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医生”:一部修两年,一纸值百金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5月13日,浙江圖书馆孤山馆舍开放。该馆现为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收藏古籍共110余万册,包括文澜阁《四库全书》,其他珍贵古籍也都收藏于此。但最特别的,莫过于这里有一支古籍修复团队。
  古籍修复的“医生”
  人患病则求诊良医,书有疾须寻觅良师。古籍修复,即为古代典籍做“治疗”。在珍藏《四库全书》等珍稀古籍的浙江图书馆,就有一批工龄在10年以上的“医生”,替古籍解决鼠啮、虫蛀、霉变、絮化、染色、“书砖”等毛病。
  鬃刷、喷壶、毛笔、镊子、自制糨糊……在古籍部,3名修复师坐在无影台灯下,面前泛黄的书页或因鼠啮,或因不良修复,失去了原先的模样。
  他们细致地取下一页,摊在白色吸水纸上。蘸了水的毛笔在古籍纸张边缘上轻轻刷过,贴上与其颜色相近的纸张,或用镊子小心揭下如蝉翼的旧纸片,重新修复……时间流淌间,斑驳古籍重获新生。
  汪帆说,要为古籍治病,并非补洞那么简单。首先得要经过化验检测。色度仪、测酸仪、显微镜,检测台上花费的时间一点儿都不能少。只有检测细致了,之后才不会出错。修复通常需要拆书、配纸、揭书叶(同“页”)、去污、修复、喷潮压平、钉纸捻复原、拍摄修复前后的书影、填写制作档案等手续。古籍修复讲究“修旧如旧”,不随意添加、更换和改变古籍的原来面貌,力求保证古籍的文物性、资料性、艺术性;最少干预,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修复,如采用局部加固等。
  修复师眼里难度最大的修复
  在修复师眼里,难度最大的,是前面提到的“书砖”。
  南方气候潮湿,纸张受潮后如果处理不当,极易滋生霉菌,万一再压上重物,容易导致多张书页粘在一起,形成所谓的“书砖”。
  2014年7月,浙江图书馆接受了余姚市文保所委托的抢救明末洪承畴家谱的项目,这部家谱原本已经严重霉烂成“书砖”,又遭遇台风浸了水。书送来时,用塑料袋兜着,还滴着水。为了将书页揭开,老修复师阎静书和汪帆合作,先将家谱放进冰箱,将水分吸走多半,再一叠一叠地揭开;接着又将其放在蒸笼里蒸,再分别用湿揭、蒸揭、夹揭等多种办法,才将书一页一页揭开;待揭成一页页的筒子皮后,用夹揭的方法,在书页的正面裱上一层比书页稍厚的皮纸,利用皮纸的强度把原本粘在一起的书页揭开,再在其反面用皮纸整体加固;在缺失处采用补纸进行平补,最后用手指捻搓的方法将正面的皮纸揭下,使正面的文字完好地呈现出来。
  “这活儿,有时好几天都修不完一页,不是加班加点就行的。”汪帆觉得,古籍修复是一场“快”与“慢”的交战。一方面,浙江图书馆有10万册古籍急需修复;另一方面,修复是细致活。用她的话来说:“修复一部书超两年的多了去了。”
  也正因如此,古籍修复需要耐心与技术的结合。做一名合格的修复师,需要10年以上的历练,而且须是全才,既能补书,还要能拓碑、修复字画。
  汪帆觉得,让古籍复活的成就感、幸福感是外人无法体会的,这也是很多修复师能够耐得住寂寞的缘由之一。
  高超的技艺结合合适的纸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再高超的技艺,若没有合适的纸张,古籍修复也无法完成。
  在浙江图书馆,有一个大大的木质柜子,里面存放着200多种、67万张产自福建、江西、贵州、云南、台湾等中国各地的手工纸。这是浙江省古籍修复材料中央库。浙江各古籍公藏单位若有古籍修复用纸需求,都可以到这里申请配送纸张。
  这些纸看着毫不起眼,所得却非常不易。有的是馆藏老纸,有的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配送的,更多的是近年来修复师在全国搜寻所得。大部分都有十几年的历史,其中时间最长的一款纸,生产于20世纪80年代。
  据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介绍,目前柜子里的纸张都是用古法造纸技艺制造的,有些工艺已经失传。比如福建产的毛太纸,买的时候几分钱一张,现在差不多要20元一张,而且早已停产,哪怕有钱也无处可买;还有一些市场上偶然见到的纸,如生产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纸,20张要400元;带精致水印的古纸,甚至要350元一张。
  “买一批旧纸,比买书价值还大。”陈谊说,“有时候看着这个柜子,觉得浙江图书馆挺富有的,就像馆藏的文澜阁《四库全书》。”
  对于修书,他说路虽窄,却也很长,“希望把前人的经典传下去,这是一辈子干不完的事业”。
  (摘自中国新闻网,余娟荐)
其他文献
退休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睁眼刚迎接晨曦,很快又送走夕阳。但我一介退休老人,幸运地拥有“七喜”。  一喜睡觉睡到自然醒。上班时的繁杂终于远走,我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想几点起就几点起,想干吗干吗,无拘无束、心情放松,免于朝九晚五工作事务牵挂。  二喜打字打到手抽筋。写写文章,持之以恒地投稿。论坛隔日便可发表文章,类似刮刮乐开奖,适合急性子的我;期刊要等个把月谜底才能揭晓,像乐透彩券对六组号码加特别号。两
期刊
