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那么,适应新课改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应该关注什么呢?
关注专业化理论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不再是一个成熟个体,而是一个有待发展的个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持续成长,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蕴涵着许多全新的理念,诸如教育民主化、促进教育的国际理解、关爱自然、注重个性发展等世界教育的理念趋向,以及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科学本位向科学与人文整合转变、集体统一性教学向个别差异性教学转变、知识技能接受教学向知识的主动建构转变等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取向等。这些在过去被忽视的问题,成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继续学习各方面的理论(包括指导自己走向专业发展的专业化理论,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新理论,等等)走向教学成熟。离开专业理论的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便失去了支撑。
关注情感和职业道德素质
研究表明,人的教育与发展有两个共同存在的领域,一是认知领域,属智力、知识、才能的范畴;二是情感领域,属情感、习惯、信仰的范畴。一般来说,教师的情感人格特点越丰富,对教育教学的激励作用越大。师生关系是教育中的基本关系之一,其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现实绩效。所以,有专家提出“教育爱”这一概念,所谓“教育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学生和自我的尊重、关爱、信任与平等的态度。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学生的个人尊严。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正由支配作用向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方向转变,师生关系成为平等的、民主的、伙伴的关系。这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使教师的道德情意发展越来越显得至关重要。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所指出的:“无论是教师的入门培训还是在职培训,其主要使命之一是在教师身上发展社会期待于他们的伦理的、智力的、情感的品质,以使他们日后能在他们学生身上培养同样的品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历来是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的首要问题和核心内容,教师应当形成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与提升能力,以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来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应被弱化和淡化,而应该不断地得到强化。
关注人文素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但这样两个要求似乎更为突出:其一是,教师要加强人文知识修养,以胜任新课程培养“个性化新人”的需要。其二是,适应综合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但教师目前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有调查表明,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如知识结构过分单一狭窄,教育理论知识贫乏等,他们更多的是依赖于自己的教学技能,通过形式的做秀而不是知识的更新、经验的积累而不是理论的指导、时间的堆砌而不是效率的提高。即使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富有理论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先进经验,也因其缺乏必要的理论水平和经验总结能力、缺乏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能力,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传播,或者埋没在琐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可见,对于建构在全新理念之上的新课程来说,教师的理论自觉和理论更新的缺失,成为新课程推进的最大障碍。
关注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
课程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等,都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的这一改变,使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统一,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也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如同医生的临床和律师的辩护活动一样,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教师专业化表现的最重要特点。教师掌握的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的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表现为教学行为的策略理性认识方式。为此,在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应加强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生成性资源处理能力、设计开放性作业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组织差异教学能力、评价学生行为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和促使学生自我发展等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引导者、研究者和创造者。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 “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想正逐步得以实现,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日益发生着根本的变革,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于是,教师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的研究、创生课程的活动便由此得以展开,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也因此而形成。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大多忙于教学、倦于读书,偏重经验、轻视理论。特别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唯书、唯上、唯考试,造成了教师的封闭、僵化、服从,这无疑是对教师创新精神和教学个性的扼杀。
而教育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反思、怀疑、批判、创新,因此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育科研是必由之路。而且,有分析表明,之所以大多数骨干教师教学业绩十分突出,而教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教育专家不多,与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有很直接的关系。
关注心理素质
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当前,教师在自我意识的确立、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保持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给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阻碍了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一些专家指出,由教师的心理缺陷而导致的教育污染应该得到教师教育者和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当前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必须把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到较高的地位。
关注终身学习意识x和自主发展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终身学习,教师教育应该向终身教育转化。适应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所需要各种的能力。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可从多方面加以考虑。总体来说,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应该由三个方面构成:由政府负责的正规化培训;学校层面的校本培训和教师学习型组织;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教师自主发展的路径主要有这样三种:其一,反思——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习;其二,合作——向同事学习;其三,教学相长——向学生学习。美国教育学会教师服务曲线理论把教师教育应用于终身教育的论述有这样一段话: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已不在局限于职前教育,而是被理解为由职前开始的,一直贯穿于整个教育生涯的连续的教育过程,原来的“一次教育”的概念被赋予了“终身教育”的新内涵。
