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阶级斗争论的影响使我们的思维简单化、教条化,我们在关注历史人物时往往更多的是关注历史人物的功绩,而很少涉及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品质,学生学习的是风干了的历史人物。其实,历史人物是鲜活的,他们也有跟常人一样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因此,只有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才能在逝去的历史人物与鲜活的现代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引起情感的共鸣。也只有这样,多年后,当学生已经淡忘这个历史人物的具体行为时,他的熠熠生辉的品质却仍会永驻学生心中,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从而推动学生人格的建塑和完善。
【关键词】历史人物 内心世界 情感体验 个性评价
历史是由过去的活生生的人的行动所组成的,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所好所恶,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不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后人提供了道德、情操、修养的借鉴。所以说,历史人物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现实的历史人物教学却是另一情景,书上讲了那么多人物,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很少,更不用说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呢?
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在阶级论史学观影响下,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简单化、机械化、脸谱化的倾向在教材的叙述中不知不觉成了一种主流。教材在对待历史人物时不够全面,政治意识过了头。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以政治人物为主,叙述人物活动时,以政治活动为主。
原因之二,教材在探讨历史人物时,有程式化的倾向,即往往是几件重大事件,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很少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个人的心理品质。这样很难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某个历史人物,而在思想上不认同,又怎么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呢?
原因之三,教师在教学时死扣教材,以本为本,不从学生的心理入手。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时该怎么办?下面是笔者的一点探索性的尝试。
一、让学生试着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中学历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是智能教育和认识教育。要认识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当然首先要去认识该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认识该人物的重大举措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进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历史人物的每一个举动背后,其实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内心活动,而这些内心活动往往是历史人物最生动的一面,是最能反映一个历史人物心理与品质的内容,而且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对后人产生影响的地方。那么怎样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首先,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如在进行中国近现代时的《辛亥革命》部分的教学时,书中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黄花岗72烈士。在此,为了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的悲壮举动有进一步的了解,不妨向学生提供《林觉民与妻书》,信中洋溢对妻子的爱,对生活的爱,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儿女之情上,而是将对妻子的爱与革命需要结合起来,将儿女之情与对天下人的爱结合起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多么感人的爱,多么崇高的爱,难道还有比这爱更让人心动的吗?只有这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学生得到的情感才是真实的,唯其真实,才更打动人。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借助历史图画或者声像资料,对人物外貌和心理特征进行描述,使人物形象立体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头脑里形成鲜明的印象。如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的女革命家秋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补充秋瑾英勇就义时的画面或者声像资料,引导学生边观察并进行形象描绘:这位被称为“鉴湖女侠”的女革命家,头发迎风略吹向后,双目炯炯有神,面对敌人铡刀毫无惧色,当监斩官问她“开斩之前,有何话要说?”时,秋瑾昂首挺胸,举目四望,转而面向监斩官怒目而视,一声猛吼:“你们可以砍我的头,不能夺我的志!”。这样,学生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秋瑾女士为了理想的追求而不惜生命的无畏气概,感受到英雄人物的浩然之气。当然,对历史人物的语言描述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要以科严谨的态度为前提,结合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史实进行,要实实在在,合情合理,不虚构,不篡改。
其次,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历史是一门强调史实、尊重客观的严谨的学科。但历史学科并不拒绝让学生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所谓合情合理的想象,是指想象不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不脱离历史人物的思想范围,体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认识。如教学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文成公主进藏这一内容时,让学生体验文成公主进藏时那种复杂的思想感情,是有利于全面把握这一历史人物的,而对这一行动的意义和影响也才会有更深的体会。如让学生经过阅读有关材料,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1)告别家乡、父母、亲友以及温暖舒适的生活——深深的依恋感;(2)对即将面对的那个洪荒空漠的莽原、那个语言不通又桀骜不驯的民族——复杂的恐惧感;(3)强烈的高原反应,加上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深深的思念感;(4)对松赞干布深深的爱,对苦难又情深意重的人民——深深的责任感。经过这样的教学后,学生得到的可能不仅仅是文成公主为发展吐蕃经济、加强唐蕃的联系做出了杰出贡献这样一个简单结论,而是对文成公主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而又有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伟大女性。
