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纵“冷处理”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a6685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看你看(案例)
  
  “丁老师,小柯又让我们班扣分了!”小斌气喘吁吁地跑到我面前,把一张宿舍管理评价表放到我的办公桌上。
  “啪!”我拍案而起。又是小柯,一听到这个名字我就来气,却又拿他毫无办法,软的硬的招都用过了,可他却屡教不改,依然是外甥挑灯笼——照旧!没一天让我消停过。
  其实,小柯也算是个好苗子,爱看书、善画画,头脑机敏、思维活跃、能言善辩,属于那种“一听就懂”、“一看就会”的学生,就是习惯太差!他一大堆的坏习惯着实让我“恨之入骨”又束手无措。顽劣、倔强、懒惰、贪吃,学习吊儿郎当,缺乏自理能力,不爱劳动、不讲卫生,经常乱翻乱拿别人的东西,作业还隔三差五地不写或完不成。俗话说:“七八岁,狗都嫌。”几乎所有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毛病在他身上都能找到。他爸爸老年得子,对他极度宠爱,养成了自私霸道的个性。由于是寄宿制学校,每天中午学生都要午休,可他却是个例外,中午打死都不睡,一等生活老师离开,他就要大闹天宫:在床上翻跟头、扯别人的被子、藏别人的拖鞋、扔别人的枕头……直到被生活老师揪到走廊站着。一旦被罚整理宿舍,他逃得比兔子还快!害得生活老师天天向我告状,宿舍里,同学都不愿和他住在一起。更要命的是由于他的“突出”表现,每周一次的流动红旗经常与我班擦肩而过。
  为此,我挖空心思,“软硬兼施”地动用了很多方法教育他、感化他,可他就象那个扶不上墙的稀泥巴,保证不过三分钟又生事端,真真让我伤透了脑筋。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暗下决心这一次非要“治”得他痛改前非不可!他很聪明,几乎摸透了我所有针对他的办法。更过分的是,有几次他犯错后竟然主动找到我,求我惩罚他。对这个“活宝”我简直是黔驴技穷了,我意识到不能再用常规的惩戒方法了。现在是周五,我决定先按兵不动。
  于是,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把那张“罚单”揣进兜里,平静地走进教室,已经有所耳闻的同学们都安静地坐在各自的位置上,静静等候着他们的班主任再次火山爆发的那一刻。眼睛的余光告诉我,小柯也在偷偷地观察我,并没表现出有多担心,好像早已准备好接受我对他的惩罚。我微微一笑,顺手把原先粘在公示栏的关于他的所有“业绩”一张一张扯下来,说:“没必要了,还贴它干嘛。”接着就开始了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整节课我都没有正眼看一次小柯,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但我还是能感受到有一双疑惑的眼睛时不时地瞟向我。放学后,我照常把小柯和其他同学送到校门口,在我和别的同学热情地道别的时候清楚地听到小柯对我轻轻说了声“丁老师再见”,可我故意装作没听见。他有些闷闷地跟着爸爸走了。不知怎的,看到这一切,我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以前从没试过的办法——“欲擒故纵”!我决定对小柯实行“冷处理”,故意疏远他、冷落他。这也许是个好方法,不管怎样都要试一下。
  周一到了,对于小柯来说, (从孩子的心态出发)他可能忘掉了上周的事,但我却一反常态,对于同学们反映的他新创下的“业绩”,再没有生气地严加指责,也没有激励他下次改正,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知道了!”,就再也不管他了。一天下来,同学们也好像不再那么注意他的行为了,倒弄得他好像蛮失落的。
  第二天,当他又违反纪律时,我干脆理也没理,课间却兴致勃勃地带着同学们玩游戏,惟独把他撇到一边。
  第三天,我让同学们各自推选选手参加校运会,爱好运动的他却在最终推举中没有得到我的提名。我还偷偷地让美术老师把他从参加艺术节绘画展示的名单中删除。要知道,他一周前已把他即将参加绘画展示的事情隆重地告诉了他的家人,却被我“暗箱操作”了,他显得失望极了,一整天都闷闷的,出现了少有的安静。虽然我的做法有些“卑劣”,可我却仿佛感到曙光正渐渐来临。