著名作家马烽晚年患有哮喘、肺气肿、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平和的心态,从其撰写的对联中可见一斑。  1994年春节,正逢本命年的马烽撰写了这样一副春联:  过了七个狗年,老当益壮,不可能;  奋斗半个世纪,继续革命,没问题。  这一年是狗年,马烽已经72岁,仍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虽然从生理上讲老当益壮不可能,但他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的精力依然不减当年。  1995年,马烽卸任回
期刊
瑞典的拉普兰地区每年10月进入冬季,一直要到第二年的5月才开春,被称为“北欧最后的旷野”。最近,这里新开了一家浮在冰上的酒店—一座状如鸟巢的木屋,凝固在冰河之上,人们不禁为之惊叹。  每年冬至前后,拉普兰地区的吕勒河会结特别厚的冰。站在冰面上,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极夜,看到24小时不灭的星光。可那里方圆百里荒无人烟,看美景要付出挨冻的代价,着实是“美丽冻人”。人们不禁慨叹:“要是能在这绚丽多彩的极光
期刊
提起德国美食,人们往往会想到种类繁多的香肠、风味独特的啤酒。其实,德国人不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还有各种各样的面包。有数据显示,德国人均每年要吃掉40千克的面包。相较于耳熟能详的法国长棍面包,德国的面包显得尤为低调。  3200多种面包  “历史上,两河流域首先烘烤出了无发酵的面包。公元前2500年,埃及人已掌握了制粉、发酵技术。又过了1000多年,埃及人已可以制作出50种不
期刊
所谓“老漂族”,是指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背井离乡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生活的老年人。老人和子女刚开始生活在一起,可谓其乐融融。老人能够为子女提供帮助,又能每天见到孩子,心理上会激发出一种被需要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子女方面,能够得到老人生活上的切实帮助,同时又让父母享受到了城市生活的便利。  但这种良好的感觉,通常情况下不会持续太久。对老人来说,城市实在太大、太陌生了,存在许多他们绕不开的难题。
期刊
相传,汉武帝与众大臣聊天,说人的人中(上嘴唇正中间凹下去的部分)长,寿命就长。若人中一寸长,就可以活到一百岁。大臣东方朔听后大笑起来,说:“人活一百岁,人中一寸长;彭祖活了八百岁,他的人中就有八寸长,那他的脸得多长啊!”  众人听后也大笑起来。看来“人中长,寿命就长”的说法是不可信的,但可以变通一下。人中长在脸上,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便演化为生
期刊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奇;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故事!  今日中国,每天都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时代活剧,产生着感人肺腑的中國故事。这些故事,是中国普通百姓真实的生活画卷,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蕴藉着时代的价值追求。  “人家老张做得对啊!”  ◎ 史自强  “天儿不好,风还挺大,就别上长城了。”凌晨5点,天刚麻麻亮。老伴儿王悦霞探头看看屋外,央求张鹤珊。  “那可不行!一天不看,心里就不踏实!”
期刊
如今网络预约看病成为常态,信息化为大多数患者就诊带来便利,但对于不大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体似乎不太方便。老年人如何面对智能生活场景·谁来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不会手机预约老人白跑一趟  “我不会用智能手机,不懂怎么预约啊。”近期,上海市同仁医院一樓门诊窗口前,69岁的刘兴捂着略肿的脸有些沮丧。窗口工作人员同情地看了他一眼,叫了下一位患者。刘兴这几天牙龈肿痛,准备看口腔科。可轮到自己挂号时才得
期刊
为了加强全社会对气象工作的重视,中国曾发行过不少有关气象的邮票。这些邮票内容涵盖古今,是民众了解气象工作的一扇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气象邮票是发行于1958年8月25日的《气象》特种邮票,全套共3枚:第1枚“古气象仪”,圖案为东汉科学家张衡创制的测风仪器—相风铜乌,它是世界上最早用来观测风向的气象仪器;第2枚“气象观测”,图案为中国制造的现代探空仪,由探空气球和无线电探空设备组成,主要探测
期刊
他被人亲切地称为“棚菜”院士,40年来扎根黑土地,并取得累累硕果。“每一次蔬果冬季种植向北推进,我都感到无比幸福和欣慰。”向北,向北,再向北,李天来和他的日光温室技术不断挑战蔬菜冬季种植的纬度和温度极限,把冬季蔬菜种植的“生命线”向北不断推移。  除了教书只有两个念头:科研,争取科研;学习,不断学习  “苦不算什么,跟过去在农村吃的苦比起来,现在的任何苦都不算苦。”这是李天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