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偏远山区教师是个特殊群体,是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山区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山区教育质量的保证。因而山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及山区的文明教化需要依靠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他们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教育负担都并不理想,且教育对象又属相对弱势的群体,所以剖析山区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提高教师整体素素,这对于提高山区教育教学水平和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山区教师 职业素养 对策
偏远山区教师面对着办学条件落后,信息闭塞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又面对相对弱势的教育对象,既要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和智慧的启蒙,又要对他们进行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任务很艰巨,尤其是民族寄宿制中小学校的教育与教学几乎耗尽教师的全部精力和时间。大多数教师淡泊名利;不为自己的权利、荣誉、报酬而焦虑,善于调节自己的心境。但也有部分教师面对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心理压力很大,工作既无主动,又无创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抑制。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于山区,乐于奉献者少
1.重视教师职业,轻视教育事业。
山区中小学地处偏僻,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较差,教师工资待遇低,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学生基础差,能真正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把教育事业作为终身不渝的执着追求者相对少,山区教师流动性大,留不住教师。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人,只是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常年累月,事业平平,家庭无着落,情绪消沉,身心疲惫,奉献教育事业成了空洞的口号,没有赋予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支边教师、志愿教师和“特岗”教师带着满腔热情而来,看到环境很难持之以恒,三分钟的热度者比较多,带着懊恼和失望而归。
2.重言传,轻身教;重教书,轻育人。
教师应是“经师”与“人师”相结合,教师的思想,情感、作风、态度及言行举止和着装仪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任务繁重且受优生率、巩固率和平均分等目标的制约,大多数缺乏“身教”的影响,只是重视停留在“言传”上。部分教师重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重视优生而忽视对差生的教育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人人成才,心有余而力不足。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生活福利待遇和经济差,工作目标难以实现
目前,中小学学校生活条件差,办学条件落后,大多希望自己生活福利和经济利益得到改善,而下功夫钻研教育教学,探索规律,改进教育方法,从而实现工作目标,体现自身价值少之又少。
(三)兴趣广泛,但开展有益健康的活动机会少
大多数教师上完课后,或忙于管理学生,或忙于“筑长城”尽管兴趣广泛,但为教师开展有益健康的人人参与的活动机会少,教师的爱好和兴趣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消磨殆尽。
(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依然甚多
1.学生基础差,教学条件落后,而不去创新。山区学生没有学前教育,家长无瑕顾及子女,民族学生存在语言障碍,表达能力差,基础普遍较差,同时好学生转入好的学校,都是几番筛选剩下的,而考评教师的仍用同一目标,同一标准,彝汉小学生均用同一教材。而主管局领导均以学生成绩来评定教师优劣,而山区学生怎能与城里学生相提并论,尽管教师兢兢业业的辅导学生,但学生成绩始终低于好学校的学生,做着“累死不讨好”的工作,主管局认为山区教师能力差,晋升培训调动机会少,若想调入好的学校比登天都难,压抑自己整天消沉而不思进取,不去创新。
2.信息闭塞,自满自足而不上进。
山区中小学教师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庭途中,年轻人自我感觉良好,轻而易举的完成教学任务,对知识自满、自足,中老年教师辛苦从事教学几十年,但对教育的成功和失败不善于总结和积累,墨守成规,故业务平平,无所建树。教师每天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简单而疲劳的工作使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丧失积极探索进取精神。
3.各种形式学习和培训与实际相脱节。近年来,对山区教师组织各种培训,如计算机技能培训,远程教育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新课标培训,参与式培训等,虽对教师强化了自身素质,对于教育教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各种培训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大多数教师培训归培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始终不变,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从而使自己远远落后于教育发展的需要,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五)人际交往密切,但工作上协作合作少,凝聚力不强,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但工作上各上各课,而顾大局大体,体现主人翁的责任感的教师少。
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要做好偏远山区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队伍身体健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二、对策建议
(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使之安于乐教。
1.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素质。
近几年来国家对山区中小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助教育,学校的“硬件”、“软件”、“人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但由于条件落后,交通闭塞,且落实的力度不够,教学教研走过场,流于形式;上面帮扶来的电脑没能完全用于教育教学中,远程教育没落到实处。因此改善办学条件和培训重点放在山区中小学教师身上,真正落实到实处,真正提高教师的素质,激发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以培养山区人才为已任,乐于为山区教育奉献。
