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边笔记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lijin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2年4月28日,汽车将一个19岁的孩子拉进西大校内,这孩子和他的那只破绿皮箱就被搁置在了陌生的地方。
  这是一个十分孱弱的生命,梦幻般的机遇并没有使他发狂,巨大的忧郁和孤独,使他只能小心地睁眼看世界。
  他数过,从宿舍到教室是524步,从教室到图书馆是303步。因为他老是低着头,他发现学校的蚂蚁很多。
  当眼前出现各类鞋子时,他就踽踽地走了。
  他走路的样子很滑稽,一个极大的书包,使他的一个肩膀低下去,一個肩膀高上来。
  他唯有一次上台参加过集体歌咏比赛,其实嘴张着并没有发声。所以,谁也未注意过他。这正合他的心意。
  他是一个没有上过高中的乡下人,学识上的自卑使他敬畏一切人。他悄无声息地坐在阅览室的一角,用一个指头敲老师的家门,默默地听同窗高谈阔论。
  但是,旁人的议论和嘲笑并没有使他惶恐和消沉。一次,政治考试分数过低,他将试卷贴于床头,让耻辱早晚盯着自己。
  他当过宿舍的舍长,当然尽职尽责。遗憾的是他没有蚊帐,夏日的蚊子轮番向他进攻。烦躁到极致,他反倒冷静了,心想:小小的蚊子能吃了我吗?这蚊子或许叮过什么更有知识的人,那么,这蚊子也是知识化了的蚊子,它传染给我的也一定是知识吧。
  冬天,他的被子太薄,长长的夜里他的膝盖以下总是凉的,他一直蜷着睡。这虽然影响了他以后继续长高,却练就了他聚集内力的功夫。
  他无意于将来成为一个作家,只是什么书都看,看了就做笔记,什么话也不讲。黄昏时,一个人独行于校内树林里,面对所有杨树上那长疤的地方,认定那是人之眼,是天地神灵之大眼,便充裕而坚定。他还喜欢长久仰望树上的云朵,总发现那云活活就是一群腾龙跃虎。
  他的身体早先还好,虽然打篮球别人因他个子小不给传球而让他从此兴趣殆尽,虽然他跳不过鞍马,虽然打乒乓球尽败给女生,但是,自那次献血活动中被抽去300cc血、又将血费购买了书,不久,他就患了一场大病,再未恢复过来。这下好,他却因此住上了单间,有了不上操、不按时熄灯的方便,创作活动由此开始。当今有人批评他的文章多少有病态意味,其实根源也正在此。
  最不幸的是肚子常饥,一下课就去排长长的队买饭,叮叮当当敲自己的碗,然后将一块玉米面发糕和一大勺烩菜,不品滋味地胡乱吞下。他有他改善生活的日子。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发表,四角五分钱的收入,他可以去边家村食堂买一碗米饭和一碗鸡蛋汤。因为饭菜的诱惑,所以他那时写作极勤。但他的诗只能在班里的壁报上发表。
  他忘不了教授过他知识的每一位老师,年长的,年轻的。他热爱每一个同学,男的,女的。他梦里还常梦到图书馆二楼阅览室的那把木椅,那树林中的一块怪模怪样的石头,那宿舍窗外的一棵粗桩和细枝组合的杨树,以及那树叶上一只裂背的仅剩了空壳的蝉。
  整整15年后,他才敢说,他曾经撕过阅览室一张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而且是预谋了一个上午。他掏三倍价钱为图书馆赔偿的那本书,当时说丢了,那是谎言,其实现在还珍藏在他的书柜里。他曾在学校偷偷吸烟。他曾为远远看见的一个留辫子的女学生作了一首连他自己也吃惊的情诗。
  1975年的9月,他毕业了。离开校门时,他依旧提着那只破绿皮箱,又走向了另一个陌生的地方。
其他文献
阅读阿莹的散文已经有很多年了,而集中阅读他的文化散文,却是在他的新作《大秦之道》中。这部主要取材于中华文化发祥地和传承地陕西的散文集,几乎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聚集在陕西具有标志性的传统文化遗存,如文物、风物、人物、古迹、名胜、宗教、艺术、茶道、陶瓷、古玉、乐器等尽在作者的视野之内,而且都已成为今人与古人展开心灵对话的支点。这些文化遗存本身聚集着中华文化的幽深奥秘,聚集着中华民族巨大
“神舟六号”飞船飞天,“嫦娥一号”卫星探月,我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发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也唤起了人们丰富的联想:除地球之外,宇宙中其他星球上有无生命?外星人是
好戏要在春天演。冬天,就留给书法吧。春和夏都很肉感,能喂养视觉。在秋冬,肃杀和酷寒之气里,人似乎只能靠精神而活。冬天宜喝茶读卷下棋悟道,还有,就是侍弄书法。书法应是冬
茫茫沙漠里有神秘的诅咒,有生存的潜规则……绝处逢生王可名是个驴友,热衷于探险,这次他租了一匹骆驼,想独自横穿乌尔木图沙漠。可途中他迷路了,而且已经两天没水喝了。好在
胥口是生在太湖边上的古镇,费松伟、蒯惠中、陆建祥、陆伟方、和朱墨春全都是长在胥口的画家,他们花了大半年时间,集体创作了差不多有三十米长的太湖长卷。书画中的集体创作,
[时文阅读一]寻春篇韩少华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趁个假日,我出了城,
离开故乡快三十年了,但故乡很多的记忆都还紧紧的跟着我,尤其是故乡的那口古井就像影子一样,一直缠绕在我的心头,总是有些湿润的情怀在心间萦之不去。故乡的古井,曾经是故乡人生活的家园。纯洁的水,滋润了草根生长的土地,滋润了树叶摇动的山坡,滋润了鲜花绽放的圃园,滋润了粮食在田野里成熟的色泽。  五十多年前,我出生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里,那里有连绵不断的高山,峰峦起伏,这些山由远及近,一重一叠,顶着蓝天白
去年春节,家里来了客人,由于人手不够,我被派去买葱。来到菜市场,我正愁不知从何下手,听到旁边一个老太太问:“这白菜怎么賣?”  “8毛。”  “这么贵,人家都卖6毛,便宜了我就来点儿。”  “好,好,6毛,现在生意太难做了。”卖菜的人咕哝着。  看到老太太挑了几棵叶子多的白菜,我心想:这几句话我也会说。于是我深吸了一口气,鼓起勇气来到了卖葱的地摊上。我看摊主黑黑的脸,细眯的眼睛,胡子拉碴,像是一个
竹刻家安之赠我竹臂搁一块,让我练习刻竹。然三刀两刀,便令竹板惨不忍睹。林怡女士在苏州天官坊民族乐器厂有漆艺工作室,携竹造访,林怡将刻得虫蛀犬咬的竹臂搁磨平,上手工褪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