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文学中的松柏象征意象分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dinfo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柏是一种生命力极为顽强的植物,它适应性强,而且四季常青。古代对于松柏的寓意则广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古代的文人墨客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怀,常常以松柏为主运用到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而底蕴深厚的松柏文化,内容丰富,常常被融入人们的生活和文学题材当中,成为民族文化历史的一个符号。在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松柏的题材和意向作品多到数不胜数,它展现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所以现如今中国古代文学有关松柏的内容更值得人们对其审美特点和文化底蕴进行深入地学习及研究。
  一、松柏的自然内涵分析
  松柏是植物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它对陆生环境适应性极强。它们可以忍受-60℃的低温或50℃的高温,无论环境干旱或贫瘠,都能在各类土壤中生长,喜阳光,因此松柏生长快,分布广,不管哪里都有它的身影。因其特定的特性,古代松柏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当中,用来表达文人的各种特殊情怀,借助松柏寄托某种情感,用来传递一些思想。在运用过程中,松柏被赋予了固定情趣和人格特征,松柏代表着不惧严寒、四季常青、坚韧挺拔,所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用松柏来“咏志”。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松柏都是通过主题、题材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在众多的名文诗句中,都蕴藏着对松柏的大量原型意象,找到了对松柏的合适表现形式后,就会反复出现在诗词的创作中。青翠的松柏生长期对于人的寿命来说是自然长久的,因为千年的松柏都生机盎然,所以松柏有时会被古人寄托对自己生命永恒的期望。松柏因为浸润了大量文学家的情感和观念,所以在文学中被赋予了很多意义。在文学中,作者会通过托物寓意、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达多样的文化含义。
  二、松柏的题材和意向兴盛的原因
  松柏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文学艺术的题材,完全是因为它独特的风姿、景致,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用松柏来创作诗词,以松柏作为审美对象,逐渐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赋予松柏特别的意义,并且在文化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由于松柏的特殊性,古代文人不仅将松柏创作于诗词当中,还会创作到题画诗当中,所以在有关山水的文学、咏物的文学当中都有松柏的影子,让松柏成为文学代表作品当中常见的意象。
  松柏能够在古代诗词歌赋中繁盛的主要原因是松柏自身的特性。松柏因为生命力顽强,对土壤的要求低,所以有水的地方松柏就能够成长,且不畏严寒、不惧酷热,四季常青,生命顽强。所以根据这些外在条件,松柏为文人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和创作想象。而文人则在山水文化昌盛的时期,推动了松柏的文学发展。
  在我国第一次出现松柏的文学作品是被誉为中国写实主义诗歌源头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如《诗经·小雅·天保》有“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在诗词中先民都根据松柏的不同特征去比附人的各种品德,或表达某种情感。松柏因此也成为具有特定含义的文学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而《楚辞》作为一种新诗体,通过“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中杜若与松柏的对比,具有极为明显的象征性,同时也赋予了一个纯正、高洁的诗人形象。
  三、两汉魏晋文学中的松柏意象的解析