2.提高山区教师待遇,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
山区中小学教师相当辛苦,寄宿制中小学教师从早忙到晚,既关心学生学习进步与否,又关心生活得快乐与否,劳心又劳力。村小教师每天早出晚归或顶烈日或冒雪雨,往返于学校和家里,每天都身心疲惫,因此应提高山区教师待遇,在晋职、晋升、调动等方面给以倾斜,使教师“进得来”,“留得住”,安于乐教,真心实意为山里孩子。
(二)通过“走出去”正视差距,产生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
1.“走出去”看看,正视自己知识的欠缺,山区教师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在这地方自我感觉良好。因而主管局领导应创造条件,带着山区队伍代表走出去看看,开阔视野,感受外在的影响和压力,正视自己不足,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从而自觉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2.开发校本课程,校本研究,增强教育信念。由于学生基础较差,促使部分教师消极对待工作,因此,校长带领教育开发校本课程,编写符合实际的当地教材,办出特学校,增强教师教育信心,同时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实现教育价值。
3.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目标管理。校长要知人善人,用人之长,了解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目标,使教师在竞争中感受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
(三)创造条件,提高业余文化生活,培养教师职业兴趣。
山区教师生活单调,整天都忙碌着,无精神愉悦可言,因此,学校领导要了解教师的爱好兴趣,关心教师的健康十分重要。通过组织教师开展有益的活动,重在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绪,促进心胸开阔,心理平衡,达到身心健康。
(四)创新工作新机制,营造和谐快乐的校园
1.关心教师生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深入基层第一线,要用平等的身份走进教师的心理,关心爱护教师,在精神上思想上体贴教师,公平、公正的去对待评价每一位教师;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主动创新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2.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和学术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一个学校教师是否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关键取决于校长的管理方法。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长忙于事务中,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搞好关系,认真执行上级部门的方针、政策,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很少了解教师的需要,满足教师成功需要的条件。山区大多数中小学校长基本上形成了能上不易下的机制,升迁的可能性很少,易产生职业倦怠,挫伤了办学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校建设,因而有必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让校长全身心的投入学校建设中,真正关心教师的需要、疾苦,当好尊师重教的引领人。把“身教”与“言教”结合起来,以身作则,使教师紧密团结在校长的周围,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山区教师 职业素养 对策
偏远山区教师面对着办学条件落后,信息闭塞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又面对相对弱势的教育对象,既要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和智慧的启蒙,又要对他们进行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任务很艰巨,尤其是民族寄宿制中小学校的教育与教学几乎耗尽教师的全部精力和时间。大多数教师淡泊名利;不为自己的权利、荣誉、报酬而焦虑,善于调节自己的心境。但也有部分教师面对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心理压力很大,工作既无主动,又无创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抑制。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于山区,乐于奉献者少
1.重视教师职业,轻视教育事业。
山区中小学地处偏僻,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较差,教师工资待遇低,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学生基础差,能真正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把教育事业作为终身不渝的执着追求者相对少,山区教师流动性大,留不住教师。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人,只是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常年累月,事业平平,家庭无着落,情绪消沉,身心疲惫,奉献教育事业成了空洞的口号,没有赋予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支边教师、志愿教师和“特岗”教师带着满腔热情而来,看到环境很难持之以恒,三分钟的热度者比较多,带着懊恼和失望而归。
2.重言传,轻身教;重教书,轻育人。
教师应是“经师”与“人师”相结合,教师的思想,情感、作风、态度及言行举止和着装仪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任务繁重且受优生率、巩固率和平均分等目标的制约,大多数缺乏“身教”的影响,只是重视停留在“言传”上。部分教师重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重视优生而忽视对差生的教育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人人成才,心有余而力不足。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生活福利待遇和经济差,工作目标难以实现
目前,中小学学校生活条件差,办学条件落后,大多希望自己生活福利和经济利益得到改善,而下功夫钻研教育教学,探索规律,改进教育方法,从而实现工作目标,体现自身价值少之又少。
(三)兴趣广泛,但开展有益健康的活动机会少
大多数教师上完课后,或忙于管理学生,或忙于“筑长城”尽管兴趣广泛,但为教师开展有益健康的人人参与的活动机会少,教师的爱好和兴趣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消磨殆尽。