(作者单位:河北武邑县职教中心)
关注专业化理论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不再是一个成熟个体,而是一个有待发展的个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持续成长,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蕴涵着许多全新的理念,诸如教育民主化、促进教育的国际理解、关爱自然、注重个性发展等世界教育的理念趋向,以及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科学本位向科学与人文整合转变、集体统一性教学向个别差异性教学转变、知识技能接受教学向知识的主动建构转变等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取向等。这些在过去被忽视的问题,成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继续学习各方面的理论(包括指导自己走向专业发展的专业化理论,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新理论,等等)走向教学成熟。离开专业理论的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便失去了支撑。
关注情感和职业道德素质
研究表明,人的教育与发展有两个共同存在的领域,一是认知领域,属智力、知识、才能的范畴;二是情感领域,属情感、习惯、信仰的范畴。一般来说,教师的情感人格特点越丰富,对教育教学的激励作用越大。师生关系是教育中的基本关系之一,其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现实绩效。所以,有专家提出“教育爱”这一概念,所谓“教育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学生和自我的尊重、关爱、信任与平等的态度。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学生的个人尊严。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正由支配作用向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方向转变,师生关系成为平等的、民主的、伙伴的关系。这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使教师的道德情意发展越来越显得至关重要。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所指出的:“无论是教师的入门培训还是在职培训,其主要使命之一是在教师身上发展社会期待于他们的伦理的、智力的、情感的品质,以使他们日后能在他们学生身上培养同样的品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历来是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的首要问题和核心内容,教师应当形成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与提升能力,以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来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应被弱化和淡化,而应该不断地得到强化。
关注人文素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但这样两个要求似乎更为突出:其一是,教师要加强人文知识修养,以胜任新课程培养“个性化新人”的需要。其二是,适应综合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但教师目前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有调查表明,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如知识结构过分单一狭窄,教育理论知识贫乏等,他们更多的是依赖于自己的教学技能,通过形式的做秀而不是知识的更新、经验的积累而不是理论的指导、时间的堆砌而不是效率的提高。即使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富有理论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先进经验,也因其缺乏必要的理论水平和经验总结能力、缺乏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能力,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传播,或者埋没在琐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可见,对于建构在全新理念之上的新课程来说,教师的理论自觉和理论更新的缺失,成为新课程推进的最大障碍。
关注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
课程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等,都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的这一改变,使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统一,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也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如同医生的临床和律师的辩护活动一样,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教师专业化表现的最重要特点。教师掌握的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的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表现为教学行为的策略理性认识方式。为此,在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应加强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生成性资源处理能力、设计开放性作业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组织差异教学能力、评价学生行为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和促使学生自我发展等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引导者、研究者和创造者。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 “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想正逐步得以实现,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日益发生着根本的变革,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于是,教师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的研究、创生课程的活动便由此得以展开,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也因此而形成。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大多忙于教学、倦于读书,偏重经验、轻视理论。特别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唯书、唯上、唯考试,造成了教师的封闭、僵化、服从,这无疑是对教师创新精神和教学个性的扼杀。
而教育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反思、怀疑、批判、创新,因此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育科研是必由之路。而且,有分析表明,之所以大多数骨干教师教学业绩十分突出,而教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教育专家不多,与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有很直接的关系。
关注心理素质
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当前,教师在自我意识的确立、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保持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给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阻碍了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一些专家指出,由教师的心理缺陷而导致的教育污染应该得到教师教育者和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当前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必须把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到较高的地位。
关注终身学习意识x和自主发展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终身学习,教师教育应该向终身教育转化。适应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所需要各种的能力。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可从多方面加以考虑。总体来说,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应该由三个方面构成:由政府负责的正规化培训;学校层面的校本培训和教师学习型组织;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教师自主发展的路径主要有这样三种:其一,反思——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习;其二,合作——向同事学习;其三,教学相长——向学生学习。美国教育学会教师服务曲线理论把教师教育应用于终身教育的论述有这样一段话: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已不在局限于职前教育,而是被理解为由职前开始的,一直贯穿于整个教育生涯的连续的教育过程,原来的“一次教育”的概念被赋予了“终身教育”的新内涵。
(作者单位:河北武邑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