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读赏练之马国福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inc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国福,江苏省作协会员,《读者》杂志社签约作家、教育部十一五课题文学专家、中华版权保护中心签约作家、龙源期刊网专栏作家。迄今为止发表诗歌、散文近百万字。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星星诗刊》、《黄河文学》、《雨花》、《中国青年》、《散文选刊》、《演讲与口才》、《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多篇文章被《读者》、《青年文摘》、美国《侨报文摘》等国内外多家报刊转载。出版有散文集《赢自己一把》、《成功彼岸的灯火》、《给心灵取暖》等。个人简介和散文被2006年2月28日CCTV-10子午书简栏目播出。其作品以清新、隽永、励志、温情的卷首语、散文随笔见长。
  
  关爱,让生命高贵
  马国福
  关爱是一种生命的金属,它既具有钻石般的高贵恒久品质,又如同渗进泥土里的那脉清泉,澄明朴素。只是,我常常看到,有的人把这枚钻石常常揣在自己的怀中,从不用它的光芒来给人激励和照耀;有的人给这脉清泉筑上牢固的堤坝,从不让这份澄明润软深入到别人干涸的田园。
  我曾在热闹的街头看到这样一幕。一个身体残缺的乞讨者经过闹市时,从罐中不多的零星硬币中,拿出一枚,分给了另一个失去双腿,匍匐在桥上的乞讨者,在硬币落入他面前的那一刻,两个身体同样残缺的人彼此注目对视,点头报以微笑,然后缓缓走开。这一幕让我眼睛湿润。
  尽管他生活落魄,身处社会的最底层,属于被社会冷落看轻的那部分,但是有了他给自己的同类投一枚硬币的“小爱”举动,在我眼里,他残缺的生命却有了钻石般高贵的光辉,他的举动多了一份清泉般见底的澄明。
  这样的关爱,像寒冬深夜里在风中摇摆不定的微弱炭火,尽管没有太长的射程,太多的热量,但是,对于炭火旁边那些瑟瑟发抖,希望得到关爱的生命,却有了一份太阳般的温暖。这样的关爱,就像行将干涸的河滩里的点滴流水,尽管在河滩有限的容积中游摆挣扎着很多鱼,但是对在乎点滴水湿润的弱小鱼苗,就有赢得希望的可能和生存价值。
  关爱,牵连着希望,携眷着力量,蕴含着幸福,散发着温暖,让我们生命的果园有了斑斓的色彩和花朵的芬芳。
  我深深相信,每个人生命的体内都蕴含着一层层矿藏,汲取是一层,给予是一层,祈求是一份,满足是一份,积淀是一份,消耗是一份,但最具终极价值的是给予的那一层,它像煤一样不起眼,但黑暗的表层里包裹着的是一颗火热的心,当它被点燃升起火焰的那一刻,生命的苍穹就被照亮,一切困苦、落寞、挫折,烟消云散,不再重要。
  关爱,就是你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从你生命的甘霖里抽出一棵草木给身陷泥沼的人传递一股信念,或许它就成了蕴含希望的救命稻草;关爱,就是我们精神大厦里的脊梁砥柱,支撑从低处的台阶走向人生高处的人,不断实现追求。关爱,就是从人生的山川河流里分出一道支流,引入那块贫瘠的土壤,让其中的种子,抓住信念的根部,生长出葱茏的藤蔓,给大地和天空捧出自己的花朵。
  生活中我们需要的很多,但是从终极意义来讲,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一个平凡的人,有了关爱之心,就有了高雅之气;一个富有的人,有了关爱之心,他的形体就比别人多了一个“海拔”;一个贫穷的人,只要有了关爱之心,他的人生就有了富贵的光泽。我们的关爱,满足了别人的需要。关爱,拉近了强者与弱者的距离,关爱,缩短了贫穷与富有的差别;关爱延长了个体与群体的幸福。
  关爱,让人的灵魂,博大、丰富、高贵。芸芸众生,英雄豪杰毕竟是少数,但我敬重每一个默默送出自己关爱的人,他们是沙粒中的金子;朗朗乾坤,百舸争流,但我最眷恋那只顺着爱的风向坦然航行的船,它划出了人世间最美的涟漪,让岸上的我们不再孤单伤悲;关爱,增加了生命原野的厚度,提升了灵魂海拔的高度,扩展了幸福人生的广度。向关爱致敬,给高贵注目,让我们借着关爱的力量,坦然幸福行走,人生,因此与众不同!
  (摘自《三角洲》2009年第2期卷首语)
  