在历史的素质教育中,我非常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是因为一个人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能够帮助他深刻地记忆和理解所认知的形象的,这种记忆是情感的、形象的,较之机械的、抽象的记忆,效果无疑要好得多,因此它也和对学生的智能教育相吻合。这正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就是说,历史人物的典型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杰出的历史人物的英雄气概、高尚情操,反面历史人物的无耻行径,丑恶嘴脸都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从而产生敬仰、赞叹和厌恶、憎恨的道德感。
二、关注历史人物的个人品质, 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
一个历史人物之所以能成全某件大事,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环境,即时代的需要;二是历史人物本身的主观因素。历史人物的主观因素又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人物的个人心理品质,二是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往我们在关注历史人物时更多的是关注历史人物的能力,而很少涉及心理品质。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包括情感、意志、个性意识、气质、性格等。个人的心理品质与意志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上看,能成全大事的往往是那些意志坚定、性格坚强、遇事冷静的人。增加这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学到的历史人物是丰满的,而不是假、大、空式的。增加这方面的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方式。
我们在教学方面不妨多设计一些有关人物心理品质的内容。如学习成吉思汗这一人物时,可从个人品质方面分析成吉思汗为什么被推为汗?学生通过阅读有关的材料,得出这样的结论:(1)青年时期的铁木真倍尝艰辛,不止一次大难临头,重重的困境锻炼了铁木真的意志和性格,他遇事机敏而慎重,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2)在统一各部的斗争中,铁木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雄才大略,气度恢弘。他善于团结人民,善于联合盟友去击败自己面临的强敌,善于在失败时保存和恢复力量,在胜利时迅速发展力量,善于在各种情况下维护和提高贵族的权力和尊严。
又如在讲谭嗣同为变法献身的高尚品质时,可讲三方面,一是变法失败时他不逃不走,杀身成仁以死报国,在家等了三天被顽固派逮捕,且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二是狱中坚强不屈,神态自若,写诗道:“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三是刑场上视死如归。三个方面用四、五分钟时间,其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已表现的淋漓尽致。
讲述历史人物可适当地引用历史人物在当时的语言及细节来突出人物的心理品质。例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中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指挥西北解放军粉碎了蒋介石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主动撤离延安时,教师可以这样讲:“在临走前,毛泽东同志做好了一切部署,又让身边的警卫员把窑洞打扫干净,把书摆齐,说:‘让他们(指胡宗南的官兵)看看我们都是看什么书的。’这时,警卫员报告说:‘胡宗南的军队已经到了城门口了’。大家都为毛泽东和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的安全担心时,毛泽东同志仍然镇定自若地走出窑洞对身边的同志说:‘大路通天,各走一边,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之后,就开始转战陕北了……”这样一讲,学生会对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举重若轻,从容镇定,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
总之,历史人物教学时,最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历史人物的个人品质。多年后,当学生已经淡忘这个历史人物的具体行为时,他的熠熠生辉的品质却会永驻人们的心头,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学生模仿,继而成为一种追求。
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独立意识
评价历史人物是全面把握历史人物的重要途径,也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价值观的体现,而其评价过程本身又是对学生的一次再教育的过程。传统教学中的评价历史人物总是以一副非常严肃的面孔出现,其功是什么?其过是什么?这样的方式虽然很严谨,但却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根据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中学生在学习中有求异心理,喜欢尝试新的形式。那么,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不妨选择几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如写小传、写对联、写碑文等。这些形式本身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也是学生乐于尝试的,而且这些形式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同的学生对小传、对联、碑文的写法可能各不一样,而这正是富有个性的学习表现。如对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果我们利用武则天的无字碑作为教材拓展的一个载体,叫学生替乾陵无字碑撰写一个碑文,情况可能比单纯地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优缺点来得好。如在教学时可这样设计: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只树碑不立传呢?自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用“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明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说。请你结合有关材料和自己对此事的认识,为乾陵无字碑补写一个碑文。
如此设计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首先,学生会兴趣盎然,只有当学生有兴趣时才会认真的做这件事;其次,让学生学会思索历史,而不是人云亦云;再次,让学生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也发展其它方面的能力,如文字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也就是说学生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其它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发展,而这不就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吗?
