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做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多措并举,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21世纪培养更多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能力;创造思维;培养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一,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自主体验的平台,把培养创新能力有机地融入课堂呢?笔者认为:要认真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想象,学会动手、动脑,学会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1 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就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思维僵化、迟钝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最大障碍。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当学生发言时,我一定认真听取,决不插话打断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一律表示欢迎,必要时展开讨论,肯定学生的成绩,鼓舞学生的信心,纠正学生的错误。在教学中,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允许学生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表达和应用,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推导过程、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2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3 指导动手操作,培养创新精神
“智慧出在人的手指尖上”。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已成为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操作学具,能改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的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参与活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鼓励质颖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那些有创见的问题要给予肯定、表扬,这样才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后,有的学生便提出,能否转化成归一应用题或倍比问题的解题思路呢?一石击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的提出,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们想了又想,把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与归一应用题,倍比问题,沟通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把知识清清楚楚地串成一条“线”。其实,学生的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创新,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创新能力。
5 设计开放型练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型练习对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减少机械重复的练习,增加一些开放型的习题。例如,在《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中,我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再解答。如: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 )?只要学生根据所给条件,经过思考,补上一个问题,便可列出算式解出一个确定的答案来。这样补充问题的弹性较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补上问题,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如可补上:(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几倍?(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3)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几倍?(4)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少几分之几?这样设计,把知识教学和创新思维融为一体,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体现教学的民主性。给学生留下了选择的余地和探索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把握自主体验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根本,以自主探索为依据,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培养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陶明莉)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能力;创造思维;培养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一,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自主体验的平台,把培养创新能力有机地融入课堂呢?笔者认为:要认真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想象,学会动手、动脑,学会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1 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就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思维僵化、迟钝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最大障碍。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当学生发言时,我一定认真听取,决不插话打断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一律表示欢迎,必要时展开讨论,肯定学生的成绩,鼓舞学生的信心,纠正学生的错误。在教学中,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允许学生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表达和应用,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推导过程、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2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3 指导动手操作,培养创新精神
“智慧出在人的手指尖上”。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已成为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操作学具,能改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的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参与活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鼓励质颖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那些有创见的问题要给予肯定、表扬,这样才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后,有的学生便提出,能否转化成归一应用题或倍比问题的解题思路呢?一石击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的提出,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们想了又想,把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与归一应用题,倍比问题,沟通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把知识清清楚楚地串成一条“线”。其实,学生的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创新,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创新能力。
5 设计开放型练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型练习对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减少机械重复的练习,增加一些开放型的习题。例如,在《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中,我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再解答。如: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 )?只要学生根据所给条件,经过思考,补上一个问题,便可列出算式解出一个确定的答案来。这样补充问题的弹性较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补上问题,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如可补上:(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几倍?(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3)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几倍?(4)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少几分之几?这样设计,把知识教学和创新思维融为一体,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体现教学的民主性。给学生留下了选择的余地和探索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把握自主体验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根本,以自主探索为依据,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培养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陶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