  心灵花开
  语言清新、华美,富含哲理,是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关爱”一词是非常抽象的,如何把这种抽象的情感诠释清楚,如何把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揭示出来,靠的就是写作功力,靠的就是对语言娴熟的驾驭能力。这些,作者都做到了,而且非常成功。这是我们在读这篇文章时最应该抓住的东西。当然,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很重要,但那需要生活阅历与成熟程度。
  
  且读且思
  1.为什么说“关爱,让生命高贵”?
  2.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做到“关爱”?
  3.你怎样理解“生活中我们需要的很多,但是从终极意义来讲,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这句话?
  4.本文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排比,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或排比的例子,并说说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小善大爱
  马国福
  善良的母亲常常告诫我们:看见人家的墙要倒,如果不能扶起来,不推也是一种善良;看见别人喝粥,你在吃肉,如果不想让,那么不吧嗒嘴巴发出声音炫耀,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人家伤心落泪,如果不想安慰,那么不幸灾乐祸也是一种善良;看见别人过断桥,如果你不经过,但提醒一声也是善良。
  这些话是朴素的,如同泥土,却厚德载万物;这些举动是细小的,如同白雪,细微棱角衬高洁。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看见别人践踏规则和公德,如果你无力抵抗,但恪守自己做人的准则,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一只小鸟受伤,如果你不能治疗,但是如果把它轻轻放回原野,也是一种善良;身为人师,如果不能桃李遍天下,那么不误人子弟,也是一种善良;建筑一座高楼,如果不能建成丰碑样板,但不偷工减料,保持自警的心,为自己的良心负责,也是一种善良。
  这些,都是小小的善,就像在夕阳下随风缓缓流动的金色沙粒,尽管渺小,但它们流动的弧线交错辉映出晚霞中最美的波纹;这些小善,其实很简单,琐碎而又平常,世俗而又简单,仅仅是付出那么一点点举手之劳,恪守那么一点点人生底线,容忍那么一点点小过错,保持那么一点点廉耻之心,秉承那么一点点古老传统,许多小善,就举目可见,宛如寒冬墙角的朵朵腊梅,把我们的内心照亮,让我们对温暖的春天保持信仰和力量。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还说“从恶如蹦,从善如登”,这些小善是一种日积月累形成的习惯,如同台阶,一步一步把做人的美德送往高处;那些小恶,亦如隐藏在雪山中的一两块小石头,只要关键部位稍微有所松动,就能乘着歪风导致整座雪山的坍塌,心灵底线的崩溃。
  善恶常系一念间。有时候,恶是看得见的,善却看不见,用个比喻,善与恶如同寒冬里水面上的冰和冰下面的水,尽管冰封锁了水的灵性,但是水从不抛头露面,一天天一天天,同样将冰融化,唱着歌谣,走向春天。
  生活常常是这样,有时候你对一个人做十件善事,他不一定记得住,但是只要你有一件恶举,他或许就记住了你。这是本性使然。所以,一个人若要改变自我形象,当从改变内心开始,积累小善成大善;树立口碑,当从戒恶做起,瑕不掩玉为此理。
  乾坤朗朗,芸芸众生,我们不是孤立的个体,生活的每时每刻我们都与身边的人事、草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偶然和必然的联系。也可以这样说,看得见的小善,是让自己活得快乐的一种涓涓细流,也是让身边的人活得无忧的一种社会责任。自我的小善产生的小快乐,常常带动了周围世界的快乐;周围世界的幸福渲染和扩大了我们个体的幸福快乐。
  小善是一种爱的衍射,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涟漪;善良,其实很简单,如同最简单的那道数学题“1+1=?”,在不同的心灵世界就能产生不同的答案,但是,我始终相信,只要每个人为了形成爱的合力付出“1”的小善,我们就一定能够看到1+1﹥2的结果所焕发的独特光辉。
  (首发于《三角洲》2009年第3期)
  
  心灵花开
  本文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对“善”的种种诠释,这些“善”极其微小,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却是指导我们生活的航标,只要你不跨越这些做人的底线,你就不会犯错,就不会心灵不安,就可以平静、快乐地生活。这世上被称作英雄的人毕竟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都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我们不妨积累点小善,因为这是让自己活得快乐、让别人活得无忧的一种社会责任。
  
  且读且思
  1.你觉得“善”有大小之分吗?
  2.“从恶如蹦,从善如登”是什么意思?试着解释一下。
  3.试着从生活中再举出一个“小善”的例子。要求:不能照抄文中的例子。
  