  学者通过对松柏文化的发展来看,松柏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在古代文人表达自身情感和观念时,均喜爱以松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下,古时的文人墨客的创作中都必不可少的咏柏赋松,因此也促使松柏在古诗文学中有着丰富的意象。
  (一)对于永恒话题的虔诚
  因为松柏的生命特性,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而人类因为面对大自然的生存压迫,而对生命渴望最后永恒,所以松柏成为人们对于生命的意象寄托。古人将自己对生命永恒的渴望寄托于松柏,所以松柏也就自然地被人们联想到成为永恒的象征,被看成除了人以外,生物中最具有灵性的植物,而这种看法在古诗文学中十分常见。
  例如:《庄子》書中转引仲尼的话来赞扬松柏“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万物生长,皆因四季荣枯,但只有松柏不变,不受四季变化而变化,这一独特的自然禀赋引得各种人文墨客叹赏。再或者通过《高松赋》这一诗中“阅品物于幽记,访丛育于秘经。巡汜林之弥望……识斯松之最灵,岂榆柳之比性,指冥椿而等龄。”了解到在所有书籍中松的灵性,这里的“灵性”就代表它能否与古往传说中的冥椿比龄齐寿。这里就表明了人们对生命延续不老的渴望。而松柏对人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象征着长寿,并且对古人来说,松柏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实在地给予,认为它真正地能够帮助人类长寿。
  (二)对于祭祀的祖灵象征
  松柏作为传统的吉祥物,古人认为它的出现会给人带来福禄。按着古人的习俗,一般松柏多种植于墓地,而墓地的松柏一般被作为礼法成规,并具有一定的意义来对待。而古代的悼文、祭文中,在悼祭这种重要的伦理观念主题中,往往会采用松柏这一极富表现力的意象,这不仅有效表达了悼祭,也突出了传统文化中丧悼文化的心理特征和独特的审美。
  通过对松柏物性特质的了解,贵生重死的观念让人类在借重松柏以求吉祥庇佑的盼望下,持久地遵循墓地种植松柏的习俗。而松柏这一意象若和墓地风水相结合,还可以成为先祖的一个信号,唯有在墓地上植松、护松、敬松、仪礼守孝的悼丧者才有资格被承领幸运。两汉魏晋时就有在墓地栽种松柏的习俗,并以松柏的森森隐喻社会国运的衰落。例如,两汉无名氏所作的《驱车上东门》:“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诗人行车到洛阳城东门,遥望邙山累累坟墓,只看到墓道两旁阴森的松柏夹路,听到白杨萧萧入耳。
  (三)对于道德的崇尚和追求
  道德是古人一种重要的审美情趣之一,也是诗词歌赋中创作的重要组成之一。古人通过审美主体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之中品味出人与道德品质的相似,而选择可感的食物来喻示其人格的思想感情。而松柏作为传统文化意象,毋庸置疑,它被人们赋予了传统道德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变动下,寄予了人们对崇尚道德追求所流露出的真诚向往。古人对于松柏的寄托,不仅有着一种独立不迁的人格魅力,还蕴含着人们精神情感的寄托。松柏所代表的内涵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例如:两汉魏晋刘桢的诗词《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中描写了在寒冷的高山上,瑟瑟呼啸的狂风中,漫天风霜的冰雪中,松柏依旧直挺挺地矗立在那里,不是松柏没有遭到凝重的寒意,而是松柏有着它耐寒的本性,不畏严寒,依旧在寒冷的环境中常青挺拔。此诗体现了诗人对崇尚道德的追求,对松柏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能屹立不倒的姿态的向往与追求。
  四、结语
  松柏在两汉魏晋时期,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和青睐,而松柏又与意象两者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本文通过了解松柏激励人们坚贞不屈的思想精神与其所代表的高洁孤傲的人格品德,体会古代文人墨客的悲与喜、精神世界与人文底蕴,提升人们对松柏寓意的理解和认知。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汪旭(1978-),女,四川遂宁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望着躺在病床上的儿子,孙梅止不住地掉下了眼泪。这一刻,她毅然决定将丈夫告上法庭,离开那个没有人性的男人。  孙梅是个外来妹,二十多年前只身来到北京。在这个陌生的大都市,没有亲情的呵护,也没有爱情的滋润,唯一能感到温暖的地方只有办公室。  1990年,在孙梅最寂寞的时候,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李先生,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不久登记结婚。“他很细心,也很会照顾人,跟他在一起很有安全感。”  然而婚后不久,李先