  第四天,我注意到他见到我时有点怯生生的样子,课堂上也收敛了很多,中午午休同学们也没告他的状了,而且这两天作业质量出奇的好。我暗喜。
  第五天,平静的一天。终于,放学前,当我抱着一摞作业走出教室,他快速跟上来:“丁老师,这是我送给你的画。”一幅虽稚嫩但颜色鲜艳的画呈现在我面前,看来他确实下了工夫。我心里暗暗高兴,但表面上仍表现出一副毫不在意的神情,“嗯,老师手里有练习册,没法拿,送给爸爸吧。”“这就是送给你的!”他急切地看着我,有点受伤的模样。我乐了,心想应该适可而止吧。“跟我到办公室吧。”得到我的恩准,他仿佛很开心,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随后颠颠地跟到我办公室,把他那幅画双手托着郑重地放到我的办公桌上。他没有立刻出去,而是嗫嚅着欲言又止。我故意淡淡地问:“还有事吗?”他低着头,声音很小,像是受了莫大的委屈:“丁老师,我……同学们都不和我玩了,我问小斌借橡皮他都不愿意。”他眼圈红了,“可我这两天没打他呀!我都不打人了。我今天中午睡着了,还做梦了呢!”他突然抬起头看着我,“丁老师,我告诉你个好消息,我中午把所有小朋友的拖鞋都摆放整齐了,邓老师都表扬我了,奖励我一根棒棒糖,我要带回家给爸爸吃!邓老师还说要告诉你,让你给我加贴贴呢。”他观察着我的表情,热切地等着我的回答。时机成熟了,我暗想。于是我真诚地表扬了他的行为,并借此把他前后的表现分析给他听,告诉他,他是个很棒的孩子,只是以前和不好的行为交了朋友,鼓励他要友好地与人相处,培养好习惯,改掉坏毛病,要爱集体、讲文明,这样就会得到大家的喜爱。他听得出奇的认真,不住地点头。“丁老师,我以后负责为班级倒垃圾吧,我还可以管图书角。”最后,我答应他做班级图书管理员,临走时我郑重地奖励他两个“苹果贴”。“我得到‘苹果贴’了!我得到两个‘苹果贴’了!”走廊里传来他开心的喊声。
  成功了!我心花怒放:为自己的“高明”,更为小柯的转变!“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把“自我教育权”还给学生,巧用心理暗示,冷静处事,让我的教育活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丁晓琳 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
  
  我说你说(点评)
  
  剑走偏锋须小心
  真正的教育大家,并不是他在应对难题时有多么聪明、多机智,而是他科学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受益。
  ——郑学志
  无可否认,丁老师在小柯身上费了很大心思。万般无奈之下,丁老师抓住学生渴望被关注、渴望被爱的心理,采取故意冷落的办法,反其道而行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对我们一线老师来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专家学者如何评论,只要能够把顽皮孩子收拾好,就是成功!但我还是以为故意冷落不好,这是剑走偏锋,不是教育的正道,使用的时候需要慎重考虑。“故意冷落”要成功,必须建立在下面三个基础上:
  一是老师要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并能够完全驾驭整个事件的 发生和发展过程。
  如果把握不准,伤害了学生心灵,造成师生对立,那就得不偿失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很多孩子和老师对立,就是因为冷漠伤了孩子们的心。老师们如果能够做到收放自如,既给孩子一定的刺激,又不至于使他受伤,这方法才能够说用得合适。
