科等人文社会学科融合,普遍开设‘了解患者’,‘临终关怀’、‘行为科学’、‘医患沟通的艺术’等交叉课程”。其次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开设在第一、二学年,但要贯穿整个医学教育的始终[1]。
这对我们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启示。首先,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立足于人文,着眼于体系,追求合力,形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群。课程体系既要顾及涵盖范围,又要注重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其次,要注重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课程的开设。此类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更易于沉淀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内在品格。再次,课程体系需要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课程教育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结束,但人文教育必须以其他载体贯穿学生教育始终。
就我国目前实际而言,构建符合医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人文课程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打造具有医学特色的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立足国家统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结合医学院校学生实际,打造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这在理论上不仅是可行的,更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是可以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医学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较好的契合性,两者关注的都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都要求思想“入心、入脑”,进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品格,外显为一个人的行为。同时,医学人文知识中的诸多内容都可以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中医药传统文化、传统医药优秀伦理道德、医药发展史等[2]。
最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医学院校较综合性院校而言,课程总学时较多,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因此过多地开设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是不太現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学时较长,而且贯穿大学生课程的始终,由此可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是事半功倍的。
(2)重视医学人文交叉课程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医学人文交叉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史等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这些课程在医学类院校中基本都是必修课,从课程性质上讲,易于引起学生的重视。但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目前这类课程一般由医学类专业教研室承担,而不是人文社会科学部门,这就使课程讲授过程中很容易走向专业化而忽视课程承载的人文教育任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目的明确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医学人文交叉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般包含人文教育的方面,但是,能否将这一目标贯彻到教学实践中,除了明确教学目标外,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等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要求此类课程的教师明确自己同样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任务,在课程讲授中将人文教育潜移默化于课程之中,同其他人文课程形成合力。
(3)广泛开展各式各样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课程同理论课程一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医学人文交叉课程都有一定学时的实践课程。充分利用这些实践课程学时,抛砖引玉,拉动学生社团等定期开展人文教育实践活动,是做好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首先不管是什么课程的实践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这种设计要从活动目的、组织、过程、结果等各方面做到精细化。其次,活动形式可以多元化,如根据学生实际开展参观访问、调查研究、义诊、医药文化宣传等。
(4)精选人文课程选修课。
选修课程是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必不可少的部分,但一定要精。首先要控制课程开设门数。就课程教育而言,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选修课无法做到国外较广范围,这是现实情况,所以不能一味追求课程开设的广度,相反应控制课程门数,在质量和效果上要成绩。其次,要控制课程质量。建议从课程开设人员的合适度、课程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把控,以真正实现人文选修课程的精选。
2.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第二课堂。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光靠课程教育显然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实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礼记》中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慎独”、自律是传统文化中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在当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同样有效。而培养学生的自律与自觉,需要我们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第二实践课堂。在此方面,国内已有较为成功的案例。2016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刊文“大学素质教育的新实验——‘双惟’班的十年长跑”,介绍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双惟”班的十年实践历程,该成果获得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双惟班”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一个学校组织,在这里不是组织学生学习某项专业技术,而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注重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经过一年系列淘汰式考验后,第二年才能正式加入该班、进入专项训练阶段,通过者可获初级‘双惟’学子证书,连续坚持3年者可获得中级证书,连续坚持4年者才可获得高级证书”。“双维班”的主要活动是晨跑、晨读、晨播报、假日义诊等。“每天早晨6时30分集合,喊着口号跑步半小时,没有周六日,没有小长假,不论寒暑、不避风雨,纵有万般借口,累计迟到或早退3次,即遭淘汰……”[4]“双维班”的“坚持類”活动,小火慢炖式磨砺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自律,凡是坚持下来的学生,由自律到自觉,都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拼搏的精神面貌内化为个人品质,渗透到日常言行之中。
“双维班”的坚持给医学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很大启发。医学类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在自律式的“坚持实践”中才可能融入个人品格之中,才能渗透到日后工作实践中。所以,医学类院校人文素质实践第二课堂构建中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是“自律”,二是“坚持”。自律要求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坚持要求不管什么样的实践活动,都强调连续性,活动要有连续性,参与更要具有连续性。
3.重视专业课在人文素养培育中的作用,构建全课程人文教育的大格局。医学类院校专业课程比重大,学时长,同时教学内容中隐藏着人文教育的丰富资源,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阵地。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素质培育中的作用,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注意:一是要选择好切入的点,避免刻意,做到自然,同时让这种结合对课程起到增色作用。做到此点,需要教师通篇考虑课程内容,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二是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培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没有好的教师难有好的教学,教师不断增加人文知识储备,融汇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2]李锋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契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9(1):60-63.
[3]陈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94-97.
[4]任江华,何璐.大学素质教育的新实验——“双惟”班的十年长跑[N].人民日报,2016-10-28(23).
基金项目:辽宁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课题,项目编号:2018lslktqn-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