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第一只眼睛出现在哪种动物身上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m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演化史上,无人知晓第一只眼睛何时出现。不过有化石证据表明,时间不会晚于5.4亿年前,即寒武纪的初期。生物学家安德鲁·帕克认为,眼睛与寒武纪在时间上的重合绝非偶然。
  他在《第一只眼睛的诞生》一书里论述道,正是眼睛帮助沉寂了35亿年的生命陡然焕发出空前的繁荣。此后2000多万年异彩纷呈,几乎所有现代动物门类都毫无征兆地出现了,包括人类所属的脊索动物,学者们称这段时间为“寒武纪大爆发”。
  以地质学尺度衡量,2000万年的光阴其实很短。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生命的复杂和种类为什么有如此惊人的跃升,这一问题曾让达尔文困惑不已。他在《物种起源》中写道:“这件事情到现在为止都还没办法解释。所以,或许有些人刚好就可以用这个案例,来驳斥我提出的演化观点。”如果当年他留意到眼睛与寒武纪的时间线,也许他也能得出与安德鲁·帕克类似的结论。
  因为在化石上留下第一只眼睛的是三叶虫,于是认为最古老的眼睛就诞生在它们中间,这样的说法貌似有逻辑问题。会不会还有比三叶虫更古老的眼睛,只是由于某些原因没能保存为化石呢?帕克说不会。他非常肯定,三叶虫就是进化出真正眼睛的第一批动物之一。
  动物要留下化石证据,至少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体型要足够大,太小了不行;二是身体要有硬质结构,比如硬壳、骨骼和外骨骼之类的东西。缺少寒武纪之前的动物化石,估计是因为受这两个条件的限制。
  8亿~7亿年前,这一状况有所改变。先是成冰纪的“雪球事件”,让整个地球成为一个固态雪球。随后冰川消融和地质变化把岩石中的矿物质和营养元素带入海洋,引发藻类和细菌的过度繁盛,一如现在水体富氧化造成的大规模水华。
  之后,水华沉入海底,最终形成尘埃或煤屑一类的有机碳深埋地下。在这无比漫长的过程中,由藻类和细菌造就的稳态被打破,原本相互对立彼此抵消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失去了平衡,空气中的氧含量缓慢持续地上升,给生命带来更大的变化。
  没有氧气,生命只能像细菌那样微乎其微。有了更多的氧气,生物可以储存更多的能量,食物链逐渐变长,捕食成为有效率的生活方式之一。捕食又促进了生命的军备竞赛,迫使捕食者和猎物都向大型化发展。于是动物出现了以碳酸钙和蛋白质为主要组成的硬质结构,它们同样需要氧才能产生。甲壳、角质、纤维和骨骼,三叶虫就是一应俱全的典型。别看它们的体型从1毫米到90厘米不等,但比起寒武纪之前的任何动物,这15000多种三叶虫全是大家伙。
  硬质结构撑起了三叶虫的身体,还有它们的眼睛。事实上,三叶虫的晶状体就由一种透明的碳酸钙结晶(方解石)构成。每一个单眼都包含着一颗微小的方解石,几千个单眼有序排列组成复眼,引导着光线沿着同一个方向抵达晶状体之下的视网膜。而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缺了蛋白质可不行。
  或许有人还纠缠在时间的问题上。以地质学的时间尺度而言,三叶虫的眼睛就像瞬间长出来似的。然而演化生物学家不这么看,有人做过计算,保守的结论是,从一层感光细胞组成的视网膜到完整的眼睛,演化时间仅需40万年。
  眼睛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视觉改变了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比起嗅觉、触觉和听觉,它能提供个体更多的环境信息,毕竟我们这个星球一直被阳光照耀着。许多生命对环境最主要的适应以及最神奇的适应都源自“看”:玫瑰的艳丽、鹦鹉的华翎,或变色龙的伪装以及爱人的微笑,无不如此。很大程度上,整个人类社会都有赖于视力的存在,以至于当代社会就像是围绕着观看组织起来的,有人称其为“视觉中心主义”。
  令人惊讶的是,拥有视力的生命并不普遍。植物、藻类、真菌和细菌没有眼睛,不少动物也没有。就数量而言,95%的动物都有眼睛。然而如果按身体架构模式分类,动物界共有38门,仅有6门动物拥有真正的眼睛。
  可以想象,拥有眼睛的动物有更复杂的环境,以及更复杂的生活。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学家在海洋深处陆续发现了许多奇怪的动物。它们聚集在漆黑的裂谷底部,依靠海底热泉口喷涌的岩浆过活。起初人们以为,由于长期生活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它们的眼睛早已退化,但是后来发现,它们中间仍有不少拥有“半只眼睛”,即裸露的视网膜。
  例如脊盲蝦,它的背部就长着两片很大的视网膜。深海热泉蟹的头上也有类似的结构。学者们还注意到,这类“半只眼睛”并非退化的结果,而是重新发育出来的。那么,它们到底在“看”什么呢?原来是人眼几乎无法看到的电磁波。
  由此我想到,怎么可以自以为人类的眼睛就是完美的呢?我们的眼睛的确更精细更复杂,却不是没有局限的。某种程度上,它们难道不也是“半只眼睛”吗?同样的道理,我们又怎能认为,观看就是最好的处世之道呢?