  二是学生要能够准确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剑走偏锋的最大风险就在这里,学生如果能够体会到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知道老师的故意冷漠是因为爱他、因为他不优秀而失望后采取的措施,那么,他就会珍惜机会并努力改正。如果学生不理解老师的心思,会错了意,认为老师是彻底放弃他了,对他绝望了,于是破罐子破摔,从此后变本加厉,那就背离了我们的初衷。这种可能不是没有,好多学生因为老师一句中伤的话,最后导致师生关系破裂,就是因为他对老师的良苦用心不理会。客观地说,别人的心思是最难猜的,别说孩子,就是我们成年人,要准确地知道别人冷漠的背后是什么,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学会察言观色,学会揣摩老师的良苦用心以改正自己的错误,确实属于高难度动作。更何况,这里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容易形成一个错误导向——学生的努力不是为了发展自己,而是为了讨好老师,博老师欢心——如果这样的话,孩子今后能否具有独立精神,也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
  三是老师要事先做好失败的应急预案。
  也就是说,万一这个故意冷落的措施失败了,我们还有什么措施来消除不良影响,还有什么措施来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计划。谋定而后动,良好的教育效果不是靠碰运气,而是准确掌握情况并对情况做出科学分析后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的结果。从这一点上说,丁老师将情况掌握得比较清楚,孩子的家庭环境、个性特点、习惯缺陷,都把握得比较准确。也就是说,丁老师具备了教育好小柯的可能。而且在这个措施运用中,丁老师能时刻关注小柯的反应,说明思想上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遗憾的是,她没有想到,如果这个措施失败了,怎么办?如果孩子伤心了,怎么办?如果孩子和她对立了,怎么办?要知道,丁老师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否定小柯的基础上的,撕掉“公示栏关于他的所有业绩”、不给他游戏的机会,甚至“暗箱操作”让他失去应该有的美术比赛资格……对于一个性格冲动的孩子,这些措施是极容易导致师生矛盾冲突的。因此,我们必须想好万一失败的应对措施。如果这些必要的措施没有想到,整个教育要靠碰运气,那就只能够说明太没有技术含量了。
  (王静 浙江衢州巨化一小)
  
  成功的路还很长
  案例中的小柯是一个聪明、倔强、恶习满身的顽劣孩子。丁老师挖空心思、软硬兼施均告无效,最后终至无奈——黔驴技穷了。多数情况下,孩子顽劣到这个份上,老师都会打着“教育不是万能的”的理论,然后心安理得地放弃。可是丁老师却打破常规,用欲擒故纵的“冷处理”暗示全班孩子将小柯孤立了起来——同学们都不和他玩,他问同学借橡皮同学都不愿意,以至于迫使小柯反思,最后向大家投降。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或许能忍受老师对他的冷漠,但绝不可能忍受同伴对他的疏离。正如王晓春老师所言:与其说孩子到学校来读书,还不如说孩子到学校来读伙伴更为恰当。因此,小柯投降了:先是失落,再是安静,接着开始胆怯,最后是讨好——给老师送画,给小朋友摆放拖鞋。
  看起来,丁老师转化小柯成功了,事实也证明小柯的确有了改变。如果单就这个案例本身来说,小柯由一个“扶不上墙的稀泥巴”,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就变成了一个“乖乖男”,这实在是令人快慰的事。不过,掩卷沉思之余,我还是有几点担心:
  一、小小孩就会察言观色、揣摩老师的心理。
  当丁老师采用“冷处理”的办法,横竖不搭理小柯时,班上其他孩子迅速领会了老师的意图,及时配合老师对小柯进行了孤立——“同学们都不和我玩”“我向小斌借橡皮他都不愿意”。丁老师没有授意哪个孩子去孤立小柯,可班上的孩子却做出了惊人的一致性判断。班上孩子对小柯的孤立纯属自发行为。由此可见,我们的孩子并不单纯,也不仗义,他们对同伴的好恶是由老师的好恶来决定的。这里,是不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呢?