期刊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红色文化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激励中华民族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的语境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要紧紧围绕红色文化主题,以非遗为载体,让革命精神焕发新的光芒,让红色文明世世珍藏代代相
期刊
春 醉  柳丝摇曳桃花开,  春蝶漫舞逐香来。  幽幽深径惹人醉,  轻轻小步入梦怀。  无 题  去年今日此道边,  桃花流水锦鲤鲜。  又遇花开相映趣,  凭身遥叹奈何天。  游园抒怀  碧波万顷杨柳青,  风拂霞帐望夏晴。  山上楼台连翠色,  把酒遥敬满天星。  友 归  此去看尽长安花,  挚友携果盼归家。  今夜登程星作伴,  明朝还来披彩霞。  凭栏有感  斑驳星火自飞欢,  广宇银
期刊
草  夏荣秋枯黄,  寒冬护根上。  甘为泥土肥,  愿教春苗壮。  竹  酷爱门前竹,  摇头应狂风。  根枝皆亮节,  虚怀常青青。  桃 花  日照山间野村外,  桃红妖妖戏粉腮。  云起雨落芳流快,  明年阳春再回来。  菊  百花谢尽独始开,  不为招蜂引蝶来。  香气能醉远方客,  铁骨金冠暖霜白。  海 棠  欲滴妖娆照阳台,  夏游凤城玉盆栽。  色压群芳红满园,  韵似牡丹醉老宅
期刊
悟 道  (一)  入世学悟度,出世觉静空。  做事断舍离,做人圆融通。  (二)  使命造愿景,信念铸灵魂。  平心百境生,大道万物通。  (三)  心中有天地,眼里有乾坤。  一念一世界,万事亦变通。  中国罡  铜墙铁壁飒疆场,  横扫千军耀东方。  积健成雄华夏强,  举世无双中国罡。  天罡行  青龙白虎随东西,  罡行万里沐春风。  朱雀玄武护南北,  天罡聚首御寒冬。  天罡星  博
期刊
牡 丹  姹紫嫣红花烂漫,  争奇斗艳夺魁冠。  临风沐雨娉娉立,  国色天香袅袅欢。  杜 鹃  四月难唤落红愁,  啼血杜鹃艳如虹。  卉中西施美名冠,  漫山彩霞映山红。  荷  (一)  悠悠江南黄梅季,  清清池塘莲荷居。  风抚芙蓉舞蹁跹,  雨溅翠盖泛涟漪。  (二)  青青池塘披粉妆,  红红锦鲤翠湖游。  褪去霓裳结蓬籽,  落尽繁花见玉藕。  (三)  湿地浅波碧连天,  丁塘
期刊
今夜无月 有昏黄的灯  在街角  朦胧了一片  还有两只孤影  默默地彳亍  那是我一人在灯下  想起了你  你是  云间里滚过的温柔  是观沧海时浪的蓬勃  是森林中的松树  巍巍然 却也沉默  你是  散落江心捞不起的月  是被雨滴落的合欢  是夜晚的风吹树叶  只有声响 却看不见  你是  山谷里久等不来的回音  是站在峰顶也觸不到的繁星  是梦中一闪而过的精灵  是与长夜做伴的黑影  天一
期刊
落了漆的暗朱色宅门开开闭闭,每一下推合都有细沙般的灰尘“簌簌”飘落,洒在砾岩台阶上,在那很快聚起了一片薄薄的土层,每当一只黑裤腿从门槛里跨出时,就会被踩碾出浅浅的印子。宅内长明灯的点点烛光通过门开启时露出的些微缝隙透至宅外,一点点黑豆似的烛影映在暗赤色的沙土地上,像不知名凶兽的双瞳,在即将笼罩世界的夜色里凝视着这座宅院。  他忙得团团转,从一只绣着金线的黑裤腿旁奔到另一只被扎得紧紧的黑袖口边,“节
期刊
作为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沈从文,他拥有1/4的苗族血统,从骨子里喜欢湘西那片色彩斑斓、民风古朴的土地。他的作品处处体现着浓浓的湘西情怀,尤其是《萧萧》。一场不被世俗理解的大媳妇小丈夫的婚姻,在沈从文的笔下却是最质朴的湘西情怀,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  一、沈从文的湘西情结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20世纪30年代知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文体家。笔者更愿意说他是创造浪漫的文学
期刊
余继泽,男,汉族,1975年出生,陕西省宁陕县人。已在《阳光》发表中篇小说《山花儿》;《延河》绿色文学发表小说《红梅花儿开》;《参花》发表小说《半边街》《采笋》;《陕西文学》发表小说《爷爷奶奶》;《翠苑》发表短篇小说《三角地》。市级报刊发表小说《老唐的手机》《城市生活》《汉江边的吊脚楼》《村里婚姻》《幻觉》《坐绿皮火车》及散文若干篇。现供职乡村学校,寓居西安。  王壮壮曾经很想成为一个猎人,成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