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教育中,美育已经成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途径。山东大学校长曾繁仁教授说:“我们从知识经济和信息科技革命的新视觉来重新审视美育,得出的结论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美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审美情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学科,语文教学要教育学生去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或再创造,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所以,我们应始终把美学教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用“美”吸引学生,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种子,让语文教学载着美育的希望和收获。那如何在语文课中渗透美育呢?
一、在美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读,即在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语调、速度和情感等因素,让学生富有感情地去读佳作美文,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例如,在《爱莲说》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直接感受在现实生活中离他们很遥远的这种植物——莲,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为背景的充满激情的朗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从音画时尚去感受名篇所带来的魅力,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感知名著的美情美意。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激发情感,体验情境,赏析课文美的语言。这样让不爱学习古文的学生也产生兴趣,走近古文,走进作者,与古人对话,从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学生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在学生的跃跃欲试中,他们试读,在试读中把握感情,理解古人高洁的志趣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形象性
古人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教学中,美育是离不开形象的。我们应注重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因。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教学的审美氛围。一位教育家说:“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各个环节上展示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让学生感到美的气息,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直接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的美,包括语言的形象美,教师的仪态美、知识美,这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更有助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中抓住美育的情感性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所读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用这种统一的、整体的观点来教学就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会让学生对审美对象有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如在《背影》一课教学中,指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课题,“我”为什么几次流泪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通过阅读,学生理解了父子间真挚的情感,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通过背影展示出来的,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深沉博大的爱是任何东西也无法替代的。我们要感恩父母,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在字里行间里感悟父爱这种博大的情感,学会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个人,在阅读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这说明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文字和进行思想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也可以看到,这种美育不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说教,主要是靠在语文课上借助阅读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思维、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的。
四、注重美育的渗透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一切感觉,引导学生抓住美感特征,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知美、发现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课堂中,语文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诸种感觉,学生就能把作品中丰富多彩的美传递到大脑中,从无声的文字中跳出有声、有色、有形的美的图景,使自己通文之“理”,明作者、作品之“情”,从而使情感、气质、性格、胸襟等得到升华;并在美的体验中,进行着心灵的洗涤,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和美化。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美感特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内在美。
总之,“没有美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入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语文学科美的内含,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学目标。同时,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韦雄)
一、在美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读,即在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语调、速度和情感等因素,让学生富有感情地去读佳作美文,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例如,在《爱莲说》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直接感受在现实生活中离他们很遥远的这种植物——莲,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为背景的充满激情的朗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从音画时尚去感受名篇所带来的魅力,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感知名著的美情美意。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激发情感,体验情境,赏析课文美的语言。这样让不爱学习古文的学生也产生兴趣,走近古文,走进作者,与古人对话,从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学生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在学生的跃跃欲试中,他们试读,在试读中把握感情,理解古人高洁的志趣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形象性
古人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教学中,美育是离不开形象的。我们应注重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因。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教学的审美氛围。一位教育家说:“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各个环节上展示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让学生感到美的气息,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直接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的美,包括语言的形象美,教师的仪态美、知识美,这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更有助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中抓住美育的情感性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所读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用这种统一的、整体的观点来教学就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会让学生对审美对象有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如在《背影》一课教学中,指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课题,“我”为什么几次流泪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通过阅读,学生理解了父子间真挚的情感,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通过背影展示出来的,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深沉博大的爱是任何东西也无法替代的。我们要感恩父母,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在字里行间里感悟父爱这种博大的情感,学会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个人,在阅读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这说明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文字和进行思想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也可以看到,这种美育不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说教,主要是靠在语文课上借助阅读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思维、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的。
四、注重美育的渗透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一切感觉,引导学生抓住美感特征,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知美、发现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课堂中,语文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诸种感觉,学生就能把作品中丰富多彩的美传递到大脑中,从无声的文字中跳出有声、有色、有形的美的图景,使自己通文之“理”,明作者、作品之“情”,从而使情感、气质、性格、胸襟等得到升华;并在美的体验中,进行着心灵的洗涤,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和美化。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美感特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内在美。
总之,“没有美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入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语文学科美的内含,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学目标。同时,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