  二、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里,却要完全放在学校来解决。
  从丁老师的叙述来看,小柯的恶习满身多是因为他的家庭因素。问题之源在家庭,我却只看到丁老师一个人在学校忙,忙着孤立小柯,让小柯在孤立无援、寂寞无助的情况下投降了。我有一点疑惑:这种投降会不会是暂时的呢?从前面的叙述来看,小柯极为聪明,并且善用谋略。因此,丁老师除了在学校帮助小柯之外,要把工夫花在小柯的家里。要及时地与小柯的父亲进行真诚有效的沟通,让家长清楚自己的孩子目前存在着哪些问题,并且给家长分析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及对小柯今后人生的消极影响。如果丁老师不做这方面的努力,我相信,时间一长,小柯就会旧病复发,并且极易造成“2+5=0”的令人尴尬的教育局面。
  三、孤立只适合有爱的双方,不可处处用之。
  有专家说:真正的惩罚是心罚。我个人认为,心罚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用爱的名义进行制裁”。如果师生之间感情疏离,孩子本身又是个性情冷漠的人,孤立只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孩子不受任何影响,孤立对他来说无所谓;二是将会造成师生之间更深的裂痕。因此,教师在用此法时,一定要揣度孩子有多在乎自己!爱得越深,这种惩罚效力就越大,反之,则泥牛入海。
  四、成功的路还很长。张文质老师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要改变孩子根深蒂固的坏习惯,更需要耐心、爱心和等待。我从来不相信立竿见影的教育,除非受教育者已经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了。改变小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丁老师必须要抱着打持久战的心态,并且还要借助各方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才可能真正看到成功的曙光。
  不过,我始终相信,只要心中有爱,再加上科学的诊断和治疗,以一颗度人的佛心来等待,教育一定能产生奇迹——令顽石开花!
  (钟杰 四川乐至县石佛职业中学)
  
  问题生教育如何才能更有把握
  班主任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问题生的转化。看过丁老师的案例,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问题生的教育如何才能更有把握?
  面对问题生小柯,面对小柯出状况,丁老师首先是“拍案而起”,因为小柯“从来就没有消停过”。接着论述了一番小柯的不可救药,特别强调“‘软硬兼施’地动用了很多方法教育他、感化他,可他就像那个扶不上墙的稀泥巴,保证不过三分钟又生事端”。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他很聪明,几乎摸透了我所有针对他的办法”。丁老师已经“黔驴技穷”了,所以选择了暂时“按兵不动”,结果却看到了小柯的异常表现。于是“不知怎的,看到 这一切我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以前从没试过的办法——‘欲擒故纵’!我决定对小柯实行‘冷处理’,故意疏远他、冷落他。这也许是个好方法,不管怎样都要试一下”。结果小柯上当,老师成功,问题生得到“转化”,丁老师“心花怒放”,随后撰稿成文,有了这么一篇案例。不难看出,丁老师对自己成功的原因其实是不够清楚的,在面对小柯的问题时,也是“软硬皆施”,什么方法都试过了,终于撞出了这么个“高明”的招数。之所以高明,恕我直言,是因为小柯中招了。但在小柯中招前,丁老师撞了很多次,所以,教育成功的“运气”成分很重。整篇文章也没有能给出使用这种非常规手段的“理性”原因,即学生的问题与转化方案间缺少必要的教育逻辑。反思丁老师的案例,我从中获取了不少的启示:
  一、爱是成功的基础
  丁老师虽然很恼怒小柯的坏习惯,但从没有放弃过他,一直都在努力着,即使是在“黔驴技穷”的时候也在琢磨着是否会有非常规的方法能立马见效。丁老师后来的“灵光一现”也是基于对孩子的爱和从未放弃的这份执着才获取的。这一点,丁老师做得很好,值得称赞。但爱不等于智慧,光有爱不能解决问题,就像之前丁老师对小柯的教育,难道就没有爱吗?以前爱得一点也不比现在少,可惜没有解决问题。由此可证明,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但我们不能幻想着爱就能解决问题。