历史人物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在现代史观观照下,我们才能全面地、多角度地、多层面地去剖析一个历史人物,努力把一个尽量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呈现给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俊.略论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2]中外历史名人传.人民出版社,1987.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4]周仕德.落后的是理念而非历史.历史教育,2007,(10).
[5]王加丰.史学评价.浙江师范大学《史学评价》课程讲义.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教育硕士)
【关键词】历史人物 内心世界 情感体验 个性评价
历史是由过去的活生生的人的行动所组成的,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所好所恶,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不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后人提供了道德、情操、修养的借鉴。所以说,历史人物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现实的历史人物教学却是另一情景,书上讲了那么多人物,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很少,更不用说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呢?
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在阶级论史学观影响下,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简单化、机械化、脸谱化的倾向在教材的叙述中不知不觉成了一种主流。教材在对待历史人物时不够全面,政治意识过了头。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以政治人物为主,叙述人物活动时,以政治活动为主。
原因之二,教材在探讨历史人物时,有程式化的倾向,即往往是几件重大事件,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很少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个人的心理品质。这样很难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某个历史人物,而在思想上不认同,又怎么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呢?
原因之三,教师在教学时死扣教材,以本为本,不从学生的心理入手。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时该怎么办?下面是笔者的一点探索性的尝试。
一、让学生试着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中学历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是智能教育和认识教育。要认识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当然首先要去认识该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认识该人物的重大举措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进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历史人物的每一个举动背后,其实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内心活动,而这些内心活动往往是历史人物最生动的一面,是最能反映一个历史人物心理与品质的内容,而且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对后人产生影响的地方。那么怎样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首先,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如在进行中国近现代时的《辛亥革命》部分的教学时,书中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黄花岗72烈士。在此,为了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的悲壮举动有进一步的了解,不妨向学生提供《林觉民与妻书》,信中洋溢对妻子的爱,对生活的爱,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儿女之情上,而是将对妻子的爱与革命需要结合起来,将儿女之情与对天下人的爱结合起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多么感人的爱,多么崇高的爱,难道还有比这爱更让人心动的吗?只有这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学生得到的情感才是真实的,唯其真实,才更打动人。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借助历史图画或者声像资料,对人物外貌和心理特征进行描述,使人物形象立体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头脑里形成鲜明的印象。如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的女革命家秋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补充秋瑾英勇就义时的画面或者声像资料,引导学生边观察并进行形象描绘:这位被称为“鉴湖女侠”的女革命家,头发迎风略吹向后,双目炯炯有神,面对敌人铡刀毫无惧色,当监斩官问她“开斩之前,有何话要说?”时,秋瑾昂首挺胸,举目四望,转而面向监斩官怒目而视,一声猛吼:“你们可以砍我的头,不能夺我的志!”。这样,学生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秋瑾女士为了理想的追求而不惜生命的无畏气概,感受到英雄人物的浩然之气。当然,对历史人物的语言描述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要以科严谨的态度为前提,结合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史实进行,要实实在在,合情合理,不虚构,不篡改。
其次,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历史是一门强调史实、尊重客观的严谨的学科。但历史学科并不拒绝让学生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所谓合情合理的想象,是指想象不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不脱离历史人物的思想范围,体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认识。如教学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文成公主进藏这一内容时,让学生体验文成公主进藏时那种复杂的思想感情,是有利于全面把握这一历史人物的,而对这一行动的意义和影响也才会有更深的体会。如让学生经过阅读有关材料,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1)告别家乡、父母、亲友以及温暖舒适的生活——深深的依恋感;(2)对即将面对的那个洪荒空漠的莽原、那个语言不通又桀骜不驯的民族——复杂的恐惧感;(3)强烈的高原反应,加上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深深的思念感;(4)对松赞干布深深的爱,对苦难又情深意重的人民——深深的责任感。经过这样的教学后,学生得到的可能不仅仅是文成公主为发展吐蕃经济、加强唐蕃的联系做出了杰出贡献这样一个简单结论,而是对文成公主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而又有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伟大女性。
