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知识基础密切联系的情境,让数学课堂更具智慧。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数学的魅力,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巧妙地编制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将数学寓于其中,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学新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在导入时我引用了这样一则科幻小故事:在28世纪的M星球上,宇宙神探亨利先生和他的同事们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破获了一桩特大盗窃案。他们非常高兴,赶紧与失主联系,想不到失主是一位数学家,他在邮局注册了一个古怪的电话号码。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个古怪的电话号码是多少?(想)然后我出示:ABCDEFGH。A:既是质数又是偶数。B:既是奇数又是合数。C:只有约数1和5。D: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E:能被9整除的最小一位数。F: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G:最小的合数。H:既有约数7,又是7的倍数。
看了上面的资料,你们能不能帮助神探智破这个电话号码?(学生面露难色),别灰心,你们现在还不能,但是等我们学了“数的整除”这一单元,你们就能帮亨利先生的忙了。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觸及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主动性被激发,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大大的激活。
二、创设冲突情境,诱发探究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在新知的引入或突出教学重难点时,创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提出问题。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出示了四个平面图形,分别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并给出了一些相关数据,让学生计算这四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前三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但是第四个图形就“卡壳”了,这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猜想我们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能不能运用这一思想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圆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平面图形呢?于是学生纷纷动手研究起来。
通过探究,学生利用教师发给的材料袋中的小纸片(把圆平均分成了十六份)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形;有些学生还拼成了一个近似三角形,并且发现这个三角形的底是圆周长的四分之一,拼成的三角形的高是圆半径的四倍;还有些学生拼成了一个近似梯形,通过观察发现这个梯形的上底是圆周长的十六分之三,下底是圆周长的十六分之五,高是圆半径的2倍。
这里通过巧设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展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探究情趣
教师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中,可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为学生学习、探究新知识提出了要思考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的情趣。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安排了下列导入:
课前我把学生带到教学楼前面的小河边,让学生往平静的水面上丢进一颗石子,然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波纹、圆)对了,看到了一个一个的圆,那为什么平静的水面丢进一颗石子荡开的波纹是一个一个的圆,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它的平面图形呢?相信通过下面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一现象了。
学生此时的学习情绪倍增,希望上课的钟声早点敲响……这样的室外教学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总之,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我们的课堂会更具智慧、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数学的魅力,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巧妙地编制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将数学寓于其中,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学新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在导入时我引用了这样一则科幻小故事:在28世纪的M星球上,宇宙神探亨利先生和他的同事们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破获了一桩特大盗窃案。他们非常高兴,赶紧与失主联系,想不到失主是一位数学家,他在邮局注册了一个古怪的电话号码。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个古怪的电话号码是多少?(想)然后我出示:ABCDEFGH。A:既是质数又是偶数。B:既是奇数又是合数。C:只有约数1和5。D: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E:能被9整除的最小一位数。F: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G:最小的合数。H:既有约数7,又是7的倍数。
看了上面的资料,你们能不能帮助神探智破这个电话号码?(学生面露难色),别灰心,你们现在还不能,但是等我们学了“数的整除”这一单元,你们就能帮亨利先生的忙了。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觸及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主动性被激发,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大大的激活。
二、创设冲突情境,诱发探究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在新知的引入或突出教学重难点时,创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提出问题。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出示了四个平面图形,分别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并给出了一些相关数据,让学生计算这四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前三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但是第四个图形就“卡壳”了,这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猜想我们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能不能运用这一思想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圆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平面图形呢?于是学生纷纷动手研究起来。
通过探究,学生利用教师发给的材料袋中的小纸片(把圆平均分成了十六份)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形;有些学生还拼成了一个近似三角形,并且发现这个三角形的底是圆周长的四分之一,拼成的三角形的高是圆半径的四倍;还有些学生拼成了一个近似梯形,通过观察发现这个梯形的上底是圆周长的十六分之三,下底是圆周长的十六分之五,高是圆半径的2倍。
这里通过巧设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展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探究情趣
教师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中,可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为学生学习、探究新知识提出了要思考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的情趣。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安排了下列导入:
课前我把学生带到教学楼前面的小河边,让学生往平静的水面上丢进一颗石子,然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波纹、圆)对了,看到了一个一个的圆,那为什么平静的水面丢进一颗石子荡开的波纹是一个一个的圆,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它的平面图形呢?相信通过下面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一现象了。
学生此时的学习情绪倍增,希望上课的钟声早点敲响……这样的室外教学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总之,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我们的课堂会更具智慧、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