  二、班主任要积累武器装备
  案例中有个问题值得注意,丁老师说什么方法都用完了,可我们都知道其实方法应该比问题多,后来丁老师的办法不就成功了吗?由此可见,方法并没有用完。更值得注意的是,小柯对丁老师的路数很清楚,所以丁老师才说常规方法不行了。我大胆猜测丁老师的武器装备库还不够丰富,才会让学生摸清了底细:原来班主任也就那么几招。还点中了丁老师的死穴——因为你爱我,所以你不会真把我怎样。
  如果缺乏武器,其必然结果就是,班主任遇到问题后容易草草上阵,直接从问题跳跃到解决办法,或者用脑子里面已有的固有的办法解决问题,一旦解决不了就感到“黔驴技穷”。还开始贴标签,贴的不是自己的办法失败,而是学生无药可救。试想,既然世界上没有万能药,也就没有对任何学生、任何问题都能解决的万能对策。同时,学生熟悉了老师的惯用招数,招数也就自然而然地失灵了。这样不仅学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和缓解,班主任还会失去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机会,多可惜啊!丁老师就遭遇了这样的结果。
  三、选择武器需要智慧
  问题学生能否有效转化,一是看老师的“武器”够不够用,二是看“武器”怎么选。这两个问题都需要智慧,也就是需要深入探究。所以,我们不要只使用一两件武器战斗,各种武器都要用,有时候还要组合使用打配合战。怎么操作呢?首先,要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认真分析,拾掇拾掇手上的“武器”,哪些是自己擅长的,哪些是自己不擅长的,为什么会这样。其次,根据具体遭遇到的问题,做多方可能情况的假设,并多问几个“为什么”后确定哪种假设的可能性最大。最后,针对性地选择“武器装备”。否则教育就会盲目,就会碰钉子,甚至是成功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成功。需要强调的是:这样不是说万无一失,至少能提高胜算,少做无用功。
  再看案例中的小柯,我们不妨先探究一下,他有这么多坏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是没有规则意识,就要想办法帮助他建立规则意识;如果是意志力薄弱,就需要点强制手段锻炼他的意志;如果是家庭关系紧张,就要多联系家长,争取家长支持;如果是同学关系紧张,不仅要教会他怎样与同学相处,还要做其他学生的工作接受他的进步等等。好像以上的特点小柯都有点,那就需要组合出击了,这样才算真正用好了班主任的武器装备,才算得上是因材施教,也才是对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的教育之道。小柯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问题生可能需要一整套方案,很难说清问题是哪一个原因造成的。
  小柯的问题让我想到了周文利老师的一篇文章《他不是坏,是本色》(发表于《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0年第2期),两个都是聪明但小毛病不断的孩子,他们之间有相同点也肯定有不同点,有时即使是相同问题的学生,产生的根源也可能大相径庭。但周老师的问题生教育显然更专业、更科学,对老师们的启发更大。
  我想,也许通过提高专业技能,我们在面对问题生教育时才会更有把握。但要说明的是,即使探究了,也不一定就能一下子解决问题,但这样的思路是对的,至少能提高我们的把握,节约我们的精力,提升我们的专业技能,即使撞,也能提高撞对的几率。
  (梁岗 四川宜宾第三中学校)
  
  编辑:宋瑞锋
其他文献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事:为了让热气直冒的高压锅快速地冷却下来,降低锅内高压,可以将高压锅放在通风的地方或者往高压锅上面洒一些冷水。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常常碰到高压锅类型的性格暴躁的学生,一来脾气,横眉怒目,十头牛都拉不住。碰到这样的学生,我们不妨运用给高压锅降温减压的办法来进行心理调适和引导。    方法一:冷静处理    个性暴躁的学生,很容易激动,在这个时候,教师切不可再“火上加油
期刊
批作文遇到“雷人”文字    不敢想象,高三的学生了,还是这么有“创意”。  1.一学生写了一段给妈妈的话:  妈妈,我要快些长高,长得和你一样高,这样,我就长大了,就可以回报您那春雨入微般的关怀,我还要买许多许多好吃的,把您养得胖胖的,像个粽子一样,这是我对你的承诺。  (老师评语:孩子,你孝顺妈妈的方法真是史无前例啊。)  2.一个学生在写作文时写道:  ……这样做,真是“画狗不成反类犬”啊…