其他文献
当第一个人出现在世上的时候,他发现这里很空旷。  “如果有这么一件东西,”他想,“四条腿的东西,让我可以坐在上面,歇一会儿,有多好。”他发明了椅子。坐在椅子上,眺望远方,好美。  “如果有这么一件东西,”他想,“四方的东西,下面可以伸腿,上面可以支肘,有多好。”他发明了桌子。伸腿支肘,眺望远方,好美。  远处刮来一阵风,带来大片乌云,下雨了。糟透了。“如果有这么一件东西,”他想,“有顶的东西,为我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庭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更加溺爱,尤其是在用餐上,家长对孩子的进餐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导致很多幼儿养成了不良午餐习惯。文章分析了当前幼儿存在的不良午餐习惯及其成因,提出了培养小班幼儿良好午餐习惯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班;午餐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29  作者简介:陆婷婷(1991—),女,江
田夫是农民。多年来,胼手胝足的他,勤奋耕耘,认真写作,以农村和土地的视野,写出了独具匠心的一片天地。  《思语的星期天》通篇饱含温度。田夫用对于微小事物的知觉乃至直觉,从对孩子的亲近、爱怜与呵护的角度出发,用几个充满生活趣味的细节,提醒我们这些大人要理解和关爱孩子的诉求、体贴孩子交友与精神生活,使之健康成长。作品小中见大,切实触动人们心中柔软的部分。原本农村琐事、家长里短,在田夫的语境中,升华成一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
暮  太阳掠走了我的影子  就跑了  日记  把往事折叠  装订好  老的時候下酒  秋  鐮刀亲吻着庄稼  于是  季节便忘情地倒下了  情  一朵艳丽的花儿  在最深的伤口绽放
“真是爛泥扶不上墙!”  烂泥:我说我要上墙了吗?我让你扶我了?真是有病!  “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  死猪:我都死了你还折腾我!我招你惹你了?真是有病!  “还真是破罐子破摔啊!”  破罐子:我憑自己本事摔破有问题?我管你要钱了?真是有病!  “就当我对牛弹琴好了。”  牛:我求求你别对我弹了,弹得那么难听我说什么了?真是有病!  “咸鱼还想翻身?”  咸鱼:我翻不翻关你屁事!我说我想翻身了?
我常爱抚摸那本素朴的《曲终集》,久久地出神。一个人在寂寞时与它为伴,心中就多了一份温暖与光明。这是《耕堂劫后十种》里的一种,也是孙犁的最后一本书。  是啊!曲终人未散,坐深云自淡,行尽月犹清。  孙犁,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谁却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孙犁若如某些人,其实也是可以大紅的。当年,孙犁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荷花淀》,毛泽东看过后写道,“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大为肯定。孙犁却从未向人言
徐海燕(GUE),C2、T2、洞穴潜水员,TDI进阶沉船潜水员,IANTD循环呼吸器混合气体潜水员,PADI开放水域潜水教练。中国为数不多的资深女性技术潜水员之一,“科学松鼠会”成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遗传学博士。曾经翻译过《神经漫游者》,写过数十篇关于技术潜水的专栏文章。 01  很多人问我:进洞进船,那么黑,你不害怕么?  我不知道怎么同他们解释,封闭空间潜水最美的时刻之一,便是关闭所有的灯
“散装”江苏,初夏是啥味儿的?这世上,能统一“散装江苏”的,大概只有“美味”一词,尤其是在初夏时节。初夏的江苏到底有多美味?这么说吧,本着对每一位“吃货”负责任的态度,强烈建议这段时间轻易不要去江苏,因为在踏进江苏的那一刻,你就注定要“一失嘴成千古恨”。无论是物阜民丰的苏南、扼淮控湖的苏北,抑或范围模糊的苏中,“自成一派”的南京,都足以让你食指大动,吃到“不知今夕何夕”。  苏南,不时不食是一种信
李白在我的心目中,不是一段历史,不是一个人名——甚至不是一个诗人。李白在我的生命中,是一种蓬勃的诗意——那生长于乡土,又指向远方的情绪……  眼前仿佛谁走来,素衣翩翩、气宇不凡。黄昏里启窗,对一轮明月发呆;黎明登临扁舟,早上还在白帝城,傍晚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  它播在我童年时代三四月的盆周山区,咯嘣咯嘣地四下里走根,劈里啪啦地往高处发芽、抽条,终于繁衍成葱茏蔚然一大片。若干年以后,我的阅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