(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依然甚多
1.学生基础差,教学条件落后,而不去创新。山区学生没有学前教育,家长无瑕顾及子女,民族学生存在语言障碍,表达能力差,基础普遍较差,同时好学生转入好的学校,都是几番筛选剩下的,而考评教师的仍用同一目标,同一标准,彝汉小学生均用同一教材。而主管局领导均以学生成绩来评定教师优劣,而山区学生怎能与城里学生相提并论,尽管教师兢兢业业的辅导学生,但学生成绩始终低于好学校的学生,做着“累死不讨好”的工作,主管局认为山区教师能力差,晋升培训调动机会少,若想调入好的学校比登天都难,压抑自己整天消沉而不思进取,不去创新。
2.信息闭塞,自满自足而不上进。
山区中小学教师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庭途中,年轻人自我感觉良好,轻而易举的完成教学任务,对知识自满、自足,中老年教师辛苦从事教学几十年,但对教育的成功和失败不善于总结和积累,墨守成规,故业务平平,无所建树。教师每天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简单而疲劳的工作使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丧失积极探索进取精神。
3.各种形式学习和培训与实际相脱节。近年来,对山区教师组织各种培训,如计算机技能培训,远程教育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新课标培训,参与式培训等,虽对教师强化了自身素质,对于教育教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各种培训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大多数教师培训归培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始终不变,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从而使自己远远落后于教育发展的需要,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五)人际交往密切,但工作上协作合作少,凝聚力不强,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但工作上各上各课,而顾大局大体,体现主人翁的责任感的教师少。
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要做好偏远山区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队伍身体健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二、对策建议
(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使之安于乐教。
1.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素质。
近几年来国家对山区中小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助教育,学校的“硬件”、“软件”、“人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但由于条件落后,交通闭塞,且落实的力度不够,教学教研走过场,流于形式;上面帮扶来的电脑没能完全用于教育教学中,远程教育没落到实处。因此改善办学条件和培训重点放在山区中小学教师身上,真正落实到实处,真正提高教师的素质,激发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以培养山区人才为已任,乐于为山区教育奉献。
2.提高山区教师待遇,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
山区中小学教师相当辛苦,寄宿制中小学教师从早忙到晚,既关心学生学习进步与否,又关心生活得快乐与否,劳心又劳力。村小教师每天早出晚归或顶烈日或冒雪雨,往返于学校和家里,每天都身心疲惫,因此应提高山区教师待遇,在晋职、晋升、调动等方面给以倾斜,使教师“进得来”,“留得住”,安于乐教,真心实意为山里孩子。
(二)通过“走出去”正视差距,产生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
1.“走出去”看看,正视自己知识的欠缺,山区教师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在这地方自我感觉良好。因而主管局领导应创造条件,带着山区队伍代表走出去看看,开阔视野,感受外在的影响和压力,正视自己不足,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从而自觉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2.开发校本课程,校本研究,增强教育信念。由于学生基础较差,促使部分教师消极对待工作,因此,校长带领教育开发校本课程,编写符合实际的当地教材,办出特学校,增强教师教育信心,同时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实现教育价值。
3.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目标管理。校长要知人善人,用人之长,了解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目标,使教师在竞争中感受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
(三)创造条件,提高业余文化生活,培养教师职业兴趣。
山区教师生活单调,整天都忙碌着,无精神愉悦可言,因此,学校领导要了解教师的爱好兴趣,关心教师的健康十分重要。通过组织教师开展有益的活动,重在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绪,促进心胸开阔,心理平衡,达到身心健康。
(四)创新工作新机制,营造和谐快乐的校园
1.关心教师生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深入基层第一线,要用平等的身份走进教师的心理,关心爱护教师,在精神上思想上体贴教师,公平、公正的去对待评价每一位教师;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主动创新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2.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和学术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一个学校教师是否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关键取决于校长的管理方法。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长忙于事务中,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搞好关系,认真执行上级部门的方针、政策,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很少了解教师的需要,满足教师成功需要的条件。山区大多数中小学校长基本上形成了能上不易下的机制,升迁的可能性很少,易产生职业倦怠,挫伤了办学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校建设,因而有必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让校长全身心的投入学校建设中,真正关心教师的需要、疾苦,当好尊师重教的引领人。把“身教”与“言教”结合起来,以身作则,使教师紧密团结在校长的周围,形成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