期刊
我们常常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当见长江送流水。用庄子的话形容就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跑过去,那样疏忽一瞬一样。那么,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怎样才能善待它?怎样才能将自己的生命发挥到最佳状态?怎么样的生命才是人生最有效的呢?下面,我想结合假日里读于丹《庄子心得》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下读后的点滴思索。    一、认清自己    我们今天常说,人生要少走弯路。其实
期刊
女儿一直很喜欢和我共读《植物园》,尤其是“百花园”部分,各色鲜艳的花儿开在树上,也开在我们娘俩看春的心田里。为了看玉兰花开,我们俩好多次放学从环翠楼走过,仰视着鸽哨般立在枝头的花儿,感慨她的纯洁美丽,感叹着我们生活的美好。假期回到老家,我和女儿又亲眼目睹了苹果、油菜花、萝卜花、野玫瑰的绚烂,女儿一个劲地嚷:“生活在农村真好,妈妈小时候真幸福!可以想养啥就养啥吧?”  幸福吗?我的童年?记忆的闸门一
期刊
聪明好学的侄儿刚上三年级,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可就是怕写作文。于是,辅导侄儿作文的重任就落在我的肩上了。  第一周,他在日记里写了一只可爱的小动物。在我的指导下,侄儿的作文得了个“优”,后来还在我的推荐下公开发表了。  第二周,他写了一件童年趣事。侄儿完成得也很顺利,可这次只得了个“良”,原因是:“趣”味不足。也就是说,侄儿写的这件事“趣”的“浓度”不够。  第三周,他写的是一个难忘的教训。这下侄儿
期刊
我看你看(案例)    开学没多久,和我搭班教数学的H老师把她的儿子——小军从邻班转到了我们班。小军比较内向、胆小,见到他妈妈的同事很少主动打招呼。他学习成绩中等,写作业拖拉,每晚要做到十点左右,用他妈妈的话来说,快让作业拖死了。  本学期,我尝试建立班级学生的心灵档案,通过心灵档案资料研究学生。我让小军回忆了他的早期记忆。可能是我没有讲清要求,一开始,他只写了几个他觉得特别有趣的事:  1.我两
期刊
每次上课,讲故事成了我与孩子们学习的开始。渐渐,孩子们似乎忘记了我的名字,开始叫我“故事老师”。  倘若一天,我没带故事就踏进教室,一定会有调皮的孩子问:“‘故事老师’,今天怎么没讲故事啊?”  可有时候,也会有让人烦恼的事情发生。因为,再精彩的故事也难以让所有的孩子沉浸在故事里面。这不,我正在讲《国王的破毡帽》,东建伟趁我不注意,正悄悄地在桌洞里摆弄着自己的玩具。  “有一天,国王和宫廷大臣在花
期刊
我面对的是八名双耳失聪的残疾孩子,虽然他们听不见周围的声音,发不出清晰的语音,说不出通顺连贯的句子,可在我心里,他们就是一群折翅的天使。我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教育他们,关心他们,呵护他们,希望在弥补他们听力损失之余能塑造他们健康的心灵。我从来没奢望学生对我有什么回报,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我倾心付出的过程中,早已在学生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这些善良的天使们带给了我无数的感动。    学生的一句
期刊
说起考试,就会说到学生考得如何如何,仿佛考试是学生的专利。有时我觉得考试从一个角度说是在考老师。回想这么多年的每一次统考,哪一个教师的心里不是忐忑不安的?虽说被抽到外班去监考,老师们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班里的学生考得怎么样,这种紧张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学生,尤其阅卷更是“别种滋味,几处闲愁。”  又临近期末考试了,在复习的同时,我今天抽测了学生的数学。当坐在座位上打开学生的试卷
期刊
囧小孩vs酷老师    小学生作文  “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我们三人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中呆若木鸡。我们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但我成绩不好的时候,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来不曾见义勇为。”老师后来问小华:你考试成绩不好的话,
期刊