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新疆灾害趋势会商会顺利召开

来源 :内陆地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wind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有效防御各种自然灾害和减轻灾害损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抗灾救灾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灾害防御协会于2005年1月18日联合组织召开了2005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灾害趋势会商会.新疆人民政府抗灾救灾办、新疆灾害防御协会、新疆民政厅、卫生厅、公安厅交警总队、公安厅消防局、水利厅、农业厅、气象局、地震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厅、林业局等18个自治区级单位,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部门的领导和灾协成员单位研究人员近30人参加了会议.
其他文献
采用SAM方法对重庆市荣昌台2000~2006年(缺2001年资料)的数字地震资料进行S波分裂的计算分析,并讨论了其与该区构造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S波快波偏振方向主要集中分布在NW向40°~45°、75°~85°。认为S波快波优势分布方向为NW向,与荣昌地区所受区域应力场方向大致一致,与该区的主要基底断裂走向接近垂直,反映了该区应力场的大致轮廓,为地震预报提供信息。
以基于周期谱分析基础上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对山东内陆主体及其邻近的南黄海、冀鲁豫交界等地区中强以上和中等地震进行了试验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最初以新疆地区7级以上地震为例研究的强震预测方法,用于山东及其邻近区域的中强以上和中等地震也有较好的检验效果。对各分区的回顾性检验结果表明,方法的R值评分一般在0.6以上,最低为0.5。最后依据展望性预测结果对山东内陆主体区、冀鲁豫交界和南黄海地区未来几年
由地震学(地震)、地球动力学(现代运动)、地质(造山作用)资料得出,天山地震成因带地壳处于复杂的应力状态中,目前造成应力作用的因素不清楚,因而,不能对地壳内大地构造过程增
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1902年以来MS≥7地震的成组活动划分出7组,其首发大震分别为1902年阿图什8.2级,1911年阿拉木图8.2级,1920年海原8.5级,1931年富蕴8.0级,1946年缅甸7.8级,1966年邢台7.2级,1988年缅甸7.2级。川滇MS≥6.7地震成组活动划分出5组,其首发强震为1913年峨山7.0级,1933年茂县7.5级,1948年理塘7.3级,1966年东川6.5
利用SAM方法对2005年2月15日新疆乌什6.3级地震前、后S波分裂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乌什6.3级地震前1年半左右,慢S波时间延迟出现表征区域应力增加并持续上升的变化,而快S波偏振方向出现表征应力场转向的异常变化。
利用S波分裂的方法,分析了2003年2月14日新疆石河子5.4级地震前后多台所记录的小地震的S波分裂特征,发现震源附近地区的S波分裂特征对中强震仍有一定的前兆意义。震中附近的3个地震台记录的S波偏振方向在5.4级地震前出现由原来与区域应力场一致的NE向转为NW向震后又转回NE向。5.4级地震前各台记录的慢波延迟时间总体表现出由小变大的特征。
对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序列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其余震具有共轭型分布特征;多种地震学参数在序列中的较大余震前有不同程度异常显示,余震具有较为特殊的地震波形;与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相比具有多处异同点等。结果认为巴楚—伽师6.8级地震可能为具有继承伽师地震特点的余震起伏变化较大的主余震型。
影响沂水泉氡值变化最大的干扰是降雨。因为这种干扰存在着“记忆”滞后影响 ,所以用一般的相关分析难以将这种影响排除干净。研究表明采用褶积积分方法可较好地排除这种影响 ,同时分析了菏泽 5 .9级地震前后沂水泉氡区间概率的变化特点 ,讨论了区间概率的变化与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变化的关系
2003年1月4日新疆伽师县发生了5.4级地震,其宏观烈度为Ⅵ度.布设在伽师县城的强震固定台记录到5.4级主震及1次4.2级余震的加速度,其中一个地震的最大加速度值(水平分量)为66.
2005年9月23日至10月20日克孜尔地区发生了小震群事件,其中发生MS4以上地震5次,震群中最大地震震级为MS4.9。此次震群活动强度大、频次高,因此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和特殊性。在尽可能完整地收集此次震群地震目录资料基础上,从震群的时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能量释放特征、前兆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此次震群的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震群为K-ρ型前兆震群,震群主要受到近南北向水平挤压作用力,发震构造既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