在历史的素质教育中,我非常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是因为一个人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能够帮助他深刻地记忆和理解所认知的形象的,这种记忆是情感的、形象的,较之机械的、抽象的记忆,效果无疑要好得多,因此它也和对学生的智能教育相吻合。这正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就是说,历史人物的典型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杰出的历史人物的英雄气概、高尚情操,反面历史人物的无耻行径,丑恶嘴脸都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从而产生敬仰、赞叹和厌恶、憎恨的道德感。
二、关注历史人物的个人品质, 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
一个历史人物之所以能成全某件大事,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环境,即时代的需要;二是历史人物本身的主观因素。历史人物的主观因素又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人物的个人心理品质,二是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往我们在关注历史人物时更多的是关注历史人物的能力,而很少涉及心理品质。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包括情感、意志、个性意识、气质、性格等。个人的心理品质与意志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上看,能成全大事的往往是那些意志坚定、性格坚强、遇事冷静的人。增加这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学到的历史人物是丰满的,而不是假、大、空式的。增加这方面的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方式。
我们在教学方面不妨多设计一些有关人物心理品质的内容。如学习成吉思汗这一人物时,可从个人品质方面分析成吉思汗为什么被推为汗?学生通过阅读有关的材料,得出这样的结论:(1)青年时期的铁木真倍尝艰辛,不止一次大难临头,重重的困境锻炼了铁木真的意志和性格,他遇事机敏而慎重,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2)在统一各部的斗争中,铁木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雄才大略,气度恢弘。他善于团结人民,善于联合盟友去击败自己面临的强敌,善于在失败时保存和恢复力量,在胜利时迅速发展力量,善于在各种情况下维护和提高贵族的权力和尊严。
又如在讲谭嗣同为变法献身的高尚品质时,可讲三方面,一是变法失败时他不逃不走,杀身成仁以死报国,在家等了三天被顽固派逮捕,且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二是狱中坚强不屈,神态自若,写诗道:“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三是刑场上视死如归。三个方面用四、五分钟时间,其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已表现的淋漓尽致。
讲述历史人物可适当地引用历史人物在当时的语言及细节来突出人物的心理品质。例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中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指挥西北解放军粉碎了蒋介石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主动撤离延安时,教师可以这样讲:“在临走前,毛泽东同志做好了一切部署,又让身边的警卫员把窑洞打扫干净,把书摆齐,说:‘让他们(指胡宗南的官兵)看看我们都是看什么书的。’这时,警卫员报告说:‘胡宗南的军队已经到了城门口了’。大家都为毛泽东和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的安全担心时,毛泽东同志仍然镇定自若地走出窑洞对身边的同志说:‘大路通天,各走一边,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之后,就开始转战陕北了……”这样一讲,学生会对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举重若轻,从容镇定,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
总之,历史人物教学时,最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历史人物的个人品质。多年后,当学生已经淡忘这个历史人物的具体行为时,他的熠熠生辉的品质却会永驻人们的心头,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学生模仿,继而成为一种追求。
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独立意识
评价历史人物是全面把握历史人物的重要途径,也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价值观的体现,而其评价过程本身又是对学生的一次再教育的过程。传统教学中的评价历史人物总是以一副非常严肃的面孔出现,其功是什么?其过是什么?这样的方式虽然很严谨,但却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根据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中学生在学习中有求异心理,喜欢尝试新的形式。那么,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不妨选择几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如写小传、写对联、写碑文等。这些形式本身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也是学生乐于尝试的,而且这些形式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同的学生对小传、对联、碑文的写法可能各不一样,而这正是富有个性的学习表现。如对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果我们利用武则天的无字碑作为教材拓展的一个载体,叫学生替乾陵无字碑撰写一个碑文,情况可能比单纯地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优缺点来得好。如在教学时可这样设计: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只树碑不立传呢?自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用“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明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说。请你结合有关材料和自己对此事的认识,为乾陵无字碑补写一个碑文。
如此设计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首先,学生会兴趣盎然,只有当学生有兴趣时才会认真的做这件事;其次,让学生学会思索历史,而不是人云亦云;再次,让学生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也发展其它方面的能力,如文字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也就是说学生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其它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发展,而这不就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吗?
历史人物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在现代史观观照下,我们才能全面地、多角度地、多层面地去剖析一个历史人物,努力把一个尽量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呈现给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俊.略论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2]中外历史名人传.人民出版社,1987.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4]周仕德.落后的是理念而非历史.历史教育,2007,(10).
[5]王加丰.史学评价.浙江师范大学《史学评价》课程讲义.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