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鉴赏诗歌支几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zlf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是考生心中永远的痛,也是失分最多的一块。2009年的考试说明规定,诗歌鉴赏的分值由原来的8分提升到10分,这更是让考生叫苦不迭。其实,如果考生能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就能提高答题的正确性。下面,我们就苏锡常镇四市一模考试诗歌鉴赏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答题技巧。
  第一,明确概念,对症下药。鉴赏的第1小题第1问要求学生回答“从那些角度来写景”,有的考生明显是对“写景的角度”概念不清,于是答案中便出现了“对比” “夸张”“借景抒情”“细节描写”“乐景衬哀情”等等描写方法。其实,这道题考查的是《考试说明》中要求的“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这表达技巧可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我们可以依据考纲要求给它适当分类:一是修辞。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等。二是表达方式,共有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五种,鉴赏中常用的也就抒情和描写两种。其中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和托物言志两种。三是其他一些表现手法,如渲染、烘托、用典、扬抑、白描、想象和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等等。而在第1小题中的“写景角度”则是描写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描写的方法包括上文举出的一些修辞方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也可以是其他手法中的渲染、烘托、白描、想象和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还包括运用叠词以及描写角度。具体说来,描写角度可以分远近、俯仰、绘声绘形绘色(或听觉、视觉、嗅觉等)、动静(有时也可能是以动写静,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有时也可能是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等。像本诗歌中“林断山明”为远景,“竹隐墙”为近景;“翻空白鸟”为仰视,“照水红渠”为俯视。 “林断山明” “照水红渠”等是静态描写, “翻空白鸟”是动态描写。写蝉的鸣叫为“声”,写“白鸟”“红渠”,红白相映,色彩鲜明,同时也写出了白鸟冲天直上的形态以及荷花娇美的姿态;“细细香”写荷花散发出的淡淡的清香。作者正是通过多角度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开阔深邃、清新淡雅、充满野趣的画面。面对如此繁杂的技巧,考生一定要非常清晰地理清概念间的界限及联系,这样才能保证答题时不会答非所问。
  第二,仔细审题,有的放矢。第1小题第2问要求回答“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有些考生理解成了“描写了哪些景物”,于是就把上片的景物描写描述一番,有的甚至只列举了一些物像,而把关键的特点给忽略掉了。所谓景物特点,必须是一些概括性的形容词,比如雄浑壮丽、苍凉悲壮、淡雅宁静、清幽明净、清丽明朗、萧瑟凄凉、幽僻冷寂等等。作者在提问时,一般都非常注意题干的要求,审题时一定要弄清命题者的意图,答题时才能有的放矢。就如写景类的文章,出题往往是这样几种形式:一是如上文提到的,只须概括特点即可。二是“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色?”回答这类题,必须先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所写景物,再用几个形容词概括一下景物特点。三是“这首诗是怎样写景的?”或者问“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或优点)?”回答这类题目,就必须从表达技巧上入手,先指出技巧,并结合诗句适当分析,再写出这种方法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得分析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主题。当然,答案的详略也应考虑到题目的分值及要求,如果分值大,或者题干要求“作具体分析”,那么答案就要详细些,反之,分析则可适当简略些。还有一种情况考生也要注意,我们在批改第一题时,发现有一部分考生只答了第一问的什么角度,而把第二问的特点分散到每个角度的表达效果中回答,如“通过仰视写出了白鸟的欢快,通过俯视写出了红蕖的清香……” 这也是属于审题不清的情况。无论诗歌鉴赏还是阅读,大家一定要记住,有一问就必须有一答,绝不能两问并一问答题。
  第三,关注细节,顺藤摸瓜。这里的细节包括诗歌的题目、作者、注解等。我们都知道,诗歌鉴赏要知人论世,这“人”包括“诗人经历”“思想意识”“性格特征”“政治主张”;“世”包括时代特征、具体创作背景等,而这些内容很有可能就在题目或注解中体现出来。有时,诗歌中的典故,注解中也会进行解释。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就能顺着这些线索探求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了。鉴赏的第2小题第2题问“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能“知人论世”。从知人的角度看,苏轼的本性是乐观洒脱,总能很快地从挫折失败中调整自己的心态,但也不可忽视,从诗人的经历来看,苏轼也有苦闷不得志的时候,在同样是被贬黄州所作的《赤壁怀古》中就流露出“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无奈和失意之情。大部分考生回答问题时只从一个角度入手,要么写他豁达乐观,悠闲自在,要么就写他不得志的苦闷彷徨,都没能全面思考。这首词中,有诗人自得其乐的悠闲之情,这从上篇的景物描写中也可以看出。不过,这也只是“其身则闲,其心则苦”了。这悠闲其实是内心百无聊赖的一种掩饰而已。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末句“浮生”一词中看出。“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联系苏轼的遭遇,我们能感受到诗人遭贬时郁郁不得志,只好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的一种无奈之情。