  生活不在别处
  马国福
  法国作家布落瓦在小说《不愉快的故事》中描述了这样一群小城市的人。他们相约着一起走出自己生活的城市,到别处过一种新的生活。主意决定后,他们分工,收集了大量的列车时刻表、行李箱、地球仪、地图和旅行所需要的用具。可悲的是,他们活了一辈子,老了,死了,也没有能够走出自己生活的城市。原因在于,他们无休止的拖延、争论和推迟。
  他们只活在自己肥皂泡一样的梦想中。也就是他们并没有很好地活在当下,一辈子过去了,他们并没有挣脱各种牵绊、桎梏,内在的,外在的。
  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曾经这样的诗,让多少心怀大志的人,热血沸腾,壮志满怀。这诗性、浪漫的精神突围梦想,让多少沉浸在青春岁月的人迷恋、向往。可是,在今天,当下的生活中,真正有几个能让自己从肉体和精神上生活在别处呢?
  我想说的是,一个人不论风光与否,外在的拥有和内在的所得有多少,如果连当下的生活都“活”不好,何论生活在别处?一个人,如果连当下的地都种不好,何论别处花园里的风光?连手中的庄稼都侍弄不好,何论采摘别处果园里的果实?
  生活在别处,固然需要勇气,但生活在当下更需要底气,承受当下生活种种如意、不如意的底气。
  当下与别处隔着一条流动的河。
  五彩斑斓的理想生活固然令人迷恋、向往,可连穿越一条河流的勇气、底气、隐忍都不具备,那闪着光彩的别处生活顶多是猪栏里的肥皂泡梦想,温床上的梦呓。
  夸在篮子里的一把青菜,远远比夸别处缥缈的一大束绚丽耀眼的玫瑰更具有生命力和价值。当下的一寸光阴胜似别处的365个日出,重要的不是光阴的长短,而是如何让这有限的一寸光阴变成让生活不断刚毅、坦然、无悔行走下去的一份能量。
  人生的种种无常和可能有时让人不免悲凉,这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少大志没有实现,而是我们有太多的小志被碎瓦片一样随手丢弃。无志者长立志,有志者立长志。就像小说家布落瓦所描写的那些想生活在别处的人群,如果不从灵魂的行囊中拿出一支引领自己刚毅前行的烛,再宏大美好的愿望,终归都会被岁月无常的风云淹没,黯淡下去。
  或许,认真而又坚实地活在当下,就像一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树,也能在孤寂的原野站成自己不可复制的风景。这才是对生命最负责的态度和热爱。
  在生命的坐标系上,有时候,思想有多远,我们并不能走多远,如果不搬走脚下的绊脚石的话。我不去奢想自己如何风光地生活在别处,我只是从自己的信仰和热爱中捧出一点热,一点光,撒在那刻着生命长度,缓慢延伸的线段上,让自己像一把尺子,缄默着丈量这个澎湃时代精神的广度。
  (首发于《做人与处世》2008年第10期)
  
  浮想联翩
  “生活在别处”是一句多么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诗句,它让人浮想联翩,让人心生向往,甚至让人激动不已,但马国福先生却劝我们不要“只活在自己肥皂泡一样的梦想中”,因为真正的生活只存在于当下,即“生活不在别处”。那么,我们怎样活才算是对生命的一种敬重和热爱呢?作者也给出了答案:或许,认真而又坚实地活在当下,就像一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树,也能在孤寂的原野站成自己不可复制的风景。
  
  且读且思
  1.作者开头就举布落瓦在小说《不愉快的故事》中的一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说生活在当下更需要底气?
  3.你怎样理解“当下与别处隔着一条流动的河”这句话?
  4.你觉得作者“生活不在别处”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其他文献
每年到了暑假快结束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舍不得,那么是趁着这最后的几天假期好好地疯玩一下,还是抓紧时间去完成没有做完的暑假作业呢? Every year when the summer is comi
期刊
【开场白】填报志愿,是每一名考生都需经历的一次人生选择。每当高考的大幕徐徐落下,我们都会听到各种版本的考生故事:步步为营,如愿录取者有之;放手一搏,一飞冲天者有之;无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为强化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规范企业财产损失在缴纳所得税前的审批和扣除,特制定本办法。一、财产损失税前
中学的法律课是思想政治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可以增强法律意识,形成法制观念,做到知法守法;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更需要大批精通英语的专业人才,新的形势使广大英语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因此,我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过多地被看作一种工具传授给学生,对多维的语文教学目标并未有所重视,尤其对于新课程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研究更显不足,本文在解析现
南京市“金陵娃心系北京,红领巾喜盼奥运”主题活动近日启动。主题活动包括“奥运知识我知道”知识竞赛、“文明行动我参与”志愿服务、“奥运项目我体验”阳光体育等内容,从
年轻人对拳王阿里的印象也许只停留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当时,年事已高、身患帕金森症的阿里用颤抖的手点燃了第26届奥运会的圣火。这位拳坛英雄的辉煌时代是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若有一个漂亮的、吸引人的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几十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