  第四,抓住关键词,整体把握。
  在诗歌中,作者所写的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基调,一定会在一些关键词语中有所体现。比如,上文提到的“浮生”一词。再比如第一题中的上片的景物特点,共四句话,其中三句中的景物都显出了亮色,如“林断山明” “翻空白鸟”“照水红蕖”等,可好多同学偏偏忽略了大部分,却死死盯住了“衰草”两字,于是,概括时就出现了偏差,写成了“凄凉、萧瑟”等。说明我们的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也要全面考虑,既要关注有关人物动作语言神情等细节,也要关注反映心情的关键词语,有时还要分析人物所处环境(写作背景、天气、周围景物等)。从而了解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如“杖藜徐步”,诗人为何要拄拐杖,为何是慢慢走,是老态龙钟,还是心情忧郁,还是百无聊赖?苏轼被贬黄州时才46岁,不可能老态龙钟,由此,我们推断出诗人应该是郁郁不得志、百无聊赖的形象。一部分同学答老态龙钟,显然错误了。
  我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因此,我们提醒考生,在平时答题时,一定要用心辨析鉴赏题不同的提问,并且注重积累一些有关诗歌知识和鉴赏的术语。有了金刚钻,还怕揽瓷器活吗?
其他文献
许多同学在写思辨性作文时,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会怎样,使所写作文的内容停留在“是什么”上,而忽视了在“为什么”“将怎样”上的深度开掘。殊不知这样一来,即使列举再多的事实,往往也证明不了什么。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
转化与化归是一种数学思维方式,是数学解题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是我们处理数学问题的必要手段.转化与化归即通过转化将未知的、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已知的、已解决的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即A(C)B.  在平时的数学解题过程中,要不断的通过转化与化归进行总结,一是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转化?答:转化之所以必要,是由于两者有所不同,B比A更适合我们的需要;二是为什么能做这样的转化?答:转化之所以可能,是由于它们有同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指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清代戏剧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议论文写作如能借“由头”开篇,则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它能迅速吸引读者眼球,激发阅读期待与兴趣。  一、“由头”可以是经典人物富有哲理的言论  古今中外的经典人物(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或因其思想、或因文采闪耀在历史长河中,这些经典言论经受
一年一度的高考越来越近了,考生们都在争分夺秒地复习刷题,短时间内提高太多的分数是很难的,除非是刷到原题或者突然开窍,不过要想多拿几分还是有些小技巧的,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英语听力的提分小技巧。  英语听力所占的分值是20至30分,题目分简单题、中等题、难题。简单题都会做,中等题只要仔细看、认真听以及当时做题的果断,应该也好拿到分。难度题就看能力了,因为这部分题的做题感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圆是中学数学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建构数学问题、探索解题思路的直观模型.利用圆的轨迹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图形和直观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感悟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下面笔者根据中学阶段圆的若干定义,谈谈如何利用圆的定义构造圆直观简捷地化解相关数学问题,并且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发展直观想象核心素养!  一
1. Jerry couldnt remember when exactly James left________city. He only remembered it was________Sunday.
大家知道,基本不等式是C级要求,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知识,高考对基本不等式的考查,主要以多元最值为背景的题型进行考查,而多元最值问题的求解却并非仅仅依赖于基本不等式.在高考中,多元最值问题形式多样,综合性极强,因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常言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么面对变化莫測的多元最值问题有何良策呢?等价代换或转换是破解这类问题的最常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下文举例说明,供同学们参考.  一、代入转换
一、單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1. The teaching of language is not________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re are variations among the different districts.  ________________   A. constant B. uniform  C. steady
跳步解答
期刊
高三數